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代梁巘行草书《宝晋斋贴跋》等

 llssmm44 2011-11-27

清代梁巘行草书《宝晋斋贴跋》等

清代梁巘行草书《宝晋斋贴跋》等

清代梁巘行草书《宝晋斋贴跋》等

清代梁巘行草书《宝晋斋贴跋》等

清代梁巘行草书《宝晋斋贴跋》等

清代梁巘行草书《宝晋斋贴跋》等

清代梁巘行草书《宝晋斋贴跋》等

清代梁巘行草书《宝晋斋贴跋》等

清代梁巘行草书《宝晋斋贴跋》等

清代梁巘行草书《宝晋斋贴跋》等

清代梁巘行草书《宝晋斋贴跋》等

清代梁巘行草书《宝晋斋贴跋》等

清代梁巘行草书《宝晋斋贴跋》等

清代梁巘行草书《宝晋斋贴跋》等

清代梁巘行草书《宝晋斋贴跋》等

清代梁巘行草书《宝晋斋贴跋》等

清代梁巘行草书《宝晋斋贴跋》等

清代梁巘行草书《宝晋斋贴跋》等

清代梁巘行草书《宝晋斋贴跋》等

    梁巘草书《宝晋斋贴跋》

 

    梁巘(1710-1788),字闻山、文山,号松斋,又号断砚斋主人;祖居亳州十九里镇,后居住在亳州城里夏侯巷街(现夏侯小学西跨院),殁后埋葬在十九里集南一里半杜庄村后。{曾祖父粱继宗;祖父梁尔禄,字天赐,国学生;父亲粱接孟,字介贤,候选经历,敕赠文林郎(文职、正七品);兄粱峰,字屏山、号六松,性孝友,善文章、工书法。梁巘长子俊业,早卒;次子伟业,嘉庆六年(1801年)辛酉拔贡,官浙江於潜县知县。业师陈师古,字圣绪,乾隆九年(1744年)甲子科举人。门生有姚莲府、萧景云、王鲁庵、许春林等。}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敕授文林郎壬午科举人,由咸安宫教习转任湖北巴东县知县;寿州(今安徽省寿县)循理书院院长(山长)。其在书法上的成就远大于政治,他与乾隆年间五位(张照、王澍、刘墉、王文治、梁同书)重要书家齐名,为清代著名书法家之一。
    梁巘以工李北海书名于世。初为咸安宫教习,至京师,闻钦天监正何国宗曾以事系刑部,时尚书张照亦以他事在系,得其笔法,因诣家就问。国宗年已八十馀,病不能对客,遣一孙传语。巘质以所闻,国宗答曰:“君已得之矣。”赠以所临米、黄二帖。

                                                                                                

延伸阅读
梁巘的书学思想
    梁巘是清代乾隆年间著名的书法家、书法理论家,《评书帖》是其书法理论的代表作,《承晋斋积闻录》是其后学所辑理论文集,许多研究把梁巘的书学思想归结为“重执笔”和“尚劲健”。笔者认为,梁巘书学观涵盖诸多方面,其批评观、帖学观、学书观更值得研究。
    梁巘的书学思想集中体现在《评书帖》与《承晋斋积闻录》中,笔者认为,其书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执笔观
    《评书帖》文约理瞻,多发前人所未发,具有独特的理论价值。文中有许多关于书法学习要领的论述,颇宜后学。《评书帖》开篇即是“执笔歌”。从中我们不难看出梁氏关于“笔法”的诸多观点:
    其一,强调执笔的重要性。“执笔功能十居八”正是赵孟頫“用笔千古不易”延续。
    其二,破析执笔方法。“一管分为上下中,真字小字靠下拢,行书大字从中执,草书执上始能工。”
    其三,强调执笔姿势。“大指中指死力掐,圆如龙睛中虚发,食指名指上下推,亦须着力相撑插。禁指无用任其闲,手背内坎半朝天,始能沉着坚而实,个中精力悟通玄。笔管上向怀中入,下截笔锋向外出,腕力挺住不须摇,转运全在肘力熟。悬腕悬肘力方全,用力如抱婴儿圆,勿令偏窄贴身边。总之执笔功期远,紧要着力力无浅,古人有言良不诬,抉破纸兮撮破管。”(以上均见《执笔歌》)
    其四、讲究选笔。用硬笔,须笔锋揉入画中;用软笔,要提得空。用软笔,管少侧,笔锋外出,笔肚着纸,然后指挥如意。用硬笔,管竖起,则笔锋透背,无涩滞之病。(《评书帖》)
    其五、宣扬笔法传承。“董公其昌传执笔法于其邑沈公荃,荃传王公鸿绪,鸿绪传张公照,照传何公国宗,国宗传白下梅君釴。”(《评书帖》)
    其六、注重指法。执笔大、中、食三指宜死,肘宜活。低则沉着,高则飘逸。(《评书帖》)
    其七、阐述笔法对风格的影响。褚书提笔空,运笔灵,瘦硬清挺,自是绝品。……汪退谷得执笔法,书绝瘦硬,颉顽得天,诸子莫及。(《评书帖》)
    二、审美观

