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QQ空间

 我想是云 2016-08-24

目前对杨氏太极拳打法的体会---邓一琳

目前对杨氏太极拳打法的体会
邓一琳
应一些拳友的请求,结合今天早上的讲解,讲一讲我的体会。(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一. 预备式
传统杨式太极拳一般是直接开立步站好,但有时作为表演或参iji赛,为了表示对裁判和观众的尊重,还是先并立步站好,再开步。
1.并步直立,浑身放松,目光平视,舌尖轻贴上齿龈,颈部轻贴后衣领。
2.身体重心移至右腿,左脚由脚跟而掌外沿而脚尖缓缓抬起,以尾闾为定点,划鼻尖,向左开步(或以鼻尖为定点,划尾闾),右手意念从小指、无名指、中指、食指而大拇指依次扎地或找脚踝,同时脚由大趾依次落地,而后脚掌,脚心,脚跟,踏实,自然站立,腿不挺直,也不刻意弯曲,两脚外沿与肩同宽。
3.张肘、舒肩(意想胸像两扇门打开了,胸中一颗珠子落入丹田,肩井穴找涌泉穴)、鼓腕,做一次深呼吸:吸气从脚下涌泉穴过腿三阴经而上,过会阴,对穿至命门,沿后脊督脉上行,过百会下行吐气,从口腔龈交穴往下,沿任脉下行至丹田,过命门,沿腿三阳经下行,至涌泉。与此同时,手上之气沿手外侧三阳经,过檀中穴,由手三阴经贯至指尖。感觉脚下涌泉穴与肩井穴相通,肩井有水,不再是枯井,口中生津。
二.起势
1.在腰的催动下,随吸气双手侧立,中指领劲缓缓抬起,感觉大臂往上,肩背往下,肘下坠,双手抬至与肩同高,双手掌心基本朝下,小指侧略低。
2.随吐气,双手在腰的催动下,由肩、而肘、而手侧立掌边外旋边下落,掌再微微内旋,按至胯侧前方,务必使掌指朝前。
3.注意:双手上行时,是一种鹏劲,身体不要后仰,而要微微前探,把重心放在涌泉穴上; 双手向下时,想着双手往下,非向后,意念是要搜对方的脚跟;双手从腹前继续下行时,意念以肩肘领劲下采;这是一种棚和采按。双腿不有意屈蹲,仍自然直立。(全套动作惟有起式要求起吸落呼。其余拳式均自然呼吸。)
三.揽雀尾
这是太极拳的核心。打好了揽雀尾, 可以说就打好了整套拳的三分之一。
1. 左棚 分四动。
⑴ 重心放在右腿上,腰和右脚外摆45度,重心下落成一小弓步,同时双手朝右脚尖方向(右前方)举臂,右手与肩同高,左手在胸腹前。这是上前去接对方的手臂。注意,沉肩坠肘,手上之力气仅需抬起手臂即可。(此高度确定了整套拳架的高度)
⑵ 腰微右转,左脚抬起,右手朝右后下采,同时左手外旋,此时左右手成右高左低的斜抱球状。注意:右手腕要高于肘。
⑶ 腰向左圆转,左脚向正南方向提膝迈步(距右脚约一拳横向距离),带动双手臂向南前棚,此时左手略高于右手,两手合成一张弓,随左腿踏实前棚。左脚是插入对方裆下,左手是向对方腋下棚挤,右手助力,附于左手小指腕侧。注意:腰的右转再左转要注意微变化。
⑷ 接上动,左脚内扣30度---40度(视各人舒适度),同时右脚外摆45度朝正西;与脚同时,腰带动右手,从左手指尖向外、向右后扇形下采。身体朝西偏南,头朝正西,左手向南外棚,力点在拇指外侧合谷穴,右手与右脚尖同向。左手是向外(南)棚架,右手是向右下采按(力点在小指侧掌根)。此为侧弓步,重心左七右三。注意:无形中,双手与肘已经与对应侧的脚和膝合;右手一定不要靠近右胯,以免引敌上身(从正南看左右手, 右手掌指要略超出左手)。注意脊柱垂直于地面。(待续)

三.2 揽雀尾之
2. 右棚 分三动
⑴ 腰微左转,带动重心完全左移至左腿,同时左手随腰的左转微向左后外旋、再内旋,这是粘着对方的手引化;与左手同时,右手用拇指领着、由原地在腹前外旋划弧,此时,左手高度略低于肩,掌心略斜朝右下,右手在腹前,掌心朝左后,双手成一左高右低斜向抱球状;右脚在右手旋转的同时已提膝抬起,向左、向西划弧,准备迈步,膝盖朝西。
⑵ 腰微右转,右脚跟正西落地,与左脚横向距离约15公分左右;左手找右手,双手臂两张弓合成一张弓,准备前棚。
⑶ 腰继续朝西右转,同时右脚掌逐渐踏实,双手臂随弓步逐步撑圆向前上棚。左手逐渐靠近右手脉门。右手力点在右手拇指外侧合谷穴。左手助力。
注意:定势时,双手劲力朝前,腰命门后撑。右手指高于手腕,与肩同高,手腕高于肘。棚劲不是单凭双手的拙力,而是肩肘胯三道气圈松圆散出形成的外张力,劲要整。。有棚在双臂一说。
3.捋 分四动
⑴ 腰有动意在先,微左旋,同时双手小臂(非手掌)左外旋、右内旋(右手扶对方肘,左手扶对方腕),左手位于右肘弯处,两掌心斜相对,两手之间的横向距离约为手臂的厚度。注意:在腰微左旋的同时,脊柱已经微向左后移动,但此时双手臂的劲力仍有朝前、略偏右的棚劲,并未马上后撤。所谓粘住对方手腕和肘。
⑵ 脊柱后移,重心后移至二分之一处,双手臂顺势向后引带(此为依靠自身的后坐重力拉对方前扑)。

