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网易 / 潮河边人的日志《谈中国古代名画中的仿摹品(原创)》
仿摹画是中国画的一个重要分支。古往今来,历代名家均从临摹起步,并逐渐形成自己风格。五代周文矩、明代仇英、董其昌、清代石涛、“四王”和现代张大千、吴湖帆等大师则是一代临仿高手,留下诸多经典之作。但明清之后,随着书画市场的兴起,中国画赝品和伪作也逐渐增多,鉴赏成为一门专业。潮河边人曾浏览搜集了全球各大博物馆、美术馆网站全部中国古画,现仅就仿摹品谈点浅见。
▌赝品:由仿摹唐人画引出的话题 裴宽《秋郊散牧图》(图2)是潮河边人通过博客发表并在网络上被不断转载和复制的仿摹画。当时,误以“唐 裴宽秋郊散牧图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注释,原因有三:一是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网站提供的原图题识为“唐汜阳节度使裴宽秋郊散牧图真迹”,注释为“Artist: Formerly Attributed to Pei Kuan (Chinese, Tang dynasty)”,即曾传为唐代画家裴宽作品。二是此幅与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元代大画家赵孟頫的《秋郊饮马图》(图1)极为相似,两图所绘清秋郊野场景、着红色衣袍唐装圄官和所率十匹骏马神态均如出一辙。特别是故宫网站介绍“赵孟頫擅长人马图……人马画中的人物均著唐装,风格既具‘复古’的唐画之韵……此图属仿唐人的工笔设色画法……”。即赵孟頫的《秋郊饮马图》的母本或是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所藏作品。三是网传明代书法家吴余庆跋裴宽秋郊散牧图(图4):“霜蹄踣铁玉鬃长,定是天闲真乘黄。逸态忽思沙苑栗,老奚控断紫游缰。临川吴余庆。” 从另一视点使笔者误将此幅作品当真迹。
然近日一纸媒约稿,在重新审查博文时忽然发现,大都会艺术馆所藏的此幅作品却是明清人所画。一方面,查阅《宣和画谱·卷十三》:“裴宽,绛州闻喜人。季父漼有闻于时。宽粗以文词进,多从辟举,所至皆有能穪。明皇朝为范阳节度使兼采访使,颇受眷知。《唐史》有传,不言寛能画,惟云:“骑射,弹碁,投壶特妙。”以此推之,能画可知。大抵唐人多能书画,特着不着耳。由是所画传于世者不多,故为传记谱録不载。今御府所藏一:小马图。”也就是说,大都会艺术馆所藏的此幅作品未录入《宣和画谱》,其真实性大打折扣。另一方面再次搜索网站注释为“Period:Ming (1368–1644) or Qing (1644–1911) dynasty,Credit Line:John Stewart Kennedy Fund, 1913”,即此幅为1913年收藏的明代或清代人作品。 ▌伪作:对比中美两大博物馆藏品 明代中后期和民国初期是中国名画被大量仿制、伪作兴盛的两个时期。前者源于明代手工业从官营到私营的演变,民间财富积累增多,绘画成为达官显贵、文人商贾乃至黎民百姓馈赠与收藏品,中国绘画艺术中心也由浙派发源地杭州转向吴门画派所在地苏州,“苏州片”成为仿制品高地。后者在于一战前后全球经济与艺术中心逐渐转向美国,加之中国瓷器大量出口欧美,特别是敦煌莫高窟被发现与发掘, 中国古董成为西方考古学家、收藏家和商人竞相掠夺、购买和收藏的对象。在商业利益驱动下,仿制品与伪作应运而兴,并随国宝流出国境,被美国各大博物馆、基金会收藏。明清人所画《裴宽秋郊散牧图》则是典型一例。 北京故宫与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中国画精品最多,而美国弗利尔美术馆以珍贵稀有的东亚文物闻名于世。美术馆创始人弗利尔醉心于迷人悠远的中国文化,通过各种渠道获得了很多中国古代珍宝。这里收藏了近3万件的文物,中国古画达1200多件,属全美国之最,且伪作均在网站公布。