      梁巘的书法审美意识主要体现在以下五方面:即劲、苍、清、瘦、骨。在《评书帖》中,有关“劲”的论述最多。“劲”即“劲健”,本是一种强劲有力、壮健宏伟的风格。“劲”既要求书法刚劲挺拔,又要注重筋骨。如:“欧书劲健,其势紧。柳书劲健,其势松。”“颜不及欧,欧以劲胜,颜以圆胜。”“张瑞图书得执笔法,用笔劲健。” “何义门未得执笔法,结体虽古,而转着欠圆劲……”“予用软笔七八年,初至京犹用之。其法以手提管尾,作书极劲健……”

    “苍”有苍劲、苍老之意,多指笔力、墨色。《评书帖》中有关“苍”的论述如下:“书对联,宜遒劲苍古,勿板滞过大,忌流丽而不庄。”“不得执笔法,虽极作横撑苍老状,总属皮相。”“文衡山好以水笔提空作书,学智永之圆和清蕴,而气力不厚劲。晚年作大书宗黄,苍秀摆宕,骨韵兼擅。”“张得天书早年学董,中晚年学米,遂成一代大家。只执笔是入门正耳,然劲健不粗野,有含蓄,极苍秀。”《承晋斋积闻录?名人书法论》中也有关于“苍”的描述:“王觉斯、张二水字是必传的,其所以必传者,以其实有一段苍老气骨在耳。”
    “清”跟“浊”相反,我认为,还是在于“用笔”问题。“清挺瘦硬”是梁巘等力矫清前期董(其昌)、赵(孟頫)之书风靡天下的书学主张。《评书帖》中有关“清”的论述,如:“褚书提笔空,运笔灵,瘦硬清挺,自是绝品。”“《萧府君》瘦劲清挺,其硬处过《砖塔铭》,而逊其妥适,较《李文墓志》亦不及。”
    “瘦”,即瘦硬,“瘦”则有筋骨毕现。 “书大字,笔锋须瘦硬,落纸时极力揉挫,沉着而不肥浊,否则肥浊矣。观东坡《荔子丹》、山谷《戏赠米元章帖》,皆瘦硬笔所书,故或提或按肥瘦如意。”(《评书帖》)“汪退谷得执笔法,书绝瘦硬,颉顽得天,诸子莫及。”(《评书帖》)“薛曜书瘦硬,开山谷之门。”(《评书帖》)至于如何瘦硬,还是用笔中的“选毫”问题。
    “骨”乃骨气、骨力。“书法趋骨力刚健,最忌野。”《承晋斋积闻录?学书论》“文衡山好以水笔提空作书,学智永之圆和清蕴,而气力不厚劲。晚年作大书宗黄,苍秀摆宕,骨韵兼擅。”(《评书帖》)“学古人,须得其神骨,勿徒貌似。”(《评书帖》)
    三、批评观
    梁巘的批评观很独特,也很直白,重在笔法,涵盖其他。
    首先,他的批评内容丰富。如对笔法的批评。“元章书,空处本褚用软笔书,落笔过细,钩剔过粗,放轶诡怪,实肇恶派。”(《评书帖》)“王良常未得执笔法,转学欧字,匾削浮弱而乏圆劲。”(《评书帖》)如对结字的批评。“子昂书俗,香光书弱,衡山书单。”(《评书帖》)如对书风的批评。“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元明尚态。”(《评书帖》)如对碑帖的批评。“《职思堂帖》不佳……”(《评书帖》)“东坡《黄州寒食诗》最佳。”(《评书帖》)如对书家的批评。“孙过庭书多滑。”(《评书帖》)“衡山小楷初年学欧,力趣劲健,而板滞未化。”(《评书帖》)

