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教正一派365问

 願隨身 2018-04-03

道教正一派365问--海滨



  1、什么是道教?
 

  道教以黄老之“道”为最高信仰,奉老子为教祖,尊称为“太上老君”以《道德经》、《度人经》等为主要经典。“道”者,天地之源,人性之本,万物之根,仁德之质,自然之理;“教”者,传授、引导之意。“道教”,就是净化心灵之教,道德之教,真理之教。
 

  2、我国道教是怎么形成的?
 

  我国道教的形成至今已有1900余年的历史。创立者是东汉时期的张道陵在鹤鸣山、青城山等地设立24治,标志着道教正式形成教团组织。后来张角在河北创立了太平道,但是并不是正统道教教团。公元4世纪以后,在一些杰出人物的努力下,道教在科仪、组织、经典、理论等方面都开始走向成熟。在流传和发展过程中,道教又不断分出各种派别,遍布于中国各地。道教主要流传于汉族的民众之中,在一些少数民族如白、壮、纳西等族中也有流传。中国以外如朝鲜、日本、德国、法国、英国、美国以及东南亚等地也有广泛的传播。 
 

  3、为什么说道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宗教?
 

  道教不仅为汉民族所信奉,也为许多少数民族所信奉。道教在其产生和长期发展的过程中,中华民族的许许多多传统的思想文化都汇集在道教文化当中,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许多方面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道教的内涵已深深烙印在中华民族的各种文化之中,因此,它对于中华民族的共同心理素质和文化素质以及民族性格的形成和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4、道教对人类社会有哪些贡献?
 

  与其它宗教相比,道教对人类社会的伟大贡献,不仅仅在于其讲述真理和人性的方式不同,使学者认识和实践真理的方法不同,道教的最伟大之处,是重视生命的可贵,认为天人合一,遵循人与自然地和谐。并阐明了道德(精神文明)的本质,为人类社会和万物的和谐,指明了道路和方向。
 

  5、什么是道教三祖?
 

  道教思想起源于黄帝,乃尊黄帝为始祖;道教教义奠基于老子,故以老子为道祖;教团建立始于张陵,以张陵为教祖,是谓道教三祖。
 

  6、道教哲学是根据什么学说来的?
 

  道教哲学是由道家基于易理而来,易之无极生太极,太极生阴阳两仪,而生四象,而成八卦。由阴阳二气变合,而生五行(木、火、土、金、水五气)。而此五行,布于十方,运于四时,化育万物,变化而无穷尽。老子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是谓道之理,即太极阴阳的原理也。
 

  7、全真教的创始人是谁?
 

  东汉人张道陵是中国本土宗教——道教的创立者,是正一派祖师。而全真教的创始人,则是金代的王重阳。因王自题其庵为“全真堂”,故“全真”派名自此始。
 

  8、全真教教义有什么特点?
 

  全真道的教义,总体上来看仍继承钟离权、吕洞宾的内丹思想,但又有独到之处。首先,王重阳认为道、儒、释的核心都是“道”,无有差别,所以主张三教合一。他的弟子们也继承了这一主张,力倡三教平等。其次,全真道以“全精、全气、全神”为成仙证真的最高境界。在修炼上,确定了修心见性以期成仙证真的修炼原则,又主张炼化精、气、神以结丹成仙,是性命双修与传统内丹的结合。王重阳撰写的《立教十五论》,比较全面地提出“苦己利人”的宗教实践原则,强调“苦己利人”不仅是宗教道德要求,而且是成仙得道的重要条件,要求道士必须出家住庵,不准有妻室,形成了与过去主张符箓、烧炼、斋醮等旧道派均不相同的特色。
 

  9、正一派在历史上有哪些派别?
 

正一派是道教最早形成的道教派别,以龙虎山为发源地,后在长期的传播中逐渐形成上清派、神霄派、清微派、天心派、东华派等。在元明之后这些派别又逐渐融入正一派中.
 

10、正一派在龙虎山有哪三大祖庭?
 

