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代王澍《翰墨指南》

 田牧 2016-08-18

  清王澍《翰墨指南》

  ○执笔四则

  执笔之法,真书离笔头一寸,行书离笔头二寸,草书离笔头三寸。笔在中指无名指之间,则两指在上,两指在下,是谓双抱双抵,笔始有力。若以单指包之,单指抵之,笔无力矣。

  执笔宜浅,大指宜在上节指面,食指宜在中节之旁,中指宜在指头,无名指宜在首节之侧,则掌虚指活,转动自由矣。

  五指相次,如螺之旋,紧搦密持,不通一缝,掌中空虚,可以握卵。此要法也。

  大指下节用力则字健劲,大指下节宽松则字圆秀。食指次节但倚笔,不必曲抱,则笔圆转,若弯曲抱紧,则笔不圆转而滞硬矣,且作字不速亦难佳也。

  清代王澍《范公神道碑》

  ○运指两则

  运指之法,大指下节骨端用力,如提千钧,曰擫。食指中节倚笔,曰捺。中指以指尖钩笔外,曰钩。无名指以外爪肉际顶笔下,曰揭。无名指揭笔而中指抵住,曰抵。中指钩笔而以无名指拒定,曰拒。至小指,不过衬贴无名指以增其力耳。

  小字只宜运指,然必于平日提笔在手时时操练,令手之五指柔和婉转,屈伸低昂左右无不如意,则字始能过人也。

  ○运腕两则

  运腕之法宜用于大字,盖腕竖则锋正,正则四面锋全。然运腕不可太紧,紧则腕不能转,而字体粗细上下不均矣。

  枕腕者,以左手枕右手腕。提腕者,臂著案而虚提手腕。悬腕者,悬着空中,最为有力。

  ○结构两则

  结构之法须用唐人九宫式,则间架密致,有斗笋接缝之妙矣。九宫者,每一格中有九小格如井字样,临帖时牢记某点在某格之中,某画在某格之内,记熟则出笔自肖法帖,且能伸能缩,惟我所欲矣。长短阔狭,字之态度,点画斜曲,字之应对,卑者奉,尊者接,审其疏密,取其停匀,空则衬补,孤则扶持,以下承上,以右应左,以大包小,以少附多,皆法度也。

  ○临摹四则

  临也者,对法帖而仿其式。摹者,用油竹纸加于帖上而印其样。然古人学书,不尽临摹。张古人书于壁间,观之入神,会悟其意,则下笔自有佳处。此不但学字,且能养心。凡作字熟观晋魏人书,会之于心,笔法自然不同乎俗矣。

  学褚河南,须求其苍劲处。学欧率更,须求其圆和处。以怒张木强为欧,绮靡软弱为褚,均失之。

  初学不得不摹,亦以节度其手,易于成就。然摹帖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笔意。临帖易失古人位置,而多得古人笔意。临帖易进,摹帖易忘。书谱云: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能平正,务令放纵,既能放纵,复归平正,则字之功始尽。

