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贵在“精”

 庸庸学馆 2016-08-23

读书贵在“精”

来源:中国宣城网 编辑: 侯国庭 更新时间: 2015-09-17 

    读书的人都知道,好书百读而不厌,好句百用而不衰。,其实读书与工作是相通的,有人形象比喻磨刀与砍材,打鱼与补网,读书是为了更好的工作,工作是检验读书的成效,大凡读书者都有很多感触,择善书、看经典、读精品、用精句,为其所用,在“精”字上下苦工功夫、细工功夫、硬工功夫。

    我国古代就有抄、背、默,据《明史?张溥传》记载:“ 溥幼好学,所读书必手抄,抄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抄,如是者六七始已。”孔夫子读书下的功夫更深,就是用皮绳把竹简、木椟拴起来读,读过再读,不怕反复,日积月累,连皮绳更换数次,可见读书需要讲究精选、精嚼、精思、精用,这样才能把书读得熟、记得牢、钻得深。

    精选是读书的基本。当前,社会多元、文化多样、思想多变,各类书籍参差不齐各式各样,让人眼花缭乱、遮住双眼。,但是要精选适合自己的书,那就要精选慎选,就像做衣服一样,要量体裁衣,这样才合身,既起到美观,又得到保暖;就像早晨锻炼一样,要因人而宜,这样才合体,既起到健身,又强化体能。精选就是要选补脑补钙、补气补血的书,读经典原著就是补脑补钙,读专业职业就是补气补血,切不可把选书作为消遣的工具,装脸面的道具,应付工作的文具。

    精嚼是读书的基础。当下一些人读书浅尝辄止、速食不化,看起来整天捧着书,但没有“慢工功夫”、“苦工功夫”、“笨功工夫”,一问三不知,大而化之,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不愿深入细致地品尝其内涵,不能细嚼书海的乐趣。,书嚼得越深,就品得越细,就像吃东西一样,越嚼越有味、越嚼越健康。;就像社会发展一样,盲目求发展速度,往往欲速则不达,发展只能循序渐进、久久为功,精嚼的道理就是换档不失速、调速不减速、量增质更优,终归还是为了行稳致远打下夯实的根基。

    精思是读书的精要。现在许多人为读书而读书,读而不思、读而不悟较为普遍,不能难体会古代人的读书蕴含了学不厌精、触类旁通的大智慧。由此而想到当下的许多文学作品,没有生命力、缺少竞争力、缺乏渲染力、缺失思想力,关键是特点特色不鲜亮、创新创意不鲜活、内容内涵不鲜明,给人没有想象的瞬间,没有思考的空间,没有眼前一亮样的感觉,缺少精度思考、精准思考、精确思考,没有把思考作为读书的重中之重和理论升华。诚然,精思是读书的延伸和拓展,是收获之所在。

    精用是读书的精准。古人云:“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精用是读书的试金石,也是方法钥匙,读书的目的是找路径,增强自己的理论与专业素养。,只有把自身读强壮了,路才能越走越远、越走越快、越走越实。,用的本身就是取决于读的深度和广度,在用的过程中,要有“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的毅力与决心,远沽名钓誉之心,戒急功近利之意,去冒进浮躁之气,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襟,致力于谋长远、打基础的工作,千万不能摆形式、做虚功、走捷径、图省事,结果难免落个贻误事业、害人害己的局面。

    读书贵在“精”。为此,我们要在精选中择善书,在精嚼中有余味,在精思中寻践悟,在精用中求实效,让读书成为人生永不停息的发电站。(聂海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