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言】近日,有则题为“‘毒中之王’的蔬菜竟然是它! 目前大量上市,建议少吃!”的视频在朋友圈广为流传,视频中,上榜的毒蔬菜有番茄、黄瓜、白菜、甘蓝、菜花、空心菜等几种餐桌上常见的品种。
【求证】刘雅忱:视频中提到的那些蔬菜有毒之说,虽然某些在特定条件下有一定的道理,但是,脱离了具体的环境、具体的条件等因素,简单地判定一种蔬菜有毒或者没毒,这种一概而论、一竿子打死的说法,是不科学的。
蔬菜从田地到餐桌,经历了种植、采收、贮存、运输等多个环节,任意一个环节如果出现问题、不按规范操作或者超标、超量使用农药等化学制品、使用劣质包装物等,都有导致蔬菜“有毒”的可能性。
以早春甘蓝为例,在我省一般在4月份种植,进入包芯期时,也恰好赶上虫害高发期。这时菜农一般会大量、频繁地应用杀虫剂。由于害虫产生抗药性,农药的使用量及浓度也是一年比一年增大。有时因为防治不及时,致使害虫虫龄过大、变种、耐药性增强等,甚至需要施好几种药。杀虫剂具有渗透性,因此,大量、频繁地使用,势必会污染甘蓝,造成菜体农药残留过大使其“带毒”。
采收的间隔期不够也会造成蔬菜“带毒”。有些农户在种植过程中,应用了杀虫剂、杀菌剂等化学制剂,又没有预留足够的“间隔期”,消化掉这些有毒物质。有的在甚至在采收前一天,还在施药,比如,前段时间曝光的“毒韭菜”、“毒蒜苔”事件,就是这个情况。这势必造成蔬菜带有大量农药残留。
蔬菜长时间贮存、长途运输,也是导致蔬菜有毒的一大因素。当前,遥远的南方果蔬出现在我省百姓的餐桌上,早已不稀奇。以香蕉、菠萝为例,这些果蔬是在6、7分熟的时候就采摘,储运催熟过程中,应用到防腐剂、乙烯利等多种化学制剂。试想,若某些植物激素过量使用,或者在人体内常年大量累积,对人体健康会不会造成危害呢?
另外,目前储运过程中使用的包装袋、包装箱等,不少用的是再生塑料。塑料再生过程中,或制品本身有毒、或性状不稳定的,很有可能对果蔬造成二次污染。
如果蔬菜在各个环节都能按照规范操作,那么就不会导致蔬菜有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