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中国科幻界,近来最大的焦点。 就是郝景芳的中篇小说《北京折叠》,获得了被誉为科幻小说界的「奥斯卡」的雨果奖。 这是继《三体》之后,中国科幻文学第二次获得的最高褒奖。 然后。 一大波自鸣得意的媒体和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开始觉得中国的科幻小说已经很牛了。 甚至媒体已经发出这样的声音: 然而,去年刘慈欣面对媒体时,就说过这样一句话:
光速打脸。 《北京折叠》不似《三体》这样的硬科幻。 还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大家有兴趣可以找来看一下。 小说设定在一个未来可以折叠的北京。 城市被分成三层空间。 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享受着最底层第三空间的服务。 说得通俗点,就是上层和中层人民,压榨剥削下层人的故事。 然而这种反乌托邦的创意,早在90年前的德国,就有人想到。 并且拍成了电影。 这就是鱼叔今天要说的1927年的德国电影—— 《大都会》 话说这部电影有多牛B呢? 作为一部90年前的电影,豆瓣一万多人评价,评分高达8.9。 它是影史上成本最高的无声电影,约合现在的2亿美元。 最开始的片长有210分钟。 但由于历史原因,有近四分之一的影片内容已经永久丢失。 直到21世纪初,才有人在阿根廷发现一份拷贝。 修复出了至今最接近原版的150分钟版本。 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为世界文献遗产。 它已经超越了本身的艺术性和商业性,成为人类文化的一部分。 而且希特勒也是这部片子的忠实粉丝。 他甚至承诺,本片犹太裔的导演导演弗里茨·朗可以成为一个「名誉雅利安人」。 并试图说服导演为纳粹效劳,但遭到拒绝。 而本片的编剧,同时也是弗里茨·朗的妻子,却没有跟随丈夫离开德国。 反而加入了纳粹。 二人就此分手。 《大都会》故事设定为一百年后的世界。 社会分为两个阶层,地下的劳工城和地上的大都会。 靠双手建立了机器并日夜维护的是工人团体,他们群居在地下城。 资本家生活在富丽堂皇的地上大都会,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 这个设定和《北京折叠》基本一致。 不过,《大都会》中没有折叠的功能。 《北京折叠》中第三空间的人,之所以生活艰苦,是因为机器基本上替代了人工; 而《大都会》中,工人们为了维持机器的运作,一直工作。 《大都会》的故事并不复杂。 就是一个没吃过苦的天真富二代,对工人之女一见钟情。 追随她来到地下劳工城,发现底层人民的疾苦,然后跟他的资本家父亲斡旋。 最后父子俩差点把大都会全都毁了。 故事格局,相比于这个吊炸的的创意,的确小了一点。 但它在科幻电影史上的地位,已经如同里程碑。 这部电影的群演人数多达37000人。 对于当时大萧条时期的德国,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 一个牛逼的剧本,归功于天才编剧。 而一个并不是很出色的剧本,却可以把它拍成神作,那必然要归功于导演。 弗里茨·朗就是这么一个化腐朽为神奇的导演。 为了一个镜头,他可以连续拍两天,直到满意为止。 拍摄女主被烧的情形,为求逼真,坚持用真火以达到效果。 就是这么精益求精的态度,才让这部作品完成度如此之高。 除了完成度高,他还用了很多超越时代的表现手法。 上世纪20年代的德国,正处于一战后的恢复期。 而德国导演们也抓住了人们内心的惶恐和不安,在电影中利用变形夸张等手法,形成了有特色的德国表现主义电影。 《大都市》就是代表作之一。 这部电影里,演员们的妆容和表演都十分夸张; 而且有很多奇特的镜头。 除此,还有浓重的宗教隐喻。 女主的名字就是圣母的名字—玛利亚; 在她身上,也具有圣母玛丽亚的宗教色彩。 电影中不止一次得提到七宗罪 、巴别塔、挥舞着镰刀的魔鬼,以及大洪水等意象。 从人物关系上来看,操控整个大都会的男主父亲,就是上帝的形象。 而游走在父亲和劳工们之间的富二代男主,对应的则是耶稣。 影片中不止一次提到了一句台词:
象征大都会大脑的是男主父亲; 象征双手的是劳工工头。 富二代男主起到了心的协调作用。 与此同时,作为大都会大脑的男主父亲,求助于科学家,造出了一个跟女主玛利亚一样面目的机器人。 机器人玛利亚成功点燃了底层劳工们的愤怒情绪。 挑起了与资本主义的抗争。 吃瓜群众一点就着,瞬间摧毁了维持生产的机器。 结果引发了劳工城的大洪水。 劳工们留在家中的孩子危在旦夕。 机器玛丽亚也从革命领袖变成了女巫,最终被吃瓜群众烧死在火刑架上。 多亏了男主富二代和女主玛利亚,救了劳工们的孩子。
最终,资本家父亲和工头在富二代男主的调解下,握手言和。 难怪希特勒会这么喜欢《大都会》。 甚至曾被攻击《大都会》是宣扬纳粹的右翼乌托邦寓言。 到了80年代,才开始被很多人视为典型的后现代主义电影。 一个世纪后的我们,再看这部电影,不得不折服于前人的想象力。 太niubility!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