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猪场母猪主要繁殖障碍的因果关系解析

 有君生活 2016-08-22


韩国首尔塔景点留念



规模猪场繁殖障碍性疾病

发病原因及防控措施

 

    近年来,随着养殖格局的不断变化,规模猪场成为我国养猪业的主流,规模猪场的管理越来越精细,对影响猪场效益的各种因素的分析也愈加细分。而繁殖障碍性疾病是影响猪场效益的最大因素,本文从规模猪场繁殖障碍疾病发病的原因入手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防控措施,以期为提高规模猪场的生产效益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规模猪场繁殖障碍疾病母猪和公猪的表现特征不同,母猪主要以流产、产死胎、早产、空怀、不发情和屡配不孕等为主要特征;公猪以无性欲、性欲低下,无精和精液质量差为主要特征。而繁殖障碍疾病发病率也一直居高不下,并且还在逐年上升。1987年湖北统计资料显示,母猪繁殖障碍发病率为41.17%。繁殖与呼吸道综合征在我国暴发后,据湖南永州2006年的统计数据,繁殖障碍的发病率达到100%。



    笔者对伟嘉集团云检测中心(简称嘉云)2015年451份疾病案例统计发现:繁殖障碍疾病的发病率在94.6%。可见,规模猪场繁殖障碍疾病严重制约猪场效益。猪场要提高生产效益,首先要做好繁殖障碍疾病的防控。繁殖障碍疾病发病的病因很多,大体可分为病原性和非病原性两大类。病原性因素包括病毒因素、细菌因素和其他病原微生物;非病原性因素包括管理因素、饲料霉变、营养性因素和生理性因素。



1 病原性繁殖障碍及防控措施


1.1 病毒性因素及防控措施


1.1.1 猪瘟

    猪瘟是我国四大动物疫病之一,据统计,目前规模猪场猪瘟的发病率还在11.17%左右,临床上亚临床感染和隐性感染增多,妊娠母猪带毒综合症(繁殖障碍型猪瘟)病例突出,感染种猪往往外表健康,但却是引起猪瘟流行最危险的传染源。猪场80%以上猪群均注射过猪瘟兔化弱毒疫苗,但猪群免疫力低下却普遍存在。母猪持续感染和仔猪胎盘感染是引起免疫失败的主要原因,这种母猪产下的仔猪多为先天性免疫耐受,导致猪场形成猪瘟恶性循环,母猪带毒率在3%~33%,感染母猪所产仔猪伴随高死亡率、弱仔、神经症状等。

    猪瘟防控措施:1)通过实验室检测手段,消除亚临床感染猪。2)免疫:①选用合理的疫苗;②注重疫苗的运输及保存;③合理的操作规范;④通过实验室检测,设置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通过多项检测试验数据分析,目前规模猪场最适宜的猪瘟免疫程序为:母猪一年3次普免,仔猪35~70日龄免疫1次。



1.1.2 伪狂犬病

    伪狂犬野毒感染的问题是目前猪场较为头疼的问题之一,据嘉云检测2015年伪狂犬检测数据统计,全国伪狂犬野毒感染率在92.7%。伪狂犬感染是持续性感染,表现繁殖障碍的临床症状是:母猪产死胎、弱仔,流产;公猪阴囊炎、不育。据嘉云检测数据分析,由于伪狂犬野毒感染,公猪精液质量差而导致母猪的返情率在3%~7%左右,母猪感染后的流产死胎率在13%左右。
    伪狂犬的防控措施:1)通过实验室手段,淘汰阳性公猪。对阳性母猪分群饲养或逐渐淘汰。2)做好伪狂犬免疫。一个猪场最好不要同时用两个厂家不同毒株的疫苗。