据笔者粗略统计,所藏仿摹品和伪作约占绘画藏品的90%,许多伪作可以乱真,其中最典型的伪作有二: 一是现代人所画《朱德润秀野轩图卷》(图5)与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元代画家朱德润《秀野轩图卷》(图6)的题识、印章、尺寸几乎相同。据故宫博物院介绍:“该图末有朱德润自识,‘至正二十四年歲甲辰(1364年)四月十日,睢陽山人時年七十一歲。朱德潤並肩。’后钤私印两方。系朱氏临终前的极晚之作。是图画江南山川的平远之景,山林间有 文人对坐于书斋中,笔法粗放纵逸,墨色简洁,有苍茫之意。画家大胆地将北宋李成、郭熙描绘北方山水的笔墨转化为表现江南风物的造型语言,并揉进了文人儒雅清澹的审美意趣。画中的书斋为‘秀野轩’,将文人的书斋和活动绘于佳山秀水中,是这个时期新出现的山水画题材,直接影响了元末明初早期吴派山水画的审美取向。清《佩文斋画谱》、《江村画目》著录”。潮河边人通过网上搜索发现还有朱德润(款)秀野轩图卷拍品,故本博认为北京故宫个藏本也不能排除是现代人伪造的可能性。
二是现代人所画《盛懋秋江待渡图轴》(图7)与故宫博物院藏元代画家盛懋的《秋江待渡图》(图8)如出一辙。伪作自识:“至正辛卯歲三月十又六日,武唐盛懋子昭爲鹵西作秋江待渡。”钤二印。伪作上还有元老圃、莹玉菴、刘公叙、庄广义、俞英题记,及清高宗弘历于乙酉年(1765年)御题的七言诗一首。 而据故宫博物院网站介绍《秋江待渡图》:“是图以两段式深远构图法画近树繁茂,远山起伏,中间澄江如练,芦雁惊飞,风吹树杪,一派清秋气氛。岸上一年老儒者携书童坐地待渡,江中一舟载客摇橹而来,意境清幽。画法略近董源,用笔疏简尖硬,是盛氏代表佳作。”两幅作品真假难辩。 赝品与伪作是古董及书画市场中以假乱真的行货。专门制造赝品的古董商收买学徒,均从临摹名家之作起步,培养时间十至二十年不等,然后才有资格画赝品,并依古式装裱使其破旧,采用水浸、烟熏、虫咬、挖补等手法仿真,当然图章也是十分重要的。历经几十年之不解而专事临摹的画匠,其画事之精道,确可将赝品做到极点。 ▌临摹:以古为师的典范之作 临摹是习画基础。临,是照着原作写或画;摹,是用薄纸(绢)蒙在原作上面写或画。临摹画,有的直接摹原迹,有的出于背临,有的依据钩摹本再临,又有火前火后之别,画家或临或摹,忠实程度不一。摹易临难,现存于世的周昉《簪花仕女图》、《挥扇仕女》、张萱《捣练图》则是宋人摹本。不管是临还是摹,从“形似”过渡到“神似”才是临摹的第一目标。 1、武宗元临吴道子《八十七神仙图》 武宗元《朝元仙杖图》(图9)可能是宋初绘制寺观壁画的样稿。描绘道教神仙出行行列,全卷本应为88名神仙, 但此卷缺最后一名压队的神将,故画中现有了帝君、10名男性神仙、7名神将、67名女装神仙(包括玉女和金童),共计87名神仙。徐悲鸿纪念馆藏吴道子《八十七神仙图》(图10)其构图与此相同,但缺最前一名神将,故所绘共计也是87名神仙。 《八十七神仙图》则是我国美术史上极其罕见的经典传世之作,代表了中国古代白描绘画的最高水平。潘天寿曾评论此画:“全以人物的衣袖飘带、衣纹皱褶、旌旗流苏等等的墨线,交错回旋达成一种和谐的意趣与行走的动,使人感到各种乐器都在发出一种和谐音乐,在空中悠扬一般。”大千观赏此卷后给予很高评价,认为与唐壁画同风,“非唐人不能为”。徐悲鸿还在画上加盖了“悲鸿生命”的印章。
2、宋人摹周文矩《文苑图》 据考,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琉璃堂人物图》(图11)卷的母本为周文矩所作由北京故宫博物院珍藏的《文苑图》(图12)。前者保存完整,但摹写水平较差,人物面相稍欠神采,衣纹用笔颇见柔弱,且图首宋徽宗题“周文矩琉璃堂人物圖,神品上妙也”和下钤“ 內府图书之印”均伪。而后者人物神采奕奕,笔墨功力深厚,特别是衣纹线条颤动曲折,极似五代周文矩所创的“战笔描”,应为周文矩原迹,但前半段已佚失,并被宋徽宗赵佶误题为“韩滉文苑图”及“天下一人”押宇等。
