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十三
时间:2016.7.1 地点:某电商公司 人物:产品和运营 场景:运营A提了一个需求,大致内容是这个地方有问题,我现在想要增加一个功能,你给我做成这样的效果。好,就这样。 产品:......这尼玛提的什么鬼需求啊,看都看不懂。然后,产品撕运营,运营撕产品,产品撕运营,运营撕产品,产品撕运营,运营撕产品,产品撕运营,运营撕产品,产品撕运营,运营撕产品......
十三声明:本故事纯属虚构,本文也不涉及本人所在公司业务,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我不清楚大家在日常产品工作当中是如何获取需求和进行需求分析的,因为每个公司和团队都有不同的工作模式和流程,而且不是所有团队都有大公司那种流程化和规范化的提需求--需求分析--需求评审--产品设计的流程。
每一只产品狗都(应当)知道需求的来源。需求一般来源于老板,业务方(比如运营团队)、用户反馈、用户访谈、问卷调查、竞品分析和产品经理自己yy等等。
那么不管是运营提需求也好,还是我们产品自己提需求也罢,终归是要学习如何正确的提需求的。很多同学可能停留在这个阶段--恩,我今天听到几个用户反馈了这里地方有问题,他们想要什么什么样的功能,做。或者我昨天看竞品也是这么做的,我再看了一下我们的产品,不行我们也要增加一个这样的功能,做。这种做法是万万不可取的。
那么,我们在提需求时需要注意些什么问题呢?窃以为有以下这几点:
需求背景或需求原因:为什么要提这个需求,基于什么样的背景,是因为哪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导致用户退货率较高;或者在最后支付环节离开了。最关键的是,真的是因为这个原因吗。 需求内容:先说清楚目前是怎么处理的,现状问题是什么,你的需求详情要描述清楚。比如添加一个按钮,是在哪里增加,什么时候增加,需要交互效果吗等等。 需求来源和用户体量:这个需求来源于谁,他们有什么样的特征,有多少人有这样的痛点需求,是几个人,还是有几百几千人。 用户痛点和场景:用户的痛点是什么,用户在什么场景下会使用到这个功能。 需求目标:需求提出后,若得到解决,将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要用数据「量化」。诸如提高用户付费转化、降低用户退货率、提高用户注册率.....等此类的目标,说了等于没说。因为太笼统,没量化,效果无法衡量。 我们所做的所有工作,都是为了不断优化用户体验,提高GMV。无法用数据衡量的目标,都是耍流氓。 目标效果:你增加的这个功能最终想要实现什么样的效果?比如用户未付款状态显示「付款」和「取消」按钮,用户付款成功收到货后付款和取消按钮隐藏,显示「评价」按钮。而不应当是,给我增加一个评价按钮,跟付款和取消按钮放在一起。 技术可行性分析:这个问题一般要产品、技术、设计一起进行分析。有些想法听起来是美好的,但是以公司目前的技术实力,可能还难以做到。如果在技术上无法实现,或者在技术上ROI太低,那可以考虑暂时不做。 需求优先级:这里采用「需求矩阵分析法」--重要且紧急、重要但不紧急、紧急但不重要、不重要且不紧急。当然,有些需求可能难以按照这个方法清晰地排出优先顺序,那也可以采用另一种方法:P0、P1、P2(优先级依次递减) 需求排期:这个需求期望在什么时间完成和上线,如果没有按时上线,或者上线后出现问题,有没有什么处理预案。 人员分配:前端由谁负责,后端由谁负责,设计由谁负责,产品由谁负责,这些都要尽量明确到个人。
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