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为了不被热傻掉,YY出了各种千奇百怪的消暑神器。(传送门:夏天这么热,古人为啥没被热死? | 意外) 其中有这么一件,我们一点都不陌生,它就是—— 扇子 你看,《三国》里有诸葛亮摇一摇就能运筹帷幄的扇子,《西游记》里有能扇灭火焰山的芭蕉扇;而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年轻人愿意把玩这件“怀袖雅物”。 据说,一把好的扇子非常贵,能卖到上千万呢……
可见,这扇子看似普通,实际上里面大有文章!
比如说,我们经常在各种宫廷剧里看到的这个东西,神似扇子,但好像从来都没有拿来扇过人... 那么,它到底是不是扇子呢? 事实证明,它真的是一把扇子,只不过它不是用来扇风的,而是用来拉风的! 在很久很久以前,中国的皇帝不是老子传儿子,而是有能者居之,叫“禅让制”。于是,当尧帝把皇位传给舜帝的时候,舜特意找人做了一把五明扇。 五明扇 这把五明扇也就是第一把扇子,并不是用来扇风的!为的就是提醒自己,或者说,来显示自己“广开视听,求贤人自辅”的政治态度。
之后,商王武丁仿制舜帝的“五明扇”,诞生了一种新扇子:雉[zhì]尾扇。 这把扇子的选材就十分讲究,必须用保护动物“雉”(也就是俗称的野鸡)的尾巴来制作。
雉俗称“野鸡” 而这雉尾扇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彰显主人的身份地位,简单来说就是拉风!当然,出去的时候遇到太阳太大,起风有沙子的时候,也会顺便遮遮太阳、挡挡风沙什么的。 为此,这“拉风扇”又叫“障扇”或者“障日”。
总之,这拉风扇一直深受封建帝王的喜欢。在周朝的时候,还认真地按等级,把扇子的使用数量都明码标好:“天子八扇,诸侯六扇,大夫四扇,士二扇”。 所以,我们宫廷剧里经常会看到皇帝出行是这个样子的,有一排“拉风扇”撑排场。 不过,帝王们喜欢它,不仅是因为这样看起来很酷炫,还因为这拉风扇有另一种玩法:
什么意思呢?就是在每个月初一十五,皇帝上朝的时候,会有两个奴才用大扇子先挡着,不让众人看到皇帝的样子。等皇帝坐稳坐好了,再把大扇子拿开:duangduangduang…… 简单来说,就是给皇帝一种自带帷幕的出场方式!
所以,我们在唐代画作里看到这样的场景:
想象一下这画面,唐太宗被用步辇慢慢地抬出来,但那些土鳖使者们都看不到唐太宗哦。宫女用两个大扇子把唐太宗的脸遮着,等到步辇停在使者的面前了,然后“xiuxiuxiu~”,这才露出天子真容!
别提多拉风了!绝对让那些塞外的使者们目瞪口呆!赞叹不已!
除了用来拉风显摆的长柄大扇,还有一种短柄小扇,就是我们现在夏天用来扇风纳凉的神器—— 小扇 这种小扇,一般是近圆形的,所以又名“团扇、纨扇”,小小的很适合女性随身携带。 所以自古以来,小扇就是古代女子偏爱的物品,尤其是宫里的妃嫔仕女们。从唐代流传下来的“仕女图”中,我们就可以看到手拿纨扇的古代美女。
就算到了明清时期,甚至是民国依旧可以看到画家笔下的美女,少不了手执一把小扇。
明《秋风纨扇图》 唐寅 局部
比起用来扇风,她们更喜欢借扇掩面而笑,有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羞涩,又能表现出自己的柔美和风情。 《汉宫春晓图》仇英 局部 这样的小团扇,不仅古代的女子喜欢,就连文人才子也深爱不已。以至于忍不住在扇面上画了起来。
尤其是从宋朝开始,我们会发现从文人才子到艺术皇帝宋徽宗赵佶都画过这么一种画:
就是所谓的“扇面画”! 它的构图,既不是西方绘画的方形,也不是中国特色的卷轴,而是像团扇面那样的近圆形。从形状上,除了有圆形的团扇,还有一种折叠式的扇子:折扇。
比起团扇,折扇更加方便随身携带,所以流传也是最广的,不过,折扇真正流行起来,成为古代人人手必备,大概是到了明清。 据说是因为明朝的四大家:沈周、文征明、唐伯虎、仇英等文人雅士,他们在扇面题诗作画、蔚然成风。此后,越来越多的艺术大家开始在这小扇子上得瑟自己的艺术功力。 点开大图,效果更佳 这一把把扇子,经历了古代大小书画家之手后,不仅成为了雅俗共赏的艺术品,也形成了中国独特的“扇子文化”。 你看,我们现在有了风扇、有了空调,别说感受手摇扇子带来的清凉,恐怕连一把正常的扇子都很难看到了,最经常遇见的,就是上面印满了广告的塑料扇... 但其实,这把小小的扇子,从最初主要用来拉风的摆设、到人手必备的纳凉神器,慢慢进化为的艺术品。它传承的是中国千年的文化。不过,更值得我们学习的是古代人对待生活、对待日常事物的那份别致的生活情趣。
点击图片 解锁更多意外新姿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