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一代人所经历的生活很有意义,是前人未曾经历过的。”——古元 “如果说人生需要一个态度,艺术需要一种精神,那么古元的人生态度和艺术精神无疑在这时就已明确——走向自由。”——策展人吴洪亮  古元(1919-1996) 古元,字帝源,1919年生于广东省珠海市唐家湾镇那洲村。1938年赴延安,先后在陕北公学、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1942年作品参加在重庆举办的全国木刻展览会,徐悲鸿先生撰文称赞古元作品。1951年创作新年画《毛主席和农民谈话》,获文化部颁发的新年画二等奖。1987年获得卢森堡大公授予的皇冠勋章。历任人民美术出版社创作室主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协会副主席,中国版画家协会名誉主席,北京水彩画研究会名誉会长。他以延安革命题材的木刻版画闻名于世,但却不是这么简单。 纵观古元的一生:出身优越,却在青年时代毅然投身革命。到延安后开始学习版画,因天赋被徐悲鸿赏识。颇有成就时,却放下木刻刀,转而在水彩画上寻求艺术创作的自由。 这人生充满跌宕起伏的转折,却并不是在时代背景下被迫为之,而是古元自己的选择。 他绝不仅仅是一位红色革命艺术家。他是“一生不羁爱自由”的时尚青年。 而这正是北京画院美术馆的古元展,为何要命名为“走向自由”的原因。 
这个展,与以往所有的古元展览都不同。  展厅一楼精心设计的折线形式,用以表现古元曲折的一生。
一进到展览一层大厅,首先会被上图中这个折线型的墙体占据视线。 折线型的布景,正是古元一生在走向自由的艺术道路上所经历的曲折和坎坷。 在去除了“红色”、“革命”标签后,130多幅木刻版画、水彩画、速写、藏书票,将一个2D的、刻板化的古元,还原成一个3D的、真实的人。 1919年,古元生于珠海的一个巴拿马归侨之家,自幼颇具美术天赋,喜爱临摹祠堂的壁画,并时常到郊外进行水彩写生。看过外来剧团演的木偶戏之后,古元自己也学着刻一些小木偶,在家里自演自唱。卢沟桥事变后,古元年轻的血液里抗战因子在沸腾。1938年,古元毅然放弃了优越的家庭环境,转而北上投身革命。延安,对他来说,就是一个闪耀着自由与革命曙光的圣地。 延安开荒老照片 几千里路途,古元坐了7天火车,伴随着日军轰炸,到达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随后徒步向陕北进发。在陕北公学学习了一段时间,古元由于美术才能出色,便被组织上送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学习。 古元在鲁艺生平第一次接触到了版画这种艺术形式,版画可以印很多张,在宣传革命上效果杠杠的。古元也免不了学习了版画创作,他天赋好,很快就刻得不错。
古元《开荒》1939年,23.4×16.6cm,黑白木刻 延安物资短缺,没有画纸和颜料,古元和同学们自己生产纸张油墨。没有炭笔,古元就和大家一起到山上砍些柳条烧制,还用猪鬃制毛笔。  延安自然科学院在物资严重匮乏的时代研制出了用马兰草造纸的方法我们在电脑手机上看古元的版画挺大,但在展览现场可以看到,作品的实际尺幅都是很小的。因为当时的黄土高原生存条件差,连梨木都长得细弱,只能找到多大的木头,就在上面刻多大的画,所以古元鲜有大幅版画问世。 展览现场,古元使用过的画具颜料 并且,古元平时要参加大生产运动和听课,只有冬天才能休息创作。