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令人惋惜的惊才绝艳之辈

 玉稻筱麦坊米 2016-08-22

令人惋惜的惊才绝艳之辈

岳飞(1103—1142),字鹏举,宋相州汤阴县(今河南汤阴县)人,南宋抗金名将,中国历史上著名军事家、战略家,民族英雄。

1140年,完颜兀术毁盟攻宋,岳飞挥师北伐,先后收复郑州、洛阳等地,又于郾城、颍昌大败金军,进军朱仙镇。宋高宗、秦桧却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字牌”下令退兵,岳飞在孤立无援之下被迫班师。在宋金议和过程中,岳飞遭受秦桧、张俊等人的诬陷,被捕入狱。1142年1月,岳飞以“莫须有”的“谋反”罪名,与长子岳云和部将张宪同被杀害。

岳王庙前至今还跪着秦桧等奸臣。但是岳飞之死真的是秦桧造成的么,其实不然。

岳飞治军,赏罚分明,纪律严整,又能体恤部属,以身作则。岳飞反对宋廷“仅令自守以待敌,不敢远攻而求胜”的消极防御战略,一贯主张积极进攻,以夺取抗金斗争的胜利。

由于岳飞的能征善战,而且恩威并重于部下,可以说岳家军已经逐渐成为“岳家军队”。这对于一个刚刚被迫出逃的新皇帝来说,拥兵自重的统帅是对其皇权的威胁。更何况经过靖康之耻的赵氏家族声望已经达到了最低点,而岳飞的战绩以及主张是民心所向,这更加深了皇帝的猜忌。

帝王家是最自私的家族,在帝位面前更是毫无感情可言。纵观历史也没有几位帝王可以容忍一个可能威胁皇权的臣子,更别说赵氏太宗一脉多是无能昏庸之辈。

1138年(绍兴八年)十二月廿七日,秦桧以宰相身份代表宋高宗跪在金使脚下,答应取消宋国号,作金的藩属,并每年纳贡,南宋与金的第一次和议达成。

1139年(绍兴九年)正月,宋廷宣布大赦天下,以庆贺'和议'的成功。岳飞接到赦书之后,让幕僚张节夫起草了一份《谢讲和赦表》,表明自己不趋附和议,誓要'唾手燕云,复仇报国'。飞对朝廷加封的开府仪同三司官衔,虽三诏而不受,他在辞书中说:'今日之事,可危而不可安,可忧而不可贺。可训兵饬士,谨备不虞;而不可论功行赏,取笑夷狄。'高宗特下“温诏”,飞才不得已受之。

仅凭此一点岳飞的下场就已经注定。

1140年(绍兴十年)五月,发动政变掌权的完颜兀术废除对宋和议,亲统大军南征。岳飞随即挥师北上,并在和完颜兀术的对决中屡战屡胜,眼看即将收复开封,高宗连发十二道金牌令班师回朝。

究其原因一是岳飞主张收复失地,迎回被俘的徽宗和钦宗二帝(应该是主要原因),且屡战屡胜;二是经过一系列胜战后,岳飞已经功高震主,民心所向;三是内部奸臣秦桧等人的唆使,外部金国求和意向。

班师回朝后的岳飞便被调离军队,随后被以“莫须有”的“谋反”罪名赐死。

岳飞之死究其原因就是皇帝的昏聩无能,奸臣的争权夺利,以及自己本身缺少政治智慧!

奈何如此惊才绝艳的千古人杰就这样自缢在风波亭,真是可惜可叹可悲啊!一首《满江红》,整一个悲痛了得!

令人惋惜的惊才绝艳之辈

狄青,北宋著名军事将领,字汉臣,世代务农,后西夏叛宋,狄青应征入伍,抵御外寇。

河套地区与河西走廊是兵家必争之地,尤其是河套地区乃是中原的养马场,军事地位非常重要。西夏反叛直接导致了,宋夏之间的战争。

当时宋军在对西夏作战中,屡战屡败,三川口、好水川、定川砦三次大败更是损兵折将,就连一代名臣韩琦、范仲淹也束手无策,军事上只能采取保守的防御策略。而狄青因能骑善射而被任命为前线中低级指挥官,狄青每战必身先士卒,并且仿效北齐南陵王高长恭戴着铜面具,披头散发,手执利刃冲锋陷阵,因面目狰狞,形象骇人,西夏兵目之为“天使”而魂飞魄散,宋军士气大振。狄青在四年边关战争中,经历大小战阵25次,身负8次伤痕。在狄青的带领下,宋军收复了部分失地,宋夏议和后,狄青因战功卓著而被皇帝仁宗所赏识。