3、林椿摹黄筌《苹婆山鸟图》 中国古代花鸟画史上素有“黄家富贵,徐熙野逸”之说,“黄家”即指黄筌和黄居寀、黄居宝父子。他们所开创的富贵、华丽、写实的画风,成为后来历代宫廷绘画的主要风格。林椿则为南宋画院待诏。工画花鸟、草虫、果品,当时赞为“极写生之妙,莺飞欲起,宛然欲活”。林椿《果熟来禽图》(图13)为南宋初期花鸟画的代表作,与传黄筌《苹婆山鸟图》(图14)极为相似。图绘林檎果一枝,枝上硕果累累。其上栖息一小鸟,翘起尾巴,形象生动可爱。悬挂着沉甸甸果实的枝柯刻画细致,虫蚀的痕迹都颇为清晰。画面虽然简单,却充满生气盎然的意趣。
4、王振鹏临马云卿《维摩演教图》 元代界画大师王振鹏《维摩不二图》(图15)卷自题曰:“至大元年二月初一日拜住怯薛第二日,隆福宫花园山子上,西荷叶殿内,臣王振鹏特奉仁宗皇帝潜邸圣旨,临金马云卿画维摩不二图草本。”王振鹏的临本与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维摩演教图》(图16)的艺术风格、构图章法等极为相仿,只是在局部纹饰上稍有细微变化。据此得知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为马云卿所作,而不是李公麟。事实上,这两幅作品均代表着早期白描人物画的最高成就。 5、钱选临阎立本《萧翼赚兰亭图》 现存《萧翼赚兰亭图》(图17-20)主要有阎立本、宋人和元代钱选四本,分别藏台北故宫、辽宁省博物馆、北京故宫和弗利尔美术馆。其中北京故宫藏本相对较简略,省略了僧人身后仆从烹茶的情形。徐邦达先生认为辽博、台北故宫藏本大致全是宋人临本,北京故宫藏本衣纹带方折而多顿挫,为南宋人作无疑。而元末大画家钱选本酷似辽宁博物馆藏本。 6、仇英、姚文瀚临摹《宋人人物》 上海博物馆藏仇英《天籁阁摹宋人画册》之三(图22)、故宫博物院藏两幅《乾隆帝是一是二图》(图23-24)的母本应是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宋人画《宋人人物》 (图21)。宋人画《宋人人物》 绘一士人坐于榻上,驻目凝思,执笔似欲书写。身旁陈设琴、棋、书、画四事。榻后有座屏风,其上悬挂著士人之写真画轴。画中主角集文人之雅玩趣事于身边,表现出閒适雅逸之生活。 本幅画曾经宋徽宗、高宗、清高宗等帝王收藏。仇英曾在明代著名鉴藏家项元汴家的“天籁阁”作画,有机会摹绘此册。清高宗也曾命姚文瀚也画张相似构图之作,画中人物则代之以穿著士服的乾隆皇帝,流露出皇帝也向往雅逸文人生活的心意,屏风风景画是仿沈周、文徵明笔意故姚文瀚之作已超出临摹,应为仿作。
7、董其昌、王时敏临摹范宽《溪山行旅图》 北宋大画家范宽雨点“皴法”十分成熟,其《溪山行旅图》(图27)曾让众多观者感动落泪。明代大画家董其昌与追随者王时敏、王翚等临摹了李成、董源、巨然、范宽、王诜、高克恭、赵孟頫、黄公望、吴镇、王蒙与倪瓒11位宋元名家的作品,编制成《仿宋元人缩本画及跋册》,《临范中立谿山行旅图 》(图25)则是其中一幅。此册忠实临摹绘制可谓中国画册最高水准。对照范宽真迹,可见临本的忠实程度。 而现代大师吴湖帆曾家藏宋画《汉宫春晓图》、刘松年《高山四皓图》、元倪云林《秋浦渔村图》、元吴镇《渔父图》、元黄公望《富春合璧图》之《剩山图》、元王蒙《松窗读书图》等国家一级藏品,解放前曾任故宫博物院评审委员,收藏、临古,也成就了吴湖帆成为一代鉴赏大师,从《临范宽溪山行旅图》(图26)可见其功力。
8、董邦达临荆浩《匡庐图》 荆浩《匡庐图》(图29)笔墨两得,皴染兼备,将唐代“水晕墨章”画法推向成熟,由其开创的全景式山水画,推动北宋山水画走向全盛期。董邦达《仿荆浩匡庐图》(图28)是奉乾隆的旨意临摹的作品,董邦达对于书画有相当修养,经常临仿前代画家的作品,从学习古人摸索自己的方向,但他的作品创意不高,却得到乾隆皇帝的喜爱。
9、张大千临董源《江堤晚景图》
上世纪二十年代初,张大千曾先后拜名书法家曾熙、李瑞清为师。由于曾和李收藏历代名画甚丰,使大千有机会饱览众多古代名迹,以古为师,进而开始了以石涛艺术为中心,旁及八大山人、渐江、石溪、唐寅,徐渭、陈淳等人的研习,涵泳了唐宋元明百家之长,获得了"石涛专家"的美誉。他临摹水平极高,进而到作伪,很多大收藏家、鉴赏家都难以辨认。据张大千考证,《江堤晚景图》(图31)为文人画宗师南唐画家董源之作。史载董源「水墨类王维,著色如李思训」,画者以披麻皴表现山石纹理,再藉赭石打底,层层敷染石绿石青,一片春意盎然。此作带有董源遗韵,同张大千《临董源江堤晚景图》(图30)遗赠给台北故宫博物院。
