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上海寻找香港味道!

 LIZHGC 2016-08-22

上海和香港的双城美食故事,源于两座城市的历史渊源和相近的饮食习惯,也正因如此,越来越多的香港餐厅来到上海,在港式情怀之外,制造出更多地道的香港味道

对于诸多70后、80后的上海人来说,对香港存在着一种特殊的双城情结,她是记忆中电影、电视剧的发生地,是中西文化交汇的大熔炉,也极有可能是打开美食世界的第一扇窗。从莲香楼的早茶,到麦奀记的云吞面,从半岛酒店的大堂下午茶,到米其林三星的Caprice……上海对香港美食的追捧,很大程度源于两座城市的历史渊源和相近的饮食习惯。也正因为这样,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香港餐厅进驻上海,在带来港式情怀的同时也为这座城市制造出更多地道的香港味道

鸿星荟的包房

鸿星:从香港到上海的招牌食材

说到成立于1989年、至今遍布港九的鸿星,有三件镇店之宝:石头鱼、黄油蟹和卡通点心。生活在亚热带的石头鱼,因长相极似石头而得名。其貌不扬的它背上还长了三根据说可以致命的毒刺,让不少厨师望而却步,但它极为鲜甜幼滑的口感令鸿星的明星主厨周权忠决心挑战,并在历年来研发出不少烹调方法,如石头鱼两味、白汁焖石头鱼等,使之声名大噪。黄油蟹更是香港流浮山特产,只有每年月中到月底最为肥美,因炎夏炙晒使得雌蟹体内的膏受到分解,形成红黄油质并渗透到体内的各个部位,以此做成的蟹黄菜肴,自是鲜美无比。

除此之外,餐厅的创意菜肴也是值得一试,黑松露明虾球选取弹牙爽脆的越南明虾,搭配时令芦笋和粤菜手法调配的黑松露酱汁,一派中西合璧之感。当然,如果你想要尝试地道的港式味道,各色小炒和煲仔饭也是不错的选择。

鸿星荟海鲜酒家:上海市黄浦区淮海中路300号K11购物中心4楼401~405号

东来居的升级版“老板鹅肝煎蛋拌饭”

东来居:老火熬出的火锅汤底

走进东来居,即刻就会被港式的卡座、怀旧的劲歌金曲和墙上挂着的1980年代电影海报、老板与到店明星的合影所吸引。这家充满着港岛情结的餐厅,其位于湾仔的本店曾经数次获得《米其林指南》“轮胎人推荐”(属半成品类最高推荐)。受到如此高的赞誉,店主Benny说秘诀之一,就是真才实料的汤底,没有味精和添加剂,必须熬足6个小时以上,而且师傅会严格掌握熬汤的火候,让食客能够从汤底上桌开始边涮菜、边喝汤。去年东来居在上海开业,自小成长在香港的Benny也希望把香港的口味和文化融入这家店里,“只要是能找到的食材,这里都会和香港保持一致。”

除了火锅,店里的一碗“老板鹅肝煎蛋拌饭”也非常受欢迎,原先只是Benny和合伙人的夜宵私房菜,却因为食客的热烈要求登上菜单。最新研发的“升级版”拌饭,有三大块鹅肝和煎过的午餐肉,上桌时服务生在现场操作,捣碎鹅肝和午餐肉后加入葱花、XO酱、特制酱油和生鸡蛋拌匀,试想在一顿鲜美的港式火锅后吃上一碗老板私藏的拌饭,有多满足。

东来居港式米其林火锅:上海市长宁区虹桥路1482号

皇朝会的精致港式点心

皇朝会:顶级食材显奢华

今年初,伦敦中餐界的顶级翘楚之一:皇朝会,正式来到了上海外滩,继邻居Hakkasan 之后又一次掀起了外滩顶级中餐潮。餐厅以高端粤菜为定位,沿袭粤菜“以材为本”的宗旨,对食材的挑选可谓极其严苛。刚一进门就能在玻璃罐中找到巨大的南非两头鲍,紧邻的水缸里养着野生苏格兰蓝龙虾和品种不定的野生鱼蟹。市场经理Ron更是对餐厅的食材如数家珍:澳洲鲜鲍、非洲海底椰、印度石斛、日本花菇、中国山东的A5级和牛、香港新会的30年陈皮……

拥有了如此顶级的食材,行政总厨赖灿稳师傅自然不会怠慢。运用传统、古法烹饪进行烹调,凸显食材的本味和粤菜的精神。例如一道招牌的姜葱苏格兰蓝龙虾配面,在龙虾的烹饪过程中就先要用蟹高汤熬虾,并在姜葱炒后添加焖煮的步骤,更带出龙虾的鲜甜。

皇朝会:上海市黄浦区中山东一路5号外滩5号3楼

富临轩:古法粤菜上海复兴

要说上海的“老字号”粤菜馆,不得不提成立于1993年的富临轩,浦西店在二十几年里几经搬迁,终于在去年12月落户梅龙镇广场。虽没有香港本店一说,但餐厅的创始团队却汇集了富有经验的香港资深饮食人物,主厨冯师傅所烹调出的粤菜在地道中又符合上海的口味,烧味、卤水都是经得起反复考验的良心推荐。

在传统燕鲍翅已不复当年盛况的当下,不少粤菜馆开始古法菜、功夫菜的复兴,富临轩的脆皮百花鸡,就是这么一道集合传统和创意的菜肴。香脆的鸡皮连着少许鸡肉,与手打的虾胶酿在一起,并创新地搭配了沙律酱、薯片和青柠片,增加了顺滑、酥脆、清新的口感。

富临轩:上海市静安区南京西路1038号梅龙镇广场425~427A商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