1.1.3 蓝耳病
    猪繁殖与呼吸道综合征(PRRS),又称蓝耳病,表现在母猪繁殖障碍,以流产,产死胎、弱胎、木乃伊胎为主要特征,特别是妊娠母猪的后期流产,流产率可达30%以上,小猪的死亡率在35%~40%。传播途径很多,包括口腔、鼻腔、肌肉及生殖道。
    蓝耳病防控措施: 笔者通过嘉云检测数据分析,比较认同中国农业大学杨汉春教授的防控观点。杨汉春教授在第十二届中国猪业发展大会发表观点:“目前,国内猪场在猪蓝耳病减毒疫苗使用方面存在盲目、过度、长时间使用等误区。”同时他还表示:“高致病性蓝耳病减毒活疫苗使用后的问题已突显,许多猪场蓝耳病是由‘疫苗过度使用所致’,而非野毒感染。”
    笔者认为,猪场使用蓝耳病弱毒疫苗时,应考虑以下几个问题:是否应该、必须使用?使用何种疫苗?使用多长时间?防控措施应遵循杨汉春教授提出的四个把握要点:阴性场,不用弱毒疫苗;阳性稳定场不用弱毒疫苗;阳性不稳定场,适当使用弱毒疫苗;疫情发生场,使用弱毒疫苗。



1.1.4 圆环病毒病
    猪圆环病毒病(PCVD)是由猪圆环病毒2型(PCV-2)引起的猪传染性疾病,主要包括猪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PMWS)、猪皮炎与肾病综合征(PDNS)和繁殖障碍综合征等。繁殖障碍性疾病,可发生于不同妊娠阶段,但多见于妊娠后期,表现为流产、死胎、木乃伊胎。母猪的流产率在2%~8%,死胎率在5%~15%左右。
    圆环病毒的防控措施: 1)加强饲养管理,尽量减少各种应激,定期消毒,严格实施生物安全。2)加强实验室检测,使用无PCV2污染的精液。3)免疫:疫苗是防控PCV2的主要手段,通过检测,掌握猪群的抗体水平。通过嘉云检测的统计分析,建议规模猪场的免疫程序是:种猪1年2次普免,仔猪12日龄免疫1次。



1.1.5 细小病毒

    细小病毒引起的繁殖障碍表现:初产母猪产死胎、木乃伊胎、畸形胎,偶有流产,而母猪本身没有临床症状。

    细小病毒的防控措施: 疫苗免疫是主要的防控手段,猪场所用的免疫程序是:后备母猪配种前2次免疫,3胎前母猪每年免疫1次。



1.1.6 乙型脑炎

    乙型脑炎是一种由蚊子传播日本脑炎病毒引起的侵害人和动物中枢神经系统的人畜共患疾病,猪乙型脑炎的繁殖障碍主要特征是高热、流产、死胎和公猪睾丸炎。主要表现:1)怀孕后3~5天感染胎儿迅速被母体吸收,再度发情;在怀孕30~50天感染,主要产木乃伊胎;怀孕50~60天感染,主要产死胎;正在怀孕70天感染,主要表现流产;70天后感染,多能正常生产,但产下带毒仔猪。2)本病可使母猪发情不正常,屡配不孕。

    乙型脑炎的防控措施: 主要以免疫为预防的主要手段。猪场常用的免疫程序是:种猪在蚊虫活跃之前免疫,种猪每年3、9月各普免1次。



1.2 细菌性因素及防控措施


1.2.1 子宫内膜炎

    急性多发于产后或流产后,全身症状明显,食欲下降或废绝,体温升高,弓背,频频排尿,时常努责,从阴道流出腥臭的黄白色脓性分泌物;慢性多由急性治疗不及时转化而来,全身症状不明显,病猪可能周期性从阴道内排出少量浑浊黏液,即使能定期发情也常配种失败。

    子宫内膜炎的防控措施:1)母猪配种前严格消毒程序,特别是对母猪阴户、公猪包皮、配种用具的消毒。2)加强妊娠母猪的管理,防止妊娠中期母猪膘情过肥、防止母猪的便秘等消化障碍情况发生,提高猪的体质,尽量缩短产程,使母猪产仔后能尽快排出子宫恶露。必要时母猪产完仔后用抗生素消炎1次。3)助产时,注意手臂和用具的消毒。4)对已经发生子宫内膜炎的母猪,严重者淘汰,有治疗价值者采用抗生素疗法。



