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流传在安徽蚌埠的心意开合太极拳

 浑圆流韵 2016-08-18

心意开合太极拳系陈抟老祖及張三丰所创(因为我们习练的每一个动作都和陈抟老祖传下的口诀相符合)后王宗岳将此拳传河南温县赵堡镇蒋发,此拳在赵堡镇世代秘传,有传媳不传女之说,讲究父子相传(教授)并親自身传言教,口口相授,直到第十代宗师郑悟青,郑锡爵二位破除单线秘传的师训,才开始广收门徒向外传授此拳。

        我们恩师刘凤鳴自幼跟隨一代大师卢嵩高、宋国宾习练少林拳、弹腿门、心意六合拳。


和恩师刘凤鸣的合照

上世纪四十年代到西安随二位郑老师习练赵堡镇流传的赵堡太极拳(原名,赵堡架)当时在西安在一起跟二位郑老前辈习拳的有:孙兰亭、常正都、耿进发、(裁缝)袁云龙、董常太(铜匠)、孙冒运、王成玉(診所的)等人。

         刘凤鸣老师几十年练功不辍,又加上早年练的心意六合拳及八极,八卦的内家拳功底,使他全面掌握,悟出內家拳术的內函及內家拳的拳理。即所有的內家拳的功理、功法都是一样的,不是开,就是合,并且全部都要用意念引领。

        他又把二位郑师所教的太极拳熔入到心意六合、八卦、八极等他的内家功底里。将此趟太极拳练到出神入化,时而合为一体,时而放开全身皆松,并根据全身的脉络使血液和气贯满全身,达到了颐养天年的效果。因此他把习练的这趟拳定名为“开合架太极拳”,有此拳佑之,师至百岁方卒。

        陈抟老祖谱上第一段即说:太极拳,圣人缘,六合八法是祖先,太极八卦,心意拳,武当隐君流渊源,头趟冲糟单鞭式,二趟棚将挤捋按,三趟採例肘靠式,四趟行气周身转,五趟屯涮摇拧插,六趟抖擞劲要动,若问此拳谁缔造,华岳真人乃陈抟。


        一九七二年刘凤呜老师在安徽省蚌埠市收授以周少学为首的近千人的武术习练者,传授了他自己融合了心意拳,八极拳,八卦拳及二位郑师所传的太极拳,形成了目前颇有特色的“开合太极拳”,并在晚年立周少学为此拳的主要传人,同时授周少学为这门具有内功拳特色的“开合太极拳”的掌门人,并将陈抟老祖师的谱传于我二人。

        我二人自幼隨宋国宾高徒蒋安波(启蒙师)及褚延玉为师(均为刘凤鸣师兄)习练少林彈腿及心意六合拳。

        几十年来共同习练、研究武术并重点研究、习练此趟太极拳几十载。现把习练体悟整理归纳,和共同喜爱传统武术的同道们分享。

        此太极拳始终以意念贯穿其中,阴阳转換,循环无端,凝神守静方能修此拳,它以其动静结合,内外兼修悟刚柔生克制化之真理,以达到以柔克刚,以静制动,后发先至,四两拨千斤之术。


此太极拳之内功幸运的是有陈抟老祖的谱指导,包括每个式子的用意都讲的非常明白,更何况还有老祖师“先天图”的指导。但笔者习练四十多年至今只能理解五个阶段中的三个阶段,“得窍”,“练己”和“和合”这三个阶段。

得窍

得窍指练功练拳时,思想清静,意念集中在元气生发地——下丹田处,一呼一吸(吸为阴,呼为阳),此非人体自然呼吸,实为体呼吸,也称逆呼吸。以意念领气至丹田为阴,虚领顶劲为阳。(从足跟领劲从小腿,大腿,背部脊柱两旁贯穿所有穴位将气,劲虚领至百会最后至上丹田(印堂穴),每练太极拳一式均用之。

        调身入静,此为练阴阳,也是太极拳基本功。

练己

第二阶段为“练己”阶段也是练精化气阶段。精分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先天来自父母,后天来自脏腑,在得窍的基础上练有形之精,化无形之气,气分元气又称真气,是由先天之精和水谷之气化生而来,其分布于全身,无处不至,前面己经讲过精先天之物,它属有形之阴物,不能通过任,督二脉上下循环,因此轻清之质即在练精化气阶段溶于精,气,神三宝之中,用意念沿任督二脉循环运转的过程叫练精化气。

