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走向自由”说古元

 青木森森 2016-08-23


  联合主办的“走向自由——古元艺术的内在精神”展览将于6月29日在北京画院美术馆开幕,展览将持续到7月28日。由于时代和环境的限制,在以往的美术史认知中,公众在提到古元这位从延安走来的艺术家时,难免会为他贴上“革命”“版画”等概念化的标签,而在某种程度上忽略了对于艺术家内在精神与艺术本体的深入理解和研究。此次展览将以古元追求艺术自由的精神为内在逻辑,以基本的时间顺序为外部线索,汇集古元延安时期的木刻版画、抗美援朝时期的战地速写、晚年的水彩写生以及暮年的藏书票等作品,全面地梳理、回顾古元的艺术人生与艺术成就。在展览中,策划者将努力去除公众对艺术家固有的标签化认知,力求呈现出一位更加真实的古元。
  另外,此展是北京画院美术馆推出的“20世纪中国美术大家系列展”中的第38个展览,也是今年推出的首个重点项目。
自由的曙光闪耀在苦难者的脸上
  “走向自由”是古元走上艺术道路之后创作的第一套木刻连环画,主人公的原型是护送古元自西安奔赴延安的一位八路军战士,讲述的是出身雇农的“他”在饱受地主压榨、资本家剥削、日寇侵略等悲惨的遭遇之后,参加抗日军队成长成一名革命战士的故事。虽然这套作品在创作手法上仍受西方版画的影响,但在创作主题上却隐藏着古元亲身的经历与思想演变的过程。古元1919年出生于广东沿海地区的一个巴拿马归侨之家,自幼接受传统文化熏陶,青年时期的古元出于心中对自由的理解和向往,只身奔赴千里之外的革命圣地——延安。在那里他用木刻真实地再现了抗日战争时期抗日部队和敌后民众朴实的战斗与生活;在烽火年代中他凭借对抗战胜利和民族解放的崇高信仰,以木刻为武器,用一幅幅版画去鼓舞广大民众实现抗日救亡的理想。如果说人生需要一个态度、艺术需要一种精神的话,那么“走向自由”无疑是对古元艺术人生最真实的写照。
昂着头迈着坚实的步子前进
  抗日战争结束后,古元离开延安,在人生和艺术上都经历着改变。创作于这一时期的《焚毁旧地契》《人桥》等作品已经成为中国美术史上的经典,这源于古元对现实生活的真实感受和艺术提炼。他曾说:“风格是随时代、环境和其他外来因素和主观感受而变迁的。”所以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古元不但创作了大量反映新中国社会建设的作品,如《鞍钢修复》等,还将关注的目光放在普通工人、农民和市民的普通生活上。在面对这个得之不易的全新世界时,古元用自己的艺术捍卫着心中的和平与自由。抗美援朝开始后,古元和许多艺术家一起参加战地写生,亲赴战场第一线去慰问、采风、收集创作素材,在战火纷飞的战场上他用自己的画笔记录了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真实的生活。此次展览中,主办方特意挑选了古元在朝鲜战场的速写作品,观众可以通过这些展品感受到战争的残酷,以及普通民众对于和平的渴求。
心中自有一片安静土
  早在少年时期,古元就非常喜欢水彩画,只不过限于战争时期物质条件的艰苦,他不得不中断对于水彩画的尝试。从1953年开始,古元重新拾起了少年时期的水彩画笔,一幅幅精彩的水彩作品开始逐渐出现。古元的水彩画以各地写生的风景以及普通人民生活的场景居多,他正是通过这种主题色彩不明显的画种去寻求艺术自由的一种诗性表达,去寻求自我内心中的一片安静土。“我喜欢到大自然和人民的生活中寻求意境,通过淋漓的水色来抒发内心的情意,力求情景交融,给人以健康的、美的感受……”可以说,古元的水彩充分发挥了色彩与水分结合时的各种晕染与不断变化,营造出一种安静、朴实的画面意境,他的画风正如他的为人一样清新淡雅、朴实无华。
  古元对自然有着敏锐的观察,对现实生活充满了深情的热爱。他追求艺术的自由,将艺术的“美”与“真”作为毕生追求的人生信条。在他的艺术里,观众可以感受到一位艺术家的真诚与纯粹。(附图为古元画作)(薛良)

《走向自由》之十六

喝足了再拼

鞍钢修复


古元的一次艺术探索

哥哥的假期(一)(二)

  当我们把创作于同一年的两幅《哥哥的假期》放在一起对比来看,便能够看出古元艺术探索的过程。《哥哥的假期》描绘的是八路军战士休假回到家乡,乡亲们围拢上来好奇地听他讲述部队生活的场景。小孩子对哥哥的制服产生了兴趣,尤其是帽子和腰带,神气地穿戴在身上,学着哥哥的样子敬礼,感受作为一名八路军战士的自豪。年长的人抽着烟袋锅子仔细地听哥哥讲述时事和见闻。

  《哥哥的假期(一)》多采用西方木刻技法,在《哥哥的假期(二)》中去掉了许多阴影的面积,人物多用轮廓线表现,这是古元的一次勇敢的艺术探索,逐渐突破西方版画的套路,自觉地将群众喜闻乐见的中国传统绘画形式加入其中。当时古元作品的第一位观众往往都是身边的老乡,他非常在意他们对于作品的看法和理解,希望创作出他们能够看得懂的艺术作品。因此,他逐渐按照老乡们的审美一点点改变自己的创作风格。同时在这一时期,古元的作品还传递了时代的变迁,人们的思想逐渐进步的状态。《哥哥的假期(一)》中画面右侧小姑娘穿着不合身的对襟棉袄、大缅裆裤,虽然手中拿着象征开始学习文化知识的报纸,但仍未跳脱典型旧社会的农村女性形象。在《哥哥的假期(二)》中,小姑娘穿上了合身的衣裤,人物曲线更加鲜明。这样的改变使画面内容更贴近当时的社会环境,并寄托了古元希望通过自己的版画引导人们改变封建思想的愿望,向群众传达新的审美观。(罗元欣 余虹莲)  


来源:《中国书画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