  临帖不贵露而贵藏,用墨不尚浓而尚鲜。去狂怪怒张之习,趋平淡古雅之境。以此四语,慎思笃行,虽未能超入晋室,亦可卓然自立矣。

  ○生熟二则

  书必先生而后熟,亦必熟后而更生。始之生者,学力未到,心手相违也。熟而生者,不落蹊径,不随世俗,新意时出,笔底具化工也。

  作字要手熟,熟则神气完足而有馀韵矣。

  ○笔锋四则

  笔正则锋藏,笔偃则锋露。一正一偃,一藏一露,则神奇出焉。

  书法单重藏锋,亦非正法,必当藏而藏,当露而露,自然入妙也。侧锋取妍,故侧锋亦不可少。

  古人云如印泥画沙,言用笔贵藏锋也。如折钗股者,言转角贵圆而有力也。如屋漏痕者,言用笔欲无起止之迹也。落笔锋当向左,急回转向右至宜驻锋折回。

  ○筋骨二则

  作书无筋骨,是谓墨猪。惟匾额及八分肥密可也,然肥不可露肉,瘦不可露骨,纯骨无媚,纯肉无力。

  用笔不可太肥,肥则形浊,不欲太瘦,瘦则形枯。太露锋芒则体不持重,太露圭角则态少丰神。必也不肥不瘦,有筋有骨,此欧帖所以尽善也。

  ○方圆二则

  方中欲有圆,圆中欲有方。方而不圆则乏丰神,圆而不方则无筋骨。故欧法兼褚,最为妙诀。

  方圆者真草之体用,真欲方,草欲圆,方者参之以圆,圆者参之以方,方圆又不可显露,浑化自然,乃为佳耳。

  ○边旁一则

  凡边旁不相称者,贵有伸缩虚实之法。空旷者伸点画以实之,窒碍者缩点画以虚之,太繁者减除之,太疏者补续之,然必古人有样乃可用耳。

  ○点法三则

  点虽微细,然有偃仰向背等势,或竖如莲瓣,或眠如瓜子,或圆如粟子,或尖如鼠牙,各适其宜。

  如清江等字旁三点,上点侧,中点偃,下点仰锋。冷凉等字旁二点,上侧覆,下仰剔,须相承揖。诸点随字异形,有向有背,要得顾盼精神。

  一点欲与画相应,两点欲自相应,三点则一点起,一点带,一点应,四点则前一点起,中二点带,后一点应,不可四点平直。如燕无等字下四点,左右要成八字,中二点可就上不可就下,若四点匀则俗矣。

  ○长画法二则

  画贵涩而迟,左贵去吻。画不可卧其笔,须笔锋先行。横画须直入笔锋,竖画须横入笔锋。横直画欲长短合宜,起止有法,结束匀净。横画有偃仰平三法。如士字二画宜上仰下偃,三字三画上宜仰,中宜平,下宜覆,春、生等字亦同。

  ○短画法一则

  横长画两头下而中高,横短画两头高而中下,如夫天之类皆短画也。

  ○竖法四则

  竖不宜直其笔,笔直则无力,稍左偃而下方得势。

  初横入笔,向上行而少驻,复引锋下行,至末复驻锋向上,此垂露法也。末锋尽而不收,状若垂针,此悬针法也。又曰欲垂复缩,如垂露然,上下端若引绳,末如针锐,故谓之悬针。

  凡二竖并落者宜分向背,向笔贵和,背笔贵峻。右军始用悬针法。常当尚字头上之直,上下俱宜去锋始佳。

  ○钩法二则

  中钩宜直,下笔便挑,不宜停笔。直锋钩贵短,钩干贵疾,钩尖贵涩。直钩分三体,左如氏长字长其剔以应右,右如门丹字短其剔以应左,中如东乘字须朝上钩也。

  ○转角钩法

  四角不宜峻而有棱,如国固等字,转角贵圆润,不宜棱角。左欲去吻,右欲去肩。

  ○倒戈法

  以中指遣至尽处,以无名指推拒而轻剔之,则锋藏。上起稍竖,下则曲。

  ○弯脚钩法

  如乙也九等字,欲挑且止,驻笔而后剔之,则锋短。

  ○展翅钩法

  如风凡凤等字,其势如飞,宜直而曲。书法皆尚涩,惟钩法多尚疾。

  ○长撇法

  撇左出而锋欲轻,长撇须迅其锋,笔势送至转处。左撇贵利,又要微曲,送笔宜至出锋处,则力劲而匀,半途撇出则无力而瘦弱。如天大字,须直笔而弯出之。大概左撇须斜硬,右捺须婉转也。撇捺随宜变化,贵伸缩合度,如鱼翅鸟翼,有翩翩自得之状。

  ○短撇法

  如利剑斫犀角象牙,短撇以疾为妙。旁撇须狭长则右有馀地。立人旁如鸟栖柱上。多字四撇,一缩,二少缩,三亦缩,四出锋。

  ○捺法二则

  微斜曰捺,人大欠等字是也。横过曰波,之道远等字是也。抑而后曳,势不宜缓。

  笔或藏锋,或出锋,皆不必拘,但须飞动。捺宜不疾不迟,势尽不可便出,须驻笔而后放。捺至半途,须少顿,则捺出便有峭劲之致。

  ○布置法十则

  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馀。真书难于飘扬,草书难于严重。大字不结密则懒散无精神。匾额须字字相照应,挂起自然停匀,又须带逸气方不俗。小字贵开阔,忌局促,须令间架明整,有体段。长史所谓大促令小、小展令大是也。

