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京清代恭王府正殿原状推测

 aemon 2016-08-24

    北京清代恭王府及花园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花园已经对外开放,府邸也已搬迁腾退,并决定全面修复。修复工程中最重要的,也是难度最大的,就是复建府邸中路的正殿,即俗称的银安殿或银銮殿。该殿及其东西配殿在上世纪20年代初被烧毁,几十年来只留下一座轮廓不清的台基残址。对于复建,管理部门的态度是严肃慎重的,一方面广为收集文献旧闻,同时委托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对基址进行考古清理,取得了比较准确的数据。笔者有幸,多次受邀对此项工程进行论证,但由于缺乏第一手的考古资料,发表的意见自然不够精当。今蒙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宋大川所长慨允,借得考古报告详加研习,从而修正了不少原来的概念。复获同意,将根据考古报告研习之推测结果发表,以就教于各方专家。在此谨申谢意,并愿获得批评指正。

    一、建造年代

    恭王府的建造年代,已有不少专文发表,虽然非常准确的营造时间尚待详细考证,但总体的沿革是清楚的,即和珅府——和孝公主府——庆郡王府——恭亲王府。和珅府以前则颇模糊。

    据乾隆十五年(1750年)《京城全图》,当时此处的建筑与和府全然不同。三座桥位置一直未变,其北名厂门口,正对的南北向胡同名东煤厂(清末名毡子房,东煤厂改为其东之胡同),其西为西煤厂。两胡同之间有一大府,门殿四重,正厅五间,大门居中,规格较高,应即是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蒙古额驸阿宝的赐第。康熙四十八年,阿宝袭扎萨克多罗贝勒,图中此府的格局与《清会典》中贝勒府的制度完全一致。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其子罗卜藏多尔济晋为多罗郡王,故此府直至近代都称为“罗王府”。府西为西煤厂胡同,西邻即恭王府,西煤厂在清末也更名为府夹道。罗王府的西、南两面有三十多所大小不等的宅院,应是后来恭王府及花园的位置所在,也就是和珅建府以前的地段。据零星文献及一部分学者推断,此地曾有康熙时敦郡王允□府,清初大官宋权、宋荦父子宅第,乃至明代李广宅第、李东阳宅第等。细查《京城全图》,在这一地段中,只有四、五处宅院的厅堂为五间,前后三进院,格局对称完整,或许其中一处或几处即是这些名人的宅第。但在恭王——和珅府的位置上,却没有大型宅第,恭王府花园的位置上,也是一些中小型宅院。此图足以说明, 至少在乾隆十五年(1750年)以前,这一地段还没有后来恭王府那样格局的府邸花园。(图1)以下对和珅府及以后各府的年代试为推断。

1和珅府

    和珅在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授户部侍郎,官阶正二品。按照清朝制度,一、二品官的厅堂为七间九架。但《清会典》又规定,亲王府正殿为七间,设前墀(月台);郡王府正殿五间,设前墀;贝勒以下正殿称堂,不设前墀。虽然一、二品官的厅堂间数可以超过郡王府的正殿,但实际上很少有真正的七间大厅堂,七间之数应当是五间厅堂加两边各一间耳房的总数。现存一些清代大官宅邸的厅堂,如位于麒麟碑胡同的兵部尚书志和宅(今北京市文物局使用),即是五间大厅堂,两侧耳房各一间。作为侍郎的和珅府,也不会超过这个规格。


