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活”山水中“远”的意境

 泊木沐 2022-11-11 发布于辽宁

五代北宋,时值山水画发展成熟之期,若论及画论,便离不开荆浩《笔法记》与郭熙《林泉高致》。从山水画整个的发展历程来看,荆浩是在中唐之后山水画方面的集大成者,而《笔法记》中就涵括了他自己在创作过程中精神和技法上的感受,十分珍贵。

  《林泉高致》的价值,一方面在于郭熙本人在山水画方面的成就,另一方面,郭熙所处的时代,是紧跟关仝、董源、李成、范宽之后的,这一时期关于山水画的体验和经验逐渐成熟,所以《林泉高致》可视为北宋山水画巅峰时期绘画经验的总结。
  郭熙为北宋宫廷创作了许多具有强烈政治意义的大幅屏障画。文献记载他的作品频繁出现在朝廷中。本文将以《早春图》为例,通过郭熙的这幅绘画,来展开分析其中所体现的《笔法记》和《林泉高致》中的部分画论思想。

  郭熙在其创作实践过程中,总结出“三远”法的创作法则。这一法则是观察法、构图法,同时也是创作之法。三远法可以说把内在精神对于“远”的追求,与客观的外部自然物象、所营造的“活”山水相结合,从而达到形、灵的契合统一。
  观《早春图》,画中的主次关系、氤氲氛围,似是在平远的推开之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第一,从构图来看。画面中远、中、近景中的山石,郭熙将其安排为“之”字形,蜿蜒曲折的同时,引着观者走向更远的画外意境。第二,从树木的空间营造来看。《早春图》中近景的描绘比较细致,用墨最为浓重,中景中的树木变得若隐若现。这种对于林木空间的处理,正对应画论中所提及的“山之林木映蔽以分远近”。

第三,从水流的描绘来看。“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派,则远矣。”《早春图》中的溪流,一条从画面中景左侧山谷流出,水流平缓穿过前景,达到了隐映的画面效果。右侧溪流不见源头,但是也是汇入前景山石两侧的两片水域。当观者的视线沿着水流走向缓缓向下时,又会随着山石形状走向的指引,随之向上迂回转折,再次回溯到远方。

  郭熙《早春图》中的山水,即从“活”山水的营造中,走向了“远”的意境。那么“远”的精神意境追求,便通过这一具体的“活”的山石物象、“有”的山水形质,引人走向“无”的意境,中国山水画的部分意味也在于此。

  分析北宋郭熙的这幅《早春图》,从其构图、笔墨、山水形象的描绘、画面整体氛围的营造以及画中“远”的意味中,可见郭熙的画论观点不是靠对作品的欣赏、观看得来的,而是来自他实际创作经验的总结。所以,《早春图》不仅是北宋山水畫巅峰时期的代表作,同时也是灵活理解郭熙及前人山水画论思想的范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