10、张大千临王蒙《夏山高隐图》
王蒙的山水画是在吸收前代画家笔法的基础上,以自然为师,融汇贯通而成。他于早年就曾对前代董巨、李成、郭熙等名家作品进行临摹,综合多种艺术风格而形成的具有独创意义的山水画新风格。《夏山高隐图》(图33)代表了王蒙画风成熟时期的典型风格,为中国绘画艺术史上的杰出作品。张大千临品(图32)笔法、解索皴、构图、布局及对墨色、水份控制恰到好处,突出了南方山水所特有的明秀清润的韵致。 ▌仿作:自成风格的大家名品 从临摹到仿作是每个名家所经历的过程。临摹古人的画作,可以学到传统的技法,夯实基础,才能更好地拓展自己的技法画路,形成鲜明的艺术风格。以下作品,或仿或临,或神似,或形神兼备,但均具画家自己风格。 1、诗画同辉:李公麟PK张宣 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图35)和传李公麟《丽人行》(图34)均是描绘杨玉环三姊虢国夫人及其眷从盛装出游场景,与大诗人杜甫的《丽人行》史诗交相辉映,有其深远历史意义。两者所绘人数相同,均着意于仕女「肌理细腻骨肉匀,绣罗衣裳照暮春」。马匹体形肥壮,鞍辔华丽;人马纵辔徐行,轻盈优美。造形与设色皆饶唐代雍容富丽之遗风。 2、一画两体:董源PK董源 五代至北宋初年是中国山水画的成熟阶段,形成了不同风格,后人概括为“北派”与“南派”两支。董源《潇湘图卷》(图36)被画史视为“南派”山水的开山之作。而《夏景山口待渡图》(图37)用披麻皴加墨点表现山峦林木,画法与《潇湘图》一致,画幅高度亦相同,因而有的鉴赏家认为二者为一卷,后来被人分割,中间有缺损,因而不能连贯。 3、同院同源:燕文贵、屈鼎PK李成 北宋画院大师辈出。李成师承荆浩、关仝,与关仝、范宽合称宋初“三家山水”,其画山石好像卷动的云,后人称这种表现技法为“卷云皴”。燕文贵、学生屈鼎的绘画技巧则综合了李成与范宽之特色并更近李成,但不专师法,极富变化,在北宋早期画院中独树一帜。燕文贵的画多为北方大川,破笔皴点,干擦淡染,细碎清雅,苍润秀媚,台榭相接,人称“燕家景致”。李成、燕文贵和屈鼎同为画院名家,画风同宗同源,十分相近。 4、塞外行旅:宫素然PK张瑀
张踽《文姬归汉图》(图41)题签“宋人文姬归汉图”,系清高宗乾隆所书,画中有乾隆题诗一首。此图笔法简练劲拔,衣带飘忽。画蔡文姬及侍从等十余人骑马而行,有鹰、犬相随。南宋宫素然作《明妃出塞图》(图42)藏于日本大阪美术馆,构图人物皆与前者相似,两者是何关系,尚难考证。
5、画中兰亭:沈周PK黄公望
《富春山居图》被誉为“画中兰亭”,是后世画家师法典范。吴门画派宗师沈周原收藏《富春山居图》(图45),因请人题识,为其子强占为己有并以高价出售。沈周无力回购,因此于1487年中秋,依记忆作《仿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图43)。该作物像细节与原作颇有差异,笔墨亦全为沈周沉实稳厚的面貌,并添补浅淡颜色。此卷是所知最早的临仿本,可推测《富春山居图》火焚前卷首的状况。清高宗于1745年收入《子明卷》(图44),第二年又购得《无用师卷》,但仍认为《子明卷》为真迹,《无用师卷》为仿本,引发后世激辩。
6、大斧劈皴:吴宏PK仇英
以上两幅作品构图、笔墨、皴法几乎相同。前者为上海博物馆藏吴宏的《清江行旅图》卷(图47),后者为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仇英《仿李唐山水图》卷(图46)。两幅作品可谓上上品,仇实父实得李唐画石之法,特别是山石分面后用大斧劈法,是李唐家数,极明暗变化之能事。在金陵八家中,吴宏画风最为粗放,但用斧劈皴法却鲜见。因上海博物馆网站未提供卷首、题跋等信息,尚难完全确认此作为吴宏所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