图一 乾隆《京城全图》中恭王府地段


    和珅在乾隆四十一年任户部侍郎、军机大臣时,其府邸是拆平了明代以来的旧房建新宅,或是占用了原有的一处或几处大宅院,因为没有直接的文献记载很难判断。但到了四十五年,和珅已是身兼数个最高官职的正一品大员,同时乾隆指婚,将和孝公主许配其子丰绅殷德,至五十四年正式完婚。这时的和珅府在礼制意义上就成了与郡王府同级的公主府,于是从乾隆四十五年以后大兴土木,新建府邸,便是顺理成章的事情,现在中路嘉乐堂内发现有乾隆四十九年题字的方砖,也可以作为旁证。从制度来看,正殿五间,两侧附耳房,前有月台,既符合公主——郡王府制度,也显示了一品官邸的规格。公主进府后居于东路。和珅住西路,在这里兴建了七间大厅堂,即后来的锡晋斋,同样是一品官邸的规格。要言之,恭王府的前身和珅府,是按照公主府邸和一品大官宅第的双重规格新建的。值得注意的是,和珅居住的西路,表面上看是休闲居处的宅院,有抄手游廊,垂花门,什锦灯窗,竹木花卉等。但正厅为七间,台基高二尺八寸(87.5厘米),与东路公主前厅(多福轩)相同;同时,明间的面阔与柱高和中路大殿一致。厅前设月台,用石雕须弥座,柱顶用石雕鼓座,厅内仿宁寿宫乐寿堂设“周制”仙楼。而且西路房屋,包括厢房、围房,都用雕花屋脊,豪华程度远远超过东路。由此可以看出,和珅建府时,在典章与富足之间选择的心态。

2和孝公主府

    和孝公主于乾隆五十四年嫁入和府。按清制,公主与郡王同级,府邸的基本格局也是“三轴四部分”,即中轴为礼仪部分,东轴为居住部分,西路为休闲部分,另有偏侧的供用部分。在和珅——公主府中,中轴只是代表公主的身份,因为公主地位虽与郡王一致,但不能在正殿设座接受礼拜。和珅虽贵为一品,但对于公主仍为臣属,不宜居中,所以正殿大约只在重大节庆时使用。而东院有五间正殿,殿前设月台,门殿四重,也符合郡王——公主府的规格。其正殿(多福轩)的面阔和进深与中路正殿也基本一致,说明两者地位相同。按照礼制,亲王府和郡王府最大的区别之一就是前者中轴线上建筑用绿琉璃瓦,而后者不能使用。据《大清会典·工部》记载的规定,亲王府“凡正门、殿、寝均覆绿琉璃瓦”。郡王府(亲王世子府)无此规定,但在叙述了郡王府的建筑形制之后,最后有一句“余与亲王同”。因此,有一种意见认为,凡是郡王府中没有提到的,都和亲王府相同,所以中轴线上建筑也应“与亲王同”,使用绿琉璃瓦。笔者细读《会典》此文,以为屋顶是否覆盖琉璃,是亲、郡王身份最大的区别,似不应仅用“余”字所能包括。同时,又有贝勒府“余与郡王府同”,贝子府“余与贝勒府同”,“镇国公、辅国公府制亦如之”的规定,则辅国公都可以使用琉璃瓦了,事实显然不是这样。所以郡王府的“余”,应当指的是亲王府的“府库仓廪厨厩,及典司执事之屋”,这些供用附属建筑,亲王府和郡王府,直至辅国公都是相同的,即“板瓦,黑油门柱”。而且,现存的郡王、公主府中,包括“铁帽子”的顺承郡王和克勤郡王府,都不用琉璃瓦顶,甚至有一些沿用旧府的亲王府(如后期醇亲王府),仍然保留原来的布瓦屋顶。至于屋顶形式,官员宅第厅堂均不得使用歇山式。公主府无明文规定,但现存乾隆时和嘉公主府(后来的京师大学堂)及和敬公主府,厅堂屋顶都是大式硬山,所以和孝公主府的屋顶仍为大式硬山,灰筒瓦。
[Page]


图2同治四年样式雷恭王府平面图(刘大可先生提供)


