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开国皇帝秘立誓碑,警示后续之君:三类人不可杀

 中原高考678 2016-08-20


开国皇帝秘立誓碑,警示后续之君:三类人不可杀

宋太祖赵匡胤画像


宋太祖赵匡胤是大宋的开国之君,登上皇位的第三年,秘密镌刻一碑(名之为誓碑),藏于太庙的一个密室之内。这块碑藏好以后,上面覆盖着销金黄幔,任何人不得进入。太祖敕令专司皇家礼仪的大臣,以后凡有新天子即位,先拜太庙,再引进来恭读誓碑,只允许一个不识字的小黄门(太监)随从。

这个誓碑上面究竟刻的什么字,宋太祖为何要弄得如此神秘?直到曹勋自燕山逃归,才揭开誓碑的秘密。曹勋是北宋末年阁门宣赞舍人、勾当龙德宫,靖康元年与徽、钦二宗一起被金兵掳到北国。徽宗父子身陷囹圄,嘱托曹勋:不知中原之民是否拥戴康王,命他迅速前来营救父母。又密授曹勋一事:太祖有誓约藏之太庙,不杀大臣及言事官,违者不祥,一定要秉告康王。

身负徽宗重托,曹勋揣着徽宗的御书,冒死逃离了金营,备尝艰辛之苦,终于回到中原。此时,已是南宋建炎元年,新君就是宋徽宗赵佶的第九个儿子康王赵构,在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建立了南宋政权。曹勋拜见了宋高宗赵构,出示了徽宗的御书,且将誓碑一事秉明,“太祖誓约深藏在太庙,太上皇(宋徽宗)恐新君不知,特遣微臣当面奉告。”

后来,陆游在《避暑漫抄》对太祖誓碑有所记载:碑高七、八尺,阔四尺余,上刻誓词三行:一为“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于狱中赐尽,不得市曹行戮,亦不得连坐支属”;一为“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一为“子孙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太祖誓碑为后嗣之君立约:柴家子孙、士大夫、言事官皆不得诛杀。

不杀柴氏子孙,是周世宗柴荣对赵匡胤有恩,史称柴荣为“五代第一明君”,逝世前任命赵匡胤为殿前都点检,掌管殿前禁军。然后才有陈桥驿兵变,柴荣之子周恭帝柴宗训禅位,赵匡胤登基,建立“北宋”王朝,改元建隆。说白了,是赵匡胤窃袭了人家柴氏的江山,所幸对柴氏父子尚存知恩图报之心。至于不杀读书人和上书言事之人,这也是北宋重文轻武、开言纳谏的治国之道。

对于太祖誓碑之约,后人持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太祖行武出身,但酷爱读书,重视文化,北宋皇帝确实遵循这一誓约,对臣下比较宽容。范仲淹曾赞叹道:“祖宗以来,未尝轻杀一臣下,此盛德之事”。王夫之说:“太祖勒石,锁置殿中,使嗣君即位,入而跪读。其戒有三:一、保全柴氏子孙;二、不杀士大夫;三、不加农田之赋。呜呼!若此三者,不谓之盛德也不能。”当代学者余英时先生对太祖誓碑深信不疑。

另一种认为,“誓碑”之事纯属子虚乌有,根本不存在。这是当代学者杜文玉在1986年发表的《太祖誓碑质疑》一文中提出的质疑,理由有二,一是太祖在位总计杀了88人,其中谋反罪22人,坐赃罪25人,失职罪33人,其他8人,有殿前都虞侯、州刺史、监察御史、县令等;二是誓约内容完全可以公开,以显示统治者的仁德宽厚,达到收买人心的效果,让士大夫们感恩戴德,忠心维护赵氏的江山,何必隐藏得如此神秘?

笔者认为,杜文玉的观点值得商榷,一,太祖所杀之人属于开国初期为了惩腐肃贪整顿吏治而为;二,家族宗法是为了自律,一旦公开,士大夫和言事官会不会有恃无恐?君子治国,不是什么事都让天下人都知道的,更不会什么事都告诉你为什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