皇祐年间,广西壮族首领侬智高入侵,连陷数州,并且围困广州两月,宋军前线部队一触即溃,朝野上下深为震惊,危难之时,狄青主动请缨要求平叛,宋仁宗用人不疑,任命狄青统一指挥广南军挥师进击,这项任命打破了宋朝任命武将的规制,宋朝时领兵打仗的只能是文臣,而武将通常只能为副,好在狄青不负重望,整肃军纪的同时,否决了雇佣越南军的朝议,率领他从西北带来的锐卒连战皆捷,顺利讨平了侬智高反叛。

狄青征南凯旋后,知人善用的仁宗皇帝力排众议,超规格提拔狄青为枢密正使,相当于今之国防部长,执掌大宋军权。北宋时候,武将升迁全凭战功大小,狄青从一名小小的士兵累升至禁军司令,国防部副部长,可算是终宋一朝,绝无仅有的史上第一人。

狄青在迈上权力巅峰的同时,也给他的人生带来了巨大的悲剧。几乎就在狄青被任命为国防部长的同时,就遭到了朝中大臣的一致反对,这其中不乏名臣巨卿,如曾经对他赏识有加的韩琦,以及名望如日中天的欧阳修和文彦博等人,宰相庞籍就曾经拿祖宗旧例持反对意见,劝告仁宗,即使开国大将曹彬战功卓著,也只是享用朝廷厚赠,而未获得枢密使重位,狄青何德何能,敢篡取国家重器。

狄青出生寒微,因脸上黥字而被文人士大夫瞧不起。宋朝时脸上刺字一般只有士兵和罪犯,狄青代兄受过从军后,脸上一直有字。皇帝仁宗就曾劝他把脸上黥文去掉,哪有国家大臣带着这种屈辱印记的?但狄青却愿留着这个印记,要让士兵都能象自己一样虽然出身微贱但能凭借军功,报答皇帝的知遇之恩。但其他大臣却歧视和鄙薄他。

宋朝重文轻武,武将的身份在文官集团中处弱势地位,常常被人瞧不起。宋朝做官讲究出身,尤其讲究进士及弟,而狄青只是在行伍之中,受范仲淹教诲,读过一些书。

因为宋朝开国皇帝就是武人发动的“陈桥兵变”而夺得天下,所以武将是不能掌控着重要军权的,这是宋朝建国以来的最低底线和基本国策。而狄青一个纯粹的武将却官至枢密副使,掌大内禁军,这被名卿贵勋们所猜忌。比如欧阳修就屡次上书劝告皇帝拿下狄青,实在找不到狄青罪名了,便因缘际会的说当年洪涝灾害就是针对狄青所任非职的征兆。而一代名臣文彦博则说狄青军权在手,“朝廷疑耳”。这是典型的“莫须有”罪名,仁宗辩解,狄青是忠臣。而文彦博却居心叵测的说:“太祖岂非周世宗忠臣?”这句话的杀伤力之大,足以让仁宗百口莫辩,也注定了狄青的悲剧结局。

出身行伍的狄青,不擅于与文臣搞好关系,尤其是洞晓官场的潜规则,就在他功成名就之时,也没有选择急流勇退和明哲保身。更没有想到的是他因一时疏忽,在家中祭祀先祖时焚烧纸钱,而火光冲天,惊扰了周围民众,被政敌们谣言惑众,狄枢密使家中夜有怪光冲天,臣子图谋不轨的表象为由贬官外放。

狄青在所谓名臣们的联手打击下,在墙倒众人推中被罢去枢密使,到陈州基层任官,狄青自知此去凶险,曾经对人说:“我此行必死无疑,陈州有一种梨,叫青沙烂,今去此州狄青必烂死。”面对政治上的猜疑和不信任,以及社会舆论潜在的巨大压力,和被动的因主流社会推向反面的惊惧,此后伴随着这位智勇双全,身经百战的名将而时时不能安生,狄青在陈州仅一年多,就因得暴病而死。

这两位都是精忠爱国之辈,如此惊才绝艳的两位统帅没有战死沙场,没有安享晚年,却都死在了“莫须有”的罪名之下。可见宋朝所谓的士大夫是多么的虚伪、卑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