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17日)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荆州市举办全省再生稻生产机械化高产高效技术培训与现场观摩活动,目的是推进再生稻生产的机艺融合,促进再生稻持续稳定发展。上午,大家集中观摩了再生稻机收、高效农业机械植保、再生稻高产高效栽培等作业现场。下午,聆听了专家关于再生稻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及配套农艺技术培训的讲座,有关市县作了典型经验交流,内容丰富,收获颇多。为进一步做好再生稻机械化技术推广工作,下面,我讲三点意见,供同志们参考。 一、深刻认识我省发展再生稻的重要意义 再生稻在中国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可以追溯到1700年前,具有一种两收,省种、省工、省水、省药、省秧田,栽培技术简单易行,米质好,食味佳,无污染等诸多优点。正是这些突出的优点契合了现阶段我省发展粮食生产的新形势和新要求,传统种植赋予了时代新内涵,大力推进再生稻生产机械化,发展再生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发展再生稻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我国粮食生产经过十多年的连续增产,粮食供需总量基本平衡,但主要粮食供给侧结构性矛盾突出,适应不了多样化的市场需求。增加品质优良、市场需求旺盛的再生稻是我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也是我省农业生产转方式、调结构、提品质、增效益的努力方向。近几年,我省通过高产创建、水稻集中育秧、产业技术体系等项目和技术措施,再生稻面积呈现出逐年恢复的发展势头。2015年统计数据显示,全省再生稻面积达140万亩,黄冈地区约80万亩,荆州地区约40万亩。面积较大的县市有蕲春、监利、洪湖、沙洋和浠水等县市。据专家测算,发展再生稻将对我省水稻优质贡献率达4个百分点,将进一步提升我省粮食市场竞争力,巩固我省粮食主产区的战略地位。 (二)发展再生稻是实现农业绿色发展的战略选择。发展再生稻是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题中应有之意。再生稻“一种两收”,比种植一季中稻增加产量和收入,亩平增产200公斤左右,高的超过350公斤,价格一般高0.2元/斤。重要的是减少了劳力投入和农药、化肥以及水资源的投入,也是落实农业部“一控两减三基本”的重要举措。2009年以来,我省在蕲春县、洪湖市等地建立了再生稻研究示范基地,开展了再生稻适宜品种筛选、再生稻全程机械化栽培技术、头季不同收割时期不同留桩高度对再生季产量的影响、配套高产栽培技术和高产高效机理、油菜—中稻—再生稻高效模式配套等研究。再生稻也是最好的绿色消费。当前食品消费,人们一个很突出的诉求就是绿色、健康,再生稻米质优、口感好已经得到消费者的普遍认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环保、绿色的消费理念将日益深入人心,绿色消费潜力巨大,再生稻前景看好。 (三)发展再生稻是应对农业自然灾害的有效手段。“两季不足,一季有余”的南方水田区,都是再生稻的适宜区。农业部已将再生稻作为南方洪涝区的农业技术抗灾措施,中国农科院已在湖南、四川进行了多年试验研究,我省在历年的洪涝灾害期也有实践探索。今年6月18日至7月21日的超常梅雨期,导致我省水稻大面积受灾,一些受淹时间不长、根系有活力、次生分蘖能力强的品种,通过割苗留桩,实行再生稻生产,最大限度地抗灾抢季节,最大限度地降低生产损失。我省再生稻的再生季产量最高记录为每亩425.1公斤,理论上可以挽回产量损失的60-70%。在我省6-7月份洪涝灾害常发,在田作物受影响最大的作物之一就是水稻,除“早翻”改种之外,发展生育期只有50-60天的再生稻,也是我省农业抗灾生产的重要选择。 二、准确把握我省再生稻机械化的技术要点、难点 我省是水稻生产大省,虽然水稻机械化种植技术相对成熟和完善,为再生稻机械化生产打下了良好基础,但再生稻生产的特殊性对机械化技术提出具体而明确的要求,再生稻生产机械化方面还存在着“三个不适应”。 一是在种植环节上还不能完全适应再生稻生产的要求。再生稻种植要突出一个“早”字,这就必须在育秧环节上采取温室或钢架大棚育秧,但不少地方由于缺少温室或钢架大棚,早育秧难以保证;再生稻对秧苗要求高,育秧就成为我们必须解决的第一个问题,有的地方秧盘播种流水线还未普及,仍然采用人工撒种,播种均匀度差,育秧质量难以保证。栽培模式必须考虑机收环节的需要,满幅均匀的株行距与机收需要预留行如何协调一致的问题,不仅需要农艺的改变与适应,还需要插秧机具的改变与适应。机械化就是要标准化,在生产第一环节就必须严格的对应技术标准和要求,这是保证再生稻机械化生产的基础,是实现再生稻高产的基础。 二是在植保环节上还不能完全适应再生稻生产的要求。再生稻生产的病虫害防治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是实现再生稻优势生产、优质生产、绿色生产的关键。传统的背负式电动喷雾器和机动喷雾器仍然在防治工作上唱主角,这不仅影响防治工作的效率和成本问题,而且还直接影响再生稻的再生问题,以及绿色品质的市场定位和品牌营销问题,实现高效绿色环保的喷杆式喷雾机和无人植保飞机防治方式在再生稻生产就显得更为紧密和必要,但目前大多数地方尚未普及应用,这就是我们再生稻机械化生产必须解决的第二环节问题。 