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侗寨鼓楼

 我家住在瘦狗岭 2016-08-25
    鼓楼是侗族村寨独有的标志性建筑。在侗乡,有寨必有鼓楼,有鼓楼才算是侗寨。鼓楼不仅是侗寨的标志,更是一寨侗人团结、吉祥、兴旺的精神支柱。

    据广西民族出版社2008年出版的杨永明著《中国侗族鼓楼》资料,侗族共有鼓楼800余座,其中贵州400余座,黎平县是侗族鼓楼的发祥地,也是侗族地区保存侗族鼓楼最多的县,约320余座。

    看过侗寨鼓楼的人,无不惊叹这杰作的妙手天成。鼓楼集阁、亭、塔之优点于一身,有阁之形、亭之韵、塔之势。它分为多柱和独柱两类,今已是多柱居多、独柱少见。多柱即由四根主柱和十二根衬柱组成;独柱即由一根中柱直立于鼓楼中央,直伸顶端,底层四根衬柱。鼓楼一般分为上、中、下三个部分,下部呈方形、六边形或八角形,构成鼓楼大厅;中部是多角的飞檐,层层而上,组成鼓楼的主体;上部是歇山、悬山、多坡面单顶攒尖或叠顶攒尖,装饰鼓楼冠冕。

    瓦檐或彩绘或浮雕青山绿水、花鸟鱼虫、飞禽走兽,也有大量的民间故事、侗乡风情画,琳琅满目的装饰图案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与时俱进,将鼓楼打扮得五彩缤纷、富丽堂皇。鼓楼的顶部为置鼓亭,六角密檐,檐角高高翘起,态势如飞似跃,楼顶小阁安放一面以桦树作身、牛皮封面的“桦鼓”,这也就是鼓楼名称的由来。

    鼓楼侗语称为“堂卡”或“堂瓦”。“堂卡”意为“公共的活动场所”,“堂瓦”则为“村寨里的公堂”,二者皆取“公共场所”之意。千百年来,鼓楼作为侗族历史的见证人,一直和侗民的命运息息相关。它是侗族村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艺术、社交的活动中心,包容着众多文化内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侗族“鼓楼文化”。明万历三年《尝民册示》载:“或百余家,或七八十家,三五十家,竖一高楼,上立一鼓,有事击鼓为号,群起踊跃为要。”鼓楼作为各个村寨的公共活动中心,具有多重社会功能:组织聚众议事、发布乡规民约、排解邻里纠纷、遇事击鼓报信、对唱侗族大歌、操办红白喜事、寨民聊天休息、吹芦笙踩歌堂、存放侗戏道具、悬挂牛角神物、张贴启事告示和施舍草鞋稀饭等。每有大事都会击鼓传呼,乡亲们便闻声而动。

    现今社会秩序稳定,侗民生活安逸,再加上通讯工具的普及发达,鼓楼传递信息的功能已经渐渐退化,所以大多鼓楼已是楼存鼓去,名不符实了,但鼓楼仍然是村寨中议事休闲、节庆集会的重要场所。春天,农忙之余的坐楼寄予一年希望;夏天,难得阴凉的聊天爽朗全寨空气;秋天,收获喜悦的笑声荡漾老少心窝;冬天,温暖火塘的侗歌传承千载历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