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江苏南通经典糕点,你吃过几样?

 天童老僧 2016-08-24

南通的经典糕点不少,今天来数数你吃过几样?没写全的各位看官留言哦,小编继续补齐!

石港窨糕

千年古镇石港,有种传统的应时茶食,名叫窨糕。说它传统,据石港九如斋茶食店的后代回忆:他祖上为避战乱,从镇江搬来石港从业已150多年了;说它应时,是指每年从惊蛰至立夏供应近两个月,过了立夏市场上就没得供应了。

窨糕,本名印糕,因每块糕上均用桃红印花而得名。民国初年,石港德兴祥茶食店老板姚少庭虽读而未成,没有考取功名,平时却咬文嚼字、文乎文乎,竟将“印糕”改名为“窨糕”,其他茶食店也跟着标新立异,改“印”为“窨”;南通城内的几家大茶食店中,有的茶食师傅就是石港人,也跟着叫“窨糕”。于是约定俗成,直到现在还叫“窨糕”。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石港的茶食店生产窨糕相当讲究,工序也相当繁杂。每年秋收后,各茶食店就到粮行购足明年用的叫“早十天”的晚稻,只有这种稻做出来的窨糕才既白又软。加工前将稻在碾坊里碾7遍成为优质白米,浸水7天,淘洗7次,碾成米粉蒸成糕,雪白松软、凉而不硬,就是南通城里的稻香村、景福斋等大茶食店里的窨糕,质量也无法与之相比。隔心(夹馅)有枣泥、五仁、洗沙等,非常可口,每块零售4个铜板,随蒸随售。有的人禁不住它的诱惑,就在店里品尝,更多的人是买回去全家享用,人们远行时常购作路粮。因石港窨糕远近闻名,所以许多人在春季将其作为馈赠亲友的礼物。如作礼品,店家将凉透的窨糕用扁平竹篓两片,上下对合,衬以蒸煮过的江南大竹叶,上盖店牌招帖,用红绒线扎好,美观大方、清洁卫生。

改革开放后,石港窨糕的生产更加繁忙,工序更科学合理。每年清明前后的一个月内,石港市场上窨糕零售、批发,随处可见。朋友,如果那时你到石港旅游,别忘了品尝一下石港窨糕的风味噢!

正场薰糕

正场熏糕,是我们南通的传统糕点名产,产自通州区正场镇, 距今已有近500年历史。

据史料记载:明嘉靖年间(十六世纪初)正场即生产熏糕; 清乾隆年间的金榜辑录的《海曲拾遗.卷六.物产》篇中写道:明嘉靖年间“……芝麻糕出秦灶,熏糕出正场……”。

旧时,熏糕在正场只有几家小作坊生产,产量甚微。产品大部分被达官贵人和豪绅商贾购去佐茶馈人,少部分被一些巡视官员带回分送各地,随时正场熏糕闻名遐迩。

然而在近几十年里,有着"胜似宫廷糕点"美誉的正场熏糕却失传了。正场薰糕制作技艺在文革期间已近湮没,1984年2月由康宝食品厂张光源厂长主持,根据历史 资料,找到了有着近百年历史的正场糕点制作老字号“三泰和”、'.马聚盛”的传人张顺道和赵扬春两 位老师傅,多次召开座谈会,请老艺人一起回忆年轻时名师向他们传授的的配方与技艺,经挖掘整理,反复研制,终于获得了这一历史名产的传统风味,同年七月恢复生产。

正场熏糕用料考究,制作精细,它采用上等糯米、芝麻为主要原料,加入适量的白糖、素油、桂花和椒盐等材料,经过二十六套工艺流程,辅以较为先进的生产设备,整个流程需要三天,最后微火熏制而成。它颜色浅黄,酥而不焦,脆而不散,糕成长方形片状,厚薄均匀,单片在自然光下有透明感,有一股扑鼻香气,令人望而生津。熏糕形似麻糕,松脆香甜,甜中带咸,风味独特,口感细腻又远在麻糕之上。

