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素问·刺疟 第三十六注解

 yinweiming77 2022-10-02 发布于上海

所谓“足太阳之疟”,指的是十二经中,足太阳膀胱经中邪所发生的疟疾。

在上一篇中,我们用了上下两章,解读了疟疾病的发病过程。同时,我们指出,在《黄帝内经》的那个年代,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对疟疾的认识不到位,不清楚是由于按蛟是传播者,只认为是风邪所致。因此,在应对上也就无法做到有的放矢。尽管对病源不清楚,但针刺法治疗疟疾还是很有效果的,甚至,对抗疟药产生耐药性的,用针刺法反而有效。  本篇介绍的是对疟疾病的各种症状及表现形式的针刺治疗法。 )(36.素问·刺疟 新解析1/1---

刺疟   第三十六——1---2---3----4---5-

足太阳之疟,令人腰痛头重,寒从背起,先寒后热,(火高)(火高)暍暍然,热止汗出,难已,刺郄中出血。(翻译过来这段经文的意思是,足太阳膀胱经感染的疟疾,其症状先使人腰痛头重,然后寒冷从脊背而起。其特点是先寒后热,热势很盛,热止汗出。这种疟疾,临床一般是不易痊愈的。而其治疗的方法,则是刺委中穴出血。)(足太阳经的疟疾,使人腰痛头重,寒冷从脊背而起先寒后热,热势很盛,热止汗出,这种疟疾,不易痊愈,治疗方法,刺委中穴出血。)(【原文】足太阳之疟,令人腰痛头重,寒从背起,先寒后热,熇熇1暍暍2然,热止汗出,难已,刺郄中出血。

【译文】足太阳经的疟疾,使人腰痛头重,寒冷从脊背而起,先寒后热,热势很盛,热止汗出,这种疟疾,不易痊愈,治疗方法,刺委中穴出血。

【说明】本节论述的是足太阳之经疟病的问题,如热在气分者,热止汗出,其病则愈,此乃经气之兼证,故病难全巳,当刺委中出血,以泻在经之邪焉。——1.足太阳之经疟病的问题

——————————————————

【注释】1.熇:(he贺)《诗·大雅·板》:“多将熇熇,不可救药。”《说文·火部》:“熇,火热也。”《玉篇·火部》:“熇,炽也。”唐柳宗元《解祟赋》:“胡赫炎薰熇之烈火兮,而生夫人之齿牙。”这里用为大火之意。

2.暍:(ye椰)《庄子·则阳》:“夫冻者假衣于春,暍者反冬乎冷风。”《荀子·富国》:“使民夏不宛暍。”《说文》:“暍,伤暑也。从日,曷声。”《大戴礼记·千乘》:“夏服君事不及暍。”《汉书·武帝纪》:“民多暍死。这里用为很热中暑之意。

3.郄中:即委中穴。

所谓“足少阳之疟”,指的是十二经中,足少阳胆经中邪所发生的疟疾。

  足少阳之疟,令人身体解(亻亦),寒不甚,热不甚,恶见人,见人心惕惕然,热多汗出甚,刺足少阳。(这段经文的大意是说,足少阳胆经受邪而致的疟疾,其症状多表现为身倦而无力,恶寒发热均不甚厉害;怕见人,看见人就感到恐惧;发热的时间比较长,汗出亦很多。其治疗方法,以针刺足少阳经为主。)( 足少阳经的疟疾,使人身倦无力,恶寒发热都不甚厉害,怕见人,看见人就感到恐惧,发热的时间比较长,汗出亦很多,治疗方法,刺足少阳经。)(【原文】足少阳之疟,令人身体懈亦1,寒不甚,热不甚,恶见人,见人心惕惕2然,热多汗出甚,刺足少阳。

【译文】足少阳经的疟疾,使人身倦无力,恶寒发热都不甚厉害,怕见人,看见人就感到恐惧,发热的时间比较长,汗出亦很多,治疗方法,刺足少阳经。

【说明】本节论述的是足少阳经疟病的问题,少阳主初生之气,病则生阳不升,故身体懈惰。少阳主枢,寒不甚,热不甚,枢象也。胆病者,心中惮惮,恐人将加害。少阳主火气,故热多。少阳所生病者汗出,当取足少阳之侠谿,在足小趾次趾歧骨间。——2.足少阳经疟病的问题

——————————————————

【注释】1.懈:(xiè卸)《黄帝内经·素问·刺疟》:“足少阳之疟,令人身体懈亦。”这里用为懒惰、懈惰之意。

2.惕:(tì替)《易·讼·辞》:“讼,有孚,窒,惕,中吉。”《易·小畜·六四》:“有孚,血去惕出,无咎。”《诗·陈风·防有鹊巢》:“谁侜予美?心焉惕惕。”《管子·大匡》:“惕而有大虑,非夷或莫容小白。”《说文》:“惕,敬也。”《玉篇·心部》:“惕,惧也。”这里用指为警惕、戒惧之意。

所谓“足阳明之疟”,指的是十二经中,足阳明胃经受邪所发生的疟疾。

  足阳明之疟,令人先寒,洒淅洒淅,寒甚久乃热,热去汗出,喜见日月光火气,乃快然,刺足阳明跗上。(翻译过来这段经文大意是说,足阳明经胃经受邪所致的疟疾,其症状表现为:使人先觉怕冷,后逐渐恶寒加剧,很久才发热,退热时便汗出;这种病人喜欢亮光,喜欢向火取暖,见到亮光以及火气,就感到爽快。其治疗方法,乃是刺足阳明经足背上的冲阳穴。)(洒淅洒淅,洒淅:犹寒栗 )——(足阳明经的疟疾,使人先觉怕冷,逐渐恶寒加剧,很久才发热,退热时便汗出,这种病人,喜欢亮光,喜欢向火取暖,见到亮光以及火气,就感到爽快,治疗方法,刺足阳明经足背上的冲阳穴。)(【原文】足阳明之疟,令人先寒洒12,洒淅寒甚,久乃热,热去汗出,喜见日月光火气,乃快然,刺足阳明跗3上。

【译文】足阳明经的疟疾,使人先觉寒冷如水浇过一样,如水浇过一样逐渐恶寒加剧,很久才发热,退热时便汗出,这种病人喜欢亮光,喜欢向火取暖,见到亮光以及火气,就感到爽快,治疗方法,刺足阳明经足背上的冲阳穴。

【说明】本节论述的是足阳明经疟病的问题,所谓的阳明,乃两阳合明,阳热光明之气也。病则反其本而洒淅寒甚,热去汗出则病气去,而喜见光明,复其阳明之本气也。本气复而仍取足阳明者,经邪未去也,故当取足跗上冲阳,刺入三分,留十呼,此足阳明原也。——3.足阳明经疟病的问题

