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故园往事:14、捻线坨与挄线拐 15、弹棉弓与纺线车(许广洲)

 文化佳园 2020-09-08

捻线坨与挄线拐

捻线砣是手工捻棉线的工具,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农村中老妇女常使用。制作方法是在一根筷子的方的一头固定上两至三枚方孔铜钱,铜钱上方的筷子杆刻成圆的,再在砣的上边线杆处缠几圈引线即成。捻线用的是新棉,将棉花用手撕松将籽去掉,用自制的小弹棉弓弹,一次弹二两左右。弹好后用高粱梃子作辅助工具将弹好的棉花卷成胡萝卜状的棉卷,接上引线就可以在捻线砣上捻线了。操作时,一手握着弹过的棉花卷,一手捻转线砣,待线砣转动后,两手扯长棉线条,使其变成棉纱,到一定长度就把纱绕在线砣上,然后把两股纱合捻成线。

刚捻成的线一般不能直接使用,要将线拉紧挄在挄线拐上。挄线拐是用一长两短的三根小方木棒制成的,约一尺半长,两头约半尺的横担是十字形放置的的,像工字型的工具。将挄好线的挄线拐放在水里浸湿,线就会自动收缩拉匀,晒干后使用就比较好,缝补衣服就不会再收缩,使衣服平整。

当时农村妇女常用简单的手工工具使用棉线编织裤带、腰带、扎腿带等。当时农民生活艰难,穿的衣服比较单薄,为了冬天保暖流行将裤子脚扎起来。

 弹棉弓与纺线车

    纺线车是农家纺线的工具,小时候见到的纺车为木质结构,由脚架、支架、纺线轴及大转轮组成。在我的记忆里,农村妇女一年当中是没有空闲时候的,除了在家里烧火做饭、推磨烙煎饼,担水,带孩子,还要捻线,纳底做鞋,做衣服,补旧衣服,饲养鸡鸭,大忙季节还要去地里、场上干农活,参加田间劳动等,真是含辛茹苦。静静秋末或寒冷的冬夜,在昏暗的豆油灯下,孩子们都已进入梦乡时,妇女不是坐在纺车前纺线,就是纳鞋底缝补衣裳,特别是每年的夏夜天长夜短,孩子们在院子里或玩耍,或躺在凉席上数星星的时候,妇女们就会把纺线车搬到院子里,一边纺线,一边给孩子们讲故事。一个个故事伴随着“嗡嗡嗡”的纺线声,把孩子们带入一个个奇妙的世界。后来,防线车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但每想起那“嗡嗡”的纺车声,宛如一曲悦耳动听的美妙乐章,不时在我的灵魂深处唱响,让我感到莫名的眷恋,温馨和快乐。

    弹棉弓。棉花收下用脚踩脱籽机去籽以后,要用弦弓来弹成松软的絮状,卷成棉卷,制作成棉被套、褥子,也可以拿到家里套棉袄、棉裤。我小时常见的弹棉工具是大木弓,用牛筋为弦,用两头大中间带有握把的弹棉木棰敲击弓弦,于是就发出“咚咚,卡啦!”声响。弹棉时,工匠还带有挄棉卷的光滑杆子和压磨棉套的木磨盘等。弹时,用木棰频频击弦,使板上棉花渐趋疏松,工匠用杆子熟练而轻巧将弹出的棉花叠放成被套大小,再用木制圆盘压磨,使之平贴,坚实、牢固卷起来,一床被套就制作成了。如旧棉重弹,须先除掉表面的旧纱,用手撕松,再用弓弹。

    弹棉花是一种老手艺了,出生在20世纪40--50年代的人都会对“弹棉花”有着清晰的记忆。到了秋后农闲时,弹棉花工匠们都走村串巷,生意往往应接不暇。随着一声声弦响、一片片花飞,最后把棉花压成松软的被套或大小不一的棉卷。

那时候的在外行人的眼里,弹棉花是个很有趣的事情,“咚咚,卡啦!”声音明快而有节奏。而这些工具也挺有特色。通过用榔头敲击弓上的弦,来沾取棉花,把棉花弹得很松软,并用弓拼成方形。“檀木榔头,杉木梢;金鸡叫,雪花飘”这是弹棉花工匠们对自己的手艺的一种诠释,也是人们对他们的劳动最为形象的比喻。元代王桢《农书·农器·纩絮门》载:“当时弹棉用木棉弹弓,用竹制成,四尺左右长;两头拿绳弦绷紧,用弦弓来弹皮棉。”弹花匠人工作很是辛苦,灰尘很重,很多人在露天作业,随便找个墙角或打个棚子就可开张。现在几乎没有人想从事这个职业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