熏糕香脆爽口,男女老少,均很喜爱,外地顾客慕名而来,食后称赞不已。正场熏糕被评为江苏省供销系统优质产品,并赴京参加全国食品展销会,获中国首届食品博览会银奖。

林梓潮糕

追根溯源,林梓潮糕始创于清雍正年间,距今已有三百年的历史。相传有一姓费的老板在林样镇上开了一间'老万和’茶食店,创制了一种糯米糖糕,其色洁白,为直径约30厘米、厚约5厘米的圆饼形,面带花纹,上有红点,形美色艳,清香味美,取名为“林榨潮糕”。传说开张前夕,东方飞来一条彩龙,到米缸戏水,留仙气而去,翌日清晨,又从西方飞来了一只凤凰,栖落门庭,啼鸣不歇。因此,林梓老万和潮糕米香菏香桂花香,名倾大江南北,人们昵称为“龙凤仙糕”。

“老万和”茶食铺因制作潮糕而出名,几百年的岁月流逝,“老万和”依然古朴典雅,声名远扬,这里仍保持着传统手工工艺的特色。

林梓潮糕选料讲究,主要有三种,粳米粉,桂花和白糖。这些米粉,就是做潮糕的原料,虽然看起来不起眼,但这可都是用当年产上等的糯米、粳米拌制而成的,选料十分讲究。做林梓潮糕的老师傅们介绍,选料最考究米的质量,绝对是新米,而且糯米搭配恰当,糯米少了,糕缺黏性,糯米多了,糕易变形。

再依个人口味,将白糖、桂花、松仁、桃仁混合于米粉中,再将混合好的米粉过筛,使米粉更加细腻、均匀。

材料选好之后,经过筛粉、平匀、上笼、蒸锅、盖印大概这五道工序便可制成潮糕。筛粉是选择细腻均匀的糯米饭,去掉那些糯米块。在筛粉后,还可根据个人口味加入绵白糖、金桂花、松仁及红绿瓜丝等。接着,再选择小一点的筛子将米粉筛进蒸笼里面,再将糕面粉筛在最上层,用鹅翎把糕面掸开,动作要轻巧,以保证糕粉在蒸笼内留下充分孔隙,便于蒸透。此时,也可根据各人爱好,制作出各种图案。一般老师傅们喜欢用一薄长片刀将糕粉在笼内划成长5厘米、宽3厘米的糕片待蒸。最后,将糕片排列整齐,放在笼内,蒸10分钟,糕坯白色变深,手按有弹性不陷即熟。

林梓潮糕我们一直在吃,但是很多人一定不知道它是怎么做出来的吧?其制作方法说简单也简单,一共十几道工序,今天小编就为您搜集了很多资料,把林梓潮糕的制作过程展示给大家!

第一道当然是把米用水泡一服时(24小时),然后是斗米屑,就是把米倒在臼里“斗”成极细的米屑。朝饭子是人工用脚踩大木头的一头来“斗”的,现在是机器“斗”了。臼里出来的米屑,先要用细筛子筛一遍。

米粉配好之后,就用更密的筛子将米粉均匀地筛到已准备好的蒸笼里,用工具将表面刮平整,再根据自己的喜好,在表面画上各式图案。

圆台形的蒸桶,用来放米屑上锅蒸。米屑是放在蒸桶大头的,小头在下。

以前腊月里家家户户都要斗米屑,留待蒸糕搓圆子。

蒸桶30几厘米高,里面靠近上口2、3厘米处有一透气的隔层,隔层上垫一块布,米屑就筛在布上,熟的潮糕厚度就是这个2、3厘米。蒸桶这么高是因为它要放入锅里,沸腾的开水不至于浸到米屑。

机器斗米屑。臼里出来的米屑要用细筛子筛。

然后再用更细的筛子将米屑筛入蒸桶。

老师傅朝蒸桶里先筛一半,然后放一撮葡萄干、松子等,再将蒸桶筛满,葡萄干、松子等就嵌在糕里面了。

筛满之后,用钢尺将粉面刮平。

另一人则用尺在粉面划一些横竖纹。

纹理清晰、疏密均匀、深浅适中,划好了的横斜纹理,深浅不一。

放入锅中。

盖上盖子。

用不了几分钟,糕熟了,盖红戳。

倒出晾凉。

火候到不到?有经验的老师傅一闻便知。

再翻身晾凉。

最后用剪刀将糕修修圆,也是美容吧。这样,潮糕就算真正做好了。

出笼后可以直接食用,如冷后,再隔水蒸热,乘暖食之为佳。

作坊全景。

蒸糕的灶,烧的煤。

感谢网友赶小海提供的部分详细图片和内容

新鲜的林梓潮糕出笼不粘手,久放不落屑,弹性如海绵,米香、桂香、荷香,沁人心脾,香而不浊,甜而不腻,柔润爽口,清雅纯正,既是长寿食品,又是馈赠佳品。

青团

清明时节,吃青团是江南一带的传统习俗,南通地区也不例外。这种用艾草汁做成的绿色糕团,里面塞入甜甜的豆沙,咬上一口,香软的糯米包裹着馅心,满满全是童年时的甜蜜回忆。清明时节,小小的青团在手,吃的是江南味,品的是缅怀情。