但窑洞里又没有灯,必须坐在室外刻木头画画。三九天的高原比平原还要冷很多,古元刻得手上都是冻疮,实在受不了,又必须抓紧时间刻,怎么办?他就拿破布条包住手掌,露出手指继续刻。我们现在看到他的木刻人物线条那么生动,其实都是用僵硬的手指一刀一刀刻出来的。徐冰评价古元版画时说,“看到他木刻中不到两寸大小的人物,就像读鲁迅精辟的文字,得到的是一种真正关于中国人的信息。”1939年,古元创作了生平第一套木刻连环画《走向自由》。故事刻画了一位贫苦农民,在经历了地主逼租、资本家剥削,日寇侵毁家园后,最终忍无可忍,愤而参军,成为一名革命战士的历程。也暗含了古元的亲身经历。 《走向自由》连环画之一:简直不能留下一粒谷种 ,16cm×14cm,1939年,黑白木刻 《走向自由》连环画之六:家乡也许还有一片安静土,16.5cm×12.5cm,1939年 ,黑白木刻
 《走向自由》连环画之九:善良人遭毒手,15.2cm×13cm,1939年,黑白木刻 《走向自由》连环画之十一:仇恨积累成反抗,13.9cm×12.5cm,1939年,黑白木刻
 《走向自由》连环画之十六:自由的曙光闪耀在苦难者的脸上,14.4cm×11.8cm,1939年,黑白木刻 这套连环画可以说是古元最早的代表作,也倾注了他最大的心血。抗战结束后,国民党胡宗南部队占领延安,古元随部分鲁艺师生奉命调往东北。行军条件恶劣,古元不能带走原版,只能将这套连环画拓印一套,随身携带。行军途中,古元屡次被要求销毁一切与解放区有关的物品,轻装急行,还要乔装以保自身安全,但古元始终没有舍得把作品扔掉。为了这套版画拓印,他随时可能丢掉性命。  1972年,古元在作木刻稿文革期间,古元两次被红卫兵抄家,这套版画也被抄走。然而文革结束后,中央美院却将这批作品原封不动的送还给了古元。原来是美院的同学担心这批珍贵的作品就此毁坏,便“先下手为强”,扮作红卫兵假装抄走作品,藏在中央美院留学生宿舍的一间壁橱里,遂得以留存至今。不禁一声叹息。走在向自由的岁月里,人们经历了多少坎坷。1940年,古元被分配到延安碾庄当文书。 刚到碾庄,古元就被美哭了,幽静的村子,怒放的山丹丹花,层层的窑洞,和一只两只散落的羊构成了极美的画面。现实中坚硬的土炕、满身的跳蚤、短缺的水源都让古元觉得生活更加艰难,而且初来乍到语言不通,他更被老乡当成了外国人一样。 展厅被布置成陕北窑洞的样子古元就算是外国人,也得工作。他得知碾庄一共42户人家,只有一个人认识字,所以他想让老百姓们能够识字,不管男女老少。有一次,古元给老乡画了一幅铅笔肖像,那时碾庄没条件照相,人要是有个画像留在家里就是不得了的事,所以乡亲们对古元是大写的服气,甚至每晚都挤在古元住的窑洞里,让他帮忙画肖像。画完肖像,这个还要画公鸡,那个还要画车和船,边画边聊,很快大家就成了朋友,给村民扫盲的好方法也找到了。古元把农民常用的农具、家禽的形象画成小卡片,与相应的物品放在一起,到处贴,比如“猪”就放在猪圈,“鸡”就放在鸡窝。  古元《羊群》,黑板木刻《羊群》是他到碾庄后画的第一幅版画。第一稿出来,他拿给乡亲们看。老乡说,不对,放羊要有狗,用来撵狼。然后老乡又说,放羊娃一般要背个口袋,下雨时可以披着避雨,休息时可以铺在地上坐着,万一母羊生了小羊,还能搁在口袋里背回来。这么改了好多次,最终稿一出来,老乡们甚至可以认出哪只羊是自己家的。