重心继续后移,同时腰继续左转,圆裆松胯,胯保持不转,左手抓住对方手腕继续向左后引带,右手扶住对方肘向左侧捋。此为一后、一左的两股合力。注意:在捋带的过程中,务必圆裆开胯,否则,膝盖会随着腰的左转也左转。这样,一定是脚尖没有对膝盖,裆成了夹裆、尖裆。
⑷ 定势时,为后坐步,即右虚步(后七前三)。双手的位置:在腰已经到了左转的最大位置即可住手。左手在左胯腹前,右手基本在正腹前(右手腕基本在正中处)。注意:此势动短意长。动作的幅度并不大,但你要感觉到左后方是空的,可以把对方甩到左后方去。但动作到此结束,是防备对手觉察不妙要后撤,而随时准备挤兑对方。
捋式的关注点在于轻灵、不丢不顶,顺其来力将其引进落空。
4. 挤 此势分两动。
⑴ 腰有动意在先,在腰微右转的同时,右手外旋下切(注意右手勿丢掉、空掉),左手内旋掌心贴于右手脉门处,左手小指掌侧与右手腕的第一横纹齐,左手拇指扶于右手小臂内侧。
⑵ 弓步前挤。后手,即左手为主手,右前手是垫子,但与对方接触点仍是右拇指外侧合谷穴。注意:定势时,右手腕略低于肩,双手臂与水平线呈约45度夹角。但注意指尖高于腕,腕高于肘,手背与手臂成平面,无有凸凹,即右手臂斜置于胸前。手前挤,腰命门仍后撑,意在身体中垂线,即上中下脊柱催动气圈前挤。(此式较之棚式手腕略低于肩)
5. 按 此势分三动。
⑴ (由挤)右手内旋,两掌心均朝下,左手在右手腕上,微前送(这是在转关处),尾闾脊柱微后动,双掌分开,相距约一拳宽;
⑵ 脊柱后移,腰随脊柱后移并微左转,带动双手向后(胸前)引带,双手由一拳间距变为与肩胸同宽间距。此为分开对方双手并向后引带下压。
⑶ 当成为后坐步时,双手已到肩胸前(注意双手掌勿出肩外,后肩胛骨不要突出),双手微坐腕,边弓步边沿原线路前按。定势时,手腕略低于肩,这是推对方胸部。注意:前按时,双手与肩胸并不大动,主要是腰胯的前移带动了手臂的前行,即上体的整体前移。但在弓步即将到位时,要展开双肘前推,同时命门后撑,即腰顶。前后对拔劲。还要注意,前按手,或前推掌,接触点在小指一侧,所以,两掌心是斜相对的。定式时,把意念放出去,手中似有一小气球推向前方,掌指微张。所谓形于手指。此式意在要掀开箱子后侧的合页,有海浪向前、向下拍打之意。
四.单鞭 此势分五动
⑴(由按接单鞭)先松右胯,重心由右脚涌泉穴后移到右脚跟,同时双手由按时的坐腕竖掌放松下来,掌指微俯,但仍斜朝上。
⑵ 以右脚跟、右腿为轴,用腰胯带动上身向左平扫至东南方向(腰已到达极点,左手与左腿相合)。此动注意右脚外侧贴地,脚内侧微开,膝盖向外(即向右侧)微撑,整体向左内扣至少90度。双手臂成弧形,左手略高,右手略低向左(东)扫荡。意在右臂(因为右手是阳掌)。注意, 虽肩胯同转,但胯为主,意在右侧。
⑶ 双手曲肘朝胸前下採(注意大小臂之间夹角不要小于90度)。此时,腰已经有右转的动意,但外形不为人知。此採劲起的是秤杆上的秤砣作用,依靠掌心下沉,内劲向下松沉,非用力下压。
⑷ 腰继续右转,带动双手至胸前、再至右胸前,继续向右(南偏西)。此时注意腰动但胯少动,随时注意一动无有不动,务必圆裆松胯,右脚是负重脚。
⑸然后手、左脚、腰胯同时启动, 右手变勾手向右后运行(击打对方下颏或颈部),左手外旋斜朝内,置于右手腕内侧,左脚抬起正东迈步,与右脚横向距离约10---15公分。左手随腰胯的左转,从右勾手方向一条略向上的斜线向正东棚挒推按,注意刚开始运行就要有意识内旋翻掌,要边重心前移,边内旋,弓步定式时翻到位;调整右脚跟至舒适的位置(最好不动),右脚尖朝东南方向45至60度左右。注意双手间有一股相吸相引的对拔劲;上身要整体微向左腿前压,但膝盖不能超出脚尖, 手、膝、脚三点在一条垂面上;右腿的膝盖要找脚尖,勾手与右脚也在一个垂面上。定式时,双手之间的夹角约为135---150度之间,腰为南向东约60度,胯约45度。右臂略长于左臂,右手腕同肩高,左手腕略低于肩。
五.提手 此势分5动。
⑴ 左脚实脚微内扣10---15度左右,右手变掌,身体右转朝东南。
⑵ 重心完全左移至左脚,右腿提膝抬脚至左踝侧,膝盖朝南,同时双臂沉肩撤肘至腰圈(肘有后顶之意),胸朝东南,面朝南。
⑶ 双手边合边上提,同时右膝微前伸。
⑷ 双臂合肘继续向前向上送,同时右脚跟正南落地。注意与左脚的间距,5----10公分。
⑸ 双手继续合力向前,同时腰命门后撑,右脚掌继续下落至只能容下一个枣核。双手位于右胸前,右手腕与肩平,左手掌位于右手肘弯处,掌心斜朝下。身体朝东南,面朝南(此式可以朝上撅对方的手臂,也可以向下採压对方手臂)。
注意:整个提手上势的过程中,腰一直在微微变化:右-左-右-左。定式时,前后脚之间的负重比重为2:8。
六.白鹤亮翅 此势分5动。

