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髡残《雨洗山根图》

 百了无恨 2016-08-19
       髡残的山水画构图繁复重叠,笔墨沉酣老辣,境界幽深壮阔。其中山石的披麻皴、解索皴等表现技法,多从王蒙变化而来;而荒率苍浑的山石结构,透润沉着的浅绛设色,又近黄公望之法。此外,他还远宗五代董源、巨然,近师明代董其昌、文徵明等,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可能同为画僧的缘故,他非常推崇巨然,曾题画云:“年来学得巨公禅,草树湖山信手拈。最是一峰孤绝处,晴霞齐映蔚蓝天。”

  髡残虽好学古人,但并非一味仿古,而是在学古的基础上,“变其法以适意”,并以书法入画。黄宾虹把髡残山水画的特点概括为“坠石枯藤,锥沙漏痕,能以书家之妙,通于画法”。

  髡残的画艺于40岁之后开始成熟。清顺治十一年(1654),髡残已42岁,他再次云游到南京,先后住在城南大报恩寺、栖霞寺及天龙古院,而在牛首山幽栖寺时间最长,共十余年,并寿终于此。寺院安定生活使他的创作进入了高峰。从他现存作品的年款看,以1660年至1664年为最多。


  纸本墨笔,纵103厘米,横59.9厘米,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此幅《雨洗山根图》作于康熙二年(1663),时画家51岁。此图以爽快的笔法画出雨后山川清新洁净之感。构图繁密中见疏灵,笔墨苍润,意境幽寂。幅左上自题五言一诗:“雨洗山根白,净如寒夜川。纳纳清雾中,群峰立我前。石撑青翠色,高处侵扉烟。独有清溪外,渔人得已先。翳翳幽禽鸣,铿铿轰落泉。巧朴不自陈,一色藏其巅。欲托苍松根,长此对云眠。”款署:“癸卯秋八月过天龙古院,幽栖电住石溪残道人。”
清,髡残《雨洗山根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雨洗山根图》轴,清,髡残绘,纸本,墨笔,纵103厘米,横59.9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雨洗山根图》作于清康熙二年(1663年),时画家52岁。画家以爽快的笔法画出雨后山川清新怡人的景色。画中突出表现林叶低垂、瀑布奔流、溪水浸润及云雾流动这些和雨水密切相关的景象。构图繁密严谨,用笔娴熟苍健,意境悠远深邃。

清,髡残《雨洗山根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清,髡残《雨洗山根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清,髡残《雨洗山根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清,髡残《雨洗山根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幅左上自题五言一诗:“雨洗山根白,净如寒夜川。纳纳清雾中,群峰立我前。石撑青翠色,高处侵扉烟。独有清溪外,渔人得已先。翳翳幽禽鸣,铿铿轰落泉。巧朴不自陈,一色藏其巅。欲托苍松根,长此对云眠。”款署:“癸卯秋八月过天龙古院,幽栖电住石溪残道人。”

清,髡残《雨洗山根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清,髡残《雨洗山根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清,髡残《雨洗山根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清,髡残《雨洗山根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髡残(1612—约1672年),俗姓刘,武陵(今湖南常德)人。幼年失怙(音hù,指父亲),青年出家为僧,法名髡残,字介丘,号石豀、白秃、石道人、残道者等。明亡后寓居南京,修禅弘佛之暇潜心于山水画的创作。他承袭元人王蒙,明人沈周、文徵明诸家笔法,结合自身的感悟,形成独特的山水画风。善用秃笔渴墨,以线造型,在深浅、断续、粗细线条的相互交叉、转换、顿挫中表现幽僻的景致,意境苍莽,画格高逸古拙。他与同时代的程青豀合称“二豀”,与原济(石涛)合称“二石”,与八大、弘仁、石涛并称“清初四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