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皇宫御苑写生记·故宫

 青木森森 2016-08-23


       北京故宫,全名北京故宫博物院,旧称为紫禁城,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是中国明、清两代24位皇帝的皇家宫殿,是中国古代汉族宫廷建筑之精华,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之一。故宫有大小宫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余间,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为中心,沿着南北向在中轴线排列,三大殿、后三宫、御花园都位于这条中轴线上,并向两旁展开,左右对称。这条中轴线不仅贯穿在紫禁城内,而且南达永定门,北到鼓楼、钟楼,贯穿了整个城市,气魄宏伟,规划严整,极为壮观。
       我清晰地记得第一次踏进故宫是1994年2月,那是北京一个阴冷的季节,父亲陪我参加军艺的专业课考试,在紧张的会考之后,带我去故宫游览。那时,我是一个清瘦文静的青年军官,在故宫,父亲用手中的相机永恒地将我定格在太和殿前的广场上。后来,我荣幸地成为军艺美术系95级中的一员,也逐渐体会到父亲带我到故宫游览的深意,感受到了他对我的期望。15年后,我也开始步入中年,接近他当年的那个年龄,用手中的画笔虔诚地描绘过故宫之后,我才更深刻地体会到人活着要有一种文化、一种精神、一种传承。故宫,就是中国文化的一个载体,承载着中华民族的记忆,成为一种中国精神的象征!我画故宫,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和弘扬;而我从事的职业又是对家族文化的一种传承,因为,父亲也是一位画家。
       想要真正了解和表现故宫很难,随着写生稿的增多,我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它那来自历史深处的神秘,定格了无数个多姿多彩的瞬间,供我去捕捉和探寻。
       我画故宫是从2009年开始的,这些手稿有两个特点:
       一是硬笔速写多于水墨写生,因为故宫游人太多,每天数以几万计,从早到晚,川流不息,你不可能全副武装地带上水墨装备,找个好角度四平八稳地坐下来画画。记得2010年7月的某天,我去故宫写生,随身带了一个矿泉水瓶、两个墨盘、几支毛笔和一本不大的册页,找了一个好角度,刚拉开架势划拉了两笔,旁边就出现了一圈人围观,继而又出现了几个保安,结果是在几个保安的劝阻下,收拾家伙撤退,找个地方蔫不几地画速写去了。
       二是摄影多于绘画,画故宫不能像去其他皇家宫苑、园林那样,兜里揣着公园年卡,进园时,一刷而过。当时故宫的门票是60元一张,天天去串门不太可能,那是一笔很大的消费,于是我就一个月去一次。写生呢,由于故宫的宏大体量,繁缛的建筑体系描绘起来耗时很多,一天画不了两张,怎么办呢?我就采取写生、摄影结合的方式,每次去都带上全套的摄影装备,拍拍画画,画画拍拍,把一些来不及画到纸上的想法,先摁快门解决了。因为画画没有摄影方便,画一张巴掌大的速写,最快也得两个小时,即便如此,我也积累了200多幅故宫画作。


       《坐拥天下》是我画故宫的探索之作,画于2010年。画作采用一炷香式构图,正襟危坐的铜狮居中偏右,避免了构图完全对称的弊端,使画面看上去富有变化。铜狮完全用墨线勾勒,略加渲染,在黄色琉璃瓦的映衬下有威仪天下之感,气势非凡,再加上衬托着墨色丰富、色彩强烈的红色天空,更始画面显得神秘诡异。《威猛铜狮》画得比较有特点,紫禁城里的龙不计其数,看门的狮子却只有六对,最大的一对在太和门前,这对狮子一雄一雌,大概从明朝开始就一直守在太和门前,看着那些通过午门跨过金水河进入紫禁城的人们。它们的头和身体是圆形,底座是方形,体现中国古人天圆地方的地理认识。他们头上有45个发髻,呼应皇帝九五之尊的称谓。东侧是雄狮,脚踩绣球,象征掌握社稷;西边是雌狮,抚摸幼狮,象征子嗣昌隆。我在画的时候采用对角线式构图,只画东侧的雄狮,殿宇的结构向右侧倾斜,使画面更具张力,铜狮只用粗黑的铁线勾勒,造型略显夸张,不施一点颜色,更突出了铜狮的威武雄壮。
       紫禁城里到处弥漫着红、黄两色,之所以选择这两种颜色作为故宫的主基色,主要是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在传统文化里,红色一直被视为是一种表示喜庆的正色,寓意着庄严、幸福、吉祥。据文献资料记载,周代以后的宫殿就已经开始普遍使用红色了。紫禁城承袭了以往宫殿的色彩美学,所以使用了大量的红色。黄色正统地位的确定,源于华夏民族对文明起源的追溯。华夏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一望无垠的黄土高原,以及奔腾不息的九曲黄河,都使得黄色深深印入了炎黄子孙的精血之中。到了汉代,汉武帝刘彻确立“汉居土德”,至此,黄色便成为汉朝皇权的象征,以后历朝相沿不变,均以黄色为贵。明清两代修建紫禁城时,延续以往的传统,殿阁楼宇大都采用红墙黄瓦,色彩强烈耀眼,对比细腻突出,以达到金碧辉煌、和谐悦目的效果,形成气象宏伟肃穆的整体,既表现了皇家的富丽堂皇,又反映了皇帝的“无上权威”和“天子至尊”。
       走进神秘的故宫,描绘神秘的紫禁城,传承中国灿烂的文化,我会一直坚定地画下去!附图为李北多《红墙内外》)


来源:《中国书画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