《随园食单》中有述:“捣青草为汁,和粉作粉团,色如碧玉。”袁枚笔下的青团是食,更是诗。 如今的青团虽形制未变,却早已从当初的祭祀点心,转变成人们在春天时令尝鲜之美食。

青蒿团(青团)油绿如玉,糯韧绵软、清香扑鼻,肥而不腴,是一款天然绿色的健康小吃。蒸熟以后绿绿的松软的皮儿,豆沙馅心甜而不腻,带有清淡艾草香气,香糯可口。

一夜春风吹透,野地里的艾草泛出最鲜嫩的绿色——清得透彻、香的浓烈,由此做出的青团绿得深沉,闻起来有股别致的艾香。蒸熟后的青团在阳春三月的日光下碧青油绿、糯韧绵软,软滑的豆沙甜香爽口,伴着清淡艾草气息香糯可口。

青蒿团的由来

青团的由来跟两个节日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寒食节和清明节。寒食节一般在农历三月,清明之前一两天。这一天,家家禁止生火,都吃冷食。清明节祭奠先人,青团往往被作为供品。后来,寒食与清明逐渐融合,明代《七修类稿》中说:“古人寒食,采桐杨叶,染饭青色以祭,资阳气也。”所以在江南一带,每逢临近清明的时候,家家户户都要吃青团。

青蒿团的传说

传说有一年清明节,太平天国将领李秀成被清兵追捕,附近耕田的一位农民上前帮忙,将李秀成化装成农民模样,与自己一起耕地。没有抓到李秀成,清兵并未善罢甘休,于是在村里添兵设岗,每一个出村人都要接受检查,防止他们给李秀成带吃的东西。

回家后,那位农民在思索带什么东西给李秀成吃时,一脚踩在一丛艾草上,滑了一跤,爬起来时只见手上、膝盖上都染上了绿莹莹的颜色。他顿时计上心头,连忙采了些艾草回家洗净煮烂挤汁,揉进糯米粉内,做成一只只米团子。然后把青溜溜的团子放在青草里,混过村口的哨兵。李秀成吃了青团,觉得又香又糯且不粘牙。天黑后,他绕过清兵哨卡安全返回大本营。

后来,李秀成下令太平军都要学会做青团以御敌自保。吃青团的习俗就此流传开来。

青蒿团的原料

1.艾草:又叫艾叶、艾蒿,是一种生长于山野路边的野草,香味独特,民间常用来辟邪,也可入药、煲汤、熬粥食用。用来做青团时,只取最嫩的叶子,根茎和老叶最好都弃用。 (也可替换成其他绿色蔬菜)

2.糯米粉:我们介绍的做法是用纯糯米粉制作青团,这样青团吃起来更加软糯。民间也有加入粘米粉的做法。但是加入粘米粉的青团冷却后会变得很硬,必须重新加热后才能食用。

3.红豆:制作豆沙馅的红豆一般都选用红小豆,做出来的豆沙口感更加细腻。因为红小豆不易煮烂,所以最好提前一天将红小豆泡好。 (馅料儿可以更换称自己喜欢的口味)