——————————————————

【注释】1.洒:(sǎ撒)《晏子春秋卷四·内篇问下》:“其浊无不雩途,其清无不洒除。”《荀子·正名》:“香、臭、芬、郁、腥、臊、洒、酸、奇臭以鼻异。”《礼记·内则》:“洒扫室堂及庭。”《说文》:“洒,滌水也。古文以为灑掃言。”《字林》:“洒,濯也。”这里用为濯水、洗涤之意。

2.淅:(xī昔)象声词。多形容风雨声。寒凉。如:淅冽冽(淅淅零零,淅淅萧萧,淅瑟,淅剌剌。风声);淅零淅留(淅淅沥沥,淅零零。雨声);淅然(寒冷)。《黄帝内经·素问·刺疟》:“足阳明之疟,令人先寒洒淅,洒淅寒甚。”

3.跗:(fū夫)脚背。《庄子·秋水》:“蹶泥则没足灭跗。”《黄帝内经·素问·刺疟》:“喜见日月光火气,乃快然,刺足阳明跗上。”

所谓“足太阴之疟”,指的是十二经中,足太阴脾经受邪所发生的疟疾。

  足太阴之疟,令人不乐,好太息,不嗜食,多寒热汗出,病至则善呕,呕已乃衰,即取之。(翻译过来这段经文大意是说,人体足太阴脾经受邪所致的疟疾,其临床表现为:使人闷闷不乐,时常要叹息,不想吃东西;多发寒热,汗出亦多,病发作时容易呕吐,吐后病势减轻。其治疗方法,乃是取足太阴经的孔穴予以针刺。)(好太息,太息,叹气。 )——(足太阴经的疟疾,使人闷闷不乐,时常要叹息,不想吃东西,多发寒热,汗出亦多,病发作时容易呕吐,吐后病势减轻,治疗方法,取足太阴经的孔穴。)(【原文】足太阴之疟,令人不乐,好太息,不嗜1食,多寒热汗出,病至则善呕,呕已乃衰,即取之。

【译文】足太阴经的疟疾,使人闷闷不乐,时常要叹息,不想吃东西,多发寒热,汗出亦多,病发作时容易呕吐,吐后病势减轻,治疗方法,取足太阴经的孔穴。

【说明】本节论述的是足太阴经疟病的问题,足太阴脾土主气,主灌四脏,心肺居上为阳,肝肾居下为阴,脾为孤脏,中央土间于阴阳之间。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膻中乃宗气之所居,上出于肺,以司呼吸。经云:“心系急则气道约,约则不利,故太息以伸出之。”令人不乐,好太息者,足太阴疟病而上及于肺也。肾病者,寝汗出,肝脉缓甚而善呕,所生病者,为呕逆。汗出病至善呕者,下及于肝肾也。病至者,言病至于肝脏则善呕,呕已则肝脏之病已衰,而即当取之。盖言脾疟,而病至于四脏,见四脏之病已衰,而即当时之足太阴也。——4.足太阴经疟病的问题

——————————————————

【注释】1.嗜:(shì世)《韩非子·难四》:“屈到嗜芰。”《说文》:“嗜,嗜欲,喜之也。”《世说新语·简傲》:“性嗜酒。”这里用为爱好之意。

所谓“足少阴之疟”,指的是十二经中,足少阴心经受邪所发生的疟疾。

  足少阴之疟,令人呕吐甚,多寒热,热多寒少,欲闭户牖而处,其病难已。(翻译过来这段经文大意是说,人体足少阴心经受邪所致的疟疾,其临床表现多为:发生剧烈呕吐;多发寒热,热多寒少,常常喜欢紧闭门窗而居。治疗上这种病不易痊愈。)(欲闭户牖而处,户牖(yǒu):(书)门窗,门户,借指家。 )——(足少阴经的疟疾,使人发生剧烈呕吐,多发寒热,热多寒少,常常喜欢紧闭门窗而居,这种病不易痊愈。)(【原文】足少阴之疟,令人呕吐甚,多寒热,热多寒少,欲闭户牖1而处,其病难已。

【译文】足少阴的疟疾,使人发生剧烈呕吐,多发寒热,热多寒少,常常喜欢紧闭门窗而居,这种病不易痊愈。

【说明】本节论述的是足少阴经疟病的问题,足少阴寒水主气,故呕吐甚。少阴标阴而本热,故多寒热。“热多寒少”,本气胜也。大凡病热多寒少而阳气胜者,易愈。寒多而阴气胜者,难巳。欲闭户牖而处者,阴寒甚也,故其病难巳。——5.足少阴经疟病的问题

——————————————————

【注释】1.牖:(yǒu有)《书·顾命》:“牖间南向,敷重篾席。”《诗·召南·采》:“宗室牖下。”《老子·十一章》:“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论语·雍也》:“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说文》:“牖,穿壁以木为交窗也。”段玉裁注:“交窗者,以木横直为之,即今之窗也。在墙曰牖,在屋曰窗。”这里用为窗户之意。

所谓“足厥阴之疟”,指的是十二经中,足厥阴心包经受邪所发生的疟疾。

  足厥阴之疟,令人腰痛少腹满,小便不利,如癃状,非癃也,数便,意恐惧,气不足,腹中悒悒,刺足厥阴。(翻译过来这段经文大意是说,人体足厥阴心包经受邪所致的疟疾,其症状表现为:使人腰痛,少腹胀满,小便不利,似乎癃病;而实非癃病,只是小便频数不爽;病人心中恐惧,气分不足,腹中郁滞不畅等不适。其治疗方法,乃是针刺足厥阴经。)(腹中悒悒,悒悒(yì yì ):积滞郁结 )——(足厥阴经的疟疾,使人腰痛,少腹胀满,小便不利,似乎癃病,而实非癃病,只是小便频数不爽,病人心中恐惧,气分不足,腹中郁滞不畅,治疗方法,刺足厥阴经。)(【原文】足厥阴之疟,令人腰痛,少腹满,小便不利,如癃1状,非癃也,数便,意恐惧,气不足,腹中悒悒2,刺足厥阴。

【译文】足厥阴经的疟病,使人腰痛,少腹胀满,小便不利,似乎癃病,而实非癃病,只是小便频数不爽,病人心中恐惧,气分不足,腹中郁滞不畅,治疗方法,刺足厥阴经。

【说明】本节论述的是足厥阴经疟病的问题,腰痛及小腹胀满,厥阴之经证也。木乃水中之生阳,故肝主疏泄水液,如癃非癃,而小便频数不利者,厥阴之气不化也。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经》云:“肝气虚则恐。”盖肝脏之神魂不足,故志意恐惧也。木主春生之气,厥阴受邪,故生气不足,木郁不达,故腹中不安装。宜刺足厥阴之太冲,在足趾本节后二寸陷者中,剌入三分,留一呼。——6.足厥阴经疟病的问题

——————————————————

【注释】1.癃:(lóng龙)小便不利。《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膀胱不利为癃。”