古元《铡草》1940年,13×10.3cm,黑白木刻 19世纪法国现实主义、巴比松派画家米勒油画的《拾穂者》在碾庄,古元什么农活都干。推磨、挑水、扫地,还有每天清晨帮房东给牲口喂草,但草不能整根喂,必须铡成很小的草段,然后再给牲口喂,所以后来他创作了一幅木刻版画叫《铡草》。1942年,重庆举办了全国木刻展览会,徐悲鸿见到古元的作品《铡草》,为其才华所震惊,评论说“发现中国艺术界中一卓绝之天才,乃中国共产党中之大艺术家古元。”那时古元才23岁。 所有的惊世之才都不是横空出世的,必定要经过生活的磨砺。但即便徐悲鸿对古元的评价已如此之高,也不足以让他成为真正的艺术家。让他实现自己的艺术自由的,是陕北的老乡。 古元《哥哥的假期(一)》1942年,9.5×13cm,黑白木刻
 古元《哥哥的假期(二)》1942年,14.3×17.8cm,黑白木刻 举个栗子,我们把创作于同一年的两幅《哥哥的假期》放在一起,很明显能够看出一个“由黑到白”的过程。第一幅还在采用西方木刻技法,人物面部阴影面积较大。但当地百姓们觉得脸上黑乎乎的不好看,于是古元就反复改进。创作第二幅时,采用阳刻线条,画面人物形象更简洁、明朗,老百姓们喜闻乐见,而古元也开始找到了独特的个人木刻风格。  古元《区政府办公室》1943年,13.5×10.5cm,黑白木刻徐冰认为古元艺术有波普的风格在里面,因为他处在抗战后方,很少描绘战争场面,却能够从日常生活中取材,从细微处激发大众的审美。 古元《减租会》1943年,14×20cm,黑白木刻 古元的木刻版画看似平常,细细看进去,却能够发现很多打动人心的地方,那是他对这段战争岁月的认真记忆。  古元《离婚诉(一)》1940年,11.7×13.2cm,黑白木刻古元《离婚诉(二)》1943年,9.5×11.5cm,黑白木刻正如古元所说,“我对自己半个多世纪以来所经历的这些,希望能在我的木刻中留下一些痕迹。”他从来不是为了革命政治宣传而进行艺术创作,而是用艺术记录了一段被革命烙印的生活。  古元《发新土地证》1947年,23×17cm,黑白木刻1946年,古元第一次参加了土改运动,以此为灵感,他在第二年创作了《焚烧旧地契》、《发新土地证》等作品。相较于之前,此时的作品更富有戏剧性,刀法上变得更加成熟、复杂,线条趋于多样化。 古元《拥护咱们老百姓自己的军队》1943年,37.5×27cm,黑白木刻 古元《拥护咱们老百姓自己的军队》1943年,37.5×27cm,套色版画《拥护咱们老百姓自己的军队》里的分层构图手法,借鉴了中国汉代画像石的艺术风格。  1982年,古元自己创作的画展请柬。展览现场,有两幅古元1982年为自己的画展请柬上画的木刻作品。右边是一只小鸟,爪子里握着一只木刻刀,这鸟就是追逐自由的自己,而他的武器,是一把木刻刀。左边则是以古元本人为原型的园丁,在艺术土壤上,辛勤耕耘。  展览现场从一楼到二楼的楼梯间墙壁上,观众可以看到古元的剪纸作品,让观展情绪不至于断掉。这样的细节关照也是北京画院展览的特色。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初,古元也创作了一些版画作品,比如下面这幅《新中国成立》。 古元《欢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50年,黑白木刻 按理说“新中国成立”应该是一个很主旋律的、很宏大的题材,但是古元刻意避开了宏大。他表现了一个家庭,一个有新生儿的家庭,发自内心的喜悦和希望。 古元《竹排》1957年,29×21.5cm,黑白木刻 像1957年的《竹排》,虽然仍是渔人撑排劳动的情景,但竹排排列的形式感、留白制造的诗意显然吸引了观众的主要注意力,这件作品的形式已经大于了内容。看似平凡的场景,但却有细腻独特的视角。这种打动人心,是古元反复试炼、不断改版后探索出的境界。 