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代名家古元是如何踏上艺术创作征程的

 顺其自然h 2022-07-07 发布于北京

南国一孺子,陕北求真知。

不觉逾七十,愚叟志不移。

——古元

本文节选自《人民艺术家》杂志第201910期,内容有删改。

古元先生的作品是一部厚重的书籍,记录着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追求自由和真善美的光辉历程。烽火硝烟的年代,他经历了国家的苦难,也见证了民族的觉醒。这位从延安走来的艺术家,他满怀真诚和热情,就地取材,以木刻为武器,真实地再现了抗日战争时期抗日部队和敌后民众朴实的战斗和生活景象,鼓舞着广大民众实现抗日救亡的理想,同时奠定了他在20世纪中国美术界的成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他用艺术本身的美展示着他对祖国的美好期望和建设热情,《欢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减租会》《逃亡地主归来》《部队秋收》《人民子弟兵》《人桥》等形象生动的木刻版画无一不向人们展示着他心中的祖国。

他的木刻版画或许缺少浪漫主义色彩,却缩短了与观众心灵的距离。如果串联他的作品,就会发现那简直是一部近代中华民族的抗争史,因此我们力图将古元放置到更加广泛的美术史与社会史的角度中,来观察这位伟大的“人民艺术家”在自己的艺术长河中传达的生命的力量。

图片

《播种》

古元 

黑白木刻 

1939 年

1919年7月,古元出生于广东省香山县那洲村(现属珠海市)的一个巴拿马归侨家庭。受祠堂庙宇的壁画启发,古元童年时期很喜欢绘画,自发地画一些人物、动物和山水。

1932年夏天,古元考入省立广雅中学(现为广东广雅中学)。在这里,他对绘画的兴趣逐步升级,常常利用课余时间到校外进行水彩写生,描绘田野、村舍、河流等自然风光。有时和兴趣相同的几个同学一起带着干粮和画具到远处写生,互相观摩,开始走入绘画之门。

图片

《无题》 

古元

纸本水彩 

1935 年

1937年7月,卢沟桥战火燃起,日寇的魔爪伸向全中国。广州也遭到日本轰炸机的偷袭,百姓生命财产损失惨重。在纷乱中,广雅中学要求师生疏散到偏远的乡村去。古元没有随校转移,而是回到了家乡那洲村,在一所小学担任代课教师。他十分痛恨日本帝国主义对国家的侵略,便在教课之余绘制了一些抗日救国的宣传画,张贴在家乡的街头上。这是他第一次向社会展示自己的绘画作品。

有一天,村里来了一支宣传队,演出救亡话剧和抗日歌曲。宣传队的成员大部分是乡村小学教师。他们看了古元的宣传画,邀请他加入他们的宣传队,古元立即表示同意。之后,他就随同这支宣传队到各村巡回演出,负责美术宣传活动。

图片

《逃亡地主归来》 

古元

黑白木刻

1941年

1938年夏天,古元从广州出版的《救亡日报》上看到了一些有关延安的消息。其中报道了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青年训练班、鲁迅艺术学院的情况,这些对他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于是他毫不犹豫地奔往广州,向八路军驻粤办事处提出去延安的申请。办事处的负责人审查了他的证明资料,同意了他的请求,并介绍他去西安找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

1938年9月18日,古元乘坐北上的火车离开了广州,经过几个昼夜才到达西安。向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报到后,又经过7天行军,他终于到达了自己向往已久的目的地——陕北公学。

学校里有一座庙宇建立起来的俱乐部——“救亡室”,供俱乐部成员进行文化活动。古元参加了“救亡室”的美术工作:写标语、绘制壁报的装饰和插图、创作宣传画。并在里面的图书阅览室读到了《共产党宣言》,深受启发,决心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11月11日,古元被批准入党。

图片

延安时期的古元

图片

创作于 1939 年的《走向自由》系列版画

是古元的第一套木刻连环画。

此为这一系列的第一幅,

表现了农民和咄咄逼人的地主之间的紧张关系。

1939年1月,陕北公学的学习结束后,古元在组织的同意下,来到了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学习美术。

20世纪30年代初期,经鲁迅先生亲自指导而成长起来的木刻家江丰、胡一川、沃渣、马达等同志于抗日战争爆发后纷纷来到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美术系任教。因此,美术系的学生都学习木刻。当时延安市以及其他抗日根据地的木刻极为兴盛,它改善了根据地军民的战斗、生产、文化生活及社会面貌,在全国乃至国外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图片

