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学大师王国维,既然提出了“人生三境界”,为何还会投湖自尽?

 我的书摘0898 2016-08-25

国学大师王国维,既然提出了“人生三境界”,为何还会投湖自尽?

王国维,1877年12月3日出生,字静安,浙江省海宁人。于1927年6月2日投湖自尽,原因不明,时年51岁。王国维是中国近现代相交时期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著名学者。

国学大师王国维,既然提出了“人生三境界”,为何还会投湖自尽?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王国维认为,成功有其共同的内在逻辑,而这种逻辑可从宋代词人晏殊、柳永、辛弃疾的词句中体现出来。

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出自晏殊的《鹊踏枝·槛菊愁烟兰泣露》。登高远眺,所见尽是肃杀的秋景,西风黄叶,山高水长,案书何达?王国维将此句解读为:做学问成大事业者,首先要有执着的追求,登高望远,瞰察路径,明确目标与方向。

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出自柳永的《凤栖梧·伫倚危楼风细细》,概括了一种锲而不舍的坚毅性格和执着态度。尽管遇到百般困难,还要执着地追求,忘我地奋斗。

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出自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用在此处,是指人在经过多次周折、多年磨炼之后,就会日渐成熟,豁然开朗,进而取得最后的成功。

国学大师王国维,既然提出了“人生三境界”,为何还会投湖自尽?

王国维的长女王东明认为,这可能是各种因素促成的,导火线则是大哥潜明突然病逝,大哥的妻子罗孝纯却被其父罗振玉带回去自己照顾,父亲受到很大的刺激。1918年,大哥十九岁在上海结婚,大嫂即罗振玉之次女。父亲与罗振玉先生初为师生,继为朋友,终为儿女亲家,关系实不同寻常。此事后,不再见父亲的欢颜,不及一年他就投湖自尽了。

投湖前夜无异样,还与学生论国事。当夜熟眠如故,并无异样。投湖当天早上,也是一切如常。大约十一时左右,从鱼藻轩石阶上跃身入水。时投水最多两分钟,看来父亲死志已决,用头埋入淤泥中,窒息而死,因为那里水浅,死前背上衣服还未湿。

父亲死后,法医在父亲口袋中找到遗书一封,纸已湿透,然字迹清晰,封面写着“送西院十八号王贞明先生收”。因为当时大哥已逝,二哥又在外地工作,所以写了三哥的名字。这份遗书是父亲自沉的前一晚写的。据母亲说,他当晚熟睡如常,并无异样,可见他十分镇静,死志早决。

王国维遗书

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我死后当草草棺殓,即行藁葬于清华墓地。汝等不能南归,亦可暂于城内居住。汝兄亦不必奔丧,因道路不通,渠又不曾出门故也。书籍可托陈、吴二先生处理。家人自有料理,必不至不能南归。我虽无财产分文遗汝等,然苟能谨慎勤俭,亦必不至饿死也。五月初二日。父字。

国学大师王国维,既然提出了“人生三境界”,为何还会投湖自尽?

王国维为何拖着辫子自沉颐和园鱼藻轩昆明湖自杀,后世臆测大致分几种:一为“愚忠殉清”说;二为“逼债”说;三为“惊惧”说;四为“谏阻”说;五为“文化殉节”说;六为“妻妾出轨受辱”说。

王国维的亲家兼师友罗振玉认为是殉清而死,而清逊帝溥仪却认为是罗振玉逼迫而死。因溥仪的名声和特殊地位,在后世流传的诸种说法中,以“罗振玉逼债而死说”影响最大。后被郭沫若著文加以肯定并传播,遂成为王氏之死诸说中的主流观点并为时人广泛采信。另有史家商承祚认为王国维妻妾有外遇,王氏不愿受辱而一死之说。

从王国维遗书上的“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十六字可以看出,他的死正如陈寅恪所说“凡一种文化值衰落之时,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其表现此文化之程量愈宏,则其所受之苦痛亦愈甚;迨既达极深之度,殆非出于自杀无以求一己之心安而义尽也”。陈氏之“殉文化”说,与梁启超之论王国维死因相接近,因而陈氏之说最为接近本真,亦多为后世研究者赞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