3庆王府


    嘉庆四年(1799年),和珅赐死,家产籍没,其府转赐庆郡王永璘。庆郡王死前晋为亲王,其后人缘事降袭,至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传至奕劻降为辅国将军,依制当年缴府。期间,和孝公主一直居住至道光三年去世,在这以前的庆王府不包括东路的公主府,乾隆五十四年前建成的公主府,规格与郡王府相同,所以庆王没有改、扩建的理由。只是在永璘去世的当年(道光二十五年),其子绵慜交出“毗卢帽门口”四座,太平缸五十四个,铜路灯三十六对。其中毗卢帽门口又称门罩,是皇宫大殿内隔断墙门上的装饰,因门罩似佛像毗卢佛之冠而得名。绵慜交出的四座毗卢帽门罩,两座应在中路正殿内,另两座可能在东路公主府正殿内。太平缸(灭火储水用的铁缸)多至五十四口,按通常安放间距,应排列200米左右,由此可证,连贯三路的后罩楼在和珅时期已经建成。

4恭王府

    奕在咸丰元年(1851年)封恭亲王,次年分府,王府就是前二年缴进的庆王府。据内务府奏销档,咸丰元年三月至二年二、三月间,对王府进行了一次修缮。一年左右的时间,应当主要是对中路礼仪部分进行了改造。从正殿考古遗址可以看出,殿北为连二磉墩,说明有后廊:殿南为连三磉墩,说明有前廊,但室内又多出一排金柱。这一排金柱在正殿中间的功能颇不合理,而且也没有表现在样式雷的平面图中,惟一的可能是,在恭王府大修时,为了增加气派,扩大了进深,在原檐柱之前(南)增加了一步走廊,而放弃了原来的金柱。从前后关系来看,正殿前台明距前院配殿北山面台明约1.5米,而后台明距后院配殿南山面台明为3.7米,显然前面向南扩展,缩小了距离。由此可证,恭王府在咸丰元年至二年大修时,是把原来庆王府的正殿拆平后重新建造的。遗址中有一块砖,上面墨书“王府足制”,也可以证明此殿为恭王府时新建。但是,由于三路格局早已形成,中路院宽难以布置亲王府应有的七间正殿,其面阔只好沿用旧基。在清代诸亲王府中,□亲王、郑亲王、简亲王、惠亲王府正殿均为五间,后期怡亲王府沿用宁郡王府,正殿也是五间,甚至后期的摄政王醇亲王府,也只是五间外加了外廊,所以,由于各种原因,亲王府正殿也不是绝对不能用五间。至于近年发现的同治四年(1865年)样式雷所绘恭王府及花园图,推测是当同治三年太平天国灭亡,“同治中兴”,恭亲王地位达到顶峰时,进行的又一次大修工程的设计图。(图2)笔者推测,这次工程的重点是全面改造了花园,其他部分大约只作了彩绘和室内外一般性修缮。要之,被火焚烧的正殿建于咸丰元年至二年(1851-1852年)。

    二、正殿原状权衡推测

    经过对建造历史的判断,又有详细的考古报告,已经基本具备了推测原状的条件。清代官式建筑,尤其是由工部主持的工程,都有严格的权衡尺度,因此首先要进行权衡推测。

1尺度调整

    权衡的基础是尺度。考古报告对基址状态表述得很清楚,但使用的是公制尺度。而当时建造时使用的是清工部营造尺,只有经过合理的换算,才能使权衡准确。但清初工部祖尺至清末已失,后人推算,有1尺等于30.9厘米,31.3厘米,30.79厘米,30.867厘米诸说;《中国古代建筑史》取1尺等于31厘米。由于遗址有一定程度的破坏,又使用手工测量,必然出现少许误差。经反复核算,得出1营造尺=31.2厘米,同时按清官式权衡,对遗址尺寸作了适当调整,调整的关系见下表。

部位

考古报告尺寸
(米)

