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猪场繁殖障碍性疾病 发病原因及防控措施
近年来,随着养殖格局的不断变化,规模猪场成为我国养猪业的主流,规模猪场的管理越来越精细,对影响猪场效益的各种因素的分析也愈加细分。而繁殖障碍性疾病是影响猪场效益的最大因素,本文从规模猪场繁殖障碍疾病发病的原因入手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防控措施,以期为提高规模猪场的生产效益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规模猪场繁殖障碍疾病母猪和公猪的表现特征不同,母猪主要以流产、产死胎、早产、空怀、不发情和屡配不孕等为主要特征;公猪以无性欲、性欲低下,无精和精液质量差为主要特征。而繁殖障碍疾病发病率也一直居高不下,并且还在逐年上升。1987年湖北统计资料显示,母猪繁殖障碍发病率为41.17%。繁殖与呼吸道综合征在我国暴发后,据湖南永州2006年的统计数据,繁殖障碍的发病率达到100%。 笔者对伟嘉集团云检测中心(简称嘉云)2015年451份疾病案例统计发现:繁殖障碍疾病的发病率在94.6%。可见,规模猪场繁殖障碍疾病严重制约猪场效益。猪场要提高生产效益,首先要做好繁殖障碍疾病的防控。繁殖障碍疾病发病的病因很多,大体可分为病原性和非病原性两大类。病原性因素包括病毒因素、细菌因素和其他病原微生物;非病原性因素包括管理因素、饲料霉变、营养性因素和生理性因素。 1 病原性繁殖障碍及防控措施 1.1 病毒性因素及防控措施 1.1.1 猪瘟 猪瘟是我国四大动物疫病之一,据统计,目前规模猪场猪瘟的发病率还在11.17%左右,临床上亚临床感染和隐性感染增多,妊娠母猪带毒综合症(繁殖障碍型猪瘟)病例突出,感染种猪往往外表健康,但却是引起猪瘟流行最危险的传染源。猪场80%以上猪群均注射过猪瘟兔化弱毒疫苗,但猪群免疫力低下却普遍存在。母猪持续感染和仔猪胎盘感染是引起免疫失败的主要原因,这种母猪产下的仔猪多为先天性免疫耐受,导致猪场形成猪瘟恶性循环,母猪带毒率在3%~33%,感染母猪所产仔猪伴随高死亡率、弱仔、神经症状等。 猪瘟防控措施:1)通过实验室检测手段,消除亚临床感染猪。2)免疫:①选用合理的疫苗;②注重疫苗的运输及保存;③合理的操作规范;④通过实验室检测,设置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通过多项检测试验数据分析,目前规模猪场最适宜的猪瘟免疫程序为:母猪一年3次普免,仔猪35~70日龄免疫1次。 1.1.2 伪狂犬病 伪狂犬野毒感染的问题是目前猪场较为头疼的问题之一,据嘉云检测2015年伪狂犬检测数据统计,全国伪狂犬野毒感染率在92.7%。伪狂犬感染是持续性感染,表现繁殖障碍的临床症状是:母猪产死胎、弱仔,流产;公猪阴囊炎、不育。据嘉云检测数据分析,由于伪狂犬野毒感染,公猪精液质量差而导致母猪的返情率在3%~7%左右,母猪感染后的流产死胎率在13%左右。 1.1.3 蓝耳病 1.1.4 圆环病毒病 1.1.5 细小病毒 细小病毒引起的繁殖障碍表现:初产母猪产死胎、木乃伊胎、畸形胎,偶有流产,而母猪本身没有临床症状。 细小病毒的防控措施: 疫苗免疫是主要的防控手段,猪场所用的免疫程序是:后备母猪配种前2次免疫,3胎前母猪每年免疫1次。 1.1.6 乙型脑炎 乙型脑炎是一种由蚊子传播日本脑炎病毒引起的侵害人和动物中枢神经系统的人畜共患疾病,猪乙型脑炎的繁殖障碍主要特征是高热、流产、死胎和公猪睾丸炎。