工艺特点:织带是一种用棉线编织的长约2米至3米,宽约3厘米的传统手工艺品。以前女人生完孩子以后,就用带子把孩子绑在身上,然后从事各种各样的生产劳动。带子上会用不同的颜色编织出花纹,具有一定的观赏性和实用价值。随着时代的发展,织带也已慢慢退出了历史舞台。 即便是年纪稍长的女性,也不一定知道织带是什么。记者根据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提供的线索找到陈荷香阿婆的时候,才明白,织带原来就是这样的东西,似乎在影视作品中有看到过,但亲眼看到,还是头一回。 陈荷香阿婆今年已经75岁,家住白水洋镇上游村。眼不花耳不聋,编织带子的时候甚至都不带眼镜,她说天气好的时候,她会一个人上山采草药,偶尔还下地干干活。当记者问起织带这个手艺时,陈阿婆摇摇头:“现在没人用了,我也不做了。” 阿婆织带的第一步,就是自己纺线。她从市场上买来棉花,先把棉花弹松,搓成大姆指样粗细的棉条子,把棉条子粘在木锭子尖上,然后摇转纺车,边摇边把棉条子的纤维抽出来,高速旋转的木锭子把棉花捻绞成棉纱线了。 接下去就是将需要的棉线染色,一般带子是由两到三种颜色织成。阿婆先烧滚一锅水,把颜料倒下去,搅拌均匀,然后把纺好的丝线放进去,一会儿就染上了颜色。 将不用颜色的棉线穿到专用的木架上,阿婆就开始编织,一根棉纺线在她手指的牵引下,于缠绕得密密麻麻的织线间,不断穿梭,只一会儿工夫,一条织带就完成了大半。 回忆起以前,阿婆说,那时候村里的人知道她会编,谁家有了小孩都要来找她的。那时候女人生了孩子还是要干活,所以只能用这个带子把孩子背在身上。 “现在小孩都生在医院里了,没人需要这个了,我也不做了,只有他们邀请我去长城节表演的时候我再织织,以后就没人会编这个了。哎。”阿婆说这些话的时候,记者听出了一丝伤感。 来源:府谷文化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