  不可头轻尾重,毋令左短右长,斜正如人,上下相称。

  字之肉,笔毫是也。疏处捺满,密处轻装。平处捺满,险处轻装。捺满则肥,轻装则瘦。落笔结字,上皆覆下,下皆承上,使形势递相映带,无使相悖。

  行书间架须明净,不可乱笔缠扰,贵稳雅秀老为主。下笔疾则失势,缓则骨痴。以右军为祖,次参晋人诸帖及怀仁圣教序。

  草书间架要分明,点画俱有规矩,方是晋人法度。下笔易疾,须放令少缓,徐行缓步为佳。然不可太迟,迟则缓慢无神气。

  草书有承接上文者,有牵引下文者,乍疾还徐,忽往复收。缓以仿古,急以出奇。有锋以耀精神,无锋以含气味。横斜曲直,钩环盘纡,晋以势为主。横画勿太长,长则转换迟滞。直画勿太多,多则神痴意尽。直用悬针,若用垂露,亦可生笔意,最忌横直分明。

  如龙字则分左右为二停,冲字则分左右为三停,云字则分上下为二停,素字则分上中下为三停。凡四面八方点画皆拱中心,左短者齐上,右短者齐下。重画上仰下覆,重捺上敛下放。上下重字宜上小下大,左右重字宜左促右展。

  无字四直,宜上开下阖,四点上合下开。立字二画,寔字三画,当知仰覆之法。一点一画,独立者则大书之,所谓孤单必大也。吕昌爻等字宜上小,林棘羽等字宜左促,所谓并重异势也。黍泰裘率字上下之撇点有阴阳之分,不分则不相配。术冲字三竖,中竖须卓然中正,左右宜有拱揖之情。

  畺字上中下三横画,中画须截然平正,上下宜有仰覆之别。反及两撇,上长而斜狭硬,下差短而婉转。庐多二撇,先婉转而后斜硬。口曰二字,下画宜承直,末不可长。臣与巨,先左直而右旁短画应之。旬与菊里面字,与勾齐方称。长马横短画不可与竖相粘。衣良之捺比左钩须略平起。莫矢下画宜长,左撇宜直细,与右点高下相齐。贝页中短画,不可与右长竖相粘,左撇贵短,右点要承竖末。还远衷字,上小下大,方称。用周左撇首尾稍向外,右钩首尾亦微向外。行作左短右长。於佳左长右短。自困左竖要短,右钩微长。亦字马字之点,必分屈伸变换,否则如棋布。川字册字之竖,必分屈伸向背,否则如布算。边迩字太繁者宜减之。上下字竖宜短,点宜近上。风字两边宜曲。柔下木字二点左右须齐。者下日字不宜正对土字。和字右边单薄,左边之点画宜舒。七字画宜长,更宜左卑而右亢。枣字重并,上半撇画须收敛。画字九横,宜疏密停匀照应。

  ○书法杂言三十四则

  笔在指端则掌虚,运动适意,有腾跃跌宕之势,生意出焉。笔居指半则掌实,如枢不转,笔不自由,乃成棱角,字则死矣。

  凡欲书先凝神静思,预想字形之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常令意在笔前,斯善矣。

  善学书者,其初不必多费楮墨,但取古人之书熟观之,闭目而索之于心,若有成字在前,然后举笔而追之,始得其一二,既得其四五,然后多书以极其量,自将去古人不远矣。

  右军为书,暮年更妙,盖思虑通达,志气和平,不激不厉,风规自远。子敬而下,莫不竭尽精力,加功深造,卒之工拙不侔,亦缘性情异也。

  行草须悬腕,大草书须悬臂,则笔势无限也。五指撮管顶可大草书。

  指实则节力均平,掌虚则运动便易。或恬淡雍容,内含筋骨,或折挫飘逸,外耀锋芒。点画撇捺,屈曲转折,须尽一身之力运之。字有缓急,如鸟马焉等字,横直画须迟,下四点宜急。

  锺、王、虞、永多用篆体,欧阳、褚、薛多用隶体,张颠多用偏拂法。

  学楷书既囫囵学,又须拆开学。囫囵以学其结构,拆开以学其笔法,则字学易成。楷书贵修短合度,意态完足。字形本有长短阔狭大小繁简之不齐,但能各就本体、尽其形势则佳,强使齐之,便不自然矣。

