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症状名:肱(gōng)骨内上髁(kē)炎,即高尔夫球肘。主要原因:大发力击球时,手臂没有伸直,击球点不在肩上方。解决方法:1,冲肘发力,让力量从肘尖传递过去;2,身体优先,器械延迟;3,哑铃/杠铃腕前/后曲;4,卷绳

症状名:肱(gōng)骨内上髁(kē)炎,主要因为前臂屈肌起点肱骨内上髁处反复牵拉累积性毁伤所致,与网球肘(肱骨外上髁炎)的发病机理类似(参考“网球肘”一文),因常见于高尔夫球活动员、学生、矿工,故俗称高尔夫球肘、学生肘、矿工肘。
对羽毛球运动来说,最常见的原因是:大发力击球的时候手臂没有伸直,也即拉高远或者杀球的时候,你的击球点不是位于肩的上方,而是往外侧偏了。
林丹做这个动作的时候,错过最佳击球点,在头顶区被动击球,手臂也不直,因为林丹这个动作是过顶被动球,而且是劈吊小发力,所以没问题。在此举例只为说明,如果类似的动作用于大发力的话,长时间就会往高尔夫球肘的方向发展,对业余来说,如果你没有经历一个挥空拍固定击球动作的过程,这几乎是通病。高尔夫球,难学易精,不自闭症式的挥几个月空杆根本上不了场,带来的好处就是减少了伤痛的隐患; 羽毛球,易学难精,你会拿球拍就能上场,以致于打球的人太多,练球的人太少,因动作不标准而受伤的人不在少数。 ================================================ 如何改正这个动作? 1,尽量伸直手臂击球,但不要刻意伸得太直,免得拉伤肩部关节; 2,一定要记得“冲肘”发力,即肘部在击球前一定要对准你的发力方向,羽毛球的发力主要靠的是小臂的内外旋转,而肘部正是这个发力的重要支点,如果你的支点的位置不正确的话,发力会大打折扣,而且留下运动损伤的隐患。
(抬肘,肘关节、小臂正对击球方向冲肘/亮肘,平时可以像肖老师一样贴着球网或者墙根训练挥空拍,强迫自己形成这个动作习惯)
(反手必先抬肘,PS:倒拍,反手掌心向外, 国宝教练比喻:看手表) (很多人这个动作掌握不好,掌心反而向内,手肘不冲外反而内收,那动作就会像是孙悟空勾手张望般滑稽)
(平抽亮肘、肘在小臂前)
(后场被动抽球,肘先行,小臂平行地面)
当你掌握冲肘这一技术要点的时候,就会发现, 1,自然而然的学会了蹬转,重心在两脚间交换; 2,自然而然的学会了手臂鞭击的技巧; 2,自然而然的学会了全身发力。
也有一些人建议,击球的时候,刻意让拍柄的底盖对着发力的方向。 个人意见:这是网球发力训练的方法,其实跟肘对着发力方向的思路一样,拍柄底部最前,即拍面最后,可有效控制器材延迟。但不一定完全适合羽毛球,因恐怕会导致击球动作过大,不一定能够形成回环引拍的动作,导致发力方式怪异。
3,理论基础:肌肉优先,器械延迟,即如果你想最安全的发出最大的力量的话,器械一定是延迟到你的全部肌肉都参与发力后才出去的,典型例子如棒球投法:
(肩 肘 腕 甚至手指根部,身体各部分的发力都在球的前面,反过来说即器材延迟,除了能让力量最大化,延时后还能增加对手对你力量判断的难度) (所以大力击球的时候,肘还没有出去,球拍就已经出去的话,力量是没有办法最大化的,而且容易受伤,同时发力意图也让对方看得一清二楚)
(此图摘自日本人写的羽毛球技术书籍《羽毛球技术百答》,出手晚是好投手必备的能力,其实就器械延迟这一点来说,羽毛球等运动也是相通的,赵爷的突变球独步天下,靠的就是他出手晚的绝对能力,把对方的意图看得一清二楚后再出手,总是把对方晃得经常二次启动)
4,冲肘的力学意义:让力量沿着肘尖传递过去,如果没有冲肘,力量沿着肱骨内上髁传递就会造成高尔夫肘,而沿肱骨内下髁传递就会造成网球肘,一般来说,正手发力不合理容易高尔夫肘,反手发力不合理容易网球肘,高尔夫与网球运动一定程度上想让力量完全沿肘尖传递是比较困难的,而羽毛球则有办法,只要你不要缺乏这个意识与基本的发力训练。
(图上:高尔夫球肘 图下:网球肘 发病原理类似 根本原因都是力量最大化的时候,没有沿肘尖传递,而是沿着这两个肌肉附着点) (手心朝上,肘部与尾指同侧的位置不适为高尔夫球肘,肘部与拇指同侧的位置不适为网球肘) ================================== 如何进行恢复性训练? 高尔夫球肘是一种自限性疾病,一般保守治疗即可奏效;极少数患者症状严重,保守治疗无效,可手术治疗 。 热身运动:右手伸直棘手掌朝前,用左手把右手朝后扳,压到手认为酸为止,再换另一只手。
专项力量训练: 1,哑铃腕前/后曲:
正手发力训练,手心向上;反手发力训练,手心向下。(几乎所有的专业运动员都会进行的专项力量训练,值得重视,用杠铃做双手同时训练可能可以获得更好的效果) 2,卷绳
(这种训练方式最早可以追溯到少林寺的武僧,东南亚等国家专业队训练的保留项目)
(欢迎各位扫我头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