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迷失泉州:我在这个角头做了一个不愿醒来的梦

 天然首选 2016-08-25






跳脱本该循环的生活轨迹,逃离早已麻木的神经。

跟随Funk撒野的脚步,发现咫尺秘境。








城市不会泄露自己的过去,只会把它像手纹一样藏起来,

它被写在街巷的角落、窗格的护栏,

楼梯的扶手、避雷的天线和旗杆上,

每一道印记都是抓挠、锯锉、刻凿、猛击留下的痕迹。

——卡尔维诺《看不见的城市》


当我们终于呼吸着泉州热烈的空气,为夏日明亮的阳光晕眩,开始穿行于古老的街巷,我们不得不节制对探索历史与文化的欲望,挑选有限的视角窥视这座城市。因为一座城市的秘密是不可能通过短短的半天就可以穷尽。

1700多年历史的泉州,古城的细节风韵仍存,撒野君至今仍然每一次为开元寺、东西塔、清净寺、关帝庙、天后宫、承天寺还有那些古老的街巷所沉醉。除了我们熟知的这些,还有许多美好的人事物隐匿在泉州城中的某个角落,默默滋长。

这个周末的下午,撒野君伪装成文青,躲在泉州领show天地里喝咖啡挑选唱片读书看展览,不想出门晒太阳。

除了历史、宗教与美食,那些默默经营的有趣小店也是我们抵达泉州的药引。




关于好廰,可以说它是“好听”,亦可以是“好厅”。

有“好听”,是因为我们彼此都因“好听”而相聚共生,都是接受过来自音乐世界的“好听”感触才更懂得人生的喜怒哀乐;至于“好厅”,则是因为我们难于在物欲横流的当下寻找志同道合的同道人,更难的是我们也很少能真正彼此坐下来沟通不同领域或是不同价值取向的话语,所以以厅为所,接纳不同声音,学习沟通交流,才有“好厅”。

贝多芬说:音乐是比一切智能、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谁能渗透我音乐的意义,便能超脱寻常人无以自拔的苦难。

在这个大家已习惯下载APP就可以随意听歌的时代,不管是CD还是黑胶唱片,对于那些习惯于网络数字音频和媒体的人们来说,实体唱片早已被忘却。

除了主流的音乐,还可以买到摇滚、民谣等不同类型的唱片

但是还有那么一些音乐爱好者孜孜不倦的寻找着自己钟爱的那一张看得见摸得着的唱片,情怀也好,理想化也好,实体唱片、实体唱片店依然有着存在的意义。

同样还有一些唱片店依然坚守着对唱片情怀的执着,默默坚守耕耘。「好廰-TD唱片新馆」便是这样一个存在。相对于传统意义上的唱片店,好廰除了延续TD唱片推荐各种多元好音乐外,亦将书店、咖啡店、小型展演、生活好物植入其中,通过艺文贩售、传播音乐,传递人文之声。


一楼主要是唱片区和咖啡空间,在这里可以找到许多经典专辑的全新原版唱片,不仅有许多经典专辑,更有许多国内民谣、摇滚乐队、先锋爵士、实验音乐等小众口味的CD及黑胶唱片。

撒野君想买下店里所有的唱片,发现时间和金钱都远远不够。最后买了三张打折CD:李志《梵高先生》、胡德夫《匆匆》、万晓利《这一切没有想象的那么糟》。

Pink Floyd的经典黑胶唱片

也能买到许多视听设备

试听间让人想起《无间道》里梁朝伟刘德华的相遇

这三专辑撒野君听过无数遍

此外,店内不定期会举办艺文活动,希望籍此改造城市的文化景观,让音乐演绎及人文演讲展现在地活力。

座椅皆有木制元素,令人愉悦

二楼是图书区,提供有舒适的桌椅。买纸质书看的愉悦感与听实体唱片一样,只有自己才能感受到。而一个好的城市是应该允许多形式的书店存在,然后包容一切有想法的年轻人。


二楼图书区有舒适的座位



「不仅仅是一家咖啡馆」

VS 

“这个城市根本无所谓多一家咖啡馆或少一家咖啡馆”

很难想象喧嚣的领show天地竟然有这样静谧的小店,店内的陈设不是花枝招展小清新也没有普世流行工业风,像是80年代干净的老宅,矜持而内敛,被光影的斑点描绘着。

整家店的氛围有一股奇妙的怀旧气息

直立式木制座椅、暖黄的吊灯、白色格子的玻璃墙、80年代的时钟与收音机,琳琅满目的旧式收藏,让人以为回到了乡下阿嬷家,爷爷就在泡茶桌旁等水煮开一起喝茶乘凉。热闹的领show天地就在门外,这里却让你跌回80年代左右的闽南,像是最夸张美好却真实的梦乡。

暖黄色的灯光下,老物件们各自隐约

两部很喜欢的电影海报,侯孝贤的《童年往事》与吴念真的《多桑》

店内有独立的图书与生活杂货区,贩售精心挑选而来的图书和在地文创者的创意商品,小小的坚持与共同推广,期望推动更好的文化业态出现;除此之外,宝力咖啡馆更关注与致力推广的是不定期举办的各类文化沙龙活动。

