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龙山石窟:唐太宗也喜欢 一块被称为“幞头”的特殊布料

 花小鼠 2016-08-20

太原国宝:龙山石窟传奇之(十二)服饰欣赏

龙山石窟:唐太宗也喜欢 一块被称为“幞头”的特殊布料文/韩静

今天,我们说一说太原龙山石窟石刻造像的衣服设计理念。

有的朋友要奇怪起来,毕竟历来讲文物都是只说传承文化、了解历史沿革、突出文化色彩,哪有讲“衣服”的呢,况且左衽、右衽的,无非就是衣服褶子的方位问题,又有什么好说的呢?

其实不然,衣纹、服饰也蕴含有十分丰富的历史信息,作为我们了解文物背后的时代精神和价值观还是很有用的。

由于元代洞窟挺多的,在数量上占据优势,因此咱们先说一说元代服饰。

一 第一龛:虚皇龛

这个窟主要是天尊像最多,中间的主尊是元始天尊像,两侧的东西两壁各有天尊10尊,一共是21个人物。

龙山石窟:唐太宗也喜欢 一块被称为“幞头”的特殊布料虽然都是天尊,但是地位明显不相同,两侧的按照常规说法来讲是低于中间的主尊;而且,中间的石像坐立,而两侧的则是站立姿态,地位差异悬殊较大。

中间的主尊背后有图案,构图宏大,云纹蒸腾;从衣服上来看,内衣和中衣的领子比较低,领口有点圆且是摊开的;

反观两边石像,则是衣领高耸,紧闭着的,显得较为拘谨、紧张,一松弛一局促,造型变化是有区别的。

中间的元始天尊衣服上装饰有蝴蝶结,身上帔(pei)的数量也要明显多于两侧,长度较长,几乎和身子齐平了,因此也显得更安静、飘逸神骏,华贵而高雅。

二 第二龛:三清龛

这是龙山石窟中最大的一个洞窟,里面雕刻有道教三清像。在东西两壁上也有真人和侍者,也就是说,这个窟中出现了三个等级的身份。

龙山石窟:唐太宗也喜欢 一块被称为“幞头”的特殊布料

龙山石窟:唐太宗也喜欢 一块被称为“幞头”的特殊布料

来看就会发现:正面是三清像,他们的内衣衣领也比较低,领口较圆,而两边的真人则较高较紧;正龛的真人帔的条数是最多的,要超过两侧像;而真人像更是超过侍者,侍者们几乎就没有什么霞帔,只是在西面石壁上的一名女弟子身上有一条飘带。

从头饰上来看,三清石像都头戴花冠,两侧真人是佩戴高冠,而侍者们则只是纶巾而已。

下面再来看唐代石窟的一些特点:

三 第四龛:唐代三天大法师龛

这个窟中间有一位天尊的坐像耸立,两侧各有真人一位;

龙山石窟:唐太宗也喜欢 一块被称为“幞头”的特殊布料细细看来,从洞窟的开凿形式和人物的样貌姿态、甚至是神态服饰等细节,处处都展现出了较为浓厚的佛教元素,你很难说他没有模仿佛教塑像的可能。

再看造像,天尊的全身都被衣服紧紧的包裹住,领口又紧又圆,整体显得较为朴素;两边的真人们呢?很奇怪,他们的服装比主尊更为华美,而且要复杂一些;也就是说,等级越高的石像反而服饰比那些低的还要简单朴素,这就是和其他的元代石窟形成了相反的审美特点,也是比较符合唐朝的造像审美的,即旁边的菩萨普遍比主佛要出彩,而且出彩的多。

四 有意思的头巾

在所有的窟龛中,首先发现了一种很有意思的头饰,那就是头巾。

我们通俗讲叫头巾,专业术语将它称之为“幞(fu)头”,两者也有点区别。

龙山石窟:唐太宗也喜欢 一块被称为“幞头”的特殊布料从东汉到明清,幞头的形态和样式一直在变化中;而太原龙山石窟的元代石窟幞头样式和哪一个朝代最为接近呢?唐朝。

《封氏闻见录》中曾经写过:

近古用幅巾,周武帝裁出脚,后幞发,故俗谓之幞头。至尊皇太子诸王及仗内供奉,以罗为之,其脚稍长。士庶多以绝缦,而脚稍短。幞头之下别施巾,象古冠下之帻也。巾子制顶皆方平,仗内即头,小而圆锐,谓之内样??

这是比较早的说法,到了后世情形又是为之一变,包括《宋史》也出现了关于它的准确记载:

幞头,一名折上巾,起自后周,然止以软帛垂脚,隋始以桐木为之,唐始以罗代缯,唯帝服则脚上曲,人臣下垂,五代渐变平直,国朝之制,君臣通服,平脚乘舆或服上曲焉,其初以藤织草巾子为里,纱为表而涂以漆,后惟以漆为坚,去其藤里,前为一折,平施两脚,铁为之

查阅这些资料我们知道,幞头自周武帝时期出现,基本样式一直在变化,从唐宋以来就演变不断。幞头与头巾也逐渐有了区别,它还是类似于“冠”的。

龙山石窟:唐太宗也喜欢 一块被称为“幞头”的特殊布料我们今天来看一副名画——《步辇图》,上面除了吐蕃使者是外族而不带幞头外,其他男子一律需要幞头遮盖,甚至连皇帝也不例外;

龙山石窟:唐太宗也喜欢 一块被称为“幞头”的特殊布料那么我们讲,皇帝接见外邦的使者,怎么说也是外交场合,难道不应该穿的正式点吗?

这可能说明两个问题:一是皇帝不拿藏族同胞当外人,常服接见表示亲近;还有一个可能就是流行,在当时实在太流行了,即使对于皇室来说也是正常着装,便无需更改。

五 疏离的发冠

太原龙山石窟中不少的塑像还出现了莲花冠,基本样式也差不多,只是高低耸平的区别。冠作为另外一种头饰,出现的也比较早,秦朝就有,当时比较简单。

汉代的冠帽就要等级森严的多,分类也更加详实,比如有冕冠、通天冠、远游冠、高山冠、进贤冠等等等等,不一而足。

整体来看,龙山石窟中出现的天冠和当时的常规冠既有变化也有继承。

比如龙山石窟中元代的第二窟真人像冠,整体上比较直,上下等高,有个圆筒形,分为两层。从根本上来说,并没有脱离古代观式演变的序列之外,从衣纹、幞头、天冠都能看出太原龙山石窟的独特一面,也为欣赏它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角度。(韩静)【马上订阅 触摸古中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