腰左转,右脚尖落地,双手向左侧下捋,至左胯前(掌心均朝下)。
⑵ 腰继续左转,右脚抬起提膝正南原位落脚跟,同时左手在左胯腰间马蹄形向外侧旋(掌心一直朝下),右手掌心翻朝上向左肘下下插,与左手成上下交叉抱球状。
⑶ 右脚尖内扣朝南偏东落实,肩背顺势朝南靠。
⑷ 腰胯继续朝南进,左手扶右手腕处向南偏东棚挤。
⑸ 身体左转(左转的同时,左脚抬起,也有一说此时肩背有靠意),面东,左右手分开,左手由胸腹前向下、向左,在左膝侧前方马蹄形下按,至左胯前侧;与左手同时,右手由掌心斜朝内边内旋边掌心朝外由右胸前向上棚架(此为隔挡),至右额侧前方,掌指斜朝左侧,力点在小指侧,掌心朝外(东)。
注意: 此势为捋—采--环扣(合)--靠--挤(或挤靠)--上滚架下採压。有人打法是先挤再靠。我所以采用先靠再挤是因为:近身用靠,靠不着再挤。下压手指要伸出左膝,也即左右手基本在一个平面上。定式时肩胯相合,上下对拉拔长,但重心不要上浮。
七.搂膝拗步 此势分4动。
⑴(从白鹤亮翅)腰微右转,右掌外旋,掌心斜朝上,下切于右胸前(似京剧中正捋胡须---傅仲文语),注意此过程中大小臂之间的夹角关系保持不变,棚劲一直不丢;同时左手拇指为力点,向右上胸前提摆;注意左右臂膀的合力;此时左脚由前掌踏地已成全脚落地。
⑵胯松开不动,向右继续转腰,同时右手向右后撤肘,左手继续微向右肩前合。
⑶胯仍不动,右手以肘为轴,小臂向右后撩开(45度),注意此时肩肘基本保持不动(其微动一直都有);同时左脚提膝收悬于右脚侧,眼看右手方向(西南)。
⑶ 腰左转,右手圆转折臂至右肩侧,拇指朝耳,同时左腿向正东提膝迈步,脚跟着地,左手下落按採于右腹前,重心仍在右腿。
⑷腰继续左转,重心前移成弓步,同时左手马蹄形搂膝,小指一侧始终是力点,按至左大腿外侧,手指要超出膝盖;右手向胸前推按,意想手心中一小气球推出身外;力达指尖,肘微外张,小指侧是着力点,手腕与肩成一直线(拇指基本不超过身体中线), 腕略低于肩;定式时,眼看正前方,后腿微曲虚,圆裆开胯,膝盖要找脚尖。意念要在阳掌上。右掌心同肩高。
注意:连续的搂膝拗步练习时,如左搂膝接右搂膝:杨式拳是实脚碾动上步,要在右手推按不停的情况下继续前推,冲开左脚,外摆上步。(顺便说明一下24式简化太极拳。它的连续搂膝拗步要后坐重心,再外摆脚上步。注意,不要在腰已经左极的情况下继续左转腰左脚外摆来上步,要随重心后坐,腰微右转,再左转腰外摆脚上步。)同理,连续的野马分鬃。

7.手挥琵琶
此式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右手后撤肘不够,翻掌不及时,右手离左肘上下距离过远。傅老师讲了三个步骤:
⑴上半步,左手前抓,右手后撤,掌心仍朝下;
⑵后坐重心,腰微右转,右手撤至腰侧,左掌前探,一前一后对拉,掌心均仍朝下;这是左挒右采;
⑶腰微左转,前脚活步变虚步,脚尖微翘,腰带右手迅速翻掌,掌心向上、向前,与左手胸前相合,两掌心斜相对,右手位于左手肘弯处右侧约一拳距离,若向左移动,可以摸到左肘(这是傅老师讲的检测方法)。注意:挥琵琶之左手位于左胸前,右手拇指对衣服中缝;务必含胸拔背,勿夹腋。
注意都是以腰带手。对方拿住我右腕拉带,我顺势跟步顺缠,反拿其腕,弧形下采里合,同时托挒其臂或上臂。
8.搬拦捶 (这是太极五捶之第一捶:搬拦捶、肘底捶、栽捶、撇身捶、指裆捶)
难点在于搬之前的过渡动作。
⑴(由左搂膝拗步)右手随腰前伸,冲开左脚外摆约40度,左手上提(勿翻掌),右手变拳,盖住来拳,向左捋带;此时,右脚已抬起,准备上步;
⑵右脚右前30度上步,45度外摆脚尖,边弓步边向右搬拳,左手附于右手小臂靠近手腕处;注意右拳拳眼向上,拳背向右(南),搬至右腿略过膝的位置,基本和右脚尖上下相照;此为搬;
⑶左脚、左掌正东同时出击,同时右拳外翻拳心朝上直线向右胯前下压,此为拦;注意:前拦掌与后撤拳之间有一股对拉的劲在内,重心在右腿。此时,腰微右转,上身朝东偏南40度左右;
⑷弓步的同时,右拳逐渐内旋穿过左掌心朝正前(东)打出,拳眼朝上;左掌微向后拉,助力,附于右拳手腕处;此为捶。
拳型:三面平,即拳面、拳背、拳轮。
右手之连续动作:捋带(闪开中线)-微下盖-右搬-下压-抽拉-平冲拳。
左手连续动作:撩-合-拦-回抽(助力)。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由撇身捶、白蛇吐信、弯弓射虎等式接搬拦捶,左手在前,右手在后,这时左手需要先翻掌,再回收至右手肘弯处,同时右拳内旋右前先出击一下,随后再向左平捋。
13.如封似闭

此式要注意的是,双手随后坐重心,是向左右拨开对方双臂的开劲,是一种横向的力,非向后之力;拨开对方双手之后,随即翻掌前推按。双手的开度大不过肩,按时双手小于一拳宽。
封,十字手交叉时,重心五五开。两臂滚动挤压,破其来手,反剪其腕。闭,双掌心斜朝前。随即转守为攻,长劲按出。注意肩胯对齐。
14.十字手