老板的爱好与撒野君有许多相似的地方,特别是看到老板微博上晒的那张腰乐队《他们说忘了摇滚有问题》黑胶,撒野君也有一张。

《Kinfolk》杂志,ins上拍照凹造型的利器

家园》和《城市壹本》

嗯,果然是一家很有音乐品味的咖啡馆

当然,没有什么比宝力咖啡的冰萃咖啡和柠檬薄荷冰沙更适合夏天了。

冰萃咖啡(来源:宝力咖啡)柠檬薄荷冰沙(来源:宝力咖啡)





“半城煙火半城仙” 用來形容泉州再恰當不過,但其實在一個角頭裡已鮮活地呈現。


宝力咖啡馆门口贴着一张海报,看到“阮這個角頭”几个字,本能的与台湾角头音乐联系在一起。而其实,这场展览来源于“赤子空间”,这是一间以服装为主的生活美学空间,位于承天巷之沟尾下的小巷弄。


角头,在闽南口语有这边、角落之意。赤子所在的这个角头有开了三十来年的花生汤铺,传统古昔门口有猪肉摊,对面的油条店广为人知,巷尾的理发厅经营七十年,未开门就有人等候,穿著鲜艳的神婆每天从店门前经过,傍晚邻居们出来遛狗、聊天。

赤子在这个角头一周年之际,以在“阮这个角头”工作、生活的人们为对象设计了一款耐用简便的围裙并赠予他们使用,多谢邻居们让她们更加知道了生活应该是个什麽样子。并且邀请了摄影师谢少杰参与了“阮这个角头” 项目的拍摄,以纪实的方式展现这个城市最日常的角头生活。(以下图说来源:赤子空间)

家住沟尾下的邻居叔叔傍晚出来遛狗,狗狗叫小巴。

小怣理发店,沟尾下28号,老板的父亲曾给人剪过辫子,理发生意至今已有七十年。

阿姨的裁缝铺在承天巷头已有十余年,老家永春。

承天寺对面铁门内花生汤铺,主人肖乌玲,从婆婆那里接手生意,已经营业三十余年,她做的花生汤跟阿诗家的油条堪称绝配。

时髦的阿翠姐来自晋江,十多年前她母亲把这家善意香金店开在承天寺对面的箱子里,是邻居们采购佛事用品的第一选择。

楠哥的角儿饭堂主营南洋菜,晚上变身小酒馆,是赤子的半个食堂。

神婆曾素琴,来自惠安。神婆从业已有五十五年,民间也称“牵亡人”(指的是将亡者的魂透过鸾生与前来牵亡的家属交谈)。她每天都穿着鲜艳在角头出现,是这里的一大风景。

承天巷44号专业包皮座店,老板苏新旗来自安溪,从业已有二十年。

撒野君细细看了每一张展览影像,质朴而有张力的日常,传达着饱满而充盈的生命,这样一场展览是策展人对于泉州乡土人情饱含质朴深情的凝视。

城市里这些有着古老历史的街巷市井就像一首挽歌,对它不舍,希望留住,但我们心里都明白,工业文明和城市化的浪潮,随时都能将它们席卷,而城市的道路和崭新的住宅楼盘正向这些街巷迁移和靠拢。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阮这个角头”生活影像展将人与城市关系,真真切切地展现在我们眼前。


观众的留言




“反熵”是热力学中的一个术语,

大概的意思是投入的多但释放出来的能量少。

说白了就是明知吃力不讨好,也要不计回报地干下去。

如果你问我们“为什么泉州这么没市场,你们还要办杂志”,

我们的答案也是如此。

 

与眼下的浮躁逆行,独立杂志,或许是最能释怀人心的存在。

一个城市,必须拥有一本能够代表本城文化思潮及观点的杂志。过去厦门有《搜街》,福州有《家园》,泉州有《城市壹本》,如今只剩《家园》还坚守。


我们买到的是2012年第12期《闾巷职人——他们在泉州手作》。与现在匠人、匠心一词泛滥不同,2012年做出这样的选题值得尊敬。

“我们通过这8个职业的九位主角,试图了解泉州的闾巷职人生态,虽然我们选取的职人只是微乎其微的一小部分,但是他们每个个人,无论是对待工作和生活的态度还是长期积累的生活经验和人生体验,都使我们在方方面面受益良多,而不仅仅只是收获一种‘怀旧的情节’。只是遗憾的是,我们微不足道的记录,可能并不会对他们的生活、他们的技艺,产生多大的积极改变。


手作药膏师蔡舜龙,巷里的手作消膏师
木杆秤职人杨安福,作秤也就是做良心

板金职人蔡先,因恋旧得以留存

竹器职人蔡坤放,像竹子一样生存

石料职人施教坦,在时代中观望

棉被职人黄奕春,半手工的温暖

打铁职人胡金山,县城打铁四十年

紫菜职人蔡清水,仍坚持用手工制作紫菜的人


这几年,每一次到泉州都遇到更多有趣的年轻人,

尽管这座城市没有非常大的商业市场,

他们依然以简单的热忱做着自己信仰的事情,

不卑不亢。

泉州这座城市的年轻人,

比我们想象的更加生猛有力,

也更加固执坚定。

他们对于这片土地这座城市有着纯朴却充满生命力的爱,

对于传统闽南文化有更深的认可与骄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