2.悒:(yì艺)愁闲不安貌。《楚辞·天问》:“武发杀殷,何所悒?”《苍颉篇》:“悒悒,不舒之貌也。”《说文》:“悒,不安也。”《大戴礼记·曾子立事》:“君子终身守此悒悒。”)(读《黄帝内经》素问 刺疟篇第三十六 1——疟疾怎么用针刺治疗

所谓“肺疟”,乃是指人体五脏中,肺受疟邪侵犯而导致的疾病。

  肺疟者,令人心寒,寒甚热,热间善惊,如有所见者,刺手太阴阳明。(翻译过来这段经文大意是说,人体发生肺疟之疾,其临床表现多为:心里感到发冷,冷极则发热;热时容易发惊,好象见到了可怕的事物。至于肺疟的治疗方法,则是以针刺手太阴、手阳明两经为主。)——(肺疟,使人心里感到发冷,冷极则发热,热时容易发惊,好象见到了可怕的事物,治疗方法,刺手太阴,手阳明两经。)(【原文】肺疟者,令人心寒,寒甚热,热间善惊,如有所见者,刺手太阴阳明。

【译文】肺疟,使人心里感到发冷,冷极则发热,热时容易发惊,好象见到了可怕的事物,治疗方法,刺手太阴,手阳明两经。

【说明】本节论述的是肺部疟病的问题,肺者心之盖,故令人心寒热。心气虚则善惊,如有所见。《经》云:“心者神之舍也。”神精乱而不转,猝然见非常物,宜刺手太阴之列缺,手阳明之合骨。——7.肺部疟病的问题

所谓“心疟”,乃是指人体五脏中,心受疟邪侵犯而导致的疾病。

  心疟者,令人烦心甚,欲得清水,反寒多,不甚热,刺手少阴。(翻译过来这段经文大意是说,人体发生心疟之疾,其临床表现多为:使人心中烦热得很厉害,想喝冷水,但身上却反觉寒多而不太热等不适。至于心疟的治疗方法,临证以针刺手少阴心经为主。)——(心虐,使人心中烦热得很厉害,想喝冷水,但身上反觉寒多而不太热,治疗方法,刺手少阴经。)(【原文】心疟者,令人烦心甚,欲得清水,反寒多,不甚热,刺手少阴。

【译文】心虐,使人心中烦热得很厉害,想喝冷水,但身上反觉寒多而不太热,治疗方法,刺手少阴心经穴位。

【说明】本节论述的是心脏疟病的问题,心为火脏,心气热故烦甚,而欲得清水以自救,热极生寒,故反寒多,寒久则真火气衰,故不甚热也。宜刺手少阴之神门穴。——8.心脏疟病的问题

所谓“肝疟”,乃是指人体五脏中,肝受疟邪侵犯而导致的疾病。

  肝疟者,令人色苍苍然,太息,其状若死者,刺足厥阴见血。(翻译过来这段经文大意是说,人体所谓的肝疟之疾,其临床表现多为:面色苍青,时欲太息;厉害的时候,形状如死。至于肝疟的治疗方法,则是以针刺足厥阴肝经至出血为主。)——(肝疟,使人面色苍青,经常叹气,厉害的时候,形状如死,治疗方法,刺足厥阴经出血。)(【原文】肝疟者,令人色苍苍然,太息,其状若死者,刺足厥阴见血。

【译文】肝疟,使人面色苍青,时欲叹息,厉害的时候,形状如死,治疗方法,刺足厥阴肝经中封出血。

【说明】本节论述的是肝脏疟病的问题,苍乃东方之青色,肺主色,故令人色苍苍然。胆病者,善叹息,胆附于肝,故肝病必及于胆,肝胆主春生之气,胆气升则脏腑之气皆升,生阳不生,故其状若死,宜刺足厥阴中封见血。——9.肝脏疟病的问题

所谓“脾疟”,乃是指人体五脏中,脾受疟邪侵犯而导致的疾病。

  脾疟者,令人寒,腹中痛,热则肠中鸣,鸣已汗出,刺足太阴。(翻译过来这段经文大意是说,人体的脾疟之疾,其临床表现多为:先发冷,腹中痛;待到发热时,则脾气行而肠中鸣响,肠鸣后阳气外达而汗出。至于其治疗方法,则是以针刺足太阴脾经为主。)——(脾疟,使人发冷,腹中痛,待到发热时,则脾气行而肠中鸣响,肠鸣后阳气外达而汗出,治疗方法,刺足太阴经。)(【原文】脾疟者,令人寒,腹中痛,热则肠中鸣,鸣已汗出,刺足太阴。

【译文】脾疟,使人发冷,腹中痛,待到发热时,则脾气行而肠中鸣响,肠鸣后阳气外达而汗出,治疗方法,刺足太阴脾经之商丘穴。

【说明】本节论述的是脾脏疟病的问题,脾为阴中之至阴,故令人寒。腹乃脾土之郛郭,故腹中痛。湿热下行则肠鸣,上蒸则汗出也。呜已出汗者,下行而及上也,宜刺足太阴之商丘穴。——10.脾脏疟病的问题

所谓“肾疟”,乃是指人体五脏中,肾受疟邪侵犯而导致的疾病。

  肾疟者,令人洒洒然,腰脊痛,宛转,大便难,目(目旬)(目旬)然,手足寒,刺足太阳少阴。(翻译过来这段经文大意是说,肾疟之疾,其临床表现多为:使人洒淅寒冷,腰脊疼痛,难以转侧;大便困难;目视眩动不明;手足冷等等不适。其治疗方法,则是以针刺足太阳、足少阴两经为主。)(令人洒洒然,洒洒:寒栗。  ⑥目眴眴然,目眴眴:眼花 )——(肾疟,使人洒淅寒冷,腰脊疼痛,难以转侧,大便困难,眼花,手足冷,治疗方法,刺足太阳、足少阴两经。)(【原文】肾疟者,令人洒洒1然,腰脊痛,宛转,大便难,目眴眴2然,手足寒,刺足太阳少阴。

【译文】肾疟,使人洒淅寒冷,腰脊疼痛,难以转侧,大便困难,目视眩动不明,手足冷,治疗方法,刺足太阳、足少阴两经。

【说明】本节论述的是肾脏疟病的问题,足少阴寒水主气,故令人水洗一样寒冷。腰乃肾之府,故腰脊痛而欲其宛转也。肾开窍于二阴,故大便难。骨之精为瞳子,故目眩晕。肾主生气之原,手为诸阳之本,邪病则有伤生气,故手足寒也。宜刺足太阴之委中,足少阴之大钟,太谿。——11.肾脏疟病的问题

——————————————————

【注释】1.洒:(sǎ撒)《晏子春秋卷四·内篇问下》:“其浊无不雩途,其清无不洒除。”《荀子·正名》:“香、臭、芬、郁、腥、臊、洒、酸、奇臭以鼻异。”《礼记·内则》:“洒扫室堂及庭。”《说文》:“洒,滌水也。古文以为灑掃言。”《字林》:“洒,濯也。”这里用为濯水、洗涤之意。

