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海外名医专访—卓同年(下)| 中医:治病之学,也是“治人之道”

 为什么73 2016-08-18
纪录
·
故事
·
发现
中医在海外的发展道路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从不被认可到中医针灸最先被外国人接受,从“技师”、“另类医学”到中医立法,从无证行医到合法行医,中医药在国际的发展离不开海外中医药人精湛的医术和医者的仁心,卓同年医生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被誉为“中医传教士”,在加拿大及国际享有盛誉。

卓先生遵循 “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 的古训,经过多年艰辛探索与实践,于1990年创建泛系唯象中医理论,发现了一系列泛系治疗点,在中医疑难病诊治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总结出一套以 “扁鹊脉诊” 、“玄宴针法” 、“新复方多法大处方”为主体 “针药结合”的泛系唯象中医疑难病诊疗体系,使许多疑难病治疗变复杂为简单,变难治为易治,变不治为可治。尤善治疗肿瘤、纤维肌痛综合征、退行性骨关节病、车祸后遗症、运动损伤、多发性硬化症及心肾危重症和肝胃大症等疑难杂病。


卓同年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际合作高级顾问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主席团执行委员
加拿大极康中医院院长
加拿大卑诗省注册高级中医师





(当心流量额(⊙o⊙)~请在WiFi环境下观看视频(*^__^*)……)


2003年,加拿大卑诗省成立“中医药管理局”,这使卑诗省成为加拿大第一个对中医针灸等医疗方法予以全面合法化地位的省,这一措施使得中医师“无照行医”的局面得到根本扭转,同年还颁布了《中医法》,同时卑诗省中医药管理局首批即向231人颁发“高级中医师”证书,给600多人颁发了注册中医师、中医药师和针灸师证书。

访

根据我自己学习和实践的经历,我认为做为一个“治病之学”的中医要过6道关,即求师关、经典关、脉学关、针灸关、处方关和药物关。


中医学习拜师关,心要明

第一关就是拜师关。我大学是在新疆中医学院读的,由于当时政治和地域的原因,我们学校的很多老师来自全国各大中医院校,有北京中医学院的,有南京中医学院的,有湖北中医学院的,有上海中医学院的,有成都中医学院的,有广州中医学院的,还有天津中医学院的。所以我后来拜访的很多老师,就是通过他们写介绍信介绍我去拜访的。

 

从学校毕业之后,一开始觉得自己学的不错,觉得自己什么病都可以治。但是过了三年,才发现什么病都治不了,于是就四处求师。我在大学毕业后的几年里,花了很多时间在全国游学,跟很多老师一见面就特别有缘,跟着去门诊学习,甚至直接去老师家做客吃饭,那时的老师都很质朴,也很热心,谈的也特别开心。


卓先生正在给病人诊治

游学过程当中,很可能老师一句话、一个技术、或一种方法,就成为我一生有用的东西,让我终生受益。1986年的时候我去成都,当时国家中医管理局刚成立不久,在成都召开一个中医药发展战略的会议。我就拿着老师写的推荐信去拜访了当时成都中医学院的侯副院长。我去拜访他的时候,他一看推荐信,二话没说,就先让我去家里吃饭,然后说有什么问题尽管问。我就说我读过他的几篇关于中医战略研究的文章,想对中医战略的问题做一个思考,他就把他所有对中医的认识,成都中医学院当时的近况,和他们怎么呼吁成立国家中医管理局,中医在未来的20年怎么发展的问题,滔滔不绝的讲了起来。

 

拜访这些老师之前,我基本上是先读过他们的文章,研究过他们的历史和学术特点,这时候再去拜访,告诉他们自己研究过他们的文章,他们心里就特别高兴,就会讲一些最真实的看法和观点。我拜访过小针刀领域的朱汉章老师,他让我在那个时期对疾病的一些认识茅塞顿开,我现在经常讲的一句话,把不可治的疾病变可治,把复杂的疾病变简单,把难治的疾病变易治,这种思想就是我学了小针刀以后对疾病治疗的一个新认识。


卓先生与妻子

拜师要广,才能学到真正全面的东西。我拜访过一些内丹和外丹的老师,学外丹我同时拜访过三个老师,这个老师教了我水银怎么快速溶解水的问题,那个老师教了我火候的守恒问题,还有老师教了我不要走丹的问题,但是他们都教了我重点,所以我基本上把升丹和降丹整个炼制方法,学的很清楚,在这个基础上再看书,准确性就非常高。

 

拜师最关键的就是看老师能不能把最关键的东西告诉你。你去拜访一个很好的老师,如果你本身是一个智者,而且迫切想要学习,那这个时候老师的一句话,可能就对你有影响,如果你不是这种心态,即使碰到了智慧的老师,他的一句话也不会把你打醒。所以我们在拜访老师的过程当中,一定要对这个领域的问题有所认识,在有所研究之后再有的放矢的去拜访老师。这也是游学过程当中非常重要的,就是你自己要有梦想和理想,或者你自己要是个有觉悟的人,这时老师的话,才会对你影响非常巨大。


卓先生诊室的达芬奇《维特鲁威人》

达芬奇名画《维特鲁威人》至少可以组合出三个人体造型:

    1)两臂平伸、两腿靠拢外接方形的“方正人”,中心耻骨中。

    2)两臂平伸外接方形、两腿旁开外接圆形的“方圆人” ,中心小腹。

    3)双手上举、两腿旁开外接圆形的“圆周人”,中心肚脐。

把方圆人中指端至小腹的距离调整到与方圆人足底至小腹的距离等长时,这四条线段的端点分毫不差的汇聚在方圆人的小腹正中,即传统医学里的脐下二寸五分的位置(中医针灸图标示:脐至耻骨为五寸)。而人体小腹正中的体位与中国传统医学称其为藏精之府、养命之宫的下丹田关系密切。