1.2.2 乳房炎
    母猪的乳房炎是哺乳母猪常见的一种疾病,多发于一个或几个乳腺,临诊上以红、肿、热、痛及泌乳减少为特征。乳房炎的发病原因是多方面的,不同因素可引起发病:母猪腹部松垂,尤其是经产母猪的乳头几乎接近地面,常与地面摩擦受到损伤,或因仔猪吃奶咬伤乳头,或因母猪圈舍不清洁,乳头管感染细菌(链球菌、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绿脓杆菌)所致。母猪在分娩前后,喂饲大量发酵和多汁饲料,乳汁分泌旺盛,乳房乳汁积滞也常会引起乳房炎。当母猪患有子宫炎等疾病时,也常继(并)发乳房炎。

    乳房炎的防控措施:1)预防:要加强母猪猪舍的卫生管理,保持猪舍清洁,定期消毒。母猪分娩时,尽可能使其侧卧,助产时间要短,防止哺乳仔猪咬伤乳头。2)治疗:采用热敷、按摩、封闭注射,中药等多种治疗方法。



1.3 其他病原微生物


1.3.1 弓形体
    弓形体是由龚地弓形虫寄生于各种动物细胞内的一种人畜共患的血液原虫病。母猪的繁殖障碍表现为高热、食欲废绝,昏睡、持续3~5天后发生流产或产出死胎、畸形胎。一旦流产后母猪即可解除高热昏睡状态。

    弓形体病的防控措施: 猫属动物是弓形虫的终末宿主,所以,预防弓形体病的发生,猪场尽量不能有猫的出现,同时舍应保持清洁,定期消毒,严格阻断猫类及其排泄物对畜舍、饲料、饮水的污染。药物预防和治疗,以磺胺类药物为主。



1.3.2 附红细胞体
    猪附红细胞体病是由立克次氏体目中的附红细胞体引起猪的一种以急性黄疸性贫血和发热为特征的传染病,呈急性或慢性经过。感染常见于临产母猪或分娩后3~4天。急性期母猪表现食欲不振、精神萎靡,持续高热达42℃;贫血、黏膜苍白,乳房或外阴水肿可持续1~3天,产奶量下降。感染母猪可发生繁殖障碍,表现为早产、产弱仔和死胎。母猪的受胎率降低,不发情或发情期不规律。
    附红细胞体病的防控措施。预防:加强饲养管理,搞好猪舍卫生,定期进行消毒、疫病监测、饲养员的健康检查,杜绝外来人员、车辆的进入,防止猪附红细胞体病的传入和发生。治疗:发生附红细胞体病后,最有效的药物是四环素类药品。



1.3.3 衣原体
    猪衣原体病是由鹦鹉热亲衣原体的某些菌株引起的一种慢性接触性传染病,母猪的繁殖障碍表现为妊娠母猪流产、死产和产弱仔,种公猪睾丸炎等。治疗以隔离病猪以及抗生素对症治疗为主。



2 非病原性繁殖障碍


2.1 管理性繁殖障碍
    1)饲养管理不当,猪群转群频繁,相互攻击,应激流产等。
    2)后备母猪单圈饲养致使后备母猪卵巢发育不良,不发情或发情推后。
    3)环境温度、湿度、气味等,使种猪的应激过大,造成流产等繁殖障碍疾病。

    防控措施:1)建立科学合理的饲养管理程序,有计划的做好母猪的调群工作,尽量减少转群、打架引起的流产。2)根据种猪的生理发育特点,搞好种猪的运动、诱情、查情及膘情控制等日常工作。3)创造最适宜的环境,尽量减少各种应激带给种猪的繁殖障碍。



