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岁是何方神圣,真的不能惹吗?

 木头1018 2016-08-23
太岁是何方神圣,真的不能惹吗?

北宋司马光编修的《资治通鉴》是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耗时达十九年,所记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涵盖十六朝共计1362年历史。

在这部有294卷的浩繁篇帙,300万字庞大体量的官修史书里,历数了各朝各代创业、守成、陵夷、中兴与乱亡的治乱之由与兴衰得失,天子可得治国之道,谋臣得见安邦之法,商贾之士也能从中收获兴业良言。

不过,如果你兴冲冲地找出这部皇皇巨著想看看,那可以肯定,只要翻开第一页,估计就有当头棒喝之感,好比冲着大门飞奔,结果一头撞在了澄澈无比的玻璃上。

可能有的字不认识,可能每个字你都认识,但是,结果是相同的,完全不知所云。

《资治通鉴·周纪一》:起著雍摄提格,尽玄黓困敦,凡三十五年。

不仅开篇如此,《资治通鉴》里的每一篇都是这样开头的。

《资治通鉴·秦纪一》:起柔兆敦牂,尽昭阳作噩,凡二十八年。

《资治通鉴·汉纪一》:起旃蒙协洽,尽柔兆涒滩,凡二年。

《资治通鉴·魏纪一》:起上章困敦,尽玄黓摄提格,凡三年。

《资治通鉴·晋纪一》:起旃蒙作噩,尽玄黓执徐,凡八年。

有点懵吧,这些起XX尽XX都什么意思呢?

和现在的公元纪年不同,古代多用年号纪年,这一传统直到中华民国仍然还在使用,如民国元年是1912年,今年是民国105年。

当然,民国纪年还算好的,从民国成立那一年起算并累积就行,比较清晰。

而过去的年号纪年就很容易让人发懵,改朝换代就不说了,一朝之中新皇登极也得改元换年号,纪年就得归零重新起算,如康熙三年、雍正五年、乾隆十年之类。

甚至有时候皇上还是那个皇上,但因为某些原因要换年号,然后纪年也跟着强制归零了。

如汉武帝开始的年号是建元,建元六年(前135年)发现了长尾巴的彗星过境,天示异象,于是改年号为元光,即前134年为元光元年。

元光六年(前129年),卫青北击匈奴奇袭龙城,这是汉代对匈奴的首次主动出击,但四路人马只有卫青得胜班师,另外三路中两个失败,一个无功而返,飞将军李广就在这次的出征中被俘,于是卫青封关内侯,并改元为元朔以资纪念(北方又称朔方),即前128年又成了元朔元年。

汉武帝在位五十多年,先后用了十一个年号(或称十个,最后一个有争议),每个年号长则六年,短则两年。

更夸张的是武则天,在位仅十四年,前后改元居然有十二次,基本上年年都是元年。

PS:汉武帝之前多用帝号纪年。

此外,还有一种干支纪年,由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组合而成,如甲子、乙丑、丙寅、丁卯之类,即俗称的六十甲子,现在也仍然还在用,占卜打卦看八字风水一定离不开这个。

除了年号纪年和干支纪年以外,至少在先秦至汉代时期还使用过一种岁星纪年。

所谓岁星,即木星,是太阳系行星里面体积最大、自转最快的。

岁星绕着太阳转,在地球上观测,这颗星在天空的位置会逐年变化,古人发现,岁星绕天一周回到起点需要12年。

如《史记·天官书》:十二岁而周天。

所以,将赤道周天十二等分,称为十二次,就能用岁星每年所在某次的位置来纪年了,十二年一循环。

因为地球自转的缘故,我们看到的星宿和太阳一样,每天的运动轨迹都是东升西落。

但是,如果每年的同一天观测岁星在天空的位置变化,其轨迹是自西向东。

太岁是何方神圣,真的不能惹吗?

上图为2011-2016年每年的11月19日凌晨时木星的位置变化,白色圆圈中即是木星。

所以,十二次的划分是自西向东,以冬至月太阳所在天区为起点,分别称为星纪、玄枵[xiāo]、诹訾[zōu zī]、降娄、大梁、实沈、鹑首、鹑火、鹑尾、寿星、大火、析木。

根据岁星所在十二次的位置就可以用于纪年了,如岁在星纪,岁在析木等,就是指这一年的岁星运行到星纪或析木的星空区域,如《国语·晋语四》:“君之行也,岁在大火”。

十二次的排列是自西向东,与天文观测所习惯的东升西落正好相反,也就与另一种用十二地支划分天赤道的方法相反,其对应关系如下。

太岁是何方神圣,真的不能惹吗?