  草书有起有应,如此起者当如此应,各有义理。

  临古人书,不必沾沾学其形势,惟求肖其骨力。及得其骨力,则形势自生矣。

  古人用笔皆有意义,虽写真楷,而常出入于篆隶八分,时兼用飞白章草,故其书法能变化不测也。书小字用笔着墨止宜三分,不可深浸,浸深则毫弱无力。

  作楷墨欲干,然不可太燥。行草则润燥相匀,润以取妍,燥以取险。墨浓则笔滞,墨燥则笔枯,墨淡则乏神采。水太润则肉散,太燥则肉枯。干研墨,湿点笔。湿研墨,干点笔。

  凡作书不可自磨墨,令手战筋骨木强,是大忌也。磨墨不得用砚中水,令笔涩墨滞,新汲水为佳。

  砚池宽而面细,每夕一洗,则水墨调匀,骨肉得所。端石取细润停水,歙砚惟取发墨,兼之则尤妙也。书刚纸用软笔,书柔纸用硬笔。米南宫曰:无垂不缩,有去必回,则锋藏于笔画中矣。

  挑剔贵乎长短适宜。晋人挑剔或带斜拂,或横引向外,至颜、柳始用正锋为之,字虽劲但少飘逸之致。至转折之理,不离方圆,真多用折,草多用转。折欲少驻,驻则有力。转不欲滞,滞则不遒。然真以转而得妍,草以折而得劲,不可不知也。

  锺、王之书潇洒纵横,至欧率更则平正,故世恒习之。

  东坡云:真生行,行生草。真如立,行如走,草如趋。未有未能立而能走而趋者也,故学书必先自楷法始。学书者须精篆隶,落笔乃能圆劲浑古。

  学字总在能运笔,能运笔斯能换笔,而无往弗中锋矣。一笔中往往有半笔正半笔偏者,如因字国字之方,风字九字之圆。不解换笔,则上半中锋而下半偏矣。换笔,谓将大指微捻笔则锋自中也。

  欧多用折,颜多用转。折者,疾提中断向外斗折,其势用捷。转则引笔外拓,其势用徐,折易而转难也。

  作蝇头书,须平悬肘,高提笔,乃能宽展匠意。字渐大则腕须渐低,腕低而臂乃高,笔乃实,气斯壮。若以字大而高执笔,则笔虚指弱,不能劲健矣。

  作书须有胆,胆大则悬腕自足,胆小虽悬肘不成。与其悬肘而支离,不如悬腕而调适也。

  笔能折则起止力足而上下承接,笔断神连,乃觉向背往来,笔外有意。势在逆,趣在断。不逆不断,是为俗笔。解逆与断,而竟体疏硬,无游行自在之妙,是为枯骨。

  临帖须运以我意,参昔人之各异以求其同,如诸名家各临兰亭,绝无同者,其异处各由天性,其同处则传自右军。以此思之,便有入处。

  临兰亭者,须得其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之意。临西园雅集记者,须有林下风味,无一点尘埃气始得。

  东坡云:短长微瘦各有态。又云:端庄杂流利,刚健含婀娜。数语的是作书要诀。

  画不可如劈竹,竖不可如扁木。

  ○书学宗派六则

  秦以前俱篆书,两汉俱隶书。秦篆以李斯峄山碑为最,宗之者为唐朝李阳冰也。汉隶以礼器碑为最,宗之者为唐朝褚遂良也。汉隶碑版极多,大都残缺,几不能复识矣,惟曹景完碑犹尚完好可习。汉隶史晨碑亦佳,欧阳询少时学之。汉隶多扁,唐隶多方,学隶者宗汉为上。