4.冰糖:冰糖的味道比白砂糖淡,用来做红豆沙口味更佳。不仅如此,中医认为冰糖具有润肺、止咳、清痰、和去火的作用,对健康也更有益处。

青蒿团的做法

1. 清洗艾草2次至净。

2. 大锅烧开水,放入艾草,煮至软烂

3. 取出艾草,冷水冲洗2遍,挑出硬的梗状物。可以尝下此时的艾草没有任何苦味。挤干水分,备用。

4.糯米粉2000克,放入挤干水分的艾草纤维,加上少许碱水和面。后逐步加入冷水,不断揉至光滑,饧约20分钟。

5. 备好的红豆泥加入红糖和少许植物油搅拌均匀做为馅料。

6. 取少许面团在掌心压成小饼,包入馅料,搓成小球状,生青团成型。

7.蒸锅烧开水,蒸屉上放洁净纱布,水开后,放入生青团。蒸8-10分钟熟。此时团子色如玛瑙,入口清香。

海安米粉饼

记得儿时,在海安的那段时间吃的米粉饼,一面雪白一面金黄,至今仍有挥之不去的米饼香气,今天咱们就谈谈海安的米粉饼。

海安的米粉饼是用单一的籼(xiān)米生粉团做成薄饼,贴在铁锅上加热,使之涨发膨胀成为香松糯软的“米粉饼”。米粉饼价廉物,美米香浓郁,口感筋韧。

说起海安米粉饼的历史可追溯到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海安青墩出土的文物,证明青墩人已经掌握了用米发酵的技术。 稻米是人类最基础食物,先民在规模种植后,除了生米煮饭,更用民间智慧创造出不同的吃法,米粉饼就是一大发明,堪称青墩文化的代表食物。 穿越千年,这种最质朴的民间小食始终为当地人所爱,并未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湮没。

米粉饼原本是家庭食品,随着社会发展,人们为谋生计,遂肩挑上街售卖。20世纪四五十年代,做米粉饼的遍布南通大街小巷,如今已经很少见到了。现如今做米粉饼的人还有一些,但是大多进行了改良,使用了一些现代的烹饪设备,味道就没有那么正宗了。只有在米粉饼的发源地海安,尚有米粉饼店。

用来做米饼的铁锅直径1米左右,下面摆放三个炉子,炉子点火后,铁锅在上面匀速旋转。三个炉子的摆放位置很有讲究,角度经过精心设计,必须要让整个锅在旋转过程中均匀受热。

将锅面刷上薄薄一层油后,米饼的制作过程正式开始。用勺子舀一勺米粉倒在铁锅上,在铁锅旋转的过程中,锅面慢慢被一团团米粉堆满,这样的锅一次能做40个饼。盖上锅盖,静候五分钟,一锅米饼新鲜出炉了。

随着一股蒸汽散去,米糊已成米饼,新出炉的米饼一面金黄焦脆,一面雪白松软,看上去就很有食欲。

这米饼如传说中一样,既有松脆耐嚼。更重要的是,在品尝的过程中,一股米香原味始终萦绕口腔,令人回味无穷。

别看制作米饼只需短短的5分钟,但从选料到发酵到调水配比等诀窍真不少。制作米饼要注意火候,如果火太大,米饼就会被烤焦,如果火太小,米饼则太粘,影响口感。这种老酵米饼要放入老酵进行发酵。

米饼在刚出炉的时候品尝口感最佳,软糯温香。但有些在外的海安人对此念念不忘,常托本地亲友代购,好在米粉饼容易保存,冷却后只需要放入电饭锅加热两分钟,无需加水加油,口感和新鲜出炉的并无两样。

杨柳摊饼

有一种思念叫家的思念,有一种食物叫家里做的杨柳摊饼。对于许多如皋的小伙伴来说,春日里的杨柳摊饼一定是儿时最珍贵的回忆吧~嫩嫩的杨柳树芽切碎了撒在饼子上,每一口都是春日的清新气息。每年清明节,如皋家家户户都要用杨柳嫩叶摊荞麦屑烧摊饼,这也不知道是沿袭了多少年、多少代的传统了。

杨树发芽的时候最诗意,近看明明只有棕黄的枝条,枝条上鼓着一个个依然是棕黄色的小芽苞;走在道上,却看到远处的杨柳树上罩着一层淡黄绿的烟,农人会以手遮额道一声:杨树起烟了。杨柳起烟,春就到了,清明就近了。

过清明为什么要吃杨柳摊饼呢?自然是有来历的。

春秋时期,晋国集团的继承人重耳被人追杀,集团员工介子推割自己的肉给他吃。后来重耳掌管了晋国集团大家排坐坐分果果,偏偏介子推躲在绵山里面不稀罕。重耳一想深山密林,找不到你,我放火逼你出来,反正地方是我的,有钱就是这么任性!可惜大火烧了3天始终不见人出来,光秃秃的山上很容易就找到了介子推。他已经被烧死在一颗柳树下了,柳树上还有一句话,“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重耳一看,这下事情搞大了,于是就将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第二年的寒食节第二天,重耳登山祭奠,老柳树活了,就赐名“清明柳”,并定为清明节。这一下子就捣鼓明白了,正宗杨柳是长在山上的。吃杨柳摊饼是为了纪念介子推呢!