十二地支以子为起点,十二次以星纪为起点。

星空浩翰,如何标记和识别位置呢?

这就得靠二十八星宿了。

如《淮南子·天文训》:十二岁而行二十八宿。

各星宿由数量不一的星体组成,其连线就形成了各不相同的各种形状(类似北斗七星的勺子),所以,十二次的位置就可以通过相应的星宿来进行区分,其对应关系如下。

太岁是何方神圣,真的不能惹吗?

如上所述,岁星的位置变化是自西向东,与常用的由东至西排列的十二地支相反,使用起来自然就不那么方便了。

怎么办呢?于是古人又创造一个太岁的概念。

太岁,其实是一个假想的岁星,它与真正的岁星运动方向相反,从而与东西向排列的十二地支就一致了。

如岁在星纪,太岁与其相反运动,则太岁就在析木,对应地支为寅,所以,岁在星纪也就等同于太岁在寅。

同理,下一年岁在玄枵,则太岁在卯,以此类推。

到这就成了太岁纪年。

所谓太岁,还有不同的称呼,如《淮南子·天文训》称为太阴,《史记·天官书》称为岁阴 。

有人说木星即岁星,又称太岁。如上所述,岁星确实就是木星,但太岁是假想出来的,所以,岁星并不能称为太岁。

太岁纪年即太岁在子、太岁在丑、太岁在寅、太岁在卯等等,古人又给这个太岁纪年起了十二个专用的名字,分别称为摄提格、单阏[chán yān]、执徐、大荒落、敦牂[zāng]、协洽、涒[tūn]滩、作噩、阉茂、大渊献、困敦、赤奋若。

太岁纪年专名与太岁所在位置、岁星所在位置对应关系如下。

太岁是何方神圣,真的不能惹吗?

太岁又称岁阴,有岁阴自然还得有岁阳。

岁阳也就是给十天干各起一个专用名称,分别称为阏逢、旃蒙、柔兆、强圉、著雍 、屠维 、上章、重光、玄黓、昭阳(《尔雅·释天》),或称为焉逢、端蒙、游兆、强梧、徒维、祝犁、商横、昭阳、横艾、尚章(《史记·历书》)。

太岁是何方神圣,真的不能惹吗?

天干地支两两相配可得六十甲子,与此相同,十个岁阳与十二个岁阴两两相配,也可得六十个用于纪年的专用名词。

如阏逢为甲,摄提格为寅,阏逢摄提格则表示甲寅;昭阳为癸,大渊献为亥,昭阳大渊献则表示癸亥,以此类推。

到这里再来看开头所说的《资治通鉴》就能看懂了。

如“起著雍摄提格,尽玄黓困敦,凡三十五年。”(《资治通鉴·周纪一》)查表可知,著雍是戊,摄提格是寅,即戊寅年;玄黓是壬,困敦是子,即壬子年。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起于戊寅年,止于壬子年,共三十五年。

显然,六十甲子用于纪年更简洁明了,各种多音节的专称既不好记也不好读,那么,这不就成了画蛇添足吗?

事实也确实如此,到东汉时期岁星纪年法就被废止,传诸后世延用至今的正是六十甲子的干支纪年法,那些专称只能在古籍里得见一二,并成为今人的阅读障碍。

之所以被淘汰,可能有识记的原因,而岁星纪年或太岁纪年本身也有问题。

因为木星公转周期并不是恰好的12年,而是11.8622年,也就是说,一年过后木星的位置已经越过了一年前的起点位置,所以,根据其运行位置来纪年将因为岁星跑得太快而发生偏差,一两年还不明显,累积多年后就会出现天象与纪年不符的情况。

如《左传·襄公二十八年》载:“岁在星纪而淫于玄枵。”意思就是说,鲁襄公二十八年按纪年推算本来应该是岁星位于十二次的“星纪”,但人们发现岁星的实际位置已经跑到“玄枵”了。

岁星纪年存在偏差,所以就产生了虚拟的太岁纪年,这个假想的岁星实际上与真实的岁星即木星已经没有关系,也就是说,太岁纪年实质上与干支纪年并没有区别,只是名称不同,而且是多音节拗口的词。

而干支纪年早在商代甲骨文中就已经存在。

何以已经有了干支纪年的若干年之后又使用这些难以识记的名称呢?

何以司马迁的《史记》乃至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宋代早已废止岁星纪年)都固执地使用这些名称呢?

一种说法是这些多音节的专有名词来自异域音译,是文明西来说的证据之一。

或者,也有可能岁星纪年来自更加古老的年代,而干支纪年反倒是后起之物,所以司马迁和司马光等人才会沿用以体现自己学理渊源的一脉相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