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吉州窯的制瓷工藝及辨偽

 blueskyson 2016-08-21

吉州窯是我國宋元時期著名的民間窯場,窯址位於江西省吉安縣永和鎮。根據文獻記載和實地調查,可知吉州窯創燒於晚唐,發展於五代、北宋,極盛於南宋,元代雖仍有燒造,但已漸趨衰落,明代中期又曾有過小規模的短期生產,隨之便廢棄停燒了。吉州窯是一座同時掌握南、北方著名瓷窯制瓷技藝,生產多種器型、釉色、紋飾產品的綜合性瓷窯,其燒造的瓷器品種多樣,古樸典雅,富有濃郁的地方風格和民族藝術特色,有「馨香艷麗的山花」之譽。吉州窯產品大致可分為青釉瓷、乳白釉瓷、黑釉瓷、白釉彩繪瓷、綠釉瓷和瓷塑等幾個主要品類,此外還有青白釉瓷、碎紋瓷、琉璃器等等,尤以成功燒造於南宋時期的黑釉貼花瓷和白釉彩繪瓷著稱於世,在中國和世界的陶瓷發展史上獨樹一幟。

一、獨特的制瓷工藝

ADVERTISEMENT

宋 吉州窯彩繪海濤紋瓷瓶高13.6厘米、口徑2.8厘米、底徑5.3厘米。此瓶體薄施白釉,器底露胎,釉下繪醬色波濤紋,造型別致,紋飾生動。吉州窯釉下彩繪是受磁州窯影響而出現的。北宋末年靖康之難,北方地區一些瓷窯遭受一定程度的破壞,磁州窯部分工匠也遷到了安徽、浙江和江西等地繼續從事制瓷,因此,吉安吉州窯也燒制了具有磁州窯風格的白地釉下彩繪裝飾品種。這種裝飾的吉州窯瓷器在墓葬當中也有發現,1970年江西南昌縣一座南宋嘉定二年(公元1209年)墓出土了兩件釉下彩繪器,一件為三足爐,一件為鹿紋蓋罐。1955年安徽省巢縣宋墓出土一件醬褐色釉蓮花瓶,紋飾畫法與上述三足爐主體紋飾荷花紋幾乎完全相同,可以肯定也是13世紀初期的吉州窯產品。吉州窯釉下彩繪對景德鎮青花瓷器有較大影響,元代後期青花瓷器中的藍地白花畫法即借鑑于吉州窯,元青花、釉里紅瓷器回紋邊飾也取材于吉州窯,海水的畫法與吉州窯之間也有著淵源關係。

ADVERTISEMENT

吉州窯的瓷土來源於贛江對岸的雞崗嶺和窯場周圍,或二者兼而用之。生產場地就在贛江邊的沙丘地上,無法避免砂粒進入瓷土,因而胎質中含砂量大,使胎質粗松吸水力強,粗看似陶,但敲之具金屬聲。這是由吉州窯的生產環境所形成的個性特徵,因而成為了區別其他窯口的顯著特徵。

由於胎泥含砂量高,修胎時往往發生阻刀、跳刀現象,在器底及圈足內能清楚地看見跳刀痕。而胎體表面留下波浪痕經施釉後,其痕跡雖有所減弱,直面觀測不易發現,但用手觸摸胎表仍可以感受到呈豎條形的起伏,在適當的角度側視,肉眼可見呈豎條狀的釉層掛附不勻等肌理現象。

吉州窯黑釉剪紙貼花三鳳紋碗,高6.8cm,口徑16.4cm,足徑4.9cm。碗撇口,弧腹,瘦底,圈足。通體施黑釉,外壁施釉不到底,且用黃褐色釉隨意點灑成大小不一的斑點。碗心微凸,飾梅花一朵,內壁上飾三隻鳳凰,似在相逐飛舞。宋代飲茶、鬥茶之風盛行,黑色茶盞受到鬥茶者的喜愛,宋徽宗在《大觀茶論》中稱:「盞色貴青黑,玉毫條達者為上。」故全國興起了不少燒黑瓷的瓷窯,其中以福建的建窯和江西的吉州窯最為著名。吉州窯工匠運用民間剪紙的手法,把鳳凰靈動飄逸的形象生動傳神地展現在這件瓷碗上,新穎別致,極具圖案裝飾效果。

