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定义中,一年并非四季,而是“春、夏、长夏、秋、冬”五季。 长夏即阳历的七八月份,正好是夏末初秋的时节。它涵盖了小暑、大暑、立秋、处暑四个节气,气候特征为湿热蒸腾。 所以,长夏和夏是两个不同的季节。养生重点也不同。 夏季属火,对应的脏腑为“心”,养心是夏季保健的一大关键点。 而长夏属土,对应的脏腑为“脾”,所以长夏养生的重点是养脾。同时,湿为长夏主气,因此,防暑热、祛湿邪是长夏最重要的养生任务。 因此,中医四季养生理论中主张“长夏养脾”,防止湿热侵袭。 夏末初秋,暑热未尽、湿气重,养生必须健脾、利湿。 此时的饮食原则应以健脾、清热、利湿为主。 首选清淡、苦寒、富有营养、易消化的食物为最好,避免吃粘腻、难以消化的食物,不过食冰镇食品及寒凉食物。 根据中医理论,从立秋到秋分即为长夏,余暑未消,又因降雨频繁而湿气重,故有秋老虎发威一说。 湿重可能导致脾脏受损,所以长夏养生,一定要健脾。通过穴位疗法,帮助我们降服秋老虎。 说到健脾养胃,有两个穴位不得不提,就是足三里和阴陵泉。 阴陵泉是健脾的主要穴位,在小腿内侧,胫骨内侧髁后下方的凹陷处。而足三里归属于胃经,刺激它可以调节经络气血运行,激发胃部功能。 中医里有个重要养生原则“虚则补其母”,所以要解决肺部的问题就先补好它的“母亲”——脾胃。 补肺气润肺阴的主要穴位有肺俞、膻中、天突、中脘、足三里和气海。所以秋季穴位养生既要照顾好脾胃,又要保养好肺部。 姜可做姜汤、姜粥,炒菜时放点姜丝做调料,也可在做馅时加点姜末。 唐代医家李绛的《兵部手集方》中,有一款驱寒功能能较强的药膳——生姜红枣粥(生姜15克,红枣5枚,粳米100克),对夏季厌食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若有消瘦、面色偏红、口干舌燥、喝水多而不止渴等阴虚内热现象的人,不适合食用此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