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帝内经·刺疟篇第三十六》节选二

 醉牛988 2016-08-20



疟发身方热,刺趾上动脉,开其空,出其血,立寒。疟方欲寒,刺手阳明太阴,足阳明太阴。疟脉满大急,刺背俞,用中针傍五胠俞各一,适肥瘦出其血也。疟脉小实急,灸胫少阴,刺指井。疟脉满大急,刺背俞,用五胠俞、背俞各一,适行至于血也。疟脉缓大虚,便宜用药,不宜用针。凡治疟,先发如食顷,乃可以治,过之,则失时也。



诸疟而脉不见,刺十指间出血,血去必已。先视身之赤如小豆者,尽取之。十二疟者,其发各不同时,察其病形,以知其何脉之病也。先其发时,如食顷而刺之,一刺则衰,二刺则知,三刺则已,不已刺舌下两脉出血,不已刺郄中盛经出血,又刺项已下挟脊者必已。舌下两脉者,廉泉也。



刺疟者,必先问其病之所先发者,先刺之。先头痛及重者,先刺头上及两额两眉之间中出血;先项背痛者,先刺之。先腰脊痛者,先刺郄中出血。先手臂痛者,先刺手少阴阳明十指间;先足胫酸痛者,先刺足阳明十指间出血。


风疟,疟发则汗出恶风,刺三阳经背俞之血者。(骨行)酸痛甚,按之不可,名曰胕髓病。以镵针,针绝骨出血,立已。身体小痛,刺至阴。诸阴之井无出血,间日一刺。疟不渴,间日而作,刺足太阳。渴而间日作,刺足少阳。湿疟汗不出,为五十九刺。


原文理解:疟疾发作时才会身热,针刺足背冲阳脉处动脉,开大针孔,让其出血,马上身凉。疟疾发作时恶寒,那么针刺手阳明大肠经以及手太阴肺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等经脉穴位。疟疾发作脉象呈现满而大而且急劲,针刺背部俞穴,使用中等粗细的针灸针,在督脉外开三寸与一寸半的俞穴处放血。疟疾脉象小而实且急劲时,艾灸足少阴肾经,加刺指尖井穴。疟疾脉象满而大且急劲时,针刺足背俞穴,然后使用指压方式来探测背部俞穴按到所痛之处即是放血之处。疟疾的脉象缓慢而且又大又虚弱,此时适合使用方药,不宜使用针刺。凡是治疗疟疾,在其发作前治疗是最佳的,失去这个时机就不太好。


有些疟疾,脉诊是正常的,此时针刺十指间放血,血去即愈,先观察全身有红如小豆的就可以全部取来放血。十二经之疟疾,发作时间都是不同的,观察其脉形,来判断是哪条经脉的问题。等到疟疾发作前针刺,针刺一次就会病情减轻,第二次针刺就可以了解疾病预后,第三次就差不多痊愈了。如果还是没有好,就针刺舌下的金津玉液出血即可。再不好就针刺委中放血,仍然不愈就针刺背部僵硬处放血,一定会好。舌下两脉就是金津玉液。


针刺疟疾时,必定先问其疾病先发于何处而先针刺它。先头痛以及头重的,先针刺头上以及两额头两眉间出血。首先项背痛的,先针刺项背部。先腰脊痛的就先针刺委中放血。先手臂痛的,就先针刺手少阴阳明十指之间穴位。如果先小腿酸痛的就先针刺足阳明十指间穴位放血。


风疟之人,疟疾先发作时汗出怕风,针刺三阳经在背部的俞穴放血。膝盖酸痛不已,按之更痛,这就是骨髓之病,我们可以使用馋针在绝骨穴处放血,立刻就会好了。身体有点小小痛,针刺诸阴经井穴,如果没有出血,隔日一次针刺。疟疾而不口渴的,隔日发作,针刺足太阳经经络穴位。口渴而隔日发作的就针刺足少阳经脉穴位。温疟而不出汗的,使用五十九刺法。



此篇依然讲解了各种疟疾针刺放血的取穴以及时机,其中强调时机更重要,其次就是看是何经何病机,然后处以相应穴位针刺之法,证对病即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