调整后尺寸
(米)
调整后营造尺
(尺)
调 整 率
  正殿台基面阔

22.08-22.18

22.13

71.00

  ±0.23%
  正殿台基进深

15.53-15.77

15.60

50.00

  -0.45- +1.0%
  套殿(耳房)台基面阔

4.25

4.24

13.60

  -0.24%
  套殿台基进深

11.87

11.86

38.00

  -0.08%
  正殿明间面阔

4.20

4.21

13.50

  +0.24%
  正殿次间面阔

4.10

4.12

13.20

  +0.48%
  正殿梢间面阔

3.90

3.90

12.50

  0
  套殿面阔

3.25

3.24

10.40

  -0.03%
  正殿通进深

13.61

13.60

43.60

  -0.07%
  正殿前后廊进深

1.62

1.62

5.20

  0
  套殿通进深

10.32

10.36

33.0

  +0.39%
  套殿前后廊进深

1.32

1.31

4.20

  -0.75%
  月台面阔

12.50

12.48

40.00

  -0.16%
  月台进深

5.50

5.46

17.50

  -0.73%
  月台南丹陛宽

4.50

4.55

14.60

  +0.11%
  月台抄手台阶面阔

2.10

2.03

6.50

  (减去金边)
  月台抄手台阶进深

1.75

1.75

5.60

  0
  大殿北台阶面阔

后代改造

4.52

14.50

  (取月台南丹陛尺寸)
  大殿北台阶进深

后代改造

1.87

6.00

  (按六踩计算)
  磉墩宽

1.00

1.00

3.2

  0

    由上表可以看出,各部位的调整率都在百分之一以内,这是手工测量允许的误差,而且各部分尺寸均为寸的整数,符合营造规则,因此上述平面尺寸的推测应当是合理的。

2权衡选择

    均按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及近人整理的权衡为选择标准(以下通称《则例》),主要选择项目为:

    ①斗口。正殿(样式雷图中名前殿)为新建,虽因地形限制,开间仍用五间,但其他部分则应达到亲王府标准。依亲王府正殿通例,檐下必有斗栱,因此各部分尺寸皆由斗口决定。斗口选择为2.5寸(7.8厘米),根据有三:一是明间至少四攒平身科,《则例》规定每攒当为11斗口,四攒五当共55斗口,则面阔应为4.29米,基本合适(每当缩小仅1.8厘米)。二是现存王府斗栱绝大多数斗口为2.5寸。三是按柱径反推。《则例》规定檐柱径为6斗口,合46.8厘米(1.5尺),柱顶石加一倍为三尺,磉墩宽3.2尺,正适合安装柱顶,可证柱径与斗口符合权衡。这里需要说明,按照《则例》,大式建筑的磉墩宽度应多出柱顶石每面2寸,现在为每面1寸。这是因为,3.2尺的磉墩正是两块大城样砖的宽度,如再加二寸,就不好排砖,因而随机加以变通,这在砖瓦工程中是常有的现象。
    ②正殿柱高与出檐。柱高有三种权衡选择。一是台基面至挑檐桁下皮为70斗口,合5.46米,柱高再减去斗栱和平板枋高度。清代王府正殿斗栱有用七踩也有用五踩的,但面阔少于七间的都用五踩,斗栱选用五踩,则柱高即可确定。二是由下出反推。按《则例》,上出与下出之比为4∶3,下出1米,上出为1.33米,合约17斗口,但《则例》规定,斗栱以外出檐为21斗口,相差太多,所以不能使用此法。三是开间(明间)与柱高的比例,按《则例》应为1∶0.8,但是也有不少例外。如按第一种选择,檐柱高应为70斗口减去斗栱和平板枋高度共11.2斗口,实高58.8斗口,合4.59米。开间与柱高之比为1∶1.09,柱高超过开间,但此数尚低于皇宫中乐寿堂1∶1.12的比例,更低于某些寺庙大殿的比例,而与此府西路的大厅堂(锡晋斋)相同。

 


图3故宫太和殿前“甲库”
歇山金刚墙山花及琉璃博风

 


图4故宫宁寿宫歇山与顺山房交接


图5 淳亲王府中殿与顺山房交接


[Page]

