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仁化周田镇灵溪客家大围:竹林深处藏古村

 369蓝田书院 2016-08-22

  石头砌成的围墙十分坚固。


  大围村内的巷道。


  这里的山路,何止十八弯?


  从韶关市区到仁化县周田镇,30多公里的路程需要行驶半小时。从周田镇到灵溪村委会大围村小组,20多公里的路程却足足行驶了40多分钟。进入盘山公路后,两旁尽是高耸的竹林,山涧流淌的是潺潺灵溪水。


  不远处,只见群山环抱一块山间盆地,良田美池桑竹之间,灵溪客家大围宛如一颗明珠镶嵌于此,阳光普照之下,与一池碧水和如簇翠峰一起构成了一幅绝美的世外桃源图。见此美景,此前的劳顿之感已然荡然无存。


  最早南下的客家人


  此时,前不久走马上任的村长黄国栋早已等候在大围门口。与客家口音浓重的当地老人不大一样,他操着一口较为流利的普通话。原来,他是原曲江县经委主任,十多年前退休后毅然抛下城市生活,带着浓浓乡情回到大围村,安享晚年。


  “我们这有个特点,走进大围之后就不用问姓了。”黄国栋领着记者一行,边走边介绍。大围村的村民都住在大围之内,这里的村民都姓黄,是我市为数不多的独姓村。


  据该村《黄氏族谱》记载,黄氏始祖孟贤公于宋元时期只身自江西南迁,来到粤北的灵溪乡,在一个古称“翰亨村”的地方流连忘返,见这里依山傍水,四面山峦围绕,中间一马平川,后有象岭山,前有灵溪水,是一个养人发家的好地方。于是在翰亨村定居下来,成为越五岭南下最早的外乡客家人。在这里,黄氏始祖开荒种地,以自身的勤劳俭朴、任劳任怨,创下农耕文化时期的第一轮基业。


  那时的翰亨村便是如今的大围村,只是当时除黄姓之外,这里还居住着杜、张、赵、朱、毛等十多个姓氏族人。此后,黄氏子孙后代继承祖志,利用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奋发耕耘,广交乡友,勤苦齐家,以耕养文,以耕育人,遵循耕读兴家的儒家理念,逐渐家族兴旺,人丁昌盛。到明末清初,黄氏家族已成为当地最大的家族,黄姓村民也成为当时灵溪乡人数最多的乡民。


  跟随黄国栋的步伐,记者一行穿过一排民居,来到黄氏宗祠“角里厅”。只见祠堂前的空地上,有用河卵石铺砌的铜钱装饰,黄国栋告诉记者,古时新娘落轿便是在这里。祠堂前两侧有镬耳墙门坊,门楣处分别写有“入孝”“出弟”字样门额,古人以此教育族人在家要孝顺父母,出外要尊敬兄长。祠堂用青砖砌成,檐牙高啄,气势恢宏。


  门坊门楣处的“入孝”字样。


  宏伟石围守卫三百载安宁


  翰亨村之所以改称大围村,与围守民居的围墙不无关系。民居外,宏伟的围墙由大块的花岗岩砌成,高约三五米,周长达1625米,整体呈椭圆形。

  有村民介绍说,明末清初政权交替时,赋税沉重,盗贼四起,常有盗贼进入灵溪骚扰,烧杀掠夺。当时各姓人士各建村舍,无法抵御匪贼侵害。为了过上安定日子,黄氏族人牵头,与杜、朱、高、张、郑、毛等外姓人士商议,决定建一大村庄,外面用围墙围住,就叫“大围村”。1644年,大围村的围墙开始破土动工。


  “起初老祖宗建造的是土墙,但土墙不够坚固耐用,盗贼仍不时光顾,之后才建起这石墙。”黄国栋介绍道。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黄氏商议建石围墙之事。族人中,有钱的出钱,没钱的出力,分段包干负责围墙建设,还请了江西、湖南的师傅打石头砌墙。所用石料则从附近的瑶前山、打石窝开凿。时至今日,仍能找到取材场所。


  1755年石围建成,外墙高一丈二尺(约4米),后又加高3米,上端分布射击孔,墙厚约60厘米。围墙旁建有一圈走马道,村中选出的3名“围长”负责把守大门,平时壮丁在走马道巡哨。各家还负责“包干”区域围墙的维护,确保坚不可摧。


  石围最具特色的是东、南、北三个方向的四扇大门。它们造型统一,均是由21块花岗岩砌成的拱门,相传是为了纪念老祖宗的“三妻二十一子”。石质门楣上镌刻“万古雄关”、“瑞应蛟龙”、“悠远薄厚”等门额,黄氏的文化底蕴可见一斑。


  而四扇大门中有两扇东门,南北各一扇门,独缺西门,又是为何?对此,同行的仁化县周田镇文化站站长赖文娣进行了答疑解惑。据说大围原本与古时城门一样,有东西南北四扇大门。当时隔壁村与该村有纠纷,将其告到县府,说其“自立为王”。黄氏听闻后赶忙把一个用处较小的门封了,多开了一扇东门,以此免遭责罚。


  从门口耸立的数对功名石看出大围村黄氏耕读传家的历史遗迹。


  四百年古村维护面临新难题


  记者采访时正值传统中元节,村内一口古井处,有村民正在清洗宰杀好的家鸡。村民告诉记者,这口井原是杜姓人家使用,也叫杜屋井。井水被石头分成三部分,上游供人们饮用,中游用以洗菜,下游用以洗衣服,大家都自觉遵守着这不成文的规定。大围村内,这样的水井有六七口。随着自来水的接通,原本热闹的水井也冷清下来,在用的寥寥无几。


  说起大围村的历史文化,村民们都能谈上几句。据他们介绍,大围村人丁最为兴旺时,同时居住人口逾千人。村子里的排水系统特别发达,“七穿八漏”共15个出水口,就算遇到连绵大雨也不曾内涝。


  “我们小时候这里很热闹的,全村人住在一起,打开门就能见面,不像现在很多搬出去了。”黄国栋有些感慨。如今,河卵石巷道上铺砌了水泥路,人去楼空的老房子相继破败,另外,由于土坯房维护难度大,不少留守村内的村民也把老房子拆了,建起二层洋房。


  66岁的黄叫古住在大围村内。从外观看,他住的老房子是红砂岩砌成的外墙,加上雕梁画栋,古色古香。迈入大门却是另一番景象。一天井之隔,原来的上厅位置建起了新房,拆下的木质屏风弃置一旁。“老房子没有什么好看的喽,还是洋房好。”老人家的想法与我们不大一样。


  今年初公布的第五批“广东省古村落”名单中,周田镇大围村名列其中。近年来,前来视察的专家学者无不惊叹于大围村的宏伟,沉醉于周围山色。“希望有更多的资金和专家投入到古村的保护中。”这是年近古稀的黄国栋最大的愿望。


(来源:韶关日报 李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