正一派在龙虎山的传递历史中逐渐留下三大祖庭,嗣汉天师府为天师居住的地方;正一观,为天师炼丹所在;大上清宫,为天师演道传法之处。
 

11、三十代天师张继先生平是如何的?
 三十代天师张继先是天师道自祖天师张道陵创教二千年以来63位天师当中成就最高、对其后来的正一派道教、乃至民间教派影响最大的一位的天师。宋元佑七年(公元1092)十月二十日生於龙虎山蒙谷庵,到五岁还不会说话,一日,因听鸡叫而开口赋诗,曰:「灵鸡有五德,冠巨不离身,五更张大口,唤醒梦中人」,次日竟坐碧莲花上。张继先九岁嗣三十代天师,十三岁即蒙北宋徽宗皇帝召见。公元1126年金人南下,张继先提笔作颂:「一面青铜镜,数重苍玉山,恍然夜舡发,移跡洞天间,宝殿香云合,无人万相闲,西山下红日,烟雨落潜潜」,颂毕,溘然而化,年仅三十四岁,首都汴京随即失陷,徽钦二帝被掳,北宋灭亡。16年之后,公元1141年南宋高宗绍兴十一年,张继先天师示现真身於四川青城山,遇神霄派道士萨守坚於峡口,师传授符法,指点道妙,乃修书一封,并鞋履一只,令萨守坚送抵江西龙虎山天师府,当时甫嗣教还不到一年的三十二代天师张守真见之甚异,乃叫人前往泗洲,打开张继先天师藏蜕塋墓,只见鞋履一只存焉(事见《汉天师世家》卷三)。虽说早逝,然他修炼精湛,已臻化境,聚则成形,化则为炁,出有入无,变化万千,神形俱妙,与道合真,阴阳五行拘他不得,三界六道任其来往,且诗词文章,允为行家,实乃道教之真道人也。在道法上,他强调内炼真气的重要性,尝作<金丹诗四十八首>,展现其高妙脱俗之炼气造诣。


 
  12、道教与道家是什么关系?
 

  春秋时老子所著《道德经》一书,首次提出了“道”的概念,构建了道家的理论基础。道家形成后,自老子的学生杨朱开始,经几代人不断在“道”论上的研究和创新,形成了许多不同的学派。西汉末年的张道陵,根据“道”的理论,最先创立了实践“道”的理念的“五斗米道”组织,标志道教的正式创立;道家黄老学派和神仙派结合后,转入了对养生术的研究,逐渐地形成了内外丹生命学,把老子“道”的概念具体地用于养生和修炼。
 

  道教与道家有着直接的关系。名称上,道教以“道”为教名;思想上,道教以道家的哲学思想为最高信仰,并据之构建了道教的理论体系;人物上,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成了道教的教主。
 

13、正一派是怎么样形成的?
 

正一派:原为五斗米道。元以后,为道教上清派、灵宝派和天师道等符箓派之总称,与全真道同为道教之两大派。正一道以《正一经》为主要经典,不重修持;崇拜神仙,画符念咒,降神驱鬼,祈福禳灾。相传张道陵称太上老君授以三天正法,“教以正一新出道法”,又“授以正一盟威之道,伐诛邪伪,与天下万神分付为盟,悉承正一之道”。张陵之子张衡于东汉“永寿二年袭教居阳平山,岁以经箓授弟子,克彰正一之道”。传说陵四代孙张盛徙居江西龙虎山后,为道教之龙虎宗,尊张陵为“正一天师”。唐宋崇道,南北天师道与上清、灵宝等道派逐渐合流,宋理宗敕三十五代天师张大可,提举三山(龙虎山、阁皂山、茅山)符箓,兼御前诸宫观教门事,龙虎山正一天师遂为各道派之首;元世祖命三十六代天师张宗演“主江南道教事”;元成宗大德八年(1304)授三十八代天师张与材“正一教主,主领三山符箓”,正一道以张天师为道首,其道士可以不居宫观而有家室。 