(由前式之按掌)此式注意双手臂随左脚内扣,(避对方来脚),向南上举(托架对方两臂),力点在右侧(即左手拇指、右手小指);面向正南时,双手仍未分开,而且手指之高度要过头,重心在左脚;然后双手向两侧分开、下采,重心仍在左脚;最后收右脚,双手掌心翻朝里、抄抱(先落脚,再合手,重心移向右脚;双手交叉随起立前棚于胸前(拧裹钻翻,逼其胸前),重心仍在右脚。(或重心五五开,同起式)
定式时,有五弓齐张之势。(五弓:两臂、两腿、腰背)
15.抱虎归山
注意事项:(由十字手)
⑴左脚尽量向右内扣,最好内扣不小于90度,而身体却仍朝南(思想上有朝右的意识);出右脚向右斜后西北方向落步,此时是搂腰拗步,非搂膝拗步,右手的运行路线是一个在左胸和右腰之间的大的锐角形(或曰三角形)。(此为解腕-左掌东南撩挒-展臂折回拇指朝耳-推按;右手缠绕反拿其腕-与左臂相合抱-闪身将其挒带至我右后方-下采其腕。)
(2)双掌外旋,右掌探出,重心前六后四。(注意,右掌前探时,先微外旋再内旋,呈螺旋状探出,与左掌下切有对拉之意。翻掌前探不要先于后坐重心,可同步进行。)
(3)捋、挤、按,要点同揽雀尾。注意尾闾脊柱中正,不可前俯后仰。
16.肘底捶
(1)前部动作均同单鞭。右脚实脚尽量左扣,转身双手平抹至东南(即左脚方向),回抹右转,身朝西偏南,双手朝西。
(2)提左脚,前推双掌。
(3)左脚正东迈步(注意横向距离),同时碾右脚掌。左右掌等高,阴阳掌,同肘腕间距,随腰转向正东云带。腿似马步左手背第一 掌(击对方手腕或脸、胸)。
(4)左弓步,右手第二掌。
(5)抬右脚,左掌后撤,右掌继续前移。
(6)左掌棚挒采缠提托,迎面掌(第三掌),上托其面部或咽喉;右掌切挡、下拦、下盖。
注意:双手向左前平云时,间距不要大,一拳宽即可。左手运行至胸前时,马上要开始转腰撤肘、平圆翻掌(先内旋,再外旋),此时,右手仍继续向左运行,要达到左腿膝盖外侧,然后左掌旋转从腰间侧立掌,从右手小臂处(胸口)打出;右手握拳,置于左臂肘下(一定是肘下,而非左肘右侧)。定式时,务必含胸拔背,勿夹腋。
13.倒撵猴
首先注意由肘底捶开始的第一动。右手下落,后抽至右胯侧前(非腰侧),左手微前伸前按,眼看前方。这是过渡动作,但却是一个倒撵猴的定势动作。然后才开始第一个倒撵猴。傅老师讲,一定要清清楚楚做好4个步骤:
⑴胯不动,转腰、撤肘、展手,左前手也要随之前前展打开,掌心朝下,眼关顾右后手方向;
⑵左转腰、右后手折臂(曲臂),拇指朝耳,左前脚抬起(脚尖后离地),向斜后方撤腿(西北方),此时注意不要夹裆,眼睛仍然看右后方(这是傅老师强调的地方);
⑶左脚掌随腰左转向西偏北方落地(注意横向距离),左脚跟内扣,踏实;右手基本不大动,只是随着腰转而转,重心移向左腿(眼睛仍朝向右手方向);
⑷最后右手推掌、前左手外旋后撤至胯前侧(掌心朝上)、同时右脚尖随腰转内扣,三者同时到位。
注意:小臂要不停旋,意缠裹之力,撤手以解脱对手; 后撩掌,手背击对方下身或腹部,边退边打,以退为进。右掌前推时与锁骨有对拉之意,防止右肩前探。另外注意在腰已经到极点的情况下一定先转腰,以免被动挨打。

18.斜飞势
(1)微左转腰,收右脚,左手旋,右手抄抱;
(2)右转腰,开右胯,双臂上下环扣,右腿提膝南迈出,边弓步边右臂靠\棚\挒,左手下采。
容易忽略的问题:(由倒撵猴)
⑴双手旋转上下交叉环抱球时,腰缺少微向左转的动作;
⑵出脚方向是正南,而非南偏西;右脚与左脚之间的夹角是135度,其横向距离同一般弓步距离(10—12公分);
⑶右手是先用肩背右靠,最后才是挒;
⑷左手容易太靠后,不要放在左胯侧,而是左胯侧前方,而且要虎口朝正南方,否则肘就出去了。
注意:腰为主宰,四稍从动,上肢动作起于肩,下肢动作起于胯,肩与胯合,齐进齐退。在单脚支撑时,胯、脚跟、肩井穴在一垂面上,如按接单鞭之左转。另外,一拳谚:胯似磨盘腿似架,如左棚接捋。
22.海底针
注意事项:双臂的相合及右手的三个动作。(由左搂膝拗步)
⑴右脚跟半步(脚尖东南),腰胯催右掌微前推送;
(2)右转腰,重心后坐,左手随转腰外旋上提于右胸前,右手提腕至右肩前,力点在拇指侧;
(3)折腰插掌,(四倂指,先砍再提腕),同时,左手下,搂膝。
注意:
(1)对手拉我右腕,我顺势跟半步前推,顺其劲力,随后后坐下沉;如对方仍未撒手,则右手略上提(划一小立圆),随即折腰下挫。这是最关键的一动,意在摆脱对方。此式定式时虚步,前脚掌着地,上身微前倾,眼看前方两米开外。右手臂与身体成90度直角。
(2)后颈部与脊柱一条斜直线,身躯前俯45度;下插掌高与膝平(手臂长者则可腕与左膝平)。
23.扇通背
(1)提手提脚上身起(腿不动),左右手相合于右胸前,右掌心尚未完全朝右;
(2