2.眴:(xún恂)古同“眩”。眩晕。《黄帝内经·素问·刺疟》:“目眴眴然,手足寒,刺足太阳少阴。”

所谓“胃疟”,乃是指人体脏腑中,胃受疟邪侵犯而导致的疾病。

  胃疟者,令人且病也,善饥而不能食,食而支满腹大,刺足阳明太阴横脉出血。(翻译过来这段经文大意是说,胃疟之疾,其临床症状多表现为:发病时人易觉饥饿,但又不能进食;进食就感到腕腹胀满膨大。其临证治疗方法,乃是以针刺足阳明、足太阴两经横行的络脉为主,刺出其血。食而支满腹大:支满,撑胀满闷 )——(胃疟,发病时使人易觉饥饿,但又不能进食,进食就感到腹胀满,治疗方法,取足阳明、足太阴两经横行的络脉,刺出其血。 )(【原文】胃疟者,令人且病也,善饥而不能食,食而支满腹大,刺足阳明太阴横脉出血。

【译文】胃疟,发病时使人易觉饥饿,但又不能进食,进食就感到腹部胀满膨大,治疗方法,取足阳明、足太阴两经横行的络脉,刺出其血。

【说明】本节论述的是胃部疟病的问题,胃主受纳水谷,故胃疟者,令人病饥而不能食。中焦受邪,不能主化,故支满腹大。宜刺足阳明和足太阴经之横脉出血。——12.胃部疟病的问题)(发病于足太阳膀胱经的疟疾,会使患者腰痛头重,寒冷从脊背袭来。先发冷后发热,就像火烤一样,发热后会全身出汗。这种疟疾,很难治愈。用针刺术进行调治,应刺取委中穴直至出血。

  发病于足少阳胆经的疟疾,会使患者身体松懈无力,不感觉很寒冷,也不感觉很热。害怕见人,看见人就会感到心惊。发热时,出汗会很多。用针刺术进行调治,就应刺取足少阳胆经穴位。

  发病于足阳明胃经的疟疾,会使患者先感觉到寒冷,身体瑟瑟发抖,很久以后才开始发热,退热时才会出汗。患者发病时,见到日月亮光和火气,就会感到很愉快。用针刺术进行调治,应刺取足背的足阳明胃经冲阳穴。

  发病于足太阴脾经的疟疾,会使患者闷闷不乐,时常叹息,食欲不振,寒热交杂出现,身体多汗。发病时会呕吐连连,直至呕吐停止邪气才会衰退。这时,才可用针刺术进行调治,应刺取足太阴脾经穴位。

  发病于足少阴肾经的疟疾,会使患者呕吐严重,身体反复发冷发热,热多寒少。发病时,患者喜欢闭门静处。这种疾病,很难治愈。

  发病于足厥阴肝经的疟疾,会使患者感觉腰痛、少腹胀满、小便不畅。看似像癃病症状,其实不是癃病。患者小便频繁,心情恐慌,体内阳气不足,腹中阴气郁滞不畅。用针刺术进行调治,应刺取足厥阴肝经穴位。

    肺疟患者,会感觉到心寒,寒冷至极则发热。发热时,经常会感到惊恐,似乎看见了可怕的景象。用针刺术进行调治,应刺取手太阴肺经和手阳明大肠经的穴位。

  心虐患者,会感觉到心里异常烦躁,总想喝凉水。身体反而常常发冷,不感觉太热,用针刺术进行调治,应刺取手少阴心经穴位。

  肝疟患者,会显得面色苍青黯淡无光,经常叹息。发病时的症状,就像是死人一样。用针刺术进行调治,应刺取足厥阴肝经直至出血。

  脾疟患者,会出现身体发冷和腹中疼痛症状。待到发热时,肠中会产生鸣响,肠鸣后才会出汗。用针刺术进行调治,应刺取足太阴脾经穴位。

  肾疟患者,会出现身体寒冷瑟瑟、腰脊疼痛、难以转侧、大便困难、目眩昏花、手足冰冷等症状。用针刺术进行调治,应刺取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少阴肾经穴位。

  胃疟患者,发病时常常感觉饥饿,却又不能进食。一旦进食就感到腹部胀满膨大。用针刺术进行调治,应刺取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间横行的络脉,直至出血。

点评】本段重点说了足三阴三阳经、五脏+胃的疟疾病的表现形式,及处理方案。 

(五种疟疾的特殊针刺方法)

  疟发身方热,刺跗上动脉,开其空,出其血,立寒;(一:治疗疟疾,要在刚刚发热的时候,针刺足背上的动脉,开其孔穴,刺出其血,则可立即热退身凉。)疟方欲寒,刺手阳明太阴,足阳明太阴。(二:如果疟疾刚要表现出发冷的时候,此时可针刺手阳明、手太阴及足阳明、足太阴的俞穴。)疟脉满大急,刺背俞,用中针,傍伍胠俞各一,适肥瘦出其血也。(三:如果疟疾病人的脉搏满大而急,治疗则刺背部的俞穴,用中等针按五胠俞各取一穴,并根据病人形体的胖瘦,确定针刺出血的多少。)(读《黄帝内经》素问 刺疟篇第三十六 2——疟疾怎么用针刺治疗2

疟脉小实急,灸胫少阴,刺指井。(四:如果疟疾病人的脉搏表现为小实而急的,治疗则炙足胫部的少阴经上的穴位,并针刺足指端的井穴。)疟脉满大急,刺背俞,用五胠俞背俞各一,适行至于血也。(五:如果疟疾病人的脉搏满大而急,治疗则针刺背部的俞穴。即取五胠俞、背俞各一穴,并根据病人体质,刺之出血。)(用五胠俞:经穴别名。《素问·刺疟》:“五胠俞各一。”王冰注:“五胠俞谓譩禧。”见譩禧条。譩禧,即奇穴之三金穴。位置:后背的第三、四、五脊椎旁开三寸处,自上而下分别是金斗、金吉、金陵三穴,两边对称共六个穴。 )——(治疗疟疾,在刚要发热的时候,刺足背上的动脉,开其孔穴,刺出其血,可立即热退身凉;如疟疾刚要发冷的时候可刺手阳明、太阴和足阳明、太阴的俞穴。  如疟疾病人的脉搏满大而急,刺背部的俞穴,用中等针按五胠俞各取一穴,并根据病人形体的胖瘦,确定针刺出血的多少。  如疟疾病人的脉搏小实而急的,炙足胫部的少有病穴,并刺足趾端的井穴。  如疟疾病人的脉搏满大而急,刺背部俞穴,取五胠俞、背俞各一穴,并根据病人体质,刺之出血。 )(【原文】疟发身方热,刺跗1上动脉,开其空,出其血,立寒;疟方欲寒,刺手阳明太阴,足阳明太阴。疟脉满大急,刺背俞,用中针,傍伍胠2俞各一,适肥瘦出其血也。疟脉小实急,灸胫少阴,刺指井。疟脉满大急,刺背俞,用五胠俞背俞各一,适行至于血也。

