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认知金字塔”原来可以这样翻转,教师必看

 叶老师YP 2016-08-25



还记得布鲁姆(B. S. Bloom)的认知金字塔吗?

就是那个《教育心理学》课上要求背的,在老师的备课本里要写入“教学目标”的那六个关键词。依次是——识记、领会、应用、分析、综合及评价;或者安德森(L.W. Anderson)与克拉斯沃(D. R. Krathwohl)对它的改版——识记、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



如何理解这两个“金字塔”


“识记”最容易与其他几个目标区别开,就是将知识、概念、规则、原理记在心里。“领会”大概也就是理解的意思。“应用”也不难,就是将背下来又理解了的知识、概念、规则、原理在做题的时候能联想到并用上,或者更好,在现实生活中能联想到并用上。再往上呢,就有点难度了吧,“分析”好像也是理解,跟“领会”或“理解”差不多,可又有差别。“分析”是将材料分解成它的各个组成部分,看看每个部分之间有差异与联系各是什么,它们对材料整体的作用是什么。


“评价”就是评价了,是依照一定标准的判定。布鲁姆的“综合”与新版的“创造”接近,是学生通过综合零落的知识与想法等整合出新想法、做出新产品、行动计划等等。如果这样,“创造”与“应用”也会有点相似呢!前者也是应用知识,不过结果是产生了新事物,比如设计了节能灯;而后者的应用则是在限定条件下,发挥的空间小,比如应用运算法则解答一道四则运算题。



这个“金字塔”有何用


可以用来评估学生的认知水平。当然对。另外,老师们在上课时怎么应用这个金字塔呢?上小学的时候,我的老师们的惯常做法是先讲概念,背概念,然后做巩固练习,还有课后的思考题。现在有机会进课堂听课,发现大致还是这样子。


有什么不对吗?


这样很合逻辑啊,有了基本概念和理论的积淀才可以去应用和解决问题嘛。可能一些老师确实有不同想法和做法。比如这位老师,雪莱·莱特(Shelley Wright),她说要将金字塔反过来教!先让学生创造,再反推回去,这样不用老师传授,学生自己也会归结出的要学的知识。我们看一下雪莱老师是怎么在课堂上翻转这个金字塔的。


科学课上


离子化合物是在实验室里学的。雪莱老师先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区分出导电溶液与不导电溶液。学生们测验了10-12种不同溶液,包括盐水、盐酸、糖水等等。他们发现其中有一半左右的溶液会导电。学生得到这个新发现后雪莱老师提问了:为什么一些溶液导电,另外一些不导电?


学生将导电溶液与不导电溶液分开,开始分析导电溶液的共同点、不导电溶液的共同点、导电与不导电两类溶液的区别。他们发现,导电溶液的组成元素分布于元素周期表的两端,而不导电溶液的元素集中于元素周期表的同一端。继而他们发现:导电溶液由金属与非金属组成,而不导电溶液中不含金属元素。(“分析”)


这些活动结束后,雪莱老师才向学生讲解离子、共价键等化学概念(“识记”“理解”)。学生可以用这些概念归纳、评价自己刚才的实验发现。(“应用”“评价”)


雪莱说,老师们往往存在思维障碍,即,学生要先理解概念了才可运用它。其实,应该先抛给学生这个概念以及情境运用,这时,尽管他们还不完全理解,但大脑却在努力想弄清楚;大脑的加工越多,信息越可能记住。



语文课上


雪莱说,以前,教学生语法规则和抽象概念(比如“名声”这样看不见的概念)非常困难,翻转金字塔之后,这些容易了许多。


因为翻转金字塔的做法其实是先对思维设置障碍,像科学课一样,大脑努力跨越这些障碍,理解也会更深刻。


雪莱先让学生自己写作。然后,学生分小组研读范文,讨论范文中作者如何用标点符号、语气等要素。这些范文的相同点在什么地方。学生将自己的作品与范文对比,看看自己的优点与不足各有什么。然后同学们一起将自己写的作文类似的归为一类。这时雪莱才开始教授语文概念:流水句(run-on sentences)、逗号连接句(comma splices)、不完整句(fragments)等。通过这样做,学生们总结出好的写作应该符合什么标准。这个过程其实是学生与老师一起建构评估标准。


学到这些书本概念后,学生再用一起得出的写作原则反观、修改自己的作品。怎么样巩固这些新学概念呢?他们可以拓展阅读,也可再根据自己的兴趣继续研究语法规则。如果学生们能做出一个思维导图来展现这些概念的关系,也可以体现对他们在这堂语文课上收获的“识记”与“理解”。



媒体素养课


当下中国的课堂没有媒体素养课。国外是如何上这一门课的?


雪莱讲,媒体素养课一般是先给学生讲理论,以广告设计与印刷为例,即先是介绍版面设计的基本原则;然后学生有机会自己进行实践。有了以上科学与语文课的例子,老师们已经可以想到雪莱如何上广告设计与印刷课了。没错,她先给学生一些基本材料,包括欲推广产品的照片、商标等等,让学生用这些元素进行设计。设计出后,将自己的作品与专业设计进行比较;通过比较,讨论自己设计的好与不足之处。学生可以在这样的讨论中得到设计元素,只是可能不系统。雪莱就引导学生将他们所提到的设计元素进行分析、归类。最后得到的结果与媒体素养教材上写的四个设计元素——对比、重复、和谐、近似——其实已经很接近了。此时,雪莱正式介绍教材中的这四个原则。有了理论基础后,学生就应用这四个原则修正自己刚才设计的作品。


为了巩固与拓展已学知识,学生再研习四个设计原则,并完善自己的理解、修改不正确认识。他们可以做思维导图,做思维导图可以帮助梳理思路,也有助于记忆。




如果您并不是按照认知金字塔由基座到尖顶的顺序来教的,那雪莱的做法是不是与您的做法有几分接近?


其实,即使是传统的由低到高层的教课形式中,也可以发现翻转金字塔的火种。


老师通常会有课前“导入”环节,这个导入如果是以问题形式,可以学生来解决,这样,探究学习就可以上路了。没错,也许您已经发现,翻转金字塔的做法正是杜威所提倡的“做中学”和当下很火的“探究学习”!



(本文编辑:张文宵、汪子玮、刘义)



本文系新学校研究院微信公众平台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