)正东弓步,左手正东推按,右手臂右上滚提至右额前上方,掌心朝外。上手防御,下手进攻。
注意:海底针接扇通背,提手上势接白鹤亮翅都是连环式。
24.(转身)撇身捶
注意五个步骤:(由扇通背)
⑴扣左脚(不小于90度),转身朝正南,重心仍在左脚;同时左手直接上架于左额头前上方,右手变拳直线下盖于胸前(腕对中线),拳心向下(千万不要兜圈下来);注意左肩、左胯、左踝在一个垂面。
⑵右转腰胯, 右脚抬,同时左掌下落,右拳上抬,同位于胸前,右拳在内;
⑶继续右转腰向正西方向出右脚,同时出右肘,左手微后撤;
⑷右腿变半马步,右手以肩肘为圆之半径立圆自上而下打出,此时左脚尖仍朝南,上身朝西南;
⑸最后,转腰成正西方向弓步,同时左手经腰间向正西方打出,力点在小指一侧,右拳抽回滚压反采至右腹前,注意,不是右腰侧,大小臂之间的夹角要略大于90度,拳心朝上偏左,为藏拳。
注意:(1)第一动双手直上直下,在一垂面上,上下对拉;肩胯相合,不可突臀。右手下盖护肋,左手上架隔挡护头。
(2)右拳撇出时为左坐步,重心略偏后,身体中线朝西南。
(3)注意上肢动作的连贯性,不要停顿。
搬拦捶与撇身捶的区别:搬是平圆,撇是立圆;搬同胸高,撇同肩高;搬拳眼朝上,撇拳眼朝右。
25.进步搬拦捶
由上式之连接动作:腰微左转,左胯外旋、里收,随腰胯转,左掌外旋,右拳内旋,在身前中线相合,右拳向右前方出击,成半马步。此为斜冲拳(姚用拳面出击),继而左捋、合手,接做搬、拦、捶。
28.云手
(1)左脚内扣90度,两掌下采。
(2)左脚踏实,右脚收于左脚侧(小开立步),右手下采、向左上抄,同时左手下采。此时,左右手在左肩侧,同肩高,右脚跟尚未落地;
(3)左手下右手上,重心五五开的瞬间,两手均在身前,掌心朝身体,上手不过眼,下手不低于裆;
(4)开左步时,左右手在右肩侧;
(5)右手下按、采、抄,左手上棚、挒,同时左脚开步,成大的开立马步时,左手上、右手下,在身前。
需要注意几点:
⑴胯不动,腰动,坐在椅子上做云手最能体现腰动而胯不动的感觉。腰转90度,而头和手要转180度;
⑵下手的力点在拇指一侧,所以傅老师讲下手的形状有些像鸡翅;
⑶上手的力点在拇指一侧,这是棚和挒劲;上手指尖斜朝对应侧。
⑷步型是平行的横档步,而非侧弓步;
⑸当双手运行至身前位置时,掌心均朝里。
⑹手脚要协调配合,右手从左侧上抄时,右脚才落地。
30.高探马
此为高位虚步斜切掌。
(1) 身体后坐,微右转腰,勾手变掌。
(2) 左转腰,带右臂沉肘屈臂收于肩前,拇指朝耳;同时左手外旋下沉回提;
(3) 腰带左脚左臂收回至左腰前,掌心向上;同时右掌斜侧掌前方探出,高同下巴(或眉心)
腿自然伸直即可,前脚掌虚点地。前手力点在小指侧,指尖斜朝左。其用法是左掌将对方来手沾采带回,右掌击其面部或喉部。
注意:左腿回抽,步不可过大,腰催手脚,重心充分后移,头往上领。肩胯相合,勿突臀、耸肩、或探肩。(可与倒撵猴下手位置比较)。
31.左右分脚
首先要注意方向。分脚都是隅角(斜向)。
⑴左转腰,左脚左前(东北)上步,弓步,右上左下穿抹探掌,双掌朝东南,似捋状;
⑵继续左转腰,双手均外棚,左手弧大于右手弧;
⑶右手找左手,环抱于胸前偏左(注意双手不要向下兜大圈),提哪条腿,哪边的掌在外;
⑷提右膝,分掌分脚,右脚踢摆,脚面展平。两掌分开如浅弧抛物线,勿直线外推。分脚时,百汇上领,意想脊柱上下对拉拔长。
注意:定式时,右手与右脚上下相照,肩与肘合,肘与膝合;左右手力点均在小指侧,左手略高于右手。
高探马与右分脚是连环式。(左分脚略)
32.转身左蹬脚
(1)左脚收回下垂,以右脚跟为轴螺旋下沉向左、西北转身,脚尖朝北偏西。双手合抄抱于胸前,左手在外。
(2)分掌左蹬脚。
注意两点:
⑴凡是蹬脚,均是正方向(正东或正西)。蹬脚与分脚的不同之处在于:蹬脚的力点在脚跟,所以要勾脚尖。
⑵由左分脚接转身左蹬脚,避免转身站立不稳的诀窍是:左腿要以膝盖领力,膝盖外张,向左后旋转;在转动过程中,要像拧螺丝一样往地下走劲儿,而不是往上抬身。
一合一开,一蓄一发,均呈螺旋态势。
34.进步栽捶
(1)腰右转右脚外摆45--60度,带动两臂外旋至胸腰间。
(2)腰继续右转,带动左脚提起,左右手继续右摆;左手至右胸前,右手至腰间、握拳,拳心斜朝上。
(3)左转腰胯,出左步,折腰,左搂膝,腰转到位,再右斜冲拳。
注意事项:(由右搂膝拗步) 左手是搂膝,所以要打出半圆的马蹄形; 右手翻掌在腰右侧,拳心朝上,旋转朝前下打出; 定式时,右拳不高于左手,右拳眼斜朝前上,拳眼、拳背、拳面要平,拳轮(小指侧)要微折,眼看右拳前方两米开外。颈椎、脊柱一条斜直线,眼看前方两米开外。
38.左打虎式
(由右蹬脚):
⑴腰微左转,