荞麦营养丰富,蛋白质、赖氨酸、亚油酸、粗纤维的含量大大高于大米、面粉;微量元素也较高,钙和镁的含量为大米的2—4倍。它又是一种天然的保健食品资源,富含芦丁、矿物质,对心血管有一定的保健作用,同时有降压、降脂、降糖效果,并且对抑制肥胖症有一定的作用。

如皋的农民多数人并不懂得这些知识,但是,他们早就种植荞麦,我们小时候最常见的就是荞麦屑摊饼,但不常吃。听人家说荞麦产量不高,一般人家不种,要等农村亲戚窜门送上几斤的时候才能吃到。

记忆中的清明四月正是依依杨柳,留人沉醉的美好春色。脱去厚重的棉衣,和风吹面不寒,柳树新绿盎然。这样的季节,总是放肆地奔跑嬉戏。这个时候,还能吃上一年才一次的杨柳荞麦屑摊饼,更是让人心满意足。

其实这杨柳荞麦屑摊饼。说起来也是平常人家极其普通的吃食。若说有什么特别,便全在这杨柳二字和荞麦上了。这杨柳摊饼,或是和面的时候混进杨柳叶,或是煎饼出锅前在饼面上薄薄撒上一层杨柳叶。

这杨柳叶的选择是有讲究的,不能选垂柳叶,必须是旱柳叶,杨柳叶得在清明前采摘,最好是清明的前一天。但是年年气候总是不同,而杨柳叶的鲜嫩又很是短暂,便未必年年采得嫩度适中的叶子了。这摊饼的时机呢,清明前后都是可以的,馋了就可以做着吃,但是清明那天的清晨,务必家家摊上一锅,一家老少吃了早饭才是。

而荞麦虽然不属于高档食物,但它在贫困年代曾救过无数穷人的命。老一辈人都说,荞麦是最有诚意的一种植物,别的不说,就说荞麦开花,它总是匍匐于地,虔诚地把花顶在头上,就像向人类进贡一样。这的确是个不争的事实。荞麦的品性就像老实巴交的农人,他们只知道默默奉献,却从来不知道卖弄自己。

现在大凡来过“长寿之乡”如皋,品尝过长寿宴的客人,都会对其中的必备菜品荞麦屑饼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是正宗的杨柳荞麦摊饼几乎吃不到了。吃杨柳荞麦摊饼的满足,这样的清明仿佛定格在昨日。

杨柳摊饼的做法:

杨柳摊饼,顾名思义,这个原料必不可少的就是要有这杨柳叶,然后另外一个就是荞麦面,最好在搅拌的时候加上一点面粉,这样的话容易固定成形,另外还可以加上一点鸡蛋,这样摊饼就不容易粘锅了。

除了杨柳、荞麦,鸡蛋,盐、味精这些基本的调味料也是必不可少的,根据个人的喜好,大家还可以准备一些葱花洒在饼上。准备好了食材,接下来就是调面了。

别以为和好了面,所有的准备工作就OK了,这不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准备就是热锅。

所有的准备工作就绪以后,接下来就可以摊饼了。用勺子舀上一勺儿面,倒在热好的锅内,然后将锅慢慢向四周倾斜,使得面在锅内形成一个大大的圆饼。然后用文火慢慢烘。这时候,还不忘要在锅内淋上一点油。

先用文火将饼的一面摊成金黄色,再将饼翻过来摊另外一面。将饼翻过来之后,再用文火摊上一分钟左右,这热气腾腾,好看又好吃的杨柳摊饼就出锅了。

刚刚摊好的杨柳摊饼金黄色中带着一点绿,而且闻起来还有一股淡淡的香味,因为刚刚两边都煎过,所以边边上吃在嘴里非常脆,杨柳因为被油炸过,已经没有了苦味儿了,吃起来非常好。

做好的杨柳摊饼微黄的面里嵌着碧绿的柳叶菜末,咬一口,满嘴香糯,摊饼嚼烂咽下,方有一丝丝清苦回味。

金钱萝卜饼

金钱萝卜饼是南通著名的汉族小吃。以油水面包油酥再包萝卜丝和猪板油馅,用平底锅隔层烘烤而成。成品形如金钱,色泽和谐悦目,酥层呈螺丝状,纹路清晰,皮酥松微脆,馅肥美鲜香。

创制于清朝末年,七十年代南通点心师又根据《随园食单》加以改进,“南通金钱萝卜饼”已经载入《中国小吃》、《中国大百科全书》。

制作:

一、将萝卜洗净刨成细丝,加精盐(2.5克)拌和腌渍半小时,挤去汁,松开待用;猪板油去膜,片成薄片,撒上精盐(15克)腌渍1天,切成细粒;虾米用绍酒浸泡1小时,发软后剁成细末。

二、将猪板油粒、虾米末、葱花、白糖、味精拌和成油馅。

三、取面粉(600克)放入熟猪油(300克)拌匀,搓揉成油酥。另取面粉(900克)放入熟猪油(200克)及温水(30℃)350克,拌和均匀,摅揉至光滑绵软,成油水面。

四、将油酥、油水面分别搓条,各摘成15个剂子。先将油水面剂逐个揿扁成圆形皮子,包入油酥剂,制成油酥面坯。轻轻揿扁,擀成0.3厘米,厚33厘米长的薄皮,由两头向中间折叠成3层,再擀成27厘米宽、33厘米长的长方形皮,顺长由外向身边紧卷成圆棒形(卷紧,才能使纹路均匀、细致、不脱壳,不乱酥),切成大小相同的8段,逐个竖起揿扁,擀成直径6厘米的圆皮(螺丝顶要擀在中心),放入油馅,萝卜丝,包拢封口,收口向下,揿扁成金钱状,成饼坯。

五、取平锅,锅底铺一层元书纸或表芯纸,(元书纸用前先放火上燎去毛),将饼坯正面朝下,排到锅中纸上,加盖,放入大圆底锅内,置火上,小火烘烤40分钟,适当翻面,饼成淡黄色即成。

冷蒸

南通有句俗语称:“乡下人吃不到热烧饼,街上人吃不到热冷蒸。”冷蒸,如皋人又称“冷冷”。

冷蒸自古有之,清代《邗江三百吟》中记载:冷蒸,大麦初熟,磨成小条,蒸之,名冷蒸,以其热蒸而冷食也,并有诗曰:“四月初收大麦仁,箫声吹罢卖饧人,青青满贮筠篮里,好伴含桃共荐新。”清代诗人姜长卿《崇川竹枝词》中也载:“冷蒸搓成金缕丝,新蚕豆子恰相宜。”

南通吃货网微信公众号:ntchihuow

冷蒸,到底是个咋样的美味呢?我们就带你看看制作过程。一般,每年从4月中旬开始制作冷蒸。

冷蒸选材制作都颇有讲究,将熟未熟的青麦穗做原料,扯麦穗必须在灌浆饱满之际,不能早也不能晚。首先需要挑选麦穗。采摘将熟未熟的元麦穗是为首选,因为元麦即将成熟时,灌浆饱满,种子与稃壳脱离裸露,麦壳容易脱落,且此时元麦口感软糯滑爽,又有浓郁的青鲜麦香。

南通吃货网微信公众号:ntchihuow

南通吃货网微信公众号:ntchihuow

接下来需要讲麦穗脱粒,再筛去杂质。去除麦芒麦壳,筛簸干净,留下晶莹碧绿、玲珑剔透的青麦粒。

筛去杂质的青麦粒用文火翻炒。放到大铁锅中用文火慢慢翻炒,掌握火候很关键!炒老了,冷蒸会有烟火味;炒嫩了,冷蒸又会有生味。

将炒熟的麦粒再去皮过筛,用机器将麦芯磨成粉状,清香的“原生态粗粮”冷蒸新鲜出炉,可谓是色泽青碧,味儿甘甜,质地松软,入口糯韧,风味独特。

最后清香的冷蒸出炉。经过这一系列采、打、扬、炒、冷、剥、扬等等琐碎的工序之后,清香的“原生态粗粮”才“千呼万唤始出来”。

冷蒸好吃,且营养丰富。中医认为其味性甘平凉,有壮筋助骨、除湿去邪、保胃止泻之功效。冷蒸本是特殊时期青黄不接时的一种接济食品,如今已成为应时的尝鲜美食。冷蒸的吃法也多种多样,有捏成团吃原汁原味的,也有包上馅儿的……因其取材特殊,美味的冷蒸从上市至退市大概只有一个月时间,也只能在春末夏初时尝鲜。

冷蒸可直接捏成团吃,可煮粥,可韭菜爆炒,还可以加韭菜末、生姜米做成冷蒸饼,油烙成金黄色,很有农家风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