古元《喝足了再拼》1952年,28cm×38cm,速写 《喝足了再拼》这幅速写,画的是抗美援朝。古元只画了一位战士背靠战壕,仰脖灌下军用水壶里的水酒,蓄势再战的场景。没有一丝一毫战火纷飞的场面,却能令人感受到战争的激烈与残酷。 古元《玉带桥》1962年,28cm×32cm,套色版画 这幅套色版画,有一种“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的意境。桥上撑着红伞的妇女和儿童的形象,是古元以夫人和女儿为模特,最后加到画面上的,这种层次感令人眼前一亮。1954年后,古元想要追求艺术创作的自由,作品不再和政治关系太紧密,水彩风景,成为他的对形式感的追求。 古元《古城门外》1953年,27×39cm,水彩 《古城门外》就是古元对北平第一印象。尽管表现的是建设中的北平,但仍然让人感到画面简练、静谧淡雅。 古元《绿坡》1977年,30×39cm,水彩 尽管木刻圆刀使用得少了,但古元却将版画技艺与水彩技法相结合,无师自通地创造了一种独特的新风格。 古元《静静的玉渊潭》1979年,38.5cm×52.5cm,水彩 古元晚年就住在北京的玉渊潭附近,经常过去写生。但即使是最平常得见的熟悉景色,你也能感受到古元心中笔下的诗意。 古元《春风吹过玉门关》1990年代,40×55cm,水彩
“他的水彩要是放在如今的大展或者美展上,看上去好像技法很笨拙,也很落后,实际上他是用一种最朴实的语言去表达,当你在细细品味时,会打动你。”  古元《海南冬忙》1976年,28×23.5cm,水彩1992年,73岁的古元被查出癌症,两年之后,他创作了生平有记录可询的最后一件作品——水彩画《西出阳关》。 古元《西出阳关》1994年,45.8×60cm,水彩
画面中,一只驼队迎着漫天昏黄的风沙出关,沉默、缓慢、步履坚定。这张水彩纸的肌理很特别,在表现风沙时红色和黄色的运用也比较独特,看画时,你会感受到一种苍茫天地间的孤独感与沧桑感,扑面而来。 生于南方的古元1938年在延安第一次看到骆驼,之后便被这种动物的性格所吸引。在他的一生中,曾在木刻、水彩、藏书票中反复刻画了很多骆驼形象,这次展览中有关骆驼的作品是最齐全的。古元的女儿古安村说,这张画,是父亲对自己一生的回顾:“负重任劳、耐旱,向着目标踏着坚定的步子前进,一直到晚年,他心中早期对于自由、对于美好、对于幸福的向往是没有一丝一毫的衰减,反而更加纯净了,虽然生活中有各种坎坷,但是他心中的理想一直在追求,那是他的最高境界。” 北京画院古元展览门口的剪影 这是古元1991年去桂林写生时拍摄的,1992年古元便被查出癌症。 南国一孺子,陕北求真知。
 展览二楼,被放大的《玉带桥》与古元语录投影 “走向自由”,是每个人的追求。然而,这世界并没有绝对的自由。越是在深重的苦难之中,越是能够凸显自由的可贵。所以“走向自由”的古元,也许最终并没有到达自由。他的生命,就是那个过程,也许这个过程,永远没有终点。然而,只有当我们奋力前行,你才能切实感受到,一点一点接近自由的幸福。 北京画院美术馆《走向自由——古元艺术的内在精神》展览现场 展览时间:2016/06/29-2016/07/28免费讲座来啦!! 北京画院讲座:看展览,听古元——从展览走进古元艺术 主讲人: 古安村、李帆 讲座时间:2016年7月14日(周四)下午14:00-16:00 参与办法: 1. 讲座免费参与,因座位有限请提前打电话或发邮件预约,约满为止。截止时间为7月13日17: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