吉州窯屬民間窯場,產量大,生產也就較為隨意,加上坯胎含砂量高,釉料稠了更難掛附,因而形成了釉料稀、上釉薄的生產特點。

以黑釉為例,與建窯黑釉凝重的特色比,少有建窯所特有的「流淚」現象;宋元以前的黑釉瓷器,因釉料稀,容易下流,口沿往往顯現淡淡的黃線圈;因上釉稀薄,受釉冷得快、胎冷得慢的溫差影響,幾乎所有的黑釉窯變瓷的釉面在放大鏡下均可看到不規則的冰裂現象:因上釉稀薄,在阻刀、跳刀所造成的輕微起伏處,釉料難以掛附均勻,若選擇適當的傾斜角度觀察釉面,還可以看到波浪起伏的釉面肌理;也正因為上釉稀薄,坯胎吸附過多,釉面形成許許多多肉眼無法看見的缺釉毛孔,顯得粗糙乾澀,有如「雨花石」見水就亮的特質,因為水會迅速填滿缺釉毛孔,使釉面渾然一體,自然就晶瑩剔透了。

南宋吉州窯黑褐地白花蓮花紋梅瓶。1955年安徽巢縣出土。高29厘米,口徑6.2厘米,足徑9.6厘米。瓶小口,外卷,短頸,溜肩,橢圓形腹,矮圈足。黃白色胎,器體輕薄細緻,瓶口、頸部施白釉,肩以下為黑褐色,有兩道白色弦紋,弦紋以下是黑褐色釉,底足部分有一道較寬的白釉弦紋。這件梅瓶裝飾工藝是釉下彩繪,吉州窯的釉下彩繪以鐵元素為色劑,一般不施化妝土,直接在胚胎上用鐵質彩料繪畫,然後再罩一層薄透明釉,燒成後彩繪多呈黑褐、褐色或紅褐色。其彩料隨所含金屬比例不同,而導致多種的呈色效果出現差異,同時窯溫的變化也影響彩繪色調。

吉州窯彩繪瓷脫胎於磁州窯,磁州窯胎質偏黑灰,不得不在坯胎上先施一層淡色化妝土,然後再繪黑彩,以求色彩和諧。永和窯胎質白中泛黃,黑色釉與胎色反差過於強烈,顯得生硬,不受人們歡迎。而直接在坯胎上著褐彩釉,自然、和諧、古樸的特徵顯而易見,且省工料,這就是吉州窯彩繪瓷絕大多數為褐彩的原因。

早期的吉州窯瓷器,繼承了唐代雍容、矮胖的風格,入宋以後逐步向挺拔、俊俏發展,到南宋中後期達到頂峰,元以後向肥碩、厚重發展,明代以後則轉向輕薄、規整。這與同代各窯的發展趨勢基本相同。

吉州窯玳瑁釉罐,宋,高11cm,口徑12cm,足徑3.2cm。罐唇口,短頸,鼓腹,淺圈足。罐外壁施玳瑁釉,罐內及底部素胎無釉。此器外壁黑色的地釉和姿態各異的黃褐色斑紋,與天然玳瑁極為相似,別具一番情趣。玳瑁釉是一種窯變釉。其作法是在器物上先施一種氧化鐵含量較高的釉料,然後再隨意甩灑一種氧化鐵含量較低的釉料,燒成時產生交融、流淌,千變萬化,惹人喜愛。玳瑁釉是吉州窯瓷器上常見的一種釉,以這種釉裝飾的瓷器主要有瓶、罐、爐、碗等。

製作工藝受胎土、施釉方式以及生產習慣影響。唐末五代的底足以玉璧足餅底、矮圈足為主;到了北宋前期則發展為高圈足、大圈足,中後期又為矮圈足:至南宋早期演變為假圈足,中期圈足直徑逐漸縮小,並在圈足外斜削一刀,再在近足處橫旋一刀,形成外觀似圈足的形狀;元中期以後,除黑釉盞繼續保持上述形狀外,其餘底足又向厚壁、大圈足發展;至明代再向薄壁圈足發展。這個發展趨勢,經過了一個循環往復、沿襲改革的變異發展過程。這個規律為吉州窯瓷品的斷代依據之一。

吉州窯剪紙貼花小碗,宋,高5.3cm,口徑10.5cm,足徑3.5cm。碗敞口,碗式較深,淺足露胎。里外施兩種釉,外施醬釉,點以淺黃色斑點,里為窯變花釉。碗內壁飾3組醬色菱形開光式剪紙紋樣。將民間剪紙貼花藝術直接運用到瓷器的裝飾上是吉州窯匠師的創舉。

吉州窯受地理環境影響,在瓷土無法改變含砂量高的事實面前,窯匠們揚長避短,形成了「重釉不重胎」的時尚,即在坯胎製作方面較為草率,而刻意追求釉色變化以彌補坯胎不足。其結果形成了釉色百花紛呈、千姿百態,坯胎粗糙隨意的顯著特徵。雖然隨著燒造技術的進步,施釉方法從半截釉,發展到釉不及底,再到施滿釉,表現了窯匠力求完美的願望,但其重釉不重胎的觀念始終占了上風,並且形成了生產習慣。因此,除少數極品外,絕大多數黑釉瓷的圈足內外的刮刀痕或跳刀痕均較明顯,成為其鑑別窯口的顯著特徵。