【译文】治疗疟疾,在刚要发热的时候,刺足背上的动脉,开其孔穴,刺出其血,可立即热退身凉;如疟疾刚要发冷的时候可刺手阳明、太阴和足阳明、太阴的俞穴。如疟疾病人的脉搏满大而急,刺背部的俞穴,用中等针按五胠俞各取一穴,并根据病人形体的胖瘦,确定针刺出血的多少。如疟疾病人的脉搏小实而急的,炙足胫部的少阴胫下之太谿穴,并刺足小指端的井穴。如疟疾病人的脉搏满大而急,刺背部俞穴,取五胠俞、背俞各一穴,并根据病人体质,刺之出血。

【说明】本节论述的是根据疟疾发作时间的治疗方法,病在经络者,当取其背腧也。盖经脉内合五脏五行之气,五脏之腧在背,故当取背腧以泻之,脉满大急者,邪盛于经脉之中也。胠腧者,五脏腧之旁,近于肤胁,乃魄户、神堂、魂门、意舍、志室也。谓当旁五胠腧,各刺其一。肥者,深而留之;瘦者,浅而疾之。各取适当,以出其血。——13.根据疟疾发作时间的治疗方法

——————————————————

【注释】1.跗:(fū夫)脚背。《庄子·秋水》:“蹶泥则没足灭跗。”《黄帝内经·素问·刺疟》:“喜见日月光火气,乃快然,刺足阳明跗上。”

2.胠:(qu曲)腋下。《黄帝内经·素问·五脏生成篇》:“腹满(月真)胀,支鬲胠胁,下厥上冒,过在足太阴、阳明。”《黄帝内经·素问·咳论》:“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胠下满。”《说文》:“胠,亦(腋)下也。”《广雅·释亲》:“胠,胁也。”

治疗疟疾,主要是以针刺治疗为主,但也有不宜针刺治疗的疟疾。

  疟脉缓大虚,便宜用药,不宜用针。凡治疟,先发如食顷乃可以治,过之则失时也。(这条经文就总结出了临证不宜针刺治疗的疟疾总特征是“疟脉缓大虚”:即临证如果见到疟疾病人的脉搏缓大而空虚的,则就应该用药物治疗而不宜针刺治疗了。经文还总结说:大凡治疗疟疾,时机应该把握在病还没有发作之前约一顿饭之时予以治疗,因为过了这个时间,就失去了治疗的最佳时机。)(先发如食顷,食顷:吃一顿饭的时间。多形容时间很短 )——(如疟疾病人的脉搏缓大而虚的,就应该用药治疗,不宜用针刺。  大凡治疗疟疾,应在病没有发作之前约一顿饭的时候,予以治疗,过了这个时间,就会失去时机。

人体十二条经脉,其疟疾各有其不同的特点,故而临证针刺治疗时,也就有着各自不同的注意事项。

诸疟而脉不见,刺十指间出血,血去必已,先视身之赤如小豆者尽取之。十二疟者,其发各不同时,察其病形,以知其何脉之病也。先其发时如食顷而刺之,一刺则衰,二刺则知,三刺则已;不已,刺舌下两脉出血,不已,刺郄中盛经出血,又刺项已下侠脊者必已。舌下两脉者,廉泉也。(此段经文翻译过来意思是说,临证十二经之疟疾,凡病人表现出脉沉伏不见的,治疗则急刺十指间出血,血出则病必愈;临证若先见皮肤上发出象赤小豆的红点,此都应该用针刺去。另外人体十二经的疟疾,其发作各有不同的时间,故临证治疗应观察病人的症状,从而了解病属于那一经脉。如在没有发作以前约一顿饭的时候就给以针刺,则刺一次病势衰减,刺二次病就显著好转,刺三次病即痊愈;如其不愈,则可刺其舌下两脉至出血为止;如再不愈,则可取委中穴血盛的经络,刺出其血,并刺项部以下挟脊两旁的经穴,如此则病一定会痊愈。上面所说的舌下两脉,就是指的廉泉穴。)(凡疟疾病人脉沉伏不见的,急刺十指间出血血出病必愈;若先见皮肤上发出象赤小豆的红点,应都用针刺去。  上述十二种疟疾,其发作各有不同的时间,应观察病人的症状,从而了解病属于那一经脉。如在没有发作以前约一顿饭的时候就给以针刺,刺一次病势衰减,刺二次病就显著好转,刺三次病即痊愈;如不愈,可刺舌下两脉出血;如再不愈,可取委中血盛的经络,刺出其血,并刺项部以下挟脊两旁的经穴,这样,病一定会痊愈。上面所说的舌下两脉,就是指的廉泉穴。 )(【原文】疟脉缓大虚,便宜用药,不宜用针。凡治疟,先发如食顷乃可以治,过之则失时也。诸疟而脉不见,刺十指间出血,血去必已,先视身之赤如小豆者尽取之。十二疟者,其发各不同时,察其病形,以知其何脉之病也。先其发时如食顷而刺之,一刺则衰,二刺则知,三刺则已;不已,刺舌下两脉出血,不已,刺郄中盛经出血,又刺项已下侠脊者必已。舌下两脉者,廉泉也。

【译文】如疟疾病人的脉搏缓大而虚的,就应该用药治疗,不宜用针刺。大凡治疗疟疾,应在病没有发作之前约一顿饭的时候,予以治疗,过了这个时间,就会失去时机。凡疟疾病人脉沉伏不见的,急刺十指间出血血出病必愈;若先见皮肤上发出象赤小豆的红点,应都用针刺去。上述十二种疟疾,其发作各有不同的时间,应观察病人的症状,从而了解病属于那一经脉。如在没有发作以前约一顿饭的时候就给以针刺,刺一次病势衰减,刺二次病就显著好转,刺三次病即痊愈;如不愈,可刺舌下两脉出血;如再不愈,可取委中血盛的经络,刺出其血,并刺项部以下挟脊两旁的经穴,这样,病一定会痊愈。上面所说的舌下两脉,就是指的廉泉穴。

【说明】本节论述的是疟疾治疗的问题,所谓十二疟者,谓六经五脏胃疟也。其发各不同,言厥阴与肝疟,阳明与胃疟,太阴与脾疟,少阴与肾疟,各有脏腑经气之不同也。故当时察其病形,或腰痛头痛,或心寒善惊,以知其何脉之病,盖经脉乃胃腑之所生,五脏之所主,故曰以知何脉之病。——14.疟疾治疗的问题)(读《黄帝内经》素问 刺疟篇第三十六 3——疟疾怎么用针刺治疗3