所以要学中医,就要把自己放的非常低,要把自己倒空,倒空了以后,进来的东西,才是真的东西。比方说我在这个过程当中认识这么多老师,我认为求师是老师要看上你,他才会给你真正的东西,不是说随便去学,这也是我选择这条路以后,没有去读硕士,博士的原因,我基本上是按照这个模式来架构自己的。

中医学习经典关,三明白

经典关就是学习经典著作,学习《黄帝内经》、《伤寒论》、《神农本草经》等。经典该怎么读?我自己读经典有三个感悟。第一,概念要明白,比如阴阳的概念,《黄帝内经》为什么能用阴阳来解释人体的生理和病理现象?在理解的过程中,我们要研究,阴阳原来的哲学思想是怎样的,怎么变成现在的阴阳被用于《黄帝内经》,五行是怎么来的,五行的源流怎么回事,阴阳五行怎么结合等等。还有气,气在《黄帝内经》十几万字里面,出现了2900多次,除了哲学思想讲的气以外,还发明了很多气。我们要弄明白气的原点是什么,气在《黄帝内经》当中这么重要,古人是怎么引进气这个概念,又是怎么运用的,这些我们都要读明白。


第二,理论体系要明白。《黄帝内经》的理论体系,比如脏象学说,这个理论体系为什么是以五脏为中心,配以六腑,通过经脉系统连接内外的一个架构?《黄帝内经》说“心为君主之官”,那么在《黄帝内经》之前有没有不是以心为主的?经过研究发现有一段时间是以胆为中心的。理清体系的来龙去脉,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这个体系本身。


第三,思维方式要明白。为什么古代的生命学家们对生命的认识用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来进行架构?它依靠什么样的思维方式,逻辑思维方式?还是形象思维方式?我曾经做过一个课题,叫比类取象的泛系研究,我们找到了象思维的重点。我们研究象思维的时候发现,象实际上是中国文化的基因,也是中医学的基因,真正的《黄帝内经》的生命学家们,就是用象数的思维方式把一些复杂的哲学概念转化为说明人体生理和病理现象的一个理论体系。我们要研究中医传统的四大经典,如果不了解古人的思维方式,怎么能更好的研究它的内容呢?所以在研究过程当中我们就发现一个重要的问题,一个好中医,他的思维一定是有偏向的。比如张仲景、叶天士,象思维最大的秘密就是主客共融。


中医学习脉学关,察色按脉

那么,怎样能够通过望闻问切在病人身上“成象取象”呢?那就是在经典关过完以后要过具体的,比如脉学关, 针灸关,处方关,其中临床中最重要的就是脉学关。在望闻问切里面,《黄帝内经》已经强调“善诊者,察色按脉,先辨阴阳”。强调的是望诊和脉诊,这是《黄帝内经》认识疾病现象的原点。要找到这个人的病机,《黄帝内经》事实上并没有辨证论治的概念,辨证论治这四个字的概念,是我们现代人研究出来的。所以在经典里面,这一部分我们要认识清楚,治疗当中,忠于原本人体气化的问题、升天通气的问题,这些气的问题认识清楚了以后,对生命的认识自然就很清晰。


卓先生正在给患者把脉

我在加拿大基本上是这么看病的,病人来了,我先把脉,望诊,我画出他的病象图,就是把他身上气血运行不畅,或者堵塞,或者我认为有问题的地方画出来告诉他。我把中医的病分了五大类:病,大病,微病,旧病,和欲病。比如微病,像慢性胃炎,胆囊有个小石头,前列腺有个结节,大肠有息肉等,这些病以前并没有好的检查方法,你根本不知道,就是有了这些问题,依然可以正常生活,对生活没什么影响。把微病逆转,不让它到达已病的阶段,这才是中医真正的上工治未病。


旧病是什么?就是说很多现代病是旧病留下来的,比如少年时候有过大风寒,现在就会有问题的,扭伤过脚的,老了以后就会痛,这些就是旧病到一定年龄会复发的问题。旧病看起来似乎好了,但是局部气血还是不畅通的,我们就知道比如小的时候尾巴骨摔过,或者脑袋摔过,或者发生过严重高烧不退。这些都会在体内脏腑中成“象”,而中医就是通过望闻问切来获取“象”的信息。正是因为过了脉学关,我才敢来到加拿大给人治病,我16年来看了上万个外国人,基本上可以达到别人来找我把脉,诊断结果跟他的体检报告基本一致,把他们的病看好了,他们自然就会介绍自己的朋友和家人过来。


中医学习针灸关,气通则病除

中国文化的原点是气,如果没有气就没有中国文化,也没有中医学。气的来源点是精,气是生命的一种状态,而针灸的核心,就是调气。所以我自己扎针灸,三阳病的时候我会扎的比较浅,三阴病的时候我经常会扎肚子部位的穴位,扎的比较深,就是三阴经那一部分堵塞了,把那部分疏通了以后,真正能体现出来针药结合的疗效。


卓先生正在给病人针灸

我们的先哲们对生命的认识,用气这个概念来认识生命是最接近的方法。《黄帝内经》那个时代的医学家们,运用气来解释生命的生理病理现象,以及一系列的问题。为什么用气来解释这些问题?我觉得气就是中国传统哲学和西方哲学的分水岭。气的来源很复杂,先秦诸子百家对气的认识都不一样,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轴,所以医学家们自然就用气这个主轴,值得指出的是,《黄帝内经》把气的思想发挥出很多内涵。 



下期预告:
海外名医专访——熊春锦
真实客观记录,采访对象观点均不代表本平台
关于这篇文章想要参与讨论可以点击“写留言”也可以加入“纪录中医讨论群”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