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龙虎山正一天师道文化要略简介

 长生山人 2016-08-25

一、正一天师道史略

   正一天师道是在我国汉代顺帝年间(公元140年-142年)由第一代天师张道陵创立的中国本土宗教,至今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而在此之前,中国以《易经》(八卦)文化为基石,已经有了“道”的文化。据西汉司马迁写的《史记?五常本纪》记载:人文始祖黄帝(轩辕皇帝)曾经到肃州崆峒山问道于广成子,广成子向黄帝传授《自然之经》,以此计算,“道文化”在中国的流传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841-公元前220年),前后600多年,中国又由统一的周王朝进入到诸侯割据、战乱不断的年代,这一时期也是中国文化发展成熟、思想最为活跃的时期,从而产生了“诸子百家”,如儒家、道家、兵家、法家、阴阳家、形名家等等。在诸子百家中,以老子(李耳,又名李聃)《道德经》理论为基础,融合了《庄子》(庄周)、《列子》(列御冦,约生于公元前487年左右)、《文子》(辛钘,又号计然)等人的思想理论和著作,从而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道家学说”。

   在这里,有必要要解释一下“道家”与“道教”。简而言之,道家是以“道”为中心的学术派别,主要是从理论上阐述“道”的自然法则,体现的是道家人物的宇宙观,人伦观和方法论。道教则是以道家理论为指导,以有组织的宗教为特征的宗教团体。最早创立这个团体的人,就是第一代天师张道陵。

1、道教的理论基础。

   东汉张道陵天师创教之初,即以老子的《道德经》为最高经典,以《道德经》中所提出的“道”和“德”为最根本的信仰。尔后,又融合了庄子的“逍遥”(大体是个性自由的追求)、“齐物”(大体是天地精神融为一体)、“超然”(超脱生死)、重生养生以及神仙学说,又有《列子》的“贵虚”、“贵正”(大体是清虚自守、抱一守正)以及秦汉以后的《太平经》、《开天经》、《清静经》等思想理论。总而言之,是继承和发扬了先秦道家的理论。

   道家、道教的思想理论,是一个庞大的、复杂的思想体系,如果用一两句话来概括,大概只能说:阴阳学说是理论核心,即“一阴一阳之谓道”;“天人合一”是最根本的宇宙观及认识论,即三才定位,人为万物之灵;神仙信仰是道教最根本的追求。由此而引申,则有无为、不争、柔弱、守雌、清心、寡欲、乐生、重生等等。道教对于社会、人伦方面的追求,主张自然、和谐,强调人性之美,也提倡忠(忠于国家)、孝(孝顺父母老人)、诚(诚实、朴实)、信(不欺)等,这些主张与儒家学说以及佛教的主张有着许多相似、相通之处,也有一些细微的区别,所以也就有“三教同源”之说。需要说明的是:我这里所讲的只是道教思想理论的主要方面,是高度抽象的概括,并不是道教思想理论的全部。

2、正一天师道的创教历史

   中国从母系社会转入父系社会以来,第一个始祖(也可以说是第一个能叫得出名字的男人)伏羲,创造了“八卦”,从此有了乾、坤(即天地、阴阳)之说,再经历了黄帝、夏、商、周三代,文字、语言系统已经确立。春秋之季道家学说又为道教的创立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战国七雄并立,从哲学、政治、法律、军事等各个方面对道家思想理论进行了补充和完善。到秦始皇、汉武帝这200年间,又出现了以丹药、方术为主要特征的“方仙道”(代表人物有徐福、甘可忠、左慈等),为道教创立打下了组织基础和“方术”的基础。东汉光武十年(公元34年)张道陵出生于浙江天目山,他26岁出任江州(今重庆)的地方长官,他看到东汉王朝的腐败和没落,弃官归隐。于永元二年(公元90年)带着弟子王长来到江西贵溪云锦山,炼“九天神丹”,一共炼了三年丹才炼成,因“丹成而龙虎现”,云锦山从此改名为“龙虎山”。张道陵在龙虎山修道、传道,前后达30年之久。到东汉顺帝年间(公元126-144年),因蜀地(今四川省内)瘟疫为害,张道陵以90岁高龄之躯爬山涉水来到了四川鹤鸣山、阳平一带,一方面用符水为人治病,一方面教导当地人民挖井取盐,又消灭了虎患、蛇妖,把当地的人民组织起来,从而正式创立了“正一盟威之道”。又因入道者要交五斗信米,用以赈济灾民,故又称“五斗米道”。

