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刘红梅 如何执行规则访谈 编者语:带着大部分家长和教师们比较关心的“规则”问题,我们对刘红梅老师做了一次专题采访,帮助大家更精微和更细节地去感受规则执行背后的意义,从中“摸”到一些门道! 问:给孩子建立规则会给他带来安全感吗? 刘红梅:是的,没有规则,生活中就会有很多不确定因素,而规则是客观而确定的,因此会给人安全感。 比如,“别人的东西不可以拿”保护的是儿童对物品的归属感。幼儿园有一个孩子,对自己的物品特别没有安全感,尽管他很想和小朋友分享,但总是发生物权归属的问题。如果孩子明白,这是我的,我有权利支配自己的东西,就会特别确定,没有心理负担。有了规则,孩子可以保护自己的成长空间。一个孩子的成长,无论是身体、感觉、情绪、心理还是认知都需要空间,他必须保证自己得到成长。 问:规则也会给成人带来安全感。 刘红梅:规则对孩子和成人的成长是完全平等的。我过往的生活经历不是在规则中走过来的,所以对人我界限不是特别清晰。有时候别人攻击了我,我尽管很难受,但还是觉得自己应该忍受。在幼儿园的这几年中,我渐渐知道人和人的关系不是这样的。有一次,我被一个人伤害了,我当即告诉他:“我觉得你伤害了我,我觉得你有必要向我道歉。”我们都停了下来,沉默了好一会儿,接着我说:“问题是要解决,但如果我们想继续有一份关系的话,你有必要向我道歉。”几天之后,他向我道歉了。 从前我很少拒绝别人,特别是工作中,后来我发现,实际上一些问题我没有能力解决,硬抗下来背负了很多重担。现在我会直接告诉对方,我还没有办法帮你解决这个问题。规则让我的内在和外在一致了,有勇气一致了,有力量了。 规则是客观的原则,你只要练习,它就会成为你内在的一部分。练习给我带来了很大的震撼,我帮别人解决问题,一定是在做好了准备的基础上。没准备好时我会拒绝,调整好了再来,我一致地告诉对方,对方也能理解。
问:你这么做对观察孩子有帮助吗? 刘红梅:特别有帮助,如果给孩子执行规则时你有情绪,那么你带给他的也只有情绪,无从谈起解决问题。当我鼓励孩子把他的注意力放在情绪上,他会对自己有深刻的体验和感受。脱离孩子内心的感受来执行规则,其实也脱离了规则本身。 我对自己越来越清晰,很大程度是因为和孩子在一起,每天感受着规则。刚开始我用头脑解决问题,孩子们发生了冲突,我只是让他们道歉,但解决完后仍然感觉不通畅。现在我能将所有的注意力集中在孩子身上,这让我豁然开朗。 问:那你是怎么去了解孩子的内心感受的? 刘红梅:了解孩子的内心感受需要时间,但首先你要从意识上相信,孩子的行为是源于他的内在需求。尽管一开始感受不到孩子的需求是什么,但我们可以去核实,多问问孩子“你是想……是吗?” 一开始我也捕捉不到孩子的内心感受,我会问孩子:“刘老师不知道你怎么了?你愿意说说发生了什么吗?”然后在孩子的描述中去捕捉他的感受。如果孩子有情绪,那一开始就是单纯地处理情绪,把孩子的情绪和需求剥离开。 图为北京至尊宝宝幼儿园(亚运村园)的孩子们 问:情绪和需求怎么分开?举个例子说说。 刘红梅:一次我在楼梯口碰到两个小朋友打架,奔奔(化名)在大哭,奇瑞(化名)特别愤怒,我一手揽住一个,看着他们的眼睛请他们停下来。他们俩各坐一边,愤怒的奇瑞不断指责哭泣的奔奔,于是我对奇瑞说:“你看起来特别愤怒,是吗?”他仍然怒不可遏,完全没有办法理会我,而奔奔显得特别恐惧,于是我请另一位老师带奇瑞去调整情绪。 我陪着奔奔说:“当奇瑞那样恼怒的时候,你很恐惧是吗?” “是的。” “你没办法,太恐惧了,就是很害怕,想哭可以哭出来。”我向他重复他的感受,他紧缩的身体开始舒展,呼吸平缓下来,调整好了情绪。等奇瑞也调整好了情绪,我和他们一起解决问题。 我请两位孩子描述当时发生了什么,在这个过程中,我感觉到奇瑞是个强势的孩子,总是争着先说,还拉来旁边的一个小朋友帮他作证。我觉察到他的一个内在需求——担心老师觉得他不好,会指责他。因为我对奇瑞很熟悉,所以对他说:“这和别的小朋友没关系,是你们俩的事。老师知道你很愤怒,但现在奔奔对你的情绪特别恐惧,请他先来说。”奔奔描述了事情的经过:他从楼上扔东西,砸到了奇瑞,奇瑞上来就打他。奇瑞说,奔奔说的是对的,可是他先打我的。显然两个孩子对同一件事的理解不同,我不断让他们重复,让奇瑞描述自己被砸是什么感受,让奔奔描述被打是什么感受。当两个孩子都描述清楚,也听到了对方的说法后,我已经不用帮他们解决问题,因为他们对内在清晰了,知道自己怎么了,对方怎么了,然后两个孩子向对方道了歉。 这里可以看到,其实孩子对“有权利要求别人道歉,也要向别人道歉”这条规则很清晰,只是发生问题的当下无法照规则去做而已。 (未完待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