    正一道的前身是产生于汉末的五斗米道,因入道的人需出五斗米而得名。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张角于中平元年(184年)二月率太平道起事后,同年七月,汉中地区张修也率五斗米道响应。 

     五斗米道以"治"为单位,天师为最高领袖,各治立治官,祭酒统领信道教众,组织相当严密。它的宗教活动与太平道类似,但也有自己的特色。如新入道的信徒名"鬼卒",成为骨干后,由他统领一众新教徒,则升为"祭酒",祭酒还负责在要道路口设立"义舍",为过往行人准备食物。祭酒讲解《老子》的记录名为《老子想尔注》。书中主张信徒努力修道,"各安其位",以达到"治国令太平"的理想;要求教徒遵守"忠孝城信、行善积德"的道诫,"奉道诫,积善成功,积精成神,神成仙寿"。 

     张修后被张道陵的孙子张鲁所杀,道教传统说法,以张道陵为五斗米道的创建人。张鲁在曹操远征巴蜀时受其官职封赏,随其到了内陆,五斗米道徒几万户被曹操安置于长安、洛阳、邺城等地。五斗米道始在内陆传播。很多贵族加入五斗米道,如王羲之,祖辈从汉魏之际即信仰五斗米道。此时五斗米道更名为天师道。 

    南北朝时,北朝有寇谦之,南朝有陆修静对天师道进行了改革。 寇谦之出身于贵族家庭,祖辈几代信奉天师道。他自幼学道,后跟随道士到华山修道,最后选定嵩山作为其传道地,成为十六国北魏之际北方天师道领袖。他废除了原来祭酒等道官私授教职的做法以及天师道一些教职的世袭制度,要求"唯贤是举"并废除五斗米道原有的24治名称,规定信徒不得随意改投道官,道官招收弟子应先考察三年等。他重新制定了有关宗教活动的规章,废除入道费用、治病报酬等租米钱税,规定"从今以后,……唯听民户岁输纸三十张,笔一管,墨一挺"。寇谦之教导道教信徒应当遵守修道戒律,并认真作斋功礼拜,从而得道成仙。后人称经寇谦之改造后的天师道为新天师道或北天师道。 

       陆修静出身于江南士族名门吴郡陆氏,他对道教发展有着重大贡献。为了将当时的道经去伪存真,加以整理,他到处搜访道经曾经"南诣衡湘,九 ,西至峨眉、青城",足迹遍布半个中国。他整理了《灵宝经》,编写了《灵宝经目》。在编写后者时,将《灵宝经》分为"三洞四辅十二类"。后来的《道藏》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形成的。陆修静制订完善了道教戒律和斋醮仪式,整理出一套比较完整的规定。经过陆修静在斋仪方面的统一、规范和编订工作以后,天师道从形式到内容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充实和健全。后人称他的天师道为南天师道,以此和寇谦之的北天师道相对。 

     隋唐时期,道教兴盛,正一道也即天师道逐渐融合其它符箓各派。宋真宗曾召见第24代正一天师张正随,赐其"先生"的称号,自此,直至南宋末第35代天师张可大,几乎代代正一天师都得到赐号。宋徽宗时,第30代天师张继先极得宠信。朝廷为他在京城附近修建了"崇道观",龙虎山本营的上清观也升格为"上清正一宫"。自从张可大被宋理宗授予总管符箓各派的大权,正一派就取得了符箓派道教的统领地位。第39代天师张嗣成,在泰定二年(公元1325年)被封为"翊元崇德正一教主",并被授权常管全国道教事务。元代,龙虎山天师府权力很大:可以建议任免江南各地道教事务管理官员和道观管理人员,向皇帝提出新建道教宫观的经费供给和人员编制,它还可以直接发放"度牒",即道士身份。 

    明太祖朱元璋赐第42代正一天师张正常"真人"。并下诏让正一天师世代掌管全国道教。自此,至第52代张应京,除第50代张国祥,代代天师都被封为大真人。43代天师张宇初曾以全国道教首领的身份,写下《道门十规》一卷,阐述了道教派流、宫观修整等问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