2.2 饲料霉变繁殖障碍
    霉菌毒素普遍存在于饲料原料或含淀粉较高的饲料中,许多霉菌在谷物饲料的生长、收获、储藏以及饲料加工、运输和销售的各个环节中都有可能代谢和产生大量的霉菌毒素。霉菌毒素可导致生猪急性或慢性中毒,玉米赤霉烯酮、烟曲霉毒素及呕吐毒素对母猪危害最大,表现为后备母猪不发情、发情不规则,妊娠母猪流产,产弱仔、死胎、木乃伊胎,八字腿比例上升,断奶至配种时间延长,假发情50%卵巢水肿。
    饲料霉菌毒素的防控措施:1)不引进有霉变的饲料;做好饲料的运输、保管工作;喂湿拌饲料的猪场,不能喂隔夜料,同时要注意料槽(料筒、自动喂料器)的死角不能有霉变饲料;2)对种猪饲料,建议脉冲式地添加脱霉制剂;3)发现有中毒症状的猪,应立即更换饲料,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对于中毒的早期患猪和中毒症状较轻的患猪,可用甘草粉20g、蛋氨酸0.5g、复合维生素B液6mL、维生素C500mg,加温水2000mL,用胃导管给患猪内服或将上述药物加入少量温水并拌入精料中给患猪喂服,每日2次,2~3天患猪即可治愈;对于中毒的中、后期患猪和中毒症状较重的患猪,应在给患猪喂服以上药物的基础上,配合用三磷酸腺苷钠75mg、10%安钠咖注射液5mL,1次给患猪肌肉注射。对于已继发出现肺炎症状的重症患猪,应限喂或不喂能量含量过高的饲料,多喂青渌多汁饲料。



2.3 营养性繁殖障碍
    母猪的繁殖性能与营养有着很大的关系,适合的营养供给,对母猪正常繁殖和使用寿命的延长奠定了基础。如后备母猪日粮中钙、磷水平缺乏,会导致后备母猪不发情或发情延迟,限制采食量50%,后备母猪发情期将延迟10~14天,氨基酸不足、不平衡,后备母猪的初情期也会明显延迟。因此,重视母猪的营养,要严格按照不同阶段的营养要求饲喂阶段专用料。



2.4 生理性繁殖障碍
    规模猪场的选种或引种的好坏,对猪繁殖性能有很大的影响,猪场由于选种或引种不当,造成母猪生理上的繁殖障碍不在少数。种猪生理上的繁殖障碍主要表现:母猪体型发育不良、奶头不够、奶头不对称、瞎奶、骨盆小、肢蹄疾病等。公猪体型小、睾丸发育不良、睾丸不对称、包皮过大、性欲不强和肢蹄疾病等。
    猪场要避免种猪生理上的繁殖障碍,在选种和引种上细致规范。1)母猪的选择,要求眼大有神、皮毛光泽、食欲旺盛、动作灵活、体格健壮、奶头7对以上、整齐没有瞎奶、阴户饱满下尖不上翘以及没有疝气等遗传性疾病。2)公猪选择,要求种公猪的整体结构要匀称,头颈、前躯、中躯和后躯结合自然,眼观结实。头大而宽,颈短而粗,眼睛有神,胸部宽而深,背平直,身腰长,腹部大小适中,臀部宽而大,尾根粗,尾尖卷曲,摇摆自如而不下垂;蹄趾粗壮、对称、无跛蹄;睾丸发育良好、对称,轮廓清晰,无单睾、隐睾,包皮积尿不明显。性机能旺盛,精液品质良好。腹底线分布明确,乳排列整齐,发育良好,无翻转乳头和副乳头。



3 小结


    种猪繁殖障碍综合征,与猪场生产管理和技术管理的各个环节都有密切联系,不仅影响规模猪场猪效益,对猪场的健康发展也有很大影响。猪场必须树立多学科共同协作的观念,应用全面的分析方法,对种猪繁殖障碍产生原因进行彻底的分析,一方面必须从猪场所处的位置,栏舍的结构、种猪的引进等方面考虑对猪繁殖障碍性疾病的防制问题;另一方面,还必须从饲养学、营养学、生态学以及经营管理等方面进行剖析,不断地总结经验和教训,不断控制繁殖障碍疾病的蔓延和扩散,最终逐步达到缩小甚至消灭繁殖障碍性疾病的发生,使猪场的效益最大化。





韩国乐天世界与工作人员合影留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