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精准服务决定转型成败

 飞仙翁 2016-08-22

《中国报业》杂志与您探讨报业的现状与未来


作者简介

  徐晓民,现任辽沈晚报总编辑。1992年至今,先后任辽沈晚报首席记者、责任编辑、首席编辑、副总编、常务副总编辑、总编辑。两次被评为辽宁省优秀新闻工作者,2010年获评辽宁省宣传文化战线'四个一批'人才。

  都市报现有的传播方式正在式微。随着新媒体的崛起、社群的蓬勃发展,年轻一代读报意识淡化,都市报面临前所未有的转型压力。都市报的优势在于权威和资源,劣势在于难以进行个性化服务。


  打造全媒体平台是都市报转型的基本模式,由纸媒、微信、微博、网站、客户端构成的传播集群已成为都市报转型的'标配'。产品生产不再局限于文字、图片、图表、漫画,视频、VR等视听产品也进入了都市报生产领域。但这些平台如何对受众进行个性化服务,产生聚合效应,仍然任重道远。今天的都市报,能不能做到人群聚合,能不能因时因地做新闻服务,能不能服务下沉,将决定转型成败。


  都市报转型,就要用先进技术提升聚合平台的黏度和个性化。都市报诞生于寻常百姓中,它的生命力就在于接地气,这铸就了都市报20多年的辉煌。但今天,信息流已经转移到移动端,移动端的受众群与都市报的读者群是在新闻价值、阅读方式上不同的两个群体,都市报需要在新媒介环境下重构平台,转型为个性化精准服务的新媒体平台。新平台需要新技术,但技术却是都市报的短板。今日头条之所以迅速崛起,就在于技术的支撑。通过算法、个人兴趣、阅读特点来推介内容,每个人的'头条'都不一样,从而实现了对受众的个性化服务,这就是技术的力量。都市报一张报纸走天下,粗线条服务的模式必须转型,需要借助技术的力量,完成对读者更高层次的服务。现在,VR频道、VR网站、无人机航拍都在尝试中……运用这些技术诞生的产品给人一种独特的阅读体验。


  都市报转型,就要打造差异化的平台特色。报纸的深度、专业性、思想性,历来是其核心竞争力,即使在信息海量的今天,优质的深度作品仍然是移动互联时代的稀缺产品。腾讯的《大家》栏目就是创造稀缺内容的,每年仅稿费投入就近2000万元。如今有的都市报在建设新媒体平台时,削弱了深度报道的开发力度,而这些深度报道作品是一个媒体价值观、文化内涵、情感表达的最好载体。辽沈晚报始终在部门设置、奖励分配上向深度报道倾斜,每月的好稿件评选,一等奖基本是深度报道稿件。深度报道、背景新闻日渐成为辽沈晚报的主打产品。今年,辽沈晚报还推出了'花样夕阳'老年周刊,强化了报纸的老年元素,精准服务老年读者。相对来说,报纸所办的客户端则需要增加视频、直播内容,尤其是娱乐、体育方面的内容,更是这个平台受众的兴趣点。


  都市报转型,就要打通平台,形成网状交互,向外延伸。都市报要与相应的技术公司进行合作。比如,打造VR网站,就要和VR技术公司合作;打造无人机航拍团队,就要与无人机公司合作。与此同时,报纸和新媒体各个平台之间要互动,产生交互作用。都市报平台是开放的,是不断延伸的,有向不同领域延伸,像影视、游戏、教育、电商等等;也有向不同人群延伸。这些延伸,最好立足于都市报资源和优势而展开,最终都指向都市报个性化精准服务这一目标。




来源:《中国报业》杂志8月上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