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雙酚A進入人體的三大路徑

 阿生记图书馆 2016-08-23

● 聚碳酸酯塑膠

從1960年代以來,雙酚A(BPA)就被做為硬化劑使用,製造出無數堅固、輕巧的聚碳酸酯塑膠產品。許多堅硬、可重複使用的食品容器和其他消費品,目前仍然含有聚碳酸酯;在產品上會有「PC」標示。三角形標示中的回收辨識碼為「7」,通常(但未必總是如此)代表聚碳酸酯。註:拋棄式水瓶、汽水瓶、果汁瓶,通常都使用聚乙烯(PETE,底部標示辨識碼為「1」)製成,不含 BPA。

● 罐頭

大部分的食品和飲料罐會內襯環氧樹脂(含有BPA),以避免腐蝕;可能導致微量的BPA滲入罐內的食品及飲料。相較於其他食物,罐頭內盛裝酸性食物例如蕃茄,可能會溶解出較多的BPA。2011年,哈佛大學在《美國醫學協會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發表一項研究指出,每天食用約360毫升罐裝湯品連續5天後,尿液中的BPA濃度是食用新鮮湯品的10倍。

近期發表在《高血壓》(Hypertension)期刊的韓國研究也有類似的發現:年老女性飲用兩罐豆漿後2小時,尿液中的BPA濃度是飲用等量玻璃瓶裝豆漿的16倍。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女性飲用罐裝豆漿後,收縮壓也高於飲用瓶裝豆漿。其實,無論是哪一種容器,豆漿都可以降低血壓,不過罐裝豆漿的血壓降幅較小(3毫米汞柱相對於8毫米汞柱)。

● 感熱紙

這種薄而光滑的紙,表面塗有熱溶性列印顯影劑,通常是BPA或是相似的化學品BPS。很多收據,尤其是收銀機、自動存提款機、氣泵和信用卡終端機,或是票券(例如機票、電影票或彩券),都使用這種感熱紙。在列印面劃幾下,會出現微黑痕跡的,就是感熱紙。

感熱紙表面的BPA為游離型態,因此很容易摩擦脫落並沾在手上,然後再由手沾染到食物。BPA也可以透過皮膚吸收,因為沒有經過肝臟代謝就進入循環系統,並直接進入組織,所以這種吸收方式可能比經口攝入還要危險。去年發表在《美國醫學協會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的一項小型研究發現,處理感熱紙收據2小時後,24小時內尿中BPA濃度會增加3到5倍。對於收費人員和其他工作中經常需要處理感熱紙的人來說,顯然是一項隱憂。

然而,在某些狀況下,即使只有短時間接觸感熱紙也可能發生問題。密蘇里大學去年在《PLOS ONE》期刊發表一系列小型實驗,證實了以上的敘述,引發諸多討論。一項測試中,參加者使用乾燥或用酒精消毒液沾濕的雙手,拿著感熱紙4分鐘,乾燥的雙手幾乎沒有沾到BPA,潮濕的雙手卻沾染了幾乎100倍的BPA。

在可能是最糟糕的情況中(速食餐廳可能發生),部分參加者使用手部消毒液後,立刻用潮濕的雙手處理感熱收據,再吃炸薯條,之後90分鐘進行的尿液和血液檢驗結果顯示,大部分人(尤其是女性)的皮膚和口腔BPA吸收率大幅度增加。

為什麼手部消毒液會使情況惡化呢?因為,如同保濕乳液和防曬產品等其他皮膚護理產品,手部消毒液含有能提高滲透力的化學物質,以致會加速感熱紙上的BPA進入人體。


過去大家對化學物質雙酚A(BPA)的主要的疑慮,大多在它所造成的潛在風險;例如聚碳酸酯塑膠奶瓶和訓練杯都可能釋出雙酚A,因此,不少製造商都停止使用含有BPA的塑膠製造嬰兒用品;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 D A)亦在2012年,明文規定這類產品不得使用 BPA,讓消費者可以安心。在此之後,更有許多廠商主動尋找替代品,取代含BPA的塑膠產品(如登山客常用的堅固水壺瓶)。


然而,儘管採取了這些措施,卻仍然無法讓BPA 完全絕跡,BPA的整體暴露量也可能沒有下降。因為,這種化學物質的年製造量仍高達數十億磅,許多硬質的塑膠產品中依舊含有BPA,例如眼鏡鏡片、汽車零件、安全帽、塑膠餐具、光碟片等,甚至某些牙科用化合物都含有這項成分。


BPA進入人體的三大主要路徑為:含有聚碳酸酯的食品容器、盛裝食物和飲料的金屬罐、紙本收據,以美國為例,研究發現美國人至少有90%,尿液中含有BPA,且女性和兒童的濃度一般較高。


許多無法確定的疑慮


BPA潛在的大部分問題,是因為它的構造與雌激素極為相似,因此BPA被歸類為內分泌干擾物(亦即會干擾賀爾蒙功能的化學物質)。接觸內分泌干擾物,對胎兒、嬰兒和幼兒的影響令人非常擔憂。需要釐清的是,人們一般暴露的BPA量是否會對健康造成負面影響。


大部分的BPA相關研究都是「實驗室」或動物試驗,範圍擴大一點的是人類的觀察研究。雖然研究結果未必一致,但是發現接觸BPA的胎兒和嬰兒,即使暴露量極低,仍然會使細胞產生變化,引發許多長期後遺症,例如發展、生殖和行為問題、免疫功能改變、身體脂肪增加、青春期提前等,甚至對成年期產生不良影響。近期數項研究發現,胎兒期或兒童早期暴露到高量的BPA,與兒童期氣喘的發生風險增加有關。


許多(但並非全部)實驗室研究的後續觀察研究發現,體內BPA濃度升高(測量尿液或血液含量)與很多疾病相關,從心血管疾病、高血壓、肥胖、第二型糖尿病、生殖障礙、攝護腺癌,到性功能障礙和免疫功能、肝功能、腎功能、甲狀腺功能受損等都包括在內。舉例來說,2014年一項發表在《PLOS ONE》的研究指出,相較於未罹患攝護腺癌的男性,攝護腺患者的尿中BPA含量較高。


當然,實驗室和實驗動物的結果,未必會發生在人類身上,觀察研究也無法證實BPA會對健康造成危害。舉例來說,BPA濃度較高,可能只是表示個體攝取較多不健康的袋裝食品和熱量(雖然研究人員通常會調整這些因素),或許接觸到的其他賀爾蒙活性化合物才是罪魁禍首。


此外,尿液中出現BPA,未必等同於BPA對人體有害。由於BPA會被迅速代謝為無活性的型態,並排出體外,所以部分科學家質疑BPA是否可能造成風險,或至少質疑單次檢驗代表的意義。除此之外,大部分研究為尿液中的BPA濃度,並非血液中的BPA濃度;然而其實血中BPA濃度,才更該用來評估暴露量和潛在風險。最後,對於主管機關應該採用的BPA暴露量限值(以及BPA的尿液和血液濃度),目前仍然有相當多爭議,沒有定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