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闲话唐朝丨那些公主,与风月无关

 汉青的马甲 2016-08-22

文/简书作者:钦若


公主的故事里,不一定都有王子

【平阳公主】

历史上最著名的平阳公主应该是汉朝的那位,汉武帝的姐姐、卫青的妻子,常在热播剧中做配角,从而广为人知。而我要说的这位平阳公主却名气不大,参演过的电视剧没有几部,还都是冷门剧中一个一晃而过的小角色。我也不知道这是为什么,也许是因为她太不像公主了吧,她的故事更像是一位压寨夫人的故事。

她是李渊的嫡女,李世民的亲姐姐。她出嫁的那一年还是隋朝,她从太原嫁到了长安,嫁给了当时隋朝太子的千牛备身,就是太子保镖们的头儿,而这位健壮的青年叫做柴绍。公元617年,李渊于晋阳起兵,拉杆子带一票人准备往长安方向打去,并且密信将此事告知了身在长安的女儿女婿。柴绍心里琢磨:这老丈人都公然造反了,自己还能做屁的千牛备身啊!于是他对自己夫人说:你爸就要往京城这边打来了,我想投靠他,带着你吧不方便逃,不带你吧我怕你不安全。

尚不是公主的她却不以为意:没事你先走,我自有办法。

于是柴绍直奔太原老丈人处(老婆都没带就敢往老丈人家跑,真是的!),而她则只身去了鄠县,把自家在鄠县的财产全卖了,千金散尽,换来了一票愿意跟她赴汤蹈火的“山中亡命”(《旧唐书》记载:公主乃归鄠县庄所,遂散家资,招引山中亡命,得数百人,起兵以应高祖)。此时,李渊造反的消息已经传了出来,她也就一不做二不休,要反就反得痛快!

当时鄠县有个叫何潘仁的胡人,自称总管,隔三差五带着喽喽去杀人放火,说白了,就是插根旗子占山为王的土匪,可乱世之中就是需要土匪那不管不顾的匪气,于是她就派人不知用了什么法子说服了何潘仁,他们一起攻下了鄠县。这下可惊动了京师,京师留守派兵讨伐,可此时远近大小土匪却都开始纷纷归顺于她,于是政府军非但没能顺利围剿,还被反动武装打得措手不及,而她则趁势一路攻城略地,史书记载:公主掠地至盩厔、武功、始平,皆下之。

数月之间,她从京城贵妇变为铁腕将军,拥兵七万,威震关中!这简直就是一部唐传奇好么,那么多八卦故事狗血剧情,怎么就独独漏了这么一位奇女子?

话说回来,李渊得知女儿已为自己在关中打开局面后,自然喜出望外。待李家主力军渡过黄河来到关中时,她选了一万精兵与李世民在渭北会师,她的军队被称为“娘子军”。

有趣的是,此时柴绍也正在李世民麾下,于是夫妻二人各置幕府、各设军帐,共围长安。不过是数月时间,若换成山中岁月,也就是一个盹儿,可这山外面的人世风云啊,有时就只在朝夕之间。

公元618年,李渊称帝,她被封为平阳公主,可惜的是,六年后她便去世了。她去世后,李渊下诏,要在她的葬礼上加“前后部羽葆鼓吹、大辂、麾幢、班剑四十人、虎贲甲卒”。没眼力劲的太常却奏议说:女人下葬用鼓吹,不合礼制。李渊却说:鼓吹是军乐,我女儿当年亲自带兵助我打天下,不用军乐下葬用什么!

平阳公主去世后谥号为“昭”,也足见李渊对她的重视。据说如今位于山西省平定县东北的娘子关就是因平阳公主曾率兵驻扎在那里而得名,如今娘子关上还有平阳公主的坐像,似是印证着那如同传奇一般的历史。



【高阳公主】

如果说平阳公主是一段被人遗忘的传奇,那么这一位公主则是一段千年不衰的八卦,她的故事在坊间流传甚广,同时她还被史官及当代编剧努力塑造成一个不作死就不会死的典型。

高阳公主的名气在唐朝公主中即便不是第一,也不会出前三甲,这得益于她与辩机的那段孽缘,也是,一个公主和一个和尚,这多有话题性啊,在数千年冗长枯燥的历史中这绝对是让人过目不忘的一瞬间。可有趣的是,关于高阳公主和辩机和尚的故事最早见于《新唐书》,也就是说《旧唐书》对此事只字未提。

《新唐书》成书于北宋,在《旧唐书》的基础上吸纳了很多野史,当然这并不足以去质疑《新唐书》,而高阳公主和辩机和尚的事情,已无法再去考证其真伪,又因这故事众人皆知,也没有再说的必要。而我更想说的是高阳公主之死。

新旧两部唐书对高阳公主之死的记载大体差不多,都是因为她谋反。高阳公主当年嫁给了房玄龄的次子房遗爱,但能继承房玄龄的爵位的却是他的长子房遗直,于是高阳公主就各种教唆丈夫去争爵位争家财,还在自己的父皇面前煽风点火,终于被唐太宗痛骂了一顿。而《新唐书》就在这个节骨眼儿上又写到高阳公主与辩机苟且之事败露,让故事更加跌宕起伏。

不久太宗驾崩,高宗即位,高阳公主与房遗直的家产之争还没结束,有一天高阳公主忽然说:房遗直胆大包天非礼本公主!高宗闻言就派长孙无忌调查(一个小小的家庭纠纷,居然劳动辅政大臣调查,啧啧),这一查可让高阳公主傻眼了:没查出房遗直什么事,倒查出了她与自己的丈夫意图谋反的事情。而这事又如黄瓜藤一样一连串地扯出了荆王李元景、唐初名将薛万彻、巴陵公主夫妇(巴陵公主的驸马就是上面写到的平阳公主的儿子),他们与高阳公主夫妇一起被处死,而房家的其他人以及朝中与房遗爱交好的大臣全部流放。