    ③套殿(耳房)柱高与出檐。按规制,套殿檐下不设斗栱,其柱高有三种选择。一是由柱径定柱高,套殿的柱径肯定小于正殿,但遗址的磉墩宽度又同为1.0米,显然是为了施工方便统一了宽度,因此难以确定柱顶和柱径尺寸。二是由出檐反求。套殿正面下出为78厘米,按4∶5的比例,出檐应为97厘米,约3.1尺,按《则例》,柱高为出檐的三倍,即约9.3尺,合2.90米。三是按开间与柱高1∶0.8的《则例》规定,开间3.24米,则柱高为2.59米,约合8.3尺。但如前所述,在实际工程中开间与柱高的比例并不是绝对不变,而柱高与出檐的比例则普遍实行,所以选择柱高9.3尺,即2.9米比较恰当。柱高为柱径的10至11倍,则檐柱径可用9.3寸,合约29厘米。开间面阔与柱高之比为1∶0.9,这也是清官式建筑中常见的比例。
    ④台基、踏步及散水。据考古报告,正殿现存台基高75厘米,七层干摆砖。正殿前墀(月台)前面的丹陛已毁。依通例,正殿台基高于月台一步,即一个压面石高度,现存角柱石高75厘米,即等于月台的高度。再从月台残存东抄手台阶推测,其进深为1.75米,以每步高5寸(15.6厘米)计算,共可安装四级加一个砚窝石,四级为五踩,总高为5×15.6=78厘米,3厘米的差距应出自灰缝、残损及测量的误差。要之,月台高78厘米,合二尺五寸;正殿台基高93.6厘米,合三尺;套殿台基与月台同高,为78厘米。月台正面丹陛宽度与明间相等,高度一步。抄手台阶去掉金边实宽6.7尺,合2.1米。正殿角柱石正面65厘米,侧面50厘米。北面台阶加一步,宽与正面一致。

    散水有两种宽度。月台、正殿前檐及套殿周边为“一封书”式,宽52厘米;而正殿后檐为“兀字面”式,宽75厘米。出现前后不同的原因,很可能是正殿后檐散水仍保留和珅——庆王府的遗存,前檐是新拓展的,因而改变了尺寸。

    三、形式推测

    权衡得到合理的选择后,即可进行形式推测,最主要的是对屋顶形式的推测。正殿屋顶有两点是肯定的,第一,不是庑殿、悬山式,也不是重檐,因为北京的王府中没有先例;第二,宫门和寝殿已是大式绿琉璃瓦顶,正殿不可能低于它们,格于典章,也不可能是黄瓦或黄瓦绿剪边,同时考古遗物中有绿琉璃大吻残件,可证屋脊用大吻而不是脊兽。在此基础上作如下推测。

1大殿屋顶

    有两种选择的可能,即硬山式或歇山式。选择硬山式的理由有三,一是正面下出大于山面。山面从磉墩坑中心至台基边为94厘米,山墙外包金(墀头)厚度最多可为柱径的1.8倍,约85厘米,可余金边9厘米约3寸。按规定金边应为2寸,但大式建筑也有3寸的实例,因此符合硬山法则。二是考古遗物中有绿琉璃博风残砖,砖后有“丁”字带,“揪子眼”,厚泥灰,说明此博风与砖墙为同一砌体。其中一块有墨书文字“前殿西山前坡四”,前殿即正殿,此砖就是硬山墙上的博风。三是套殿进深大,屋顶高,作为顺山房,两个硬山山墙便于相接。但经过仔细比较,上述理由仍不严密。一是根据考古报告已判明,正殿完全是新建,但只是增加了进深,台基面阔尺寸并未改变,平面不变不等于屋顶不能改变形式。二是此博风砖既可以用于硬山山墙,也可以用于歇山山花。虽然现存的王府歇山式大殿琉璃砖作博风的,都是挂钉,山花板仍为木制,但也不排斥山花部分为砖砌金刚墙,博风砖砌入墙中的可能,故宫中即有这样的实例。(图3)三是顺山房屋脊高过正殿屋檐的实例很多,都能得到妥善的处理。(图4、5)因此,歇山式也是合理的选择。两者比较,在技术上硬山式是合理的,但作为典章类建筑,规格制度也是决定因素。此府是王公府邸中最高等级的亲王府,此殿是全府中最尊贵的大殿,但它的体量却因地形限制无法再扩大,因而只能在形制上加以弥补,歇山等级高于硬山,檐下加斗栱也提高了等级,现在看来,歇山式的可能性更大一些。考古出土残件中有16厘米宽的绿琉璃筒瓦,可知是用五样瓦;有残兽高约48厘米,可断定为五样垂兽头;按通例,正脊和正吻可加一等为四样,也可以不加仍为五样。按通例,每柱高2尺放小跑(走兽)一件,柱高459米合147尺,小跑用七件,前加仙人一件。檐下斗栱可为重昂,也可为单翘单昂,前者豪华程度高于后者,所以选用重昂。