《圣经时代过去了(延安鲁艺校园)》 

古元

黑白木刻 

1940 年

为了迅速培养艺术干部,以适应抗日战争发展的需求,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的学制很短。第一期和第二期学习时间为三个月,到了第三期,学习时间改为一年。但一年中有几个月时间师生们要参加生产劳动,业务学习时间还是很短的。

古元是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第三期的学员,比起第一期和第二期学员的学习时间较为长些,所以能够在学习期间创作较多的木刻作品。比如《开荒》《播种》《秋收》是歌颂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师生们的劳动生活的,《骆驼人》是刻绘他初到陕北首次看见骆驼队那种高兴心情的,《青纱帐里》是表现人民群众抗击日寇侵略的坚强意志的。他还刻了一套木刻连环画《自由在苦难中成长》(编者按:日后被普遍称为《走向自由》),刻画了一位贫苦的青年农民因不堪地主的剥削从农村来到大城市,进入一间工厂做苦工,日寇入侵时把他抓走当劳工,后来他逃出来参加抗日斗争的故事。

图片

《秋收(鲁艺秋收)》 

古元

黑白木刻 

1939 年

1940年5月,古元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的学习结束了,组织上分配他和几位文学系毕业的同学一起去延安县碾庄乡工作,嘱咐他们协同乡干部一起把基层的工作做好,和当地群众打成一片,希望他们熟悉当地的生活后运用文学艺术手法表现出来。

到碾庄乡后,古元住在乡政府办公的窑洞里,协助乡文教委员处理一些乡政府的日常工作。在这里,他利用工作之余,为乡亲们绘制了大量的识字画片,并用山上特产的酸枣刺把图片钉在窑洞前,让乡亲们欣赏学习,这是古元作品的第一次展出。

根据乡亲们的日常生活,古元又创作了《入仓》《读报的妇女》《离婚诉》(一)等木刻作品。不仅如此,他每完成一张画就拓印多张并分送给乡亲们。他从群众提出的批评意见中,积极修正自己的创作技法。一次乡亲们对他的作品《离婚诉》的内容表示肯定的同时,也提出了疑问:“为啥脸孔一片黑一片白,长了那么多黑道道?”为此他重新刻了一张《离婚诉》(二)。

图片

 《离婚诉(一)》 

古元

黑白木刻 

1940 年

图片

离婚诉(二)》 

古元

黑白木刻 

1943 年

北京画院美术馆馆长吴洪亮曾在研究古元画展时明确指出:“大致以1942年为分界点,我们发现古元之前的木刻以黑调为主。”1942年,古元版画发生了明显变化,“黑古元”变成了“白古元”,前后两次创作的《离婚诉》是古元风格变化的典型代表。在1943年古元新创作的《离婚诉》(二)中,原来“黑乎乎的阴阳脸”几乎被刻刀刻成了白色,仅保留了画面主体人物服饰的黑色块。1943年创作的《减租会》,以及第二次刻印的版画《哥哥的假期》采用了同样的创作方式,并成为了古元木刻版画的经典作品。

古元在碾庄乡工作和生活将近一年,时间不算很长,但这段过程对他以后的艺术道路有着深远的影响。他就是这样开始走上艺术创作征途的。

图片

《雪后夕阳》 

古元

水彩 

1972 年

在延安树立起来的世界观和艺术观深刻影响了古元的艺术发展轨迹,离开碾庄乡后,他的创作开始从中国传统的剪纸、年画以及书籍插图中汲取养分,为他的版画带来了新面貌,同时也提升了作品的艺术性。除了版画作品,古元早在中学时期就开始画水彩画。但是受限于当时的时代环境,直到上世纪50年代他才重拾这一喜好。

从20世纪30、40年代走过来的古元,尽管他的水彩画多描绘风景山色,但多加以人物为点缀。一些看似纯粹描绘景色的作品,细细打量就会发现,三两人影已全然融入画中景物,如《古城门外》《菜园》《雪后夕阳》等。他曾坦言:“我总想表现人民的生活,即使不是直接的,比如我画些水彩风景画,喜欢带些乡土味,有人的活动的。我很少画没有人烟的、纯自然的风景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