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什么样的围观才能改变中国

 cat1208 2016-08-21

所谓的围观,就是一群并不认识的民众,因为某件突发事件聚集在一起“看热闹”。 人们都有参与社会事务的需求,而围观正好能够满足这种需求。

也有一部分人是因为从众心理而围观,所谓的从众心理,其实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随大流”。围观一方面可以抚慰我们那颗孤独的心,另一方面可以给予我们置身群体的安全感,是一种很不错的体验。

猎奇的症候:天天有八卦,事事皆娱乐

之前文章出轨,一夜间引发全民八卦狂欢。围观的已不止是处心积虑的娱乐媒体人,还有坐观其变的百万微博粉丝。文章的声明微博转发评论数超过300万,超过了王菲的离婚微博所创下的记录,创造了新高。

这种全民的围观热情,除了上世纪80年代中国女排成就霸业,90年代邓丽君去世,以及21世纪初中国足球打入世界杯、张国荣去世之外,类似的情景实在屈指可数。

我们看到,几乎所有的人都在围着事件的主人公,跳起狂欢的舞蹈。包括那些更小的周边话题:汪峰的头条、某明星是否婚变……围观的人群振振有词,似乎比当事人更清楚命运之神画定的路标。

任何一件发生在普通人身边的事,到了明星身上,就能成为围观群众们的群体性时尚话题,进而被膨化,进入持久的回响。这正是“围观时代”里公众人物才具备的标志。

因为网络的匿名、快速和简易,使得网络围观能够迅速掀起。但是网络围观来的凶猛,也可能迅速被淹没。同时,一系列的戏剧性娱乐八卦,也容易冲淡本该受到高度关注的公共事件。

现实的围观和虚拟的围观,最大的区别就是围观的成本不同,虚拟的围观成本明显要低得多。成本的低廉,其实也意味着网络围观的脆弱性,人们的注意力,很容易被各种娱乐八卦、口水争论所吸引和分散。

理性的呐喊:用理性围观改变中国

几年之前,网络上流行一种说法叫“围观改变中国”。在网络社会之中,围观当然能够改变中国。因为,每一起涉及公共利益的公共事件,都需要有人来围观。只有有了围观,才会有关注度。

相对现实中的围观,对于网络上的“虚拟围观”,很多人更为乐观。当官员的名表被眼尖的网友发现曝光,甚至高官被审判也能微博直播的时候,人们的确有理由相信:一个更为透明、公开、公平的时代的到来。

不同观点的分歧,甚至争吵,看起来纷乱嘈杂,似乎是一种失控的无秩序。但是比起把社会当成被压制的沉默者这种情形来说,开放自由的话语空间,其存在本身就是一种不小的进步。

因为被压制的沉默只是一种虚假的统一,而争议意味着直面分歧的现实,这是迈向问题解决之路的第一步。围观已然成为一种有中国特色的力量,它比行动略弱,但比麻木远胜。公民社会,某种程度上正是从围观开始。

围观的力量正在此。之所以舆论能够起到监督的作用,不是说舆论本身有什么强制力,而是谁的心中都有关于公平、正义、常识的底线,超出这个底线的事情通过舆论暴露出来,最怕的就是举国皆知。

围观所起到的正是这个效果,围观的眼睛是无所不在的,任何荒唐事都有可能引发一次大规模的注视行动。能让人敬畏并改正,围观就是有益的。但是这种进步存在的前提是,围观者要保持理性。

结语

公民社会、文明社会的构建,不仅仅需要围观的眼睛,还需要良知和勇气。在网络之中,我们仍然需要“围观改变中国”的信念。

然而,在现实之中,我们应该拒绝围观,只有勇敢地伸出我们的双手,帮助我们看到的所有弱者,包括晕倒的老人,才会让社会拥有温度。围观并不是坏事,只要带着脑子,无论是小心思,还是大悲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