   张天师创立道教之后,立24治(即管理道民的基层组织),设“鬼令”、“祭酒”等教内法员等级,于汉安元年(公元142年),太上老君(三清尊神之一,老子即是太上老君转世的化身)亲降,授以“三天正法、命为天师”。当时“弟子户至数万”,地域分布于四川、重庆及陕西的汉中一带。

   东汉末年(三国前夕),即公元179年-215年之间,第三代天师张鲁据守汉中,建立了一个偏安一隅的政教合一的政权,张鲁自号“师君”,徒众称“鬼卒”,各首领称“祭酒”或“都讲”,不另设官吏。对鬼卒皆教以诚信、不欺诈,有病自首其过,犯法者,先原谅三次然后用刑,“有小过者,当治道百步(修路100步)则罪除”。“又设义舍,置米肉悬于义舍,行路者量腹取足,若过多,鬼神辍病之”,即用“义米”救济过往灾民。张鲁在汉中统治了三十年,巴蜀汉中的人民都很拥护他,关西的很多难民纷纷逃到汉中避难,这是“五斗米道”最兴旺的时期。

   公元215年,曹操征伐汉中,张鲁抵挡不了曹操的强兵攻势,随即降曹,封为“镇南将军阆中侯”。曹操为了防止道教徒众“作乱”,迁移汉中之民数万户填京城(长安),张鲁也被迫迁往邺城(今河北省漳河一带)。由于这一次迁移,“五斗米道”又在北方得到了传播和发展。

   三国末期(公元220-265年)前后,第四代天师张盛遵从他父亲张鲁的嘱托,带着印、剑、符箓回到龙山祖坛遗址,兴建草堂,开坛授箓,从此,正一天师道就一直在龙虎山扎根。

   两晋时期(公元266-420年),原来的“正一盟威之道”(即五斗米道)出现了分化,当时有很多上层士大夫也信仰“五斗米道”,著名的人物有葛洪、杜子恭等。到东晋时,魏华存创立了“上清派”,流行于江苏茅山一带,称为“茅山宗”;葛洪从孙葛巢甫编撰《灵宝经》,创立“灵宝派”,活动于江西阁皂山一带。接着到南北朝时期(公元420年-589年),以北魏寇谦之为代表的“北天师道”活动于长江以北的河北、河南、山西、湖北一带;以南朝宋陆修静为代表的“南天师道”活跃于长江以南的江苏、浙江、湖南、江西等地,而这一时期从第四代天师张盛以下到第九代天师张符,仍以龙虎山为中心,开坛传箓,称为“龙虎宗”,这就是道教所谓“三山”的由来(龙虎山、茅山、阁皂山)。

   唐代(公元618-896年),因唐为李姓,尊老子李耳为始祖,上尊号为“太上玄元皇帝”,道教得到了朝廷的大力扶持,加上李唐王朝的开国元勋中,就有不少人是道士出身,如魏征、李靖、李淳风以及后来的司马承祯、杜光庭等,都是以道士当大官,受到人们的尊崇。

   唐高宗永徽年间(公元650-655年),召见第十二代天师张恒,问以治国安民之道,天师以“无为而治”对答,得到皇帝的赏识,从那时起,道教中的“龙虎宗”崭露头角,开始中兴。开元年间(公元737年)大兴“玄元庙”(奉祀老子),立玄学博士。嫔妃、公主皆敕入宫观为道士并赐道号。又于天宝年七年(公元748年)册封汉天师张道陵为国师,于京都(长安)设“授箓院”,皇帝亲赐十五代天师张高手书,在龙虎山建醮,修建“真仙观”(即今之大上清宫),整个道教盛极一时,天师道得到重视和振兴。