主要表现:1)怀孕后3~5天感染胎儿迅速被母体吸收,再度发情;在怀孕30~50天感染,主要产木乃伊胎;怀孕50~60天感染,主要产死胎;正在怀孕70天感染,主要表现流产;70天后感染,多能正常生产,但产下带毒仔猪。2)本病可使母猪发情不正常,屡配不孕。 乙型脑炎的防控措施: 主要以免疫为预防的主要手段。猪场常用的免疫程序是:种猪在蚊虫活跃之前免疫,种猪每年3、9月各普免1次。 1.2 细菌性因素及防控措施 1.2.1 子宫内膜炎 急性多发于产后或流产后,全身症状明显,食欲下降或废绝,体温升高,弓背,频频排尿,时常努责,从阴道流出腥臭的黄白色脓性分泌物;慢性多由急性治疗不及时转化而来,全身症状不明显,病猪可能周期性从阴道内排出少量浑浊黏液,即使能定期发情也常配种失败。 子宫内膜炎的防控措施:1)母猪配种前严格消毒程序,特别是对母猪阴户、公猪包皮、配种用具的消毒。2)加强妊娠母猪的管理,防止妊娠中期母猪膘情过肥、防止母猪的便秘等消化障碍情况发生,提高猪的体质,尽量缩短产程,使母猪产仔后能尽快排出子宫恶露。必要时母猪产完仔后用抗生素消炎1次。3)助产时,注意手臂和用具的消毒。4)对已经发生子宫内膜炎的母猪,严重者淘汰,有治疗价值者采用抗生素疗法。 1.2.2 乳房炎 乳房炎的防控措施:1)预防:要加强母猪猪舍的卫生管理,保持猪舍清洁,定期消毒。母猪分娩时,尽可能使其侧卧,助产时间要短,防止哺乳仔猪咬伤乳头。2)治疗:采用热敷、按摩、封闭注射,中药等多种治疗方法。 1.3 其他病原微生物 1.3.1 弓形体 弓形体病的防控措施: 猫属动物是弓形虫的终末宿主,所以,预防弓形体病的发生,猪场尽量不能有猫的出现,同时舍应保持清洁,定期消毒,严格阻断猫类及其排泄物对畜舍、饲料、饮水的污染。药物预防和治疗,以磺胺类药物为主。 1.3.2 附红细胞体 1.3.3 衣原体 2 非病原性繁殖障碍 2.1 管理性繁殖障碍 防控措施:1)建立科学合理的饲养管理程序,有计划的做好母猪的调群工作,尽量减少转群、打架引起的流产。2)根据种猪的生理发育特点,搞好种猪的运动、诱情、查情及膘情控制等日常工作。3)创造最适宜的环境,尽量减少各种应激带给种猪的繁殖障碍。 2.2 饲料霉变繁殖障碍 对于中毒的早期患猪和中毒症状较轻的患猪,可用甘草粉20g、蛋氨酸0.5g、复合维生素B液6mL、维生素C500mg,加温水2000mL,用胃导管给患猪内服或将上述药物加入少量温水并拌入精料中给患猪喂服,每日2次,2~3天患猪即可治愈;对于中毒的中、后期患猪和中毒症状较重的患猪,应在给患猪喂服以上药物的基础上,配合用三磷酸腺苷钠75mg、10%安钠咖注射液5mL,1次给患猪肌肉注射。对于已继发出现肺炎症状的重症患猪,应限喂或不喂能量含量过高的饲料,多喂青渌多汁饲料。 2.3 营养性繁殖障碍 2.4 生理性繁殖障碍 3 小结 种猪繁殖障碍综合征,与猪场生产管理和技术管理的各个环节都有密切联系,不仅影响规模猪场猪效益,对猪场的健康发展也有很大影响。猪场必须树立多学科共同协作的观念,应用全面的分析方法,对种猪繁殖障碍产生原因进行彻底的分析,一方面必须从猪场所处的位置,栏舍的结构、种猪的引进等方面考虑对猪繁殖障碍性疾病的防制问题;另一方面,还必须从饲养学、营养学、生态学以及经营管理等方面进行剖析,不断地总结经验和教训,不断控制繁殖障碍疾病的蔓延和扩散,最终逐步达到缩小甚至消灭繁殖障碍性疾病的发生,使猪场的效益最大化。 韩国乐天世界与工作人员合影留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