吉州窯古陶瓷裝飾,無論是剪紙還是彩繪,講究簡練的畫風畫法和疏朗有致的圖案布局,往往寥寥數筆勾勒成形,或點綴幾筆以打破平面,極其寫意又十分傳神,絕無文人騷客筆下的山水人物、花鳥蟲魚,即使同畫梅花也別具一格。其圖案均源於自然,取自民俗生活,多以自然物為對象,如菱花、團花、梅花、梅枝、蕉葉、奔鹿、彩蝶、波濤、貓、狗、虎、馬、蟲、魚,常見「金玉滿堂」、「長命富貴」、「龜鶴齊壽」、「兒孫滿堂」、「多子多福」、「金桂玉蘭」等吉祥語剪紙,還有馬上猴(寓立刻封侯意)、凳上猴等彩繪泥塑瓷。這些裝飾圖案質樸明快、童趣盎然,民俗俚語特點鮮明,濃烈的生活氣息撲面而來。

宋 吉州窯黑釉剔花梅瓶 高19cm,口徑5cm,足徑6.8cm。瓶小口,圓唇,短頸,豐肩,內凹足。通體施黑釉,器身剔折枝梅花,紋飾部分露黃色胎,花蕊用褐彩勾畫,裝飾效果極強。

吉州窯裝飾技法豐富多彩,有剪紙貼花、白釉剔花、白地彩繪、黑釉白彩以及木葉紋和玳瑁釉。

宋元時期以黑釉和白釉黑彩最為典範。黑釉胎質疏鬆,呈白黃和灰白色胎內有砂粒、氣孔。製作較粗,圈足處理好像用模扣印後在外壁隨意用刀刮削而成。白釉褐彩知足較規範,胎質較精細,直接用褐彩繪畫後高溫燒成。白釉黑彩為釉下彩,胎質細白,繪畫纖細,有薄而光亮。

二、吉州窯陶瓷辨偽

目前社會上流傳的吉州窯陶瓷仿製品較多,仿製品是現代陶瓷藝品,以其古色古香、價廉物美而為人們所認可,同樣具有一定的鑑賞與收藏價值。近年江西省博物館曾開設小型作坊仿製吉州窯瓷器,選取古瓷原產地附近的瓷土原料,採用手捏、拉坯和注漿三種成型方式,參照吉州窯瓷器原件進行研製,用小型電爐燒造,仿製成功黑釉剔花瓷、釉下彩繪瓷、黑釉窯變結晶花釉瓷等品類,因其器底均有仿製品字樣,故很容易識別。設立在吉州窯址所在地吉安縣永和鎮的吉州古陶瓷研究所及仿製廠,早年曾採用龍窯和傳統工藝燒造,如今則以現代窯爐進行燒造,其仿製產品數量較大,品種也較多,雖然器底沒有任何印記,但其胎釉均很新,頗容易識別。此外,民間也有一些生產仿古瓷的作坊,其作偽手段已達到一定水平,使古玩市場上吉州窯器新舊雜陳。

新仿吉州窯器的胎土較真品緊密細白,胎體較真品或重或輕,大多較輕。器身的修胎顯得刻板些,底足更顯平整、呆板,缺乏真品古樸、敦實的韻味。其釉面有耀眼浮光,整體造型多不到位,往往會出現變形、變體或走樣的情形。另外,仿製品與真品相比在工藝上總給人以貌近神離之感,窯變斑紋不是偏淺就是過深,胎色也往往較淡,胎體斷面也不似宋代吉州窯瓷那樣含有雜質或產生孔隙。造假者有的將仿製品重新在土中掩埋一段時間後再「出土」上市;有的為抬高售價而在舊素瓷上用新的釉料刻花、剔花或加施彩繪,舊瓷新裝飾,再入窯爐低溫燒烤,形似而神異;有的故意在仿古瓷底足部分剝去部分釉層,露出胎質,以使人相信其年代久遠;也有的為去掉器表浮光而用獸皮反覆揉擦或用稀酸塗抹浸泡,結果使釉面發澀、呆板,在放大鏡下可以看到磨擦的傷痕;還有的採用含有油類的軟布進行拋打,以使釉面柔潤,但其與真品光滑細膩的釉面有明顯差異,且觸摸時有油質感。面對這類偽器只要仔細觀察便不難發現其中的破綻。

吉州窯遺址已在2001年由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如今,窯址附近設立了吉州窯古陶瓷研究所,並興建起一座仿古瓷廠,吉州窯古老的歷史又開始書寫嶄新的篇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