   宋朝历代帝王对道教的崇信,并不亚于唐朝。宋初,有一位非常著名的道士,名叫陈抟,字图南,号希夷先生,他精通《易》学,出“大极图”,著《指玄篇?八十一章》,另有张紫阳(伯端),是道教内丹派南宗的开山始祖,著《悟真篇》传世,他们都受到皇帝的召见和封赐。而此时正是天师道第二十四代天师张正随嗣教,他也受到皇帝的召见,并赐号为“真静先生”,立授箓院向全国弟子授箓,同时,也开了天师世袭为“先生”的先河。整个宋朝(公元960-1279年)319年的时间,龙虎山天师道一直授到了朝廷的重视和扶持,历代天师(共有12位天师)都受到封赐,朝廷还拨帑银(国库)大修上清宫,兴建天师府第。到南宋嘉熙三年(公元1239年)敕命三十五代天师张可大提举三山符箓并御前诸宫观道教公事,主领凤翔宫,江南三大道派(上清、灵宝、正一)统归张天师管理,从此,龙虎山天师府就成了江南道教的祖庭。

   元朝(公元1279-1368年)龙虎山天师道仍然受到特殊的礼遇,历代天师“掌江南诸路道教事”,主领“三山”(龙虎山、茅山、阁皂山)符箓,其中,第三十八代天师张与材官封金紫光禄大夫、留国公,赐金印,秩一品;三十六代天师张宗演的徒弟张留孙进上卿,开府仪同三司,追封三代为“魏国公”,秩一品,人称神仙宰相。

   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封四十二代天师张正常“正一嗣教大真人”,赐银钱、秩视二品,第二年又加封“永掌天下道教事”。皇帝亲下诏书,严禁伪造私出符箓,以保证天师符箓的推行。明嘉靖五年(公元1526年)赐“万法宗坛”匾额,凡天下道教事务(包括金元时期创立的全真道派和南宋时创立的净明道派)均归天师管辖,龙虎山天师府作为中国道教祖庭的地位得以确立。

   清朝统治中国共267年,龙虎山正一天师道的地位虽然有所下降,但历代天师(共有10代天师)依然受到朝廷的封赐,其世袭的地位也没有改变。从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起,天师秩封三品,而且“永为例”。

   从第一代天师创教,世代相传,唐朝天师道复兴,历宋、元、明、清,正一天师道一直居中国道教的领袖地位,龙虎山嗣汉天师府成为道教祖庭,其声望和地位一直受到尊崇,故有“南张北孔”(主要指世袭地位)之说。直到公元1969年,第63代天师张恩溥在台湾羽化,共传承63代天师,历1800余年,从而创造了正一天师道辉煌的历史和独特的宗教文化。

3、正一天师道现状简介

   天师道从1911年辛亥革命以来,便进入低谷,历受冲击,时间长达近40年之久。道教活动停止,经文科书毁失殆尽,天师府被佔作它用而破败不堪。

   1983年,国务院颁布嗣汉天师府为全国重点保护宫观之一并对外开放。从那时起,龙虎山宫观开始得到大规模的复建,道教组织和活动得到恢复,尤其从1987年由六十三代天师张恩溥血胤后裔张金涛担任主持以来,龙虎山道教事业焕然一新。主要体现在:(一)天师府宫观建设已恢复到明清鼎盛时的风貌并更加巍峨壮观;(二)恢复和组建了科仪队伍,包括符箓斋醮文化和道教音乐;(三)恢复了正一道对海外和内陆弟子的传度授箓,重新确立了道教祖庭的地位;(四)重新整理出版了道教书籍、经文科书;(五)原有的三大宫观(天师府、大上清宫、正一观)必得为宗教活动场所由龙虎山道教协会统一管理宗教事务。

   目前,在龙虎山道教协会(会长张金涛)领导下,成立了天师府、正一观、大上清宫三个管理委员会,共有道职员工60余人,宫观总资产达3000万元,每年宫观收入达700万元。

   从1991年恢复对海外弟子(港、澳、台、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授箓以来,发展弟子达3000余人;而且同海外各道派建立了长期密切的联系,多次组团出访海外,海外进香团到天师府进香朝拜者超过10万人次,欧美各国也有不少的弟子到天师府授箓传度。总而言之,中国龙虎山天师道迎来了全面复兴的历史时期。