2套殿屋顶

    套殿内侧与正殿相连,因内侧中间设门,故无中柱;外侧正中有山柱磉墩,所以只能是硬山顶。按照规制,套殿应为布瓦屋面,筒瓦宽与椽径相等,为三分之一柱径,应使用2号瓦,但作为礼制殿堂,照例可以加大,选用1号筒瓦(宽13厘米)比较适当。

    套殿与正殿的屋顶相接,从设计的角度,可以有三种选择。一是套殿的屋顶为(鹿)顶,屋顶插入正殿屋檐以下;二是套殿屋顶为双卷勾连搭,降低屋顶也可以插入正殿檐下;三是套殿与正殿屋顶直接相插,在正殿屋檐上出天沟。但实际上都有问题。第一种在所有清官式建筑中从未有过,如为平顶,都是用拍子挂檐板而不用瓦檐;第二种打破了屋顶形象的完整,也没有过类似的先例;第三种不但破坏了主殿的形象,结构上比较复杂,同时也没有先例。现有的实例中,都是顺山房仍为一个屋顶,与正殿屋檐相交处降下,做成坡度很缓的罗锅顶。在本工程中,是可以按这种做法处理,无论结构或外形都不会出现矛盾。由于套殿只有一间,部分屋顶下降,高出正殿屋檐的部分不长,从立面上看,不宜作正脊安吻兽,而使用过垄脊较为合适。

3其他

    ①墙身。正殿、套殿应为干摆做法,各墙厚度均按《则例》规定。正殿山墙总厚度30.6尺(1.12米),外包金2.7尺(85厘米),下碱用大停泥砖17层,高1.36米;后檐墙与槛墙同厚,为18尺(57厘米)。槛墙厚17尺(53厘米),高度按规定为柱高的三分之一,应为1.4米,但此殿柱高已超出《则例》规定的高度,故可适当降低,用13层大停泥砖,共1.04米,再加榻板厚5.6寸(17.5厘米),窗台总高约1.22米,合乎正常尺度。
套殿硬山墀头(外包金)厚度应为山面下出减2寸金边,约44厘米(1.4尺),山墙总厚64厘米(2.1尺),下碱用11层大停泥砖,高88厘米,墀头戗檐砖及盘头均雕刻花卉。槛墙厚47厘米(1.5尺),高用11层大停泥砖,与山墙下碱取平,为88厘米,加榻板厚11厘米,窗台总高99厘米。后檐墙与槛墙同厚。正殿与套殿山墙间有约15厘米的金边空当,是套殿山墙拔檐和披水砖的位置,其下部用砖填封。
    ②装修。按样式雷平面图所示,正殿南面明、次间为隔扇门,梢间为槛窗;北面明间为隔扇门,次、梢间为实砌墙。按面阔尺寸排列,隔扇、槛窗均为四扇。依通例,隔扇六抹,槛窗三抹,格芯为三交六椀菱花。
    套间的使用功能是居处休息,按惯例应为支摘窗。南面满间,共二樘,北面后檐墙上开方窗,为一樘,格芯为“步步锦”式。
    室内装修,正殿顶棚按等级为井口天花,套间为白樘箅子糊纸。正殿明间正中,依亲王府制度,安三扇屏风,前设宝座。据样式雷图,东套殿前(南)檐靠窗设榻,前有落地罩,后(北)檐靠窗设炕床带罩,前设满间碧纱橱;西套殿前檐靠窗设榻,前有栏杆罩,后檐靠窗设炕床带罩,前设落地罩。
    ③彩画。北京现存的王府中,彩画几乎都经过后代重绘,很难找到准确的参照物。文字记述也很简单,仅《会典》中有一句“饰以五彩金云龙纹”,得知彩画中可以用龙为题材,金为材料。或者可以从故宫偏宫中找到类似等级的彩画作为参考,总之彩画复原应当进行专题研究。笔者仅从体制上作简单的推测。亲王府不能使用皇帝专用的和玺彩画,但可以用旋子彩画中等级最高的,如金琢墨石碾玉,龙锦枋心;套殿可用墨线小点金。大殿井口天花可用坐龙。