    其次,他敢于面对“时人”。“何义门未得执笔法,其字转折不圆劲,而结体尚古,有书卷气。”《承晋斋积闻录?名人书法论》何义门,即何焯,字润千,学者称其义门先生,与笪重光、姜宸英、汪士鋐并称为康熙年间“帖学四大家”。梁巘面对“名人”如此,面对“周围”的人亦然。“至凤阳府程绍栋、庐州府黄道日、寿州刘之治、张士泽,或学怀素,或学王铎,看去似苍瘦,似飘逸,然不得执笔法,总是隔膜,愈学愈不是耳。”《承晋斋积闻录?名人书法论》
    其三,他勇于自我批评。“余廿年前学赵松雪书不能似,近学李北海《云麾碑》,笔稍稍立得住,或以为似赵,盖松雪初学二王,晚年碑版,实脱胎于李,而余仅学其貌不特不能似李,亦岂能真似赵乎?壬寅秋,与张泽万书屏有余幅,并赘数语,以志吾愧。”《承晋斋积闻录?自书论跋》
    四、帖学观
    梁巘的帖学观首先表现敢于否定古人及名帖上。“《戏鸿堂》赵文敏《雪赋》,遒整似季海,是唐人结构,非本色书也。”(《评书帖》)梁巘书宗“二王”,对赵孟頫书法研究颇深,所以对赵的《雪赋》刻帖予以否定。
    其次表现在独特的鉴赏眼光上。“《宝鼎斋》董字,刻手不精,规模神气俱失,内惟临《乐毅》有唐人笔意,非平日本色书。”(《评书帖》)这里涉及到书家与刻手问题。一流的书家,三流的刻手,只有“透过刀锋看笔锋”了。
    再次,表现在对秦汉碑版的认识上。梁巘书法为“二王”一脉,虽以工李邕书名世,但他并不一味地否定秦汉六朝碑版,这也说明,清乾嘉时期碑学正处于发蒙期。“《孔羡》、《白石神君》、魏《受禅》、《上尊号》诸碑,险劲遒迈,转折皆方,锋棱俱出,开唐人八分门仞。汉人八分,神韵浑沦,有飘逸之致;魏人八分,则险劲遒迈,力趋精刻,轩金截铁,锋骨凛然。《孔羡》等碑,险劲处开欧、李之门,故知古人生辣横撑,皆非无本而然也。”《承晋斋积闻录?名人书法论》
    其四,主张碑帖互融。明末清初,帖学盛行,正所谓“满朝董赵,竞相香光”。梁虽专工帖学,但鼓吹碑帖结合。“草参篆籀,如怀素是也;而右军之草书,转多折笔,间参八分。楷参八分如欧阳询、褚遂良是也;而智永、虞世南、颜真卿楷,皆折作转笔,则又兼篆籀。以此见体格多变,宗尚难拘。”《承晋斋积闻录?名人书法论》
    五、学书观
    1、选帖。孙过庭《书谱》说:“初学分布,务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学书应从平正入手,书法教育更应遵循这个原则。梁巘在书论中推选了许多初学者入门的法帖。“《出师颂》横平竖直,钩点挑剔,一丝不走。吾等学书以此为圭臬,则无失矣。右军《十七帖》亦此法。”《承晋斋积闻录??古今法帖论》对于米芾书法,梁认为,初学者应慎之又慎。“勿早学米书,恐结体离奇,坠入恶道。”《承晋斋积闻录?评书帖》
    2、学书次序。首先是关于年龄问题。不同的年龄段应学不同的内容,这或许就是“因人施教”,用现在的话来说,即体现“人文精神”。“吾少年学苏、米,意气轩举,多有欺人之概,晚年结构渐密,收束自然,往往近赵,而不知者以为降格。”《承晋斋积闻录?执笔论》“古人于书,大抵晚岁归于平淡,而含浑收敛,多若不经意不用力者,无复少年习代矣。”《承晋斋积闻录?古今法帖论》
    3、规矩。“规矩”即心态问题。学书应从点画、结字入手,从平整开始。应克服心浮气躁、朝秦暮楚的现象。“学书一字一笔须从古帖中来,否则无本。早矜脱化,必面规矩。初宗一家,精深有得。继采诸美,变动弗拘。斯为不掩性情,自辟门径。”《承晋斋积闻录?学书论》“吾等学书,若不循规矩,则潦草率意,便无长进,米字之不可早学者此耳。”《承晋斋积闻录?学书论》