和合

第三阶段是“五朝元气和合”阶段,即五行,包括金、木、水、火、土,对应人体五脏,练此拳首先要静,要合住四象,即目不妄视魂安于肝,肝受益,肝为木;耳不妄听使精安于肾,肾受益,肾为水;鼻不妄嗅,魂安于肺,肺为金;守住这四象不外泄才能聚于意,意为脾,属土。只有守住意,五行才不相克,气才能齐聚于丹田,这也叫五行攒簇归丹田。


行拳要领是“眼余光观鼻尖,凝收听闻,舌轻顶上腭,自然呼吸,四肢不可妄动,把身、心、意”融为一体,把精、气、神三元合一,必须做到:身不妄动肾水和肺金就可共处,心不妄动肝木心火就可相合,意不妄动脾土即可统领三家,也就是守住意念,五行就不会相克了。练精化气时必须身不动,练气化神时必须心不妄动,练神返虚时必须意不妄动,虚极守静,静极天心现,自有神明之境界。

        神,其藏于心,外在目,是心精,气相互生化为基础的,精滿气壮,气壮则神旺,养生之本为养神,形神兼备,养神为先。习练太极拳对机体的神经系统,免疫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骨骼系统和新陈代谢系统有着极大的影响,它壮人体魄,充人精神,发人智慧,达到为人所不能的境界和效果。由于此拳从起式到收式全由意念贯穿其中,又加之多次参加全国性研讨会和国内外的高峰论坛会,与众多名人名家交流,共同认为我们应叫“心意开合太极拳”,征求众师兄弟的意见,获得一致同意,因此定为此名。


太极拳系道家之理,即阴阳和五行八卦演变之法,结合人体內外运行之规律而形成为刚柔相济,动静相间的強身防身之拳种,它依照人体科学原理和传统文化,即易经文化和道教文化的精髓,与这两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太极”即无极也,它是指道的性质和状态,而周易,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是太极至高无上的宇宙本源,它启悟“天人合一”的自然之道,形成道武一源、拳以载道的辨证关系。这是太极拳的基础原理。

        太就是大,至之意;极就是开始或顶点极限之意。它包罗万象,所以太极拳称为万拳之母,它大而无外,小而无內,它既含人体內运作的最大限度和规则的拳术,又是人体內生理生命阴阳运行的规则和规律。因为人体就是个太极体。头阳天,脚阴地,万物负阴而包阳,阴阳相交始生万物,道含阴阳,即是无极。

        阴阳相对而立,就是太极。

        太极:无极而生,动静之机皆阴阳之母也。

        阴静阳动,阴息阳生。太极拳者,其静如动,其动如静,动静循环,相连不断,內敛其神,外聚其气,拳未到意先行,拳不到意先至,意即思也,必须做到以意领气,以气领身,以身领手(以腰胯带动身体,保持百会对会阴、会阴对涌泉两穴连线的中点,此为守中),应用这个练功的重要要领,就能做到一动无有不动。做到脚不动蹈之,手不动舞之。这也是习练太极拳达到一定內功时才能有的体验。

        太极拳任何一式均是整体,一动无有不动,每动必含阴阳,习练时养心定性,聚气敛神。心不安则气不聚,气不聚则神必乱。心安神定,全身百脉通畅,方能养身。

        拳势所变隨人所变,顺人体自然而变。隨曲就伸,隨伸而旋,欲收先放,欲紧先松,欲进先引,棚挤和按发之劲是根据对方的力度和变化而使用的。

        圈化是技击中最灵活重要的技法。棚,捋,挤,按,采,列,肘,靠,此为八卦,进,退,顾,盼,中定此为五行,轻灵,含拨,松腰,分虛实,沉坠,用意不用力,上下相隨,内外相合,连绵不断,动中求静,这是习练时的十大要领。

       陈抟老祖的第四阶段“得药”阶段,第五阶段“练神还虚”阶段,复归无极,笔者至今沒悟出来,不敢妄议,所谓的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的一种最高境界,最终复归无极。