二、正一天师道的文化特征

1、符箓文化

   符、箓、斋、醮是正一天师道特有的一种文化,道教符箓派从汉魏以来一直是道教的主流道派。这里有必要先解释一下“符”和“箓”。

  “符”是将神力以“符号”的形式,附着在规定的“文字”(或图形)上,并书写在特定的物品(如纸、绢、木、石)上,作为天神的指令,用以镇魔压邪,治病求福。

   “箓”主要有两类,一类是“记录”又称“神箓”,记天曹神吏名号,用以召神遣将。另一类称“法箓”,分箓像,偑箓、童子箓、观音箓、长生箓等等,有护身、去邪之效,其功能与“符”非常接近,所以一般都“符箓”连称。

   关于符箓的起源,相传源于上古“云书”,其核心的文化价值,除了符箓本身所具有的神秘信息、功能之外,还与中国的古文字、象形文字、八卦符号有着密切的联系。符箓的神奇功能可为人治病,有一些病有立竿见影之效。而正一派道士只有授过箓以后才能明证道位,名登天曹,召神遣将。

2、斋醮文化

   斋醮文化也是正一天师道所特有的文化,其历史渊源可追溯到上古自然崇拜、鬼神崇拜和祖先崇拜。由崇拜而产生的“祭祀”是斋醮的基本形式。

   “斋”是洁净的意思,即祭神前使自己身心清洁、言行规整,体现的是“诚敬”。“醮”是祭的别名,孔子说:“祭神如神在”,凡举行斋醮,必先设坛,最早也就是土堆的台子,后来才有了各种不同的祭坛。醮坛的程式很多。如上供、烧香、升坛、礼神等等。醮仪的名称,分两大类,即阳醮和阴醮。阳醮用以祈福消灾,阴醮用以超度亡魂。

   斋醮文化与上古巫祝文化以及民间傩舞、戏剧等有问非常密切的关系,也是道教正一派重要的文化资源之一。

3、《易》文化与风水、预测

   《易》文化是中国史前文化的源头,称为六经(即《诗》,《书》,《礼》,《易》,《春秋》《乐经》)之首。由《易》文化而派生的风水学,预测学在中国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风水学与地理、方位、测量、地质等学科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指南针是风水学中必不可少的工具。而预测学则从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用八卦六爻的变化,揭示社会人生及万事万物发生、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是一门与哲学、气象、物候、逻辑学等相关的综合性学科文化。道教援易入道,《易》学是道教的必修课并拥有众多的高士。

三、道教的修炼与养生

   道教的修炼与养生,如追溯其源头,已经有5000多年的历史。《史记》中即记载了人文始祖黄帝向岐伯问道的故事。中国古代奇书《黄帝内经》即最早的医药养生经典。道教从祖天师创教起,就以长生久视,不死成仙为终极追求。

   道教修炼养生,大致分为外丹与内丹两大派。外丹以药物、矿石、铅汞之类炼制“金丹”,以求益寿延年及至成“不死之药”;内丹则以自身为鼎炉,以精、气、神为药物,通过自身的修炼,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以求长生。

   道教炼养术与现代许多学科都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如外丹学与医学、药物学、化学,内丹与气功、武功、体育、以及心理学都有相关的。同时,炼养术一贯强调“性命双修”,主张去私寡欲,积德行善,又与人伦学有着一定的关系。

结束语:

   符箓、斋醮、《易》学、养生四大特色文化,组成了中国道教四支重要的文化主干,也是正一天师道重要的文化资源。开发和利用好这四大资源,对于促进人类的文明进步有着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我们的目标是:

1、通过对符箓文化的深入研究和发掘,破译古代先贤对宇宙的认识以及气场、物侯等信息密码,同时解开人类文字产生和变异的种种迷团;

2、传承道教斋醮文化的功能和内涵,了解古代礼制的源流及发展变化过程,特别是掌握斋醮文化中神秘因素,为现实服务。

3、通过对《易经》、《四子真经》(老、庄、列、文)的学习和研究,丰富现代哲学、社会学、伦理学、逻辑学的内容,弘扬“道”文化表述的自然属性,辩证思维和长生久视的文化内涵。

4、深入发掘和实践道教修真、悟性、炼养、破译人类生命密码为人类的健康、长寿作出贡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