右脚正北下落在左脚旁,成平行小开立步,右脚尖可以微内扣;双手下落,随腰微右转向胸右侧推按, 双手掌心均斜朝右侧,与胸同高,两手相距约10公分左右,右手略高于左手(约一公分),双手朝向东南;
⑵左转腰,左脚向西北方向迈步,左右手外旋,成阴阳掌,以腰带手向西北方向平捋;
(3)弓步尚未到位(前六后四);腰继续左转,左手反搂膝,右手捋至左胸前;
(4)步形成面向西北的正弓步;腰微右转,右手变拳下采按于左胸肋间,拳心朝下,同时左手从身体左侧变拳斜直线向左额头前上方冲拳,拳心朝外;两拳上下基本相对,上拳距头约三拳距离,右拳距胸约两拳距离;眼从两拳之间望出去(西北)。
注意:(1)向西北方向上步时,要注意两脚之间要有一拳宽的横向距离,很多人往往站成一条直线的弓步,別着脚。(2)反搂膝之后,双手变虚拳,定式时变实拳。左拳击对方太阳穴或耳,右拳采住来手下按,或击人胸肋。左臂托架,右臂下采;身体上下对拉,前后圆撑。(3)注意腰有几次转动,左-右-左-右。(右打虎式略)
40.回身右蹬脚
(从右打虎式)此式同蹬脚,只是过渡动作需要提醒。重心左移,提右脚时,不要先翘脚尖,要先提脚跟,后提脚尖。做的方法是:重心左移,左脚掌为轴碾脚,脚跟微内扣,身体重心完全坐回到左腿上,再提膝抬右脚,这样,可以很容易地脚尖后起。
41.双峰贯耳
(1)左脚跟为轴,脚尖内扣30-45度,身体朝向东南;同时左手找右手相合于胸前;右腿膝盖上提,脚尖自然下垂;
(2)撤肘,提膝,右脚东南上步,脚跟着地;
(3)弓步,双手逐渐握拳,斜直向东南贯拳,拳眼斜相对,间距一头宽,击打太阳穴。
(从右蹬脚)难点是右腿独立步外摆容易站不稳。解决办法是,以右膝领劲,开胯,可以很容易转动。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双拳贯耳不要向外划大圈,运行线路像是一个鸭梨。应该:双手随落脚,下落于腰胯侧前方,据身体约25-30公分距离,然后随弓步两掌变拳,斜直线向对方双耳贯去。否则,按傅老师的话来讲,那是自杀动作。
43.转身右蹬脚
右脚掌为轴,右后转;左脚跟着地,脚掌内扣落地,左右脚呈丁字形。两臂在旋转的过程中,先微内合,至丁字步形面朝东时,再提膝合臂环扣,分掌蹬脚。注意,右腿、右胯、右肩为门轴,膝盖领劲,整体来转。
49.左右野马分鬃
(从斜单鞭)
(1) 左脚内扣90度转身朝西南,带动左掌至左肩前(此处有一掌),右手向左采至腹前。
(2) 重心完全移至左腿,收右脚悬提于左踝侧,双手抄采上下深度相合;
(3) 出右脚,左手下采,右臂靠、棚、挒。
难点有二:
⑴双膀的合劲。右手向左手合,但左手(严格说是左膀)不要丢劲,而是双膀的裹劲儿;
⑵开胯弓步之后,胯基本不再动,但腰有两次右转。先是腰右转到身体朝向西南方,此时,右手前棚;腰再微右转,身体朝向西偏南,同时右手向右侧横挒。但要注意的是,虽然挒劲是横向力,但右手并未超出右腿外侧。
还需要提醒的是:双手上下交错抱球分掌的时候,是在手腕处交错分开,而非手掌处。
左右连续上步,腰胯带动两臂两腿整体转动。定式时,肩胯上下水平对齐,身体中线面西偏南20度左右。
对比:斜飞势靠为先,采挒为后;靠是主劲儿;野马分鬃采挒为主,靠为辅。
52.玉女穿梭
此式需要注意的是在各个转身双手环抱于胸前时,前手臂不要丢劲,而要与后手相合。最难做好的是四个斜角的穿梭中的第一个。根据傅老师所讲,第一个穿梭可分为6个步骤(由单鞭):
⑴扣左脚朝正南,重心不变,双手随转体侧外举于身体斜前侧,右勾手已变掌;手高约同肩;
⑵右脚、右手同时向左收至右胸前处,同时左手已微向右合;
⑶身体向右后方(西偏北)转体,出右脚;左手走一个大的下弧,继续向右转腰,双手环抱,右内左外,掌心均斜朝里,此时,左脚尚未跟过来,但胯已基本到位;
⑷腰继续微右转至西南方向,随左脚向右脚靠拢,双手交叉成十字手,左手在外,掌心均朝里(胸);
⑸左脚出步,同时左手前棚,右肘后撤,左脚尖落地的同时,两手到位;
⑹弓步架推。随弓步,左手滚掌向上棚架于左额斜前侧,右手直线从腰侧朝胸口推出。注意,弓步、上架和推掌要同步进行,同时到位。还要注意双脚之间的横向距离约一拳宽,上下手之间不要相距过远, 若上手直线下落,可与右掌擦肩而过。
注意:四隅角封打,四正角掩护拿化。十字手交叉,实为封缠拿裹。
右掌:采、抄、棚、收、抽、推;
左掌:采、抄、棚、架。
定式:上下掌拇指上下基本相对。
57.下势
有两点需要注意:(从单鞭)
⑴右脚外摆,重心后移,左手从左前方由腰胯向后回带至身体中线位置时,要注意掌指始终斜朝正前方,掌心始终朝外(南);像擦玻璃一样(傅清泉语);此时右手腕同肩高;
⑵左手回抽至裆部位置(勿直线下落),左手臂处千万不要夹腋,再向前穿掌;下蹲不要过低,身体勿前俯,右大腿可以水平高度,或高位穿掌亦可。

