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效果和讲道理哪一个更重要,我们不知不觉犯了错

 zuo11 2016-08-25



在与孩子沟通的过程中,家长也好,教师也好,总是喜欢跟孩子讲道理。恰恰就在讲道理的过程中,孩子的心门逐渐关闭。因此,丁爸抛出一个问题:有效果与讲道理哪一个更重要?


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如果讲道理使得孩子与我们的距离越来越远,或者谈话的火药味越来越浓,这样的道理还是不讲为妙,尽管这些道理在我们看来都是金玉良言。




孩子为什么不愿听大道理?


一位妈妈说,她的儿子直接告诉她,在他的同伴的眼中听父母话就等同于没出息。反之,特立独行,表达自己的主张,挣脱父母的束缚,这类行为更容易被青春期的孩子效仿。


一名男生直接对他的父母说:在你们眼中,我永远是一个孩子,其实我远比你们想象的成熟与复杂。我有自己的价值观与行为方式,你们也许永远无法理解。


另一个孩子则这样说:你们担心我们摔倒,让我们按照你们设计的路走,但是你们设计的路太平、太滑,我们反而更容易摔倒。


我想起一部美剧中的一个片段:一名高中女生喜欢上了他的历史老师,她的母亲知道后十分生气,与女儿发生了激烈的争吵,女儿毫不退缩。大吵一架后,女儿冲出家门,母亲无奈地问同样上高中的儿子:“难道你们对事情的是非没有判断能力吗?”儿子回答:“有啊!我们当然知道怎么做对、怎么做错。只不过当我们被强迫走其中一条路时,另一条路就会显得令人愉快。”


这便是青春期的逆反心理。


丁爸说,我们总是担心孩子走弯路,而忍不住要说“老人言”,殊不知这些弯路正是孩子成长所要付出的代价,也是成长的价值所在。就好像我们外出旅游,弯路的风景通常比直路的更好。




我一直觉得,教育者的期望是促进孩子成长的重要武器,就如同皮革马利翁效应所描述的那样。可是,在参加了这次活动之后我意识到自己期望背后的功利心态。


在聆听丁爸的过程中,我想到教育者的沟通方式或许可以分为以下四种:第一种,无方法,无期望;第二种,无方法,有期望;第三种,有方法,有期望;第四种,有方法,无期望。


第一种方式“无方法,无期望”是指,父母对孩子不管不顾,任由其发展。这种局面常常是不得已而为之。有些家庭父母由于自身的原因,无暇照顾孩子,只能放任。这样做的结果是,孩子有可能发展得很好,也有可能发展得很糟。


第二种方式“无方法,有期望”很糟糕。当我们对孩子有了期望、有了要求却缺乏方法时,冲突必然会产生。如今大多数教育处于这种状态,由此导致整个社会的“教育恐慌”。


能做到第三种“有方法,有期望”的无疑是当今教育的佼佼者。不但有好的愿望,还有好的方法来实现,无疑会产生双赢的结果。这也是方法技巧类的教育培训在教师中十分受欢迎的重要原因。


第三种情况已经算优秀,然而我突然意识到,第四种“有方法,无期望”也许才是最高境界。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我们又是如何在不知不觉中把自己的主观意志加入对学生成长的期望中去的?我想起杜威的观点:教育的目的就是成长,除此之外不再有其他目的。将孩子的成长视为终极目标,反思我们的教育理念,精心设计教育方法,这样的尝试或许是走出当今教育困局的唯一出路!




微博上有一段文字很有意思:


小学时放假,妈妈说:“小孩子自己出去危险,在家待着!”初中时放假,妈妈说:“还有那么多作业,玩儿什么玩儿?”高中时放假,妈妈说:“马上要高考了,你还敢出去玩儿!”终于,我们上了大学,妈妈说:“怎么不出去玩儿呢?”我说:“找谁玩儿呢……”其实,我们错过的不是时间,是感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