临证针刺治疗疟疾,经文中总结了一条针刺治疗的先后原则

  刺疟者,必先问其病之所先发者,先刺之。(临证凡刺疟疾,必先问明病人发作时最先感觉的症状部位,然后对此部位附近的穴位予以先刺治疗。)(凡刺疟疾,必先问明病人发作时最先感觉症状的部位,给以先刺。

先头痛及重者,先刺头上及两额两眉间出血。先项背痛者,先刺之。先腰脊痛者,先刺郄中出血。先手臂痛者,先刺手少阴阳明十指间。先足胫痠痛者,先刺足阳明十指间出血。(此段经文翻译过来意思是说,比如病人先发头痛头重的,治疗则就先刺患者头部的两额与两眉间出血;如果先发生项脊背痛的,则就先刺其颈项和背部;若患者先发生腰脊疼痛的,就先刺委中出血;若患者先发生手臂疼痛的,就先刺手少阴、手阳明的十指见的孔穴。而如果患者先发作足胫痠痛的,则治疗就先刺足阳明十趾间出血。)(如先发头痛头重的,就先刺头上及两额、两眉间出血。  先发倾项脊背痛的,就先刺颈项和背部。  先发腰脊痛的,就先刺委中出血。  先发手臂痛的,就先刺手少阴、手阳明的十指见的孔穴。  先发足胫痠痛的,就先刺足阳明十趾间出血。

痛风之疟的针刺法则:痛风之症的主要表现就是全身的骨节疼痛,但其临床表现多端,故而针刺治疗也就需要多处注意事项。

风疟,疟发则汗出恶风,刺三阳经背俞之血者。(骨行)痠痛甚, 按之不可,名曰胕髓病,以饞针针绝骨出血,立已。身体小痛,刺至阴,诸阴之井无出血,间日一刺。疟不渴,间日而作,刺足太阳;渴而间日作,刺足少阳;温疟汗不出,为五十九刺。(翻译过来意思是说,临证对于风疟,其发作时患者表现为汗出怕风,则治疗针刺三阳经背部的俞穴以出血。若见患者小腿疼剧烈而拒按的,此名叫腑髓病,治疗可用饞针刺绝骨穴出血,其痛可以立止。如患者身体稍感疼痛,则可刺至阴穴。但应该注意,凡刺诸有病的井穴,皆不可出血,并应隔日刺一次。临证对于那些疟疾口不渴而间日发作的,则刺足太阳经;而对于那些口渴而间日发作的,临证则刺足少阳经。对于温疟而表现为汗不出的,临证可选用“五十九刺”的方法予以治疗。)(以镵针针绝骨出血:镵(chán)针,古代九针的一种。针的头部膨大而末端锐利。用于浅刺,治疗热病、皮肤病。镵针其柄为不锈钢,长10cm,针体为钼质金属制作,长4cm,直径为0.3cm,钼质针体部分嵌于不锈钢柄内,外形美观,使用顺手。针体的末端延伸为0.5cm长的箭头状锋利针头。  ④诸阴之井:井,井穴,五俞穴的一种,穴位均位于手指或足趾的末端处。《灵枢.九针十二原篇》 :'所出为井’。也就是指在经脉流注方面好像水流开始的泉源一样。“井”为地下出泉;形容脉气浅小。 全身十二经脉各有一个井穴,故又称“十二井穴”。  ⑤间日一刺,间日:隔日 )——(风疟,发作时是汗出怕风,可刺三阳经背部的俞穴出血。  小腿酸疼剧烈而拒按的,名叫跗髓病,可用鑱针刺绝骨穴出血,其痛可以立止。  如身体稍感疼痛,刺至阴穴。但应注意,凡刺诸有病的井穴,皆不可出血,并应隔日刺一次。  疟疾口不渴而间日发作的,刺足太阳经;如口渴而间日发作的,刺足少阳经;温疟而汗不出的,用“五十九刺”的方法 )(【原文】刺疟者,必先问其病之所先发者,先刺之。先头痛及重者,先刺头上及两额两眉间出血。先项背痛者,先刺之。先腰脊痛者,先刺郄中出血。先手臂痛者,先刺手少阴阳明十指间。先足胫痠1痛者,先刺足阳明十指间出血。风疟,疟发则汗出恶风,刺三阳经背俞之血者。胻2痠痛甚, 按之不可,名曰胕髓病,以镵3针针绝骨出血,立已。身体小痛,刺至阴,诸阴之井无出血,间日一刺。疟不渴,间日而作,刺足太阳;渴而间日作,刺足少阳;温疟汗不出,为五十九刺。

【译文】凡刺疟疾,必先问明病人发作时最先感觉症状的部位,给以先刺。如先发头痛头重的,就先刺头上及两额、两眉间出血。先发颈项脊背痛的,就先刺颈项和背部。先发腰脊痛的,就先刺委中出血。先发手臂痛的,就先刺手少阴、手阳明的十指见的孔穴。先发足胫酸痛的,就先刺足阳明十趾间出血。风疟,发作时是汗出怕风,可刺三阳经背部的俞穴出血。小腿剧烈疼痛而拒按的,名叫肤髓病,可用饞针刺绝骨穴出血,其痛可以立止。如身体稍感疼痛,刺至阴穴。但应注意,凡刺诸有病的井穴,皆不可出血,并应隔日刺一次。疟疾口不渴而间日发作的,刺足太阳经;如口渴而间日发作的,刺足少阳经;温疟而汗不出的,用“五十九刺”的方法。

【说明】本节论述的是针刺治疗疟疾的方法,太阳之上,寒水主之,故不渴者,取足太阳;少阳之上,相火主之,故渴者,取足少阳。间日者,邪入于里也。夫邪入于里则渴,是以间二日或间数日者,有阴阳更胜之致甚或不甚;若阳分之邪入里,则有水火寒热之或渴或不渴。温疟者,得之于冬中风寒,病气藏于肾,若汗不出,是邪不能出之于阳,故当为五十九针。五十九刺者,以第四针刺骨也。——15.针刺治疗疟疾的方法

——————————————————

【注释】1.痠:(suān酸)疼痛、酸痛。如:痠冻(指四肢受寒而麻木):痠痛(痛时且觉酸软,又酸又痛);痠疼(痠痛)。《黄帝内经·素问·刺热》:“肾热病者,先腰痛胻痠,苦喝数饮,身热。”

2.胻:(héng衡)胫骨上部。《黄帝内经·素问·刺热》:“肾热病者,先腰痛胻痠,苦喝数饮,身热。”

3.镵:(chán谗)鑱石,治病用的石针。《鹖冠子·世贤》:“若扁鹊者,镵血脉,投毒药,副肌肤,间而名出闻于诸侯。”《黄帝内经·素问·奇病论》:“所谓无损不足者,身羸瘦,无用鑱石也。”)(用针刺术调治疟疾,在患者身体刚要发热时,应刺开足背上的动脉孔穴直至出血,就可立即使其热退而身凉。