三是在收割环节上还不能完全适应再生稻生产的要求。再生稻机械化生产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机收对再生的影响问题,是再生稻全程机械化的最大难点和关键。其影响主要是两个方面,第一,留茬碾压问题,由于没有预留作业行,收割机履带对留茬稻桩碾压面积较大、再生芽因碾压受损较重,直接影响再生稻有效穗数达不到亩均16万以上的产量标准。同时,许多机收的稻桩普遍偏低,影响了再生稻安全抽穗扬花。再则,头季稻实施机械收割需较早把稻田里的水排干与再生稻的发芽再生需及时补水的平衡问题,收割作业不重复碾压的路径规划及机手操作规范问题。第二,秸秆粉粹问题。再生稻必须将头道秸秆粉粹并均匀抛洒田中,最大限度减少秸秆对再生芽的生长的不利影响。目前,不少地方仍然使用的是双滚筒式联合收割机,秸秆粉碎还田的质量达不到再生稻再生的农艺要求;有的收割机甚至没有安装秸秆粉碎装置,形成秸秆对再生芽覆盖的不利影响。目前,再生稻第二季亩产量,有的高达300-350公斤,最高可达400公斤,而有的地方只有150-200公斤/亩,差距巨大,问题就在于这些环节没有得到有些解决。 三、多措并举加快推进再生稻生产机械化 再生稻发展前景看好,发展空间大。再生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是我省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我省水稻全程机械化的新课题和鲜明的湖北特色,对我国南方水稻产区具有突破和引领意义。为此,我们必须群策群力,上下齐努力,着力在以下四个方面下功夫。 (一)在强化政策支持上下功夫。购机补贴是农机推广重要的政策工具。再生稻机械化生产所需农机具全面纳入补贴目录,应补尽补,普惠补贴,优先结算,不作限制;对新研发机具开辟“绿色通道”,快试验,快鉴定,快归档,加速其推广应用进程。将再生稻机械化生产纳入有关项目给予必要的支持,并突出合作社主体,体现激励先进的导向。 (二)在强化技术研究指导上下功夫。再生稻全程机械化生产,主要是技术问题,专业的事就需要专业的人来做。我省已组建了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的专家组,其中水稻专家组要突出再生稻全程机械化这个重点和难点。要整合农业科研、管理、推广、生产、企业等部门、单位的力量和资源,要有农机专家与农艺专家的联合团队,还要有农机生产企业的技术团队,开展再生稻全程机械化技术与装备的联合攻关,联合建立再生稻全程机械化示范样板,科学制定再生稻全程机械化发展规划和整体解决方案。 (三)在强化规模化和标准化生产上下功夫。一是强化规模化生产。集中连片规模化生产是再生稻全程机械化的前提和基础。我省再生稻适宜区主要是两大产区:第一,江汉平原生态适宜区,该区域共约15个县市区,以荆州市和天门、潜江、仙桃为主,再生稻面积潜力约250万亩;第二,鄂东、鄂东南生态适宜区,该区域共约23县市,以黄冈、咸宁、黄石、武汉、孝感为主,再生稻面积潜力约300万亩。在适宜区必须大力推进规模化生产,要抓住再生稻生产的合作社这个主体,加快土地流转和集并整理,解决机械化作业的基础设施配套问题,为提高机械化作业的效率和效益打开空间,为适宜再生稻生产使用的农机具专项研发与示范推广提供驱动力。二是强化标准化种植。机械化就意味着标准化,要研究制定适应再生稻机械化生产的田块、茬口、品种、育秧、栽培、植保、收获等作业质量标准和技术规范是重要的基础技术工作。有了一整套作业质量标准和技术规范,就能实行统一种植模式、统一品种、统一机械化育秧、统一机插、统一管理、统一机收的标准化生产。特别是种植密度、株行距、首季收割时间、留茬高度和秸秆粉碎还田的长度都要有可参照的技术参数,这些都需要各地有针对性进行试验积累和总结。同时,要科学选择最佳收割路径。加强机手标准化操作的培训,提高机手作业水平,尽量减少收割机在田间的往返频率,特别是田间转弯处选择合适的转弯角度以减少机具行进时对稻桩的碾压。 (四)在强化机具选型、推进机艺融合上下功夫。机具选型是农机技术推广最重要的技术工作,这不仅需要我们掌握农机技术及装备的通用性,还要了解其区域作物的适应性,以及现有机具的可选择性和可改造性。要抓好机械选型与装备组装集成,从育秧方式、播种设备到耕种管收各环节,都要科学选择装备。各地实践证明,橡胶履带的全喂入式收割机比轮式的半喂入式收割机更适合再生稻的收割所需;要与农机生产企业合作,研发能够调整行距的再生稻专用插秧机。如果在第一季种植时调整行宽,与头季稻机械收割行走路线相匹配,就可减少机械对头季稻蔸的碾压,提高再生季的有效穗,提升再生季的产量。研发履带压实小、割幅较宽的再生稻专用联合收割机。在保证头季稻栽插行路与收割机轮距相配套的基础上,尽量减少联合收割机收割头季稻时对头季稻的碾压量;要安装并有切碎抛洒秸秆的标准配置,如果再生稻头季机收时秸秆过多过厚覆盖了稻桩,就不利于再生苗发育返青。 同志们,“十三五”是我省大力推进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的关键时期,抓好再生稻生产机械化是我省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的一大亮点。这次活动是我们大力推进再生稻机械化生产的总部署和总动员会、培训会、推进会,各地要加强组织领导,加强统筹规划,加强宣传引导,加强技术攻关,加强技术培训,为我省粮食生产特别是优势的再生稻产业发展作出我们农机行业应有的贡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