习练本拳时对拳架和行拳时的要求是非常严的。

        行拳时因人而异,架高了就象水一样涸了。两臀夹不住,架子低了,合不住气,就散了。因此拳架高与低都以两臀夹的松、紧为准。

        对于手臂,也是有要求的,高时不过眉,中不过肩,手臂低时手不过膝。同时膝也不能过脚尖。臀部不过脚后跟。

        含胸拔背,两肩略內扣,背部微紧,下颌徵收,根据人体结构,含胸时自然拔背。

        沉肩坠肘,两肩井下沉,肩沉自然肘坠。

        正腰落胯,腰松直稍前弯,落胯时骨盆有下落踏实之感。

        松膝开裆,松膝时大腿,腰及会阴都松,开裆时裆部开成倒∪型,大腿根部全松方可。

        收腹,束肋,小腹內收,此时腹紧胸松,隔肌上提,此时五脏皆松。接受营养。

        气沉丹田,意念有,丹田就有。

        虚领顶劲,所谓虚即无,虚领是用意念把无形的东西引领至百会,从足跟领劲从小腿到大腿到长强,沿背部脊柱两旁贯穿所有穴位将气、将劲虚领至百会,最后至上丹田(印堂穴),每练太极拳一式均用之。每练对一式,阴阳相合,口腔內就蓄滿甜津液,此液含有大量酶类,对提高人体免疫力起着重要的作用。

        行练此拳的要领是“眼余光观鼻尖,凝收听闻,舌轻顶上腭,自然呼吸,四肢不可妄动,把身、心、意”融为一体,把精、气、神三元合一,必须做到身不妄动,肾水和肺金就可共处。心不妄动肝木心火就可相合。意不妄动脾属土即可统领三家。也就是守住意念,五行就不会相克了。

        练精化气时必须身不动,练气化神时必须心不妄动,练神返虚时必须意不妄动,虚极守静,静极天心现,自有神明之境界。

        神,其藏于心。外在目,是心精。气相互生化为基础的,精滿气壮,气壮则神旺,养生之本为养神,形神兼备,养神为先。


习练太极拳对机体的神经系统、免疫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骨骼系统和新陈代谢系统有着极大的影响。它壮人体魄,充人精神,发人智慧,达到为人所不能的境界和效果。

        太极拳系道家之理,即阴阳和五行八卦演变之法,结合人体內外运行之规律而形成刚柔相济,动静相间的強身防身之拳种。它依照人体科学原理和传统文化,即易经文化和道教文化的精髓,与这两者有着千絲万缕的联系。

        虚领顶劲,所谓虚即无有,虚领是意念把无形的东西引领到头顶。顶劲,习练太极拳时本无劲,用劲练就是疆劲,所谓顶劲是习练者本身从足跟领劲,劲从足跟起,经小腿引至大腿至腰至脊引至百会和上丹田(此时必须通脊挺胸,让中丹田辅助传递)下丹田充盈后,即可贮存能量,固本培元,继而在中丹田进行练气化神,这是周天功的又一层次。

        练至中丹田充盈后,就可调心养神,强心肺,益守气,并加強神经系统和经络系统的传递作用,“力由脊发”实际上是由中丹田传递的,从通俗上讲下丹田就是发动机,中丹田就是转运站,上丹田就是个藏神之所。是练神还虚之舍,在练功时不是三次行动,而是一气合成,是个整体。气力合一,一旦下丹田之气练成,真气可收可发,四肢百骸无所不至,以此带动腰胯增强活力。

        太极拳的内功体系是人的经脉(经脉分正经和奇经,正经十二条,手足三阴和三阳经,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奇脉包括任、督、带冲、阴矯、阳矯、阴维、阳维、统称奇经八脉(有路径之意)由意念循规引领气血走向。

        太极拳习练者要明白人体的各种脉络和穴位,人体分上中下三节,头为上节,身为中节,腿为下节,四梢即发为血梢,舌为肉梢,牙为骨梢,指为筋梢。上肢有劳宮、曲池、肩井等穴,下肢有环跳、膝眼、阴、阳陵泉、湧泉穴,体中有印堂、膻中、丹田、会阴等穴,背后有尾闾、長强、夹脊、玉枕、中主线有百会都是意想的重要穴位,根据每式的动作,用意念引领气血运行循环所通经脉(64根)心中都要熟知,方能隨心所欲。所有经脉、穴位老祖说有就有。但解剖沒有,我是学医的,我信有,因为中医用穴位针灸治好了无数的疑难杂症。这跟习拳用意念是一回事,意念有就有。

        这也许就是习太极拳的至高境界即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了。


【作者简介】周少学,退休于蚌禹会区政府(20O3年获第二届国际武术节武当赵堡太极拳名家称号。入编中华武术大典太极名家人物志)武术六段,武当赵堡太极拳郑伯英拳法学社副社长、安嶶省心意六合拳委员会副会长、安嶶省蚌埠市武术协会副主席、蚌埠市武术段位评定員、蚌埠赵堡太极拳专业委員会法人、会长、蚌埠市心意六合拳专业委員会副会长、心意六合拳非物资文化传承代表性人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