  魏锺繇书,其源出汉隶华山碑。王逸少初从卫夫人学书,后遂青过于蓝。羊欣亦得右军体。其七世孙智永妙传家法,为隋、唐间学书者之宗。虞永兴,智永高弟也。虞以其法授欧阳询,询没,其子通始继父衣钵,而稍杂隶体,则犹存霸气,未若父询之和平秀正也。褚学礼器碑而化之,以成一家,后以其法授河东薛稷。欧阳通以其法授鲁公,则变长而为方,棱角更为峭厉,然火气未除,有壮士气概,未若率更之平正的当也。柳则学书于颜而少变其法。颜法宽展,柳法收敛。徐浩亦学书于平原,而尽得其秘,肖其神。不空和尚碑,乃兼多宝、争坐之长也。裴休私淑欧阳,后与柳诚悬同朝,日夜讲论,书遂精妙。圭峰定慧,其极作也。晋唐人多能书,兹特举其大者,余不能悉登也。

  晋人书取韵,唐人书取法,宋人书取意。时则有若苏眉山、蔡君谟、米南宫、黄山谷之辈。苏楷学颜而甚肖之,行草则天姿国色、眉山本相也。米行亦学平原,而更加峭拔跳脱,不拘寻常格度,如千里马之放达不羁,书之逸品也,然火气犹尚未消。蔡君谟学褚书而稍加肥妍。黄山谷则独开蹊径,不仿前人。他若蔡京等,人品既不足齿,书法且弗论已。

  元人书专以姿媚为工,赵吴兴宗法右军,颇得其概,亦时参子敬、永兴、河南三家笔法。若鲜于伯机、巉康里、饶介之辈,书非不佳,然流传者少,世人不得多见,故略言之。

  有明一代,以文待诏、董宗伯为最。文衡山初学颜、柳,继学欧、褚,小楷则宗伯尚欲逊之。衡山之子文彭亦善书,有逸老堂记帖,颇得敬客所书王处士砖塔铭碑笔意。董帖最多,优劣各半。其书初学王、褚,而得力于赵为多。他如祝枝山、王孟津辈,书亦可,人犹为次也。

  本朝书家如绎堂沈荃,则苏、董体也,米汉雯则米法也,孙树峰则纯董也,查淡园则亦纯董而差胜孙也。陈六谦其庶几乎?怀仁圣教体得之矣,吴兴十三跋体肖之矣。诸家盖俱涉略焉,而要得力于王、赵居多,功夫纯粹,卓然成家。姜西溟则最精右军法,何义门则极善颜、褚法,姜与何则较六谦而更进矣。自何而降,能书者多,而可屈指者未闻也。余于书道学之五十馀年矣,自晋以迄元、明,诸名人妙迹,临摹殆遍。外间颇尊尚余书,三尺童子无不耳虚舟名者,则或者可以继诸公之后尘乎?门人华生、薛生等进而言曰:先生于书功深学纯,直可接武晋唐,奚啻跻元明之列。虚舟退而告之曰:恶,是何言欤!若与晋唐为徒,则吾岂敢。抑功力之深,临摹之广,不让六谦、西溟、义门诸先生而已,敢曰能跻元明之列哉!

  ○金石文字必览录

  淳化阁帖星凤楼帖宝晋斋帖停云馆帖怀仁圣教序兴福寺碑实际寺碑景阳钟铭同州褚圣教雁塔褚圣教砖塔铭汉曹全碑圭峰碑翻经寺碑醴泉铭皇甫君碑化度寺碑虞公温恭碑虞永兴夫子庙堂碑多宝塔玄秘塔祭侄文论坐稿颜氏家庙碑西平王碑不空和尚碑云麾将军碑冯公神道碑唐文皇哀册汉史晨碑礼器碑峄山碑梦英夫子庙堂记道德经天马赋九疑山碑大周梁君墓铭十三行安国寺碑古柏行黄庭经思古斋石刻萧闲堂记章吉老墓铭阿房宫赋西园雅集记定武兰亭醉翁亭记天冠山诗兰亭十三跋唐人双钩十七帖大玉烟堂帖小玉烟堂帖陈公神道碑

  自秦汉以至元明,碑版几盈千万,学者何能遍观,兹特就其精者略举一二,使学者知此五十馀种为布帛菽粟必不可已者也。虽不必尽学,亦必寓目以益其胆识。至本朝诸名公碑版概不入录,以时代近,论定在后世也。余寓目之帖约三千馀种,兹不能悉载。学者苟能精研于此,则已足成家有馀矣,无取泛骛也。若此五十馀种已经尽备,则再旁搜博采,亦翰墨场畅事也。戊申七月虚舟老人记于积书岩之东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