图6  恭王府正殿平面复原图
[Page]


图7  恭王府正殿横剖面复原图



图8  恭王府正殿套殿横剖面复原图



图9  恭王府正殿纵剖及北立面复原图



图10恭王府正殿南立面复原图



图11  恭王府正殿东侧立面复原图

    ④月台栏杆。《清会典》规定,亲王府正殿前墀(月台)“环以石栏,台基高七尺二寸”,七尺二寸应是台基加栏杆的总高,亲王府台基规定高四尺五寸,月台减一步台明,应高四尺,则栏杆高为三尺二寸。郡王府月台高三尺,栏杆高一尺五寸。今恭王府月台高二尺五寸,尚低于郡王府规格五寸,而且现存王府建筑中还未见到有栏杆的实例,考古遗址中也未发现任何石雕残件,根据现在已知的资料,月台上有栏杆的可能性不大。据样式雷平面图,月台前接丹陛,考古报告因遗址残毁,误认为台阶。但样式雷平面图中,月台两侧未绘抄手台阶,也可能是后来增加。

    以上是笔者在目前掌握的有限资料条件下试作的推测。(图6-11)此前管理部门已经委托设计单位作了复原设计,与笔者或有相同,也或有不同之处。不论如何,笔者的推测仅止于个人管见,进行学术探讨,绝无干预设计工作之意,这是特别要加以说明的。

    本文所附复原推测图由陈欣伟工程师绘制,特此致谢。

①重要的研究论著有:单士元《恭王府沿革考略》,载辅仁大学《辅仁学志》,第七卷一、二合期,1938年;周汝昌《红楼访真》,华艺出版社,1998年版;赵迅《恭王府及花园》,引自文安主编《大清王府》,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年版。
②《大清律例》,卷五十七,“礼律仪制·服舍违式”。
③《大清会典》,卷五十八,“工部”。
④参见单士元《恭王府沿革考略》,见注①。
⑤见吴承洛《中国度量衡史》,第五章第九节,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
⑥刘敦桢主编《中国古代建筑史》,附录三,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年版。
⑦正殿台基面阔,考古报告中出现了三种尺寸。第一种,在总述中为22.10米;第二种,在分述中,及栏土墙、柱坑和柱坑至台基边尺寸之和,均为2218米;第三种,柱坑及柱坑至台基边分段尺寸之和为22.08米,看来是测量的误差。今取丈尺整数71尺,约合22.13米,误差率在±0.23%之间。
⑧正殿台基进深,考古报告中也出现了三种尺寸。第一种,在总述中为15.6米;第二种,柱坑、柱坑至台基边及柱坑间尺寸之和,为15.77米;第三种,拦土墙至台基边、拦土墙厚及拦土墙间尺寸之和,为15.53米。今取丈尺整50尺,约合15.6米,误差率为-0.45至+1.0%。
⑨马炳坚著《中国古建筑木作营造技术》,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刘大可编著《中国古建筑瓦石营法》,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年版。

(作者为北京古代建筑研究所研究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