左掌:沾回、采截、撩阴。走立圆。
58.金鸡独立 (由下势)
(1)右胯前送,左穿掌冲开左脚外摆;
(2)左转腰,腰带右手右脚起;上手挑托其肘臂,下手采其腕,右膝可顶,也可踢裆。注意肘膝相对。勿弓腰驼背,目光勿散乱。
左掌:沾回,采截,穿掌,撩阴,走立圆。
此动的难点在于接金鸡独立,起身时后脚尖要求不内扣,而要直接起身。可在穿掌的同时外摆前脚尖,然后重心要完全压到左脚上,再凭借腰胯和双臂的摆力,就可以独立提膝而不必内扣后脚尖了。但大部分杨家传承者右脚均内扣,再上步。
60.转身白蛇吐信
同撇身捶。只是右手是掌,四併指,叉喉刺瞳,非拳。
72.高探马带穿掌
设对手从右后,左脚右转约120—135度,
注意:右手高探马后,要迅速翻掌,掌心朝上,再翻掌,掌心朝下,采压于左肘下方。此动意在解脱被对手牵拉的右掌, 也有助于左掌前穿,以指尖刺对方喉头。还要注意前进之中的后撑劲儿。
73.十字腿
同右蹬脚。设对手从右后攻击,左脚跟为轴尽量内扣至120--135度,同时左臂边屈肘内旋边向右切至胸前,右臂外旋与之相合,均侧立掌指,两腕相交成十字于身体胸前中线,随即分掌蹬右脚。
此式原为单摆莲,或曰二起脚。原有迎面掌。现在改了。
74.进步指裆捶
(从十字腿)
(1)重心下落,腰左转,右腿屈膝收回悬提于左腿侧,同时两掌均微外旋,在左胸前相合(相距略小于肩);
(2)随腰右转,右脚上步,脚跟落地,脚尖外摆,同时双手右摆,左手至右腹前;右手变拳提至右腰侧前;此时,左脚已提膝抬起;
(3)弓步,左转腰,左手搂膝,右拳从腰间(拳心向上)慢慢内旋直线向前打出,同肚脐高。定式时拳背、拳面、拳轮三平,拳眼向上。注意:拳略高于左手。
注:(1)指裆捶是左右搂膝,连环上步,前冲之中以肩靠击其胸肋,右拳击其裆部(此“靠”之时机在左搂膝侧身进步之刹那,重心还在右后腿,膝尚未搂,用左肩之寸劲儿迎击,随即左弓,左搂,右拳击。
(2)右掌为搂采,左掌为抹盖。握拳应在右手弧形移至腰际之间,在此之前不应握拳。(傅仲文语)
对比:指裆捶击人裆部,同肚脐高;栽捶打前下,高同左膝;搬拦捶击人心窝,同心口平。
78.上步七星
(由下势)
(1)重心前移,左手前穿挑掌,左脚外摆40度左右,右勾手变掌下移至腰侧;
(2)重心完全左移,腰带右胯、右手由后前上;
(3)坐实左腿,右脚前迈,前脚掌着地,右手过腰后逐渐变虚拳,同时左掌上挑,与右拳相交时变拳;
(4)两手手腕向交叉成十字形,变实拳,右拳在外,两拳眼均斜朝里,前臂棚,后腰撑,前后对拉。
说明:七星:头、肩、肘、手、胯、膝、足,看似防守,实则寓含攻意。远打,近靠,中出肘,前踢旁踹膝上冲。左拳明棚架,右拳暗直击。
注意:左掌变拳的时间不要过早,要在右拳已和左掌在手腕处相合后,左掌才变拳,然后交叉拳向前棚出,双拳眼均斜朝胸。勿使臀部后撅,否则说明肩胯上下不合。
两次下势,接金鸡独立,向上冲打;接上步七星,向前冲打。
79.退步跨虎
易出现的问题:一是上身过正(正朝东方),二是双手分开的时机不对,过早,三是双掌外撑力点不清楚。
⑴松胯,腰右转,右脚向右后方45度撤一大步,带动两臂圆转沉肘后撤至右腰侧(注意右臂勿主动后拉、掀肘,要退中棚挤之势不丢,左手为采劲儿,为引化,引进落空。注意双拳勿过早分开;
⑵双拳变掌左下右上随腰微左转分开,右手向右、向上、向外棚推按,左手下采挒左胯侧前上;
⑶定式时,左腿变虚步,身体朝东偏南,左手掌心斜朝左外,比搂膝拗步的下按手要高,离胯也略远(约30公分);右掌心基本完全朝外,高与头平,左右手之间有一股对撑的开劲,含胸拔背,身体圆撑。
提醒:随腰右转右脚后撤时,两臂的旋转、粘连、引化之劲儿不能丢,也即右臂的棚劲儿一直都有,贯穿始终,而且中间不要有停顿和断续。运动在两肩,主宰在腰(杨班侯语)。
对比:白鹤亮翅,双手上下分,右手高于头;退步跨虎,双手左右分,右手指尖同头高,左手采按比搂膝拗步略高。
80.转身摆莲
(从退步跨虎)
(1) 随腰微右转,右臂外旋沉肘屈臂与右胸前,左手上抄至左胸肩前;左转腰左手左上托架,右掌前推(上下拇指相对,右掌外于左掌),重心仍在右腿;
(2) 有脚掌为轴心,左脚尖从动,向右后(西)转,同时双掌抹至正南时,左脚抬起向西北扫荡,右脚掌联动至东北;
(3) 左脚跟着地,脚尖内扣至东偏北,右脚尖也转至朝东,两臂随腰腿转至东偏南,右脚跟微调整至东南(此时为一瞬时的右弓步);
(4) 随即重心左移,右膝提起,双手向东南继续平抹成捋状;
(5) 手脚相向同起,右腿以膝领劲儿从左向右摆莲,双手由右上向左横击,相继拍击右摆之脚;定式时,双手在左胸腹前,朝北偏西,右腿在东偏南。