更要命的是,房遗爱死前不知为什么忽然来了一句:跟我一起造反的还有吴王李恪!于是李恪就这么跟着他们一起上了刑场……千年后,李恪总是被塑造为大唐最悲情的皇子,悲不悲情我不知道,但倒霉是真的。

新旧唐书就这么写完了高阳公主谋反的事情,没有铺垫、没有原因、没有动机,只是写长孙无忌查出他们要造反,于是跟着死了一票人,一次家庭纠纷神转折地变成了一场政治风波,看得人瞠目结舌。而到了《资治通鉴》,故事则圆满多了,《资治通鉴》里将被杀的那些人如何在政治上失意、如何勾结在一起娓娓道来,说的有鼻子有眼,连人物对话都安排好了。司马光,这几百年都过去了,人家喝茶聊天的话你是怎么知道的?

是高阳公主真的谋反,还是朝中重臣别有阴谋,早已无法考证。不过有意思的是,对于吴王李恪被此事牵连而死,所有的史书都替他叫冤,都说是因为李恪有才,太宗曾欲立他为太子,所以长孙无忌嫉恨他,于是想法子弄死了他。

《旧唐书》写了李恪冤死,并无其他细节描写,但《新唐书》却非要让李恪在临刑前大嚎一声:社稷有灵,无忌且灭族!陡然间,史书里似有一股萧索的悲凉之风扑面而来,李恪之冤更是凸显,而神奇的是,没过几年,长孙无忌满门被抄,全部流放。

我在想,如果当年长孙无忌没有身陷政治风波中而惨死,如果他最终功成身退、名利兼保,那李恪的形象又会被史书怎样塑造?这历史啊,总不能深究,它就如高阳公主的形象一样,早就在千年的洗刷中面目全非。



【文成公主】

文成公主是一位特别有名却又特别没故事的公主。《新唐书》没有把她放入公主的列传里,因为她并不是皇帝的女儿,史书只说贞观十四年唐太宗封一个宗室女儿为公主,封号就是文成,贞观十五年正月十五,文成公主出嫁。她叫什么名字,哪一年出生,父母是何人,统统没有记录。而相比于不过是史书一笔带过的她,吐蕃求婚的过程倒更是有趣。

说到松赞干布,不知道是不是有人和我一样总觉得他是一个中年大叔。然而事实上,人家十三岁就继承王位,十六岁平定内乱统一吐蕃,是个绝对年轻有为的大好青年。等他长到十八岁的时候,国家差不多稳定了,他开始准备和唐朝建交,于是派使者去长安向太宗问好,太宗也派了使者去吐蕃回礼。

松赞干布看到唐朝使者后非常高兴,觉得唐朝虽是一方大国,态度却和蔼可亲,又听说之前突厥和吐谷浑都娶过唐朝公主,于是寻思着自己能不能也娶一位公主。与汉初和亲不同,唐初那些周边属国若能娶一位大唐公主,哪怕不是皇帝的女儿,都是无上的荣光。于是他又派使者去长安求婚。可是这一回,太宗却没有答应。

太宗不答应的原因是什么,资料不详,也许就是不愿意女儿嫁到在他看来鸟不拉屎的地方吧。可对于吐蕃使者来说这不能当做理由,自己没把事办成,总得说点什么吧。正巧,吐蕃求婚的时候,吐谷浑的使者也在长安,于是吐蕃使者回国后就说是吐谷浑使者挑拨离间,唐朝皇帝才不愿意嫁公主的。这一盆脏水,全泼吐谷浑身上了。

一转眼,四年过去了,这四年里吐蕃发生了什么,唐书没有记录,我想估计是吐蕃被松赞干布治理得不错,国势渐强,所以开始膨胀,打起周边国家的主意了。于是松赞干布扯出四年前就子虚乌有的事,借口吐谷浑作梗才让吐蕃没娶到大唐公主来出兵吐谷浑,还一路打下了党项、白兰羌,直逼唐朝边境。

这一下,松赞干布就更膨胀了,冲着长安方向吆喝:再不把公主嫁给我,我就直捣你家老巢!坐在长安的李世民看着这个嚣张的愣头青也是呵呵了:兔崽子,朕当年南征北讨叱咤风云的时候你还在吃奶好吗!上一次敢跟朕叫嚣的还是十二年前的突厥可汗,朕就灭了突厥作为回礼了好吗!

于是李世民挥挥手派了两位大将,一位做前锋,一位率主力。前锋刚至,就把吐蕃军打得落花流水,而主力还没到,松赞干布就带着自己的军队一溜烟地跑了,不仅离开了唐朝边境,还一路从白兰羌、党项、吐谷浑等国退了出来,老老实实地派了使者谢罪求和。有趣的是,松赞干布求和的时候还不忘求婚:皇帝,求您嫁个公主给我吧,我真的好想娶公主啊!

这一次太宗答应了,松赞干布立刻奉上重金为聘礼,而长安城中那个本可以一生无闻的姑娘却成了文成公主。千年后,她成了民族和平的象征,可这与千年前的她到底有几分关系?而布达拉宫里那座慈眉善目的坐像和当年被护送入藏的姑娘又有几分联系?我从来不愿把她想象成一个庄严凝重的形象,只会没来由地猜想:那一路山高水长,远在她身后的长安城中可曾有过她的念想?

钦若:简书原创作者。写爱情、聊历史、说八卦、讲故事。我是钦若,执着于用文字编织一段段华胥之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