    在患者身体刚要发冷时,应刺取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阴肺经、足阳明胃经和足太阴脾经的穴位。

    在患者脉象满大急躁时,应针刺背部的腧穴。必须用中等针按五胠俞各取一穴,并根据患者形体胖瘦确定针刺出血量。

    采用针刺术和艾灸术调治疟疾,在患者脉象小实急躁时,应炙治足胫部的少阴肾经,并针刺足指端的井穴。

    在患者脉象满大急躁时,应当针刺背部腧穴。取五胠俞和背俞各一穴,并根据患者体质确定针刺出血量。

  在患者脉象缓大虚弱时,应该用汤药调治,不宜采用针刺术调治。

    凡是诊治疟疾患者,皆应在发病前大约一顿饭功夫,及时进行调治。错过了这个时间窗口,就丧失了最佳治疗时机。

    如果发现疟疾患者脉象沉伏不见时,就应急刺十指间直至出血,排出瘀血后疾病必愈。如果首先看到患者皮肤上出现像赤小豆的红点,就应全部用针刺除。

    上述十二类疟疾患者,发病时间各有不同。应通过观察患者症状,确定发病于何处经脉。如果抢先在发病前大约一顿饭时间,迅速采用针刺术调治,刺一次病情就会减轻。刺两次就会明显见效,刺三次就可治愈。如果还不能治愈,可刺舌下两脉直至出血。如再不愈,可刺委中血盛的经络直至出血,并同时针刺项部以下脊柱两侧的经穴,就一定能够治愈。舌下两脉的针刺位置,就是廉泉穴。

    凡是采用针刺术调治疟疾,必须首先问清患者最早感觉到的发病部位,并且首先进行刺治。如果患者最早感觉到头痛和头重,就应先刺头上及两额、两眉间直至出血。如果患者最早感觉到项背痛,就应先刺颈项和背部穴位。如果患者最先感觉腰脊痛,就先刺委中直至出血。如果患者最先感觉手臂疼痛,就先刺十指间的手少阴心经和手阳明大肠经穴位。如果患者最先感觉足胫酸痛,就先刺十趾间足阳明胃经穴位直至出血。

    风疟患者,发病时会出汗,畏惧风寒,可针刺背部三阳经的腧穴直至出血。患者小腿剧烈疼痛,不敢让人按压,这种病症称为腑髓病。用针刺术进行调治,必须用镵针刺绝骨穴位直至出血,患者疼痛症状就会立即消退。如果患者只是身体稍感疼痛,就应针刺至阴穴。必须注意,凡是针刺至阴经的井穴,皆不可出血,且应隔日刺一次。如果疟疾患者不感觉口渴,病情却隔日发作,就应针刺足太阳膀胱经的穴位。如果患者感觉口渴,病情隔日发作,就应针刺足少阳胆经的穴位。用针刺术调治不出汗的温疟患者,就必须用“五十九刺”疗法。)(发病于足太阳膀胱经的疟疾,会使患者腰痛头重,寒冷从脊背袭来。先发冷后发热,就像火烤一样,发热后会全身出汗。这种疟疾,很难治愈。用针刺术进行调治,应刺取委中穴直至出血。

  发病于足少阳胆经的疟疾,会使患者身体松懈无力,不感觉很寒冷,也不感觉很热。害怕见人,看见人就会感到心惊。发热时,出汗会很多。用针刺术进行调治,就应刺取足少阳胆经穴位。

  发病于足阳明胃经的疟疾,会使患者先感觉到寒冷,身体瑟瑟发抖,很久以后才开始发热,退热时才会出汗。患者发病时,见到日月亮光和火气,就会感到很愉快。用针刺术进行调治,应刺取足背的足阳明胃经冲阳穴。

  发病于足太阴脾经的疟疾,会使患者闷闷不乐,时常叹息,食欲不振,寒热交杂出现,身体多汗。发病时会呕吐连连,直至呕吐停止邪气才会衰退。这时,才可用针刺术进行调治,应刺取足太阴脾经穴位。

  发病于足少阴肾经的疟疾,会使患者呕吐严重,身体反复发冷发热,热多寒少。发病时,患者喜欢闭门静处。这种疾病,很难治愈。

  发病于足厥阴肝经的疟疾,会使患者感觉腰痛、少腹胀满、小便不畅。看似像癃病症状,其实不是癃病。患者小便频繁,心情恐慌,体内阳气不足,腹中阴气郁滞不畅。用针刺术进行调治,应刺取足厥阴肝经穴位。

  肺疟患者,会感觉到心寒,寒冷至极则发热。发热时,经常会感到惊恐,似乎看见了可怕的景象。用针刺术进行调治,应刺取手太阴肺经和手阳明大肠经的穴位。

  心虐患者,会感觉到心里异常烦躁,总想喝凉水。身体反而常常发冷,不感觉太热,用针刺术进行调治,应刺取手少阴心经穴位。

  肝疟患者,会显得面色苍青黯淡无光,经常叹息。发病时的症状,就像是死人一样。用针刺术进行调治,应刺取足厥阴肝经直至出血。

  脾疟患者,会出现身体发冷和腹中疼痛症状。待到发热时,肠中会产生鸣响,肠鸣后才会出汗。用针刺术进行调治,应刺取足太阴脾经穴位。

  肾疟患者,会出现身体寒冷瑟瑟、腰脊疼痛、难以转侧、大便困难、目眩昏花、手足冰冷等症状。用针刺术进行调治,应刺取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少阴肾经穴位。

  胃疟患者,发病时常常感觉饥饿,却又不能进食。一旦进食就感到腹部胀满膨大。用针刺术进行调治,应刺取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间横行的络脉,直至出血。

  用针刺术调治疟疾,在患者身体刚要发热时,应刺开足背上的动脉孔穴直至出血,就可立即使其热退而身凉。

    在患者身体刚要发冷时,应刺取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阴肺经、足阳明胃经和足太阴脾经的穴位。

    在患者脉象满大急躁时,应针刺背部的腧穴。必须用中等针按五胠俞各取一穴,并根据患者形体胖瘦确定针刺出血量。

    采用针刺术和艾灸术调治疟疾,在患者脉象小实急躁时,应炙治足胫部的少阴肾经,并针刺足指端的井穴。

    在患者脉象满大急躁时,应当针刺背部腧穴。取五胠俞和背俞各一穴,并根据患者体质确定针刺出血量。

  在患者脉象缓大虚弱时,应该用汤药调治,不宜采用针刺术调治。

    凡是诊治疟疾患者,皆应在发病前大约一顿饭功夫,及时进行调治。错过了这个时间窗口,就丧失了最佳治疗时机。

    如果发现疟疾患者脉象沉伏不见时,就应急刺十指间直至出血,排出瘀血后疾病必愈。如果首先看到患者皮肤上出现像赤小豆的红点,就应全部用针刺除。

    上述十二类疟疾患者,发病时间各有不同。应通过观察患者症状,确定发病于何处经脉。如果抢先在发病前大约一顿饭时间,迅速采用针刺术调治,刺一次病情就会减轻。刺两次就会明显见效,刺三次就可治愈。如果还不能治愈,可刺舌下两脉直至出血。如再不愈,可刺委中血盛的经络直至出血,并同时针刺项部以下脊柱两侧的经穴,就一定能够治愈。舌下两脉的针刺位置,就是廉泉穴。