注意:此式是在遇敌前后进攻之时,手脚并用。
第一步,高虚步左架右推东面之来手;
第二步,左右臂格裆横击身后之来手,左腿扫荡钩挂身后之来腿(上挂下扫);
第三步,双手采捋右侧之臂肘,右腿扇形向右外摆横扫对手,高击其肩胸头,中击其胸肋,下击其裆腿。

⑴注意步法:左右均以脚掌为轴,向右后旋转至右脚尖朝正西,左脚提起,扫荡腿同向摆至西偏北(超过右脚),脚跟先落地,立即扣脚尖(朝东北),同时右脚跟内拧,形成一个过渡的弓步(右脚尖朝东偏南),马上后坐重心到左腿;此动注意身体重心不要起伏,中间不要停顿,腰带两臂,两臂带脚;左脚离地以一拳为宜;
⑵注意上肢手法:先左手上举至左额前上,右手弧形从腰间推出,同胸高,此时左手上,右手下,上下手基本在一个垂面上,此动腰转不可过大;随即随右脚的转动,双手变成右手高于左手,掌心均朝下,与胸同高,随转体平云右摆,双手指朝南,再随转体,双手环转平云至东南方向;
⑶在重心后坐之后,右腿提起至左膝上方,右腿以膝盖领劲,向右侧带动右脚横击,同时双手左摆,分别击打右脚面;定式时,双手在身体左侧,变成阴阳掌(左掌心朝下,右掌心朝上),右腿在身体右侧,眼看东南方向。
81.弯弓射虎
(从转身摆莲)
(1) 腰右转,右脚向东南出步,双手向右胸腹前捋转(阴阳掌相向);
(2) 腰继续右转,右脚掌落地,右掌反搂膝,左掌下采至右胸腹前;
(3) 腰继续右后转,右手后摆至西南时,左手上提至心口前,重心右六左四;
(4) 左转腰,双掌逐渐变拳,屈右臂于右三前,同时左拳从胸口向左(东北)冲击,重心七三开。定式时,隅向(东南)弓步,头左看,左右拳面均朝东偏北,两拳眼斜相对。
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最后定式时的身法不对。
l 正确的定式的检测方法:定式时,左拳在左胸前侧(东偏北),右拳在右额前侧,若把左右手放下来,头再扭过来,步法是面朝东南的正弓步。也就是说,胯和腰都不要左转。
l 手和眼转了大半个圆:从北偏西----东北-----东-----东南-----南-----南偏西----最后再转向东偏北(左手和眼)。
l 需要提及的是,双手和眼在转向西南方向时,只是瞬间过渡动作,双眼马上向左前移出,随即双手也跟上(眼先于手)。
l 右拳从西南到额头前,再到左拳,几乎是180度的直线。右拳勿划弧,先沉后提,直线出击。注意沉肩落胯坠肘,手眼身法步同时到位,肩胯相合。

全套动作已描述完毕。
最后需要提及的是,杨式太极拳全套动作的变化转换,都是一个渐变的过程,绝对不可出现突兀的变化。我们要用太极六式基本功的基本理法来指导整个习拳过程,要慢慢地练习,细细地揣摩。
后记
杨式太极拳由于其流传广,传承人多,东西南北中地域不同,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产生了不同的风格和略有差异的打法。这种现象很正常。更何况一个师傅十个徒弟,肯定是十一个打法。无所谓谁对谁错,只能说你喜欢谁的拳架,你认为谁的拳式更具合理性,那你就选择一个师傅(这里也有一个缘分的问题),老老实实,一丝不苟,把他的拳架模仿出来。不仅仅是模仿正确,更要知道为什么正确。至于你能模仿到什么程度,一看你的悟性,二看你的德性,三看你从师时间的长短,四看你自己刻苦的程度,五看你能不能持之以恒,每日习练不辍。
有许多人喜欢像蜻蜓点水一样,浅尝各种不同流派的太极拳,甚至还尝试外家拳。我虽然认为这样很难掌握好(不敢说精通)一门拳术,但也无所谓谁对谁错。虽说专家型的把式是社会的必须,但样样都通的把式也是社会的需求;无所谓好或不好,对或错,各人喜好不同而已。特别对于中老年朋友来说,能出来坚持参加一个群体活动,哪怕打的再不规范,又有何妨?花样多,也算是一种玩儿法。快乐就行!快乐本身就是健康的一剂良药!
但正宗规范的太极拳的传承问题就是另一个方面的问题了。
且不说传承问题。我们也需要明白,传统太极拳的正确练法,外形上的习练只是第一步(这第一步是不能马虎的),但最终是要走内的,是意与内气的运行在统领外部的动作。这些与中医的养生理论是一致的。毋庸置疑,慢慢习练的传统套路的养生健身效果肯定优于几分钟一套的表演套路(因为要求的标准决然不同)。如果每天的锻炼时间相仿,一个团队是每天演练若干套,一个是每天像我们这样练好基本功,加上一套30多分钟的杨氏太极拳,若干年后的身体健康指标会是怎样?我敢说的是,心脑血管之类的疾病会得到缓解,甚至应该远离你而去。而且,这其中起到很重要作用的是,真正的太极拳是文化拳,传统文化对习练者身心的影响绝非一般的体育锻炼所能企及。所以太极拳,既修身又修心。因为心理健康是养生的第一要素。

最后,我还是要再一次说明,我所写基本是以傅清泉老师所讲为蓝本,也融合了一些其他杨氏太极拳传人的练法,并按我自己的切身体会和实践,用我自己的语言作了粗略的描述。加上时间仓促,不当和错误之处在所难免。再次恳请老师们和广大拳友不吝指正。
感谢我们的团队一直以来对我执意义务传播太极拳的支持,也谢谢拳友们热情的参与!还要谢谢一直默默关注此群的朋友们!你们虽然没有发言,却每天关注此群的消息。
谢谢!谢谢!
新乡学院退休教师 邓一琳谨上
2016年8月25日
-----------------------END-----------------------

12次浏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