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腹股沟疝和鞘膜积液 小儿腹股沟疝和鞘膜积液是儿童阴囊无痛性肿物最常见的两种,也是小儿门诊外科手术中最多的两种。它的发病率在足月儿为1-5%;早产儿为5-10%。关于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描述如下。 (一)腹股沟斜疝: 正常胚胎发育过程中,睾丸或卵巢在下降过程完成后鞘状突(腹腔与阴囊或腹股沟处通道应当闭死)。但是当这个通道没有闭死就会产生腹腔内容物通过通道出来,如肠管,大网膜或卵巢等形成疝气。如图(未闭死的通道) 正常情况下应当是闭死不通如下图 ![]() 腹股沟斜疝的临床表现:如果腹腔内容物不出来时通常没有症状。但是通常在孩子哭闹,憋气,咳嗽,用力排便或运动时由于肤浅压力增高就会出来。表现为腹股沟区肿物,通常用手一按或安静状态下肿物会消失。有时肿物较大时或有坠胀或疼痛感。一旦出来的内容物较多造成嵌顿就会出现疼痛,甚至呕吐等肠梗阻的症状(如图所示) ![]() 腹股沟斜疝的治疗:腹股沟斜疝自愈的可能性较小,通常需要手术治疗。那么时候手术较好呢? 一般情况下由于不能预知嵌顿疝的发生,而嵌顿疝通常是急诊马上处理的情况,一旦延误会造成肠坏死,休克甚至死亡。因此原则上发现腹股沟斜疝就要尽早手术治疗。目前手术常用的方法有两种。(1)传统的小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术,由于手术较成熟,复发率较低,手术价格较便宜,因此绝大多数医院仍采用这种方法。(2)腹腔镜内环口闭合手术,腹腔镜手术目前越来越多应用在小儿疝气手术,优势是疤痕较小美观,同时可以修补两侧疝气,但是复发率稍高,且技术要求较高,费用较贵。笔者较为主张如果是双侧的疝气选择腹腔镜手术,单侧的选择小切口手术。这两种手术其实都是微创手术,都无需住院。 腹股沟斜疝一旦嵌顿(肿物不能还纳)患儿会出现剧烈哭闹,呕吐甚至不排气排便情况,这时应立即保持孩子安静,将臀部抬高看看肿物能否自行消失。如果不行立即去医院治疗不可耽误。 (二)鞘膜积液: 鞘膜积液也是小儿常见的阴囊肿物之一。其形成的胚胎发育和疝气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因此决定了治疗方法的不同。鞘膜积液是指睾丸或精索鞘膜之间的空腔内积满了液体。如图: ![]() 鞘膜积液分为两种一种是交通性鞘膜积液,另一种是非交通性鞘膜积液。交通性鞘膜积液原理和疝气一样也是生后通道没有闭死,但是通道较细只能让腹腔内的液体流下来而不会肠管出来。因此这种鞘膜积液最典型的特征是站起来就肿大,一躺下就消失(液体流回腹腔)。因此其自愈的可能性不大,大多需要手术治疗。对于非交通型鞘膜积液来说,它的发病率高于交通性的。其发病原理被认为是鞘膜间上皮细胞分泌的液体逐渐聚集而成。其特点是肿物不能还纳,躺下也不消失。但是非交通型的鞘膜积液有相当一部分在生后到一岁期间自行消失。对于少部分不消失,且逐渐增大,孩子有不适症状的情况下可以选择手术治疗。对于较小的鞘膜积液有没有症状可以不用治疗。 鞘膜积液的临床表现和疝气一样也为腹股沟或阴囊肿物。但是也有不同。通常鞘膜积液没有不适症状,也没有嵌顿的问题。阴囊肿胀较腹股沟明显,而疝气通常腹股沟肿胀明显。最主要的区别在于内容物是液体因此透光试验阳性。这是和疝气区别最典型的一点。如图: ![]() 综上所述,对于鞘膜积液的治疗基本原则是:交通型的可适当选择时机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和疝气相同。而非交通型的一岁内非手术观察。一岁以上如果肿胀越来越明显,孩子有不适症状,可以选择手术。较轻的也可不治疗,也有报道随着年龄增长轻度鞘膜积液会逐渐吸收消失。非交通型的鞘膜积液手术应选择小切口切开鞘膜囊囊肿切除或开创手术。单纯穿刺抽吸或腹腔镜手术通常复发。 儿童阴囊常见肿物为腹股沟斜疝和鞘膜积液。由于斜疝自愈可能性少,且容易嵌顿因此应积极应对早日手术。而鞘膜积液大多进展缓慢也无嵌顿问题,因此选择治疗应谨慎,尤其是一岁以内鞘膜积液保守,一岁以上视情况而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