    4、取法。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取法名家,取法名帖是医手、医眼的良方。所以梁巘说:“学书须步趋古人,勿依傍时人。”(《评书帖》)
    5、功力。书家的功力涉及到“天资”与“勤奋”两方面。梁同书在《答张芑堂书》中说:“学书有三要:天分第一,多见次之,多写又次之。”杨守敬《学书迩言》又增二要:“一要品高,品高则下笔妍雅,不落尘俗;一要学富,胸罗万有,书卷之气,自然溢于行间。”梁巘认为:“工追摹而饶性灵,则趣生;持性灵而厌追摹,则法疏。天资既高,又得笔法,功或作或辍,亦无成就也。”《承晋斋积闻录?学书论》“学书忌浮论而无实功。'爱而不学知不真,学而不笃得不深。’”《承晋斋积闻录?学书论》
    6、博与约。所谓“博”,即字外功夫。所谓“约”,即自成一家风格。书史上虽有一意孤行者,但很多被后人诟病。 “学书如穷经,先宜博涉,而后反约。不博,约于何反?”《承晋斋积闻录?学书论》
    通过以上梳理,梁巘书学观点基本得以廓清。从《评书帖》与《承晋斋积闻录》中,我们不难发现其中的许多相同之处。如果用“言简意赅”来形容《评书帖》,那《承晋斋积闻录》就可以用“分门别类”来形容。《评书帖》是后人的总结,《承晋斋积闻录》更像学生的课堂笔记,有些史实缺乏其真实性。                                                            (夏长先)
参考书目:
    ①、《评书帖》(选自“中国书画丛书”《清前期书论》桂第子译注  湖南美术出版社  2003年12月第一版)
    ②、《承晋斋积闻录》(选自“中国书学丛书”  梁巘著 洪丕谟点校  上海书画出版社 1984年4月第一版)

 

清代梁巘行草书《宝晋斋贴跋》等
    梁巘行书书札

 

清代梁巘行草书《宝晋斋贴跋》等
    梁巘临董其昌《成道记碑》

 

清代梁巘行草书《宝晋斋贴跋》等
    梁巘楷书临《千福碑》

 

清代梁巘行草书《宝晋斋贴跋》等
    梁巘楷书长卷
  

清代梁巘行草书《宝晋斋贴跋》等
    梁巘行草论书条幅
     

清代梁巘行草书《宝晋斋贴跋》等
    梁巘行书《洛神赋》

 

清代梁巘行草书《宝晋斋贴跋》等
    梁巘行书《格言数则》

 

清代梁巘行草书《宝晋斋贴跋》等
    梁巘行书《东坡先生诗偈》

 

清代梁巘行草书《宝晋斋贴跋》等

清代梁巘行草书《宝晋斋贴跋》等
    梁巘行书册两种

 

清代梁巘行草书《宝晋斋贴跋》等
    梁巘行书《麻姑仙坛记》

 

清代梁巘行草书《宝晋斋贴跋》等
    梁巘行书《雨洗松阴诗》

 

清代梁巘行草书《宝晋斋贴跋》等
    梁巘行草《论李邕》

 

清代梁巘行草书《宝晋斋贴跋》等

    梁巘草书中堂
     

清代梁巘行草书《宝晋斋贴跋》等
    梁巘行书《评张长史书》释文:张长史书颓然天放而意能自足。 


     

清代梁巘行草书《宝晋斋贴跋》等

    梁巘草书扇面

 

清代梁巘行草书《宝晋斋贴跋》等
    梁巘行书《施敬一诗试笔》。释文:试笔山窗竹影凉,闲临小字模鹅章,空巢燕子时飞过,带得新花落纸看。

 

清代梁巘行草书《宝晋斋贴跋》等
    梁巘《行书东坡语》,纵202厘米、横88厘米。西泠印社藏。

 

清代梁巘行草书《宝晋斋贴跋》等
    梁巘行书《论书》。释文:余始得北海书,不甚好之。然,疑邕有书名,自必有深趣,及为之久遂知他书少及者。得之最晚,譬如结友伊始也难其合也必久。余虽因邕书得笔法,然为字绝不相类,岂得其意而忘形者耶。

 

清代梁巘行草书《宝晋斋贴跋》等
    梁巘行书立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