  凡是采用针刺术调治疟疾,必须首先问清患者最早感觉到的发病部位,并且首先进行刺治。如果患者最早感觉到头痛和头重,就应先刺头上及两额、两眉间直至出血。如果患者最早感觉到项背痛,就应先刺颈项和背部穴位。如果患者最先感觉腰脊痛,就先刺委中直至出血。如果患者最先感觉手臂疼痛,就先刺十指间的手少阴心经和手阳明大肠经穴位。如果患者最先感觉足胫酸痛,就先刺十趾间足阳明胃经穴位直至出血。

    风疟患者,发病时会出汗,畏惧风寒,可针刺背部三阳经的腧穴直至出血。患者小腿剧烈疼痛,不敢让人按压,这种病症称为腑髓病。用针刺术进行调治,必须用镵针刺绝骨穴位直至出血,患者疼痛症状就会立即消退。如果患者只是身体稍感疼痛,就应针刺至阴穴。必须注意,凡是针刺至阴经的井穴,皆不可出血,且应隔日刺一次。如果疟疾患者不感觉口渴,病情却隔日发作,就应针刺足太阳膀胱经的穴位。如果患者感觉口渴,病情隔日发作,就应针刺足少阳胆经的穴位。用针刺术调治不出汗的温疟患者,就必须用“五十九刺”疗法。)——心疟者,令人烦心甚

点评】本段和前段论述相似,分别是按脉和发病部位说明针刺要点。 )(读《黄帝内经》素问 刺疟篇第三十六 4——疟疾怎么用针刺治疗4

总结

总结一下本文治疗对疟疾的方法,可以归纳出一点,就是放血疗法。那什么是放血疗法呢?

  放血疗法是针刺方法的一种,即《内经》中的刺络法,是用“三棱针”根据不同的病情,刺破人体特定部位的浅表血管,放出适量的血液,通过活血理气,达到治疗的目的。放血疗法在疾病治疗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古代医家对放血疗法非常重视,《素问·血气形志篇》说:“凡治病必先去其血。”《灵枢·热病篇》中说:“心疝暴痛,取足太阴、厥阴尽刺去其血络。”

  下面这段5分钟的视频,就是放血疗法的介绍:

  放血疗法,不仅在东方流行,在西方也同样流行。西医的创始人古希腊的医圣希波克拉底和伽林就是放血疗法的粉丝。伽林大夫说,人的生命依赖四种体液,血,粘液,黑胆汁和黄胆汁,这四种体液对应空气,水,土和火,和中国的“金木水火土”接近,多了个“气”少了“金木”。古希腊人认为血在四种体液中是占主导地位的,伽林大夫认为血是人体产生的,经常“过剩”,正如中医里滋阴派讲的“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一样,中医滋阴,古西医于是就放血。

  放血对治疗某些疾病虽然有效,但也有被滥用的例子,而最著名的就是美国的开国之父盛顿。华盛顿是一位放血疗法的狂热信奉者,并且多次为他的佣人施行过放血疗法。1799年12月14日华盛顿生病,发烧之外还有呼吸困难。他的管家和医生在一天之内先后分四次给他放血,总共放掉了125盎司左右的血,合3.5升左右,这个血量大约是成人总血量的一半。当天晚上华盛顿就逝世了。据后人研究华盛顿患的不过是普通的喉与气管的感染,要不是放血过多,是不至于送命的。

  尽管现代医学很发达了,但放血疗法在医生中仍然在用。尤其是在治疗“三高”当中,还是很有效的。郝万山曾经在《百家讲坛》做的一期节目“郝万山说健康”第十集中,介绍了放血疗法给老外治疗高血压的案例:http://www./doc_4567-10.aspx。(9分30多秒开始)

  那放血疗法,治疗疟疾是否也有效啊。实践证明,确实有效,下面给大家摘录一段《中国针灸》1998年第4期上的案例:

  恶性疟疾后遗症针刺治疗法:李晋青(医生)用针刺法治疗非洲恶性疟疾后遗症180例,最小年龄7岁,均为布隆迪国内的患者。当地患者对常规抗疟药如氯喹、奎宁等耐药性强,治疗效果差。故患者多服用当地推行的法国抗疟新药Fancidar,或单纯用Quinimax静脉点滴。很多患者病愈后常遗留较严重的后遗症。

  180例患者均为布隆迪穆拉维亚省医院门诊患者,治疗前均有恶性疟病史,经末梢血涂片检验,红细胞内恶性疟原虫阳性。经抗疟治疗,疟原虫转阴,遗留头痛、失语、颈项强直、眩晕、恶心、呕吐、厌食等症状。

  治疗方法:取穴百会、风池、太阳、足三里、三阴交。颈项强直配风府、大椎;失语配廉泉、哑门;恶心、呕吐配中脘、脾俞;年老体弱配腰阳关、肾俞。患者取坐位或卧位,局部皮肤常规消毒,选35号0.5~2.5寸毫针,快速进针,捻转提插行针至得气。根据病情虚实,选用补、泻的针刺手法,每5分钟行针1次,每针30分钟,每日针1次,6次为一疗程。治疗结果:全部有效,其中132例痊愈(治疗后症状完全消失,随访3个月内无复发),占73.3%);48例显效(治疗后一般症状消失,仍感厌食,神疲乏力),占26.7%。

  下面这段,是医生们经常用的一种方法,就是原文中:“诸疟而脉不见,刺十指间出血,血去必已;先视身之赤如小豆者,尽取之。”这段。

  针挑背部红点治疗疟疾:效果亦较满意。红点在患者背部任何部位都可以产生,但此点不高出皮肤表面,患疟时间短的颜色鲜红,时间长的变暗褐色。施术时找到红点后,局部进行消毒,以左手揪起红点处皮肤,右手持粗缝衣针将红点挑破,掘出点内白丝状物,挑断再挑,挑尽白丝,待点内的流血为止。

  总之,尽管我们发明了青蒿素的特效抗疟药物。但对于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精神遗产,我们还是要认真发掘的传承,毕竟,针刺放血法,对于抗疟的药物而言,副作用少之又少,并且费用低廉。 

归纳:本篇《刺疟》主要论述的是疟疾病的治疗方法,寒气会在不同时间侵入人体不同的部位,所以就会有很多种疟疾,所以也就有很多种治疗疟疾的方法。也就是说,不同的疟疾要用不同的治疗方法才能达到目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