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纪年法

 清勤居士 2011-07-06
    1、王公在位的年次纪年。用于先秦至西汉武帝时。春秋战国时期各诸国用本地区国君在位年数来纪年。这样,在纪年问题上全国存在着混乱现象,如周平王元年(公元前七七0年),在鲁国记为鲁孝公二十七年,秦国记为秦襄公八年,宋国记为宋戴公三十年等。

    2、岁星纪年。岁星(即木星)在星空在绕行一周约为十二年,古人把天赤道带划分成十二等分(即十二星次),使冬至点处于一分的正中间,这一分就叫星纪,然后由西往东依次是玄枵、降娄、大梁、实沈、鹑首、鹑火、鹑尾、寿星、大火、析木。把每年木星所在的次记下来,就成为自然的纪年资料。它首先出现于《左传》、《国语》,在春秋战国纪年混乱的情况下,它成为一种很方便的统一纪年的标志。《左传.襄公三十年》:“岁在取訾之口,其明年,乃及降娄。”

    3、太岁纪年。由于岁星在星空背景上的移动速度不均匀,且有时还会发生所谓逆行,因此古人另外设想了一个理想的天体,其运行方向与岁星相反,以玄枵次为子然后从东向西,星纪是丑,析木是寅......也是十二年一周天,但速度均匀。这个天体便称为岁阴、太阴或太岁。太岁和岁星保持大致一定的对应关系,如岁星在星纪,太岁在寅;岁星在玄枵,太岁在卯。战国时多用其他特定的名称代替子、丑、寅、卯等十二支名:子为困敦,丑为赤奋若,寅为摄提格(简称摄提),卯为单阏,辰为执徐,已为大荒落,午为敦戕,未为协洽(亦作叶协),申为君滩,酉为作噩,戌为淹茂(亦作阉茂),亥为大渊献。《吕氏春秋.序意》:“维秦八年,岁在君滩。

    4、年号纪年。始自汉武帝,迄于清末。皇帝更迭即换年号,同一个皇帝也可以更换年号,如汉武帝就曾使用过建元、元光、元朔、元狩等十一个年号。清方苞《狱中杂记》:“康熙(清圣祖年号)五十一年三月,余在刑部狱,见死而由窦出者日三、四人。”

    5、干支纪年。始于汉,今农历仍袭用。即以干支相配的六十花甲子循环使用。近代史上著名的“甲午海战”、“戊戌变法”、“辛丑条约”、“辛亥革命”等就是用干支纪年来表示的。

    6、生肖纪年。用十二种动物来表示十二地支,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为: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已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产生于东汉王弃以前,主要使用于民间。迄今还偶或使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