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以系列小小说创作构建自己的文学领地

 江山携手 2016-08-26
以系列小小说创作构建自己的文学领地
 
    一、关于系列小小说
    系列小小说不是新鲜事物。如果要追根溯源的话,中国古代的很多笔记体小说如《聊斋志异》就可以看作是成系列的创作尝试。而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当代小小说的发轫初期,就已经出现了系列小小说。如我们熟知的贾大山先生就写过《梦庄记事》系列。当然,比较规范、成规模的系列小小说创作,还是出现在1995年以后,特别是新世纪以来,系列小小说这种创作模式得到了广大小小说作家的认同,很多成名作家都创作过系列小小说,很多报刊也开始有意识地选发推荐系列小小说。《小小说选刊》今年就给两位作家开了系列小小说的专栏:一个是谢志强的《王国秘史》,另一个是夏阳的《时光翻唱》。
    那么,什么样的一组小小说可以称作是系列小小说?个人认为,系列小小说的形成须具备以下三个基本要素:
    第一,要由同一位作家创作并且要有一定量的积累。一个系列少则五篇八篇,多则几十上百篇,上不封顶,但最少得三篇以上。
    第二,这组作品要有一个共同的点,或者有一条共同的线。共同的点可以是同一个主人公,也可以是故事发生在同一地域或同一时间段,还可以是这些作品用到了同一种写作技巧,等等。也就是说,这组作品在思想内容或艺术特征上至少有一个共同的属性,具备“系列性”。比如我自己创作的几个系列小小说《Q村纪事》、《欲望都市》、《心灵花园》等,都是从题材内容方面来体现系列特征的。而浙江作家谢志强的《魔幻小小说》系列,则是从艺术特征上来体现系列特征的。共同的线,指的是这些作品在时间、空间或者逻辑上有一个固定的轨迹,或者各篇作品的人物与事件之间存在某种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这种类型的系列小小说较为少见,因为各篇之间很难独立成篇,必须一组作品一起发表一起阅读才能形成较为完整的审美。山东作家宗利华在这方面做过不少尝试,他的《江湖三题》、《浪迹江湖三题》等就属于这种。
    第三,同一系列要有相对成熟的一致的创作风格。这一点不难理解,也不算是非常严格的要求,因为如果没有形成相对成熟的风格,整个系列小小说就会是一盘散沙,很难做到浑然一体。
    二、系列小小说创作对小小说发展的作用与意义
    第一,能促进作家的批量创作。小小说创作易入门,难坚持,这是由文体特征来决定的。系列小小说算是一种比较讨巧也容易形成延续性的创作方式,能让作家在同一素材领域进行连续创作,不必煞费苦心去寻找新的题材领域。而且,能让作家创作目的更加明确,方向更为清晰,能促进其批量创作的热情。
    第二,能提升小小说创作的深度与广度。经常有评论家动不动就拿小小说与长小说来进行比较。单篇小小说往往势单力薄,的确很难与长小说进行比拼。系列小小说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小小说的深度与广度,让小小说在发挥短小精悍、微言大义优势的同时,也能像长小说一样,有全景式的表现空间。
    第三,更容易形成品牌,造成影响力。单篇小小说如同是单兵作战,系列小小说如同是兵团对抗。一个骁勇的将军,也很难与一队上下齐心的精兵去抗衡。系列小小说更容易形成个人创作品牌,造成持久的影响力。比如河南作家孙方友的《陈州笔记》、刘建超的《老街人物》、张晓林的《宋朝故事》、赵文辉的《豫北乡下》、江岸的《黄泥湾风情》等,都已经成为了作家个人的文化符号,或者说是创作名片。因为一幅画,成就了开封的清明上河园;因为一部电影,成就了登封的少林寺。以后会不会因为一个系列小小说,也成就一处文化景观呢?我想这是完全有可能的。如果能够在孙方友的故乡,依照他《陈州笔记》当中写到的人物与故事,在当地建一条文化街,其文化意义和影响力,可能真的无法估量。
    三、系列小小说的未来发展方向
    系列小小说创作已渐趋完善与成熟,但发展的空间还非常大,站在期刊编辑与新媒体运营的角度,结合我自身的创作体会,我认为,系列小小说创作的未来发展主要有三条路径:
    第一,系列向系统发展。“系列”已经很多了,但成“系统”的小小说创作还是不太多见。以我的《Q村纪事》为例,这组作品除了在地域上有一个界定之外,里面涉及到的人物与事件之间少有联系,很难让读者对这个地域形成固定的一个想象。其实,通过系列小小说的策划和创作,完全有可能实现自己的文学野心。哪怕只是一个村庄,我也可以成为它的总设计师。我可以给它设定固定的人物链和人物关系;我可以给它绘制地图,山在哪里,水库在哪里,森林在哪里,河流怎样穿过村庄,出村的道路通往哪里,我都可以预先设定;接下来我还可以起草它的历史,关于人种的来源,它的祖先,它的风俗,它的文化性格,它的未来,等等。最终,以小小说的形式,来构建属于自己的文学领地。
    第二,小小说向长小说发展。这方面其实已经有人做过尝试,如四川作家曹乃谦曾经出版过一部长篇《到黑夜想你没办法》,其中有部分章节单独截取出来就是小小说,名篇《莜麦秸窝里》就出自其中;再如王蒙的《尴尬风流》,出版时注明是长篇小说,但我们知道,实际上是他的老王系列《笑而不语》的一个大汇编(可能主要还是出版社的意图)。以系列小小说来创作中篇小说甚至长篇小说,可能会成为今后系列小小说创作的一个发展方向。
    第三,小说向影视发展。小小说改编成微电影已经不算新闻了,那么,系列小小说是不是也可以考虑影视化?系列小小说,对应的是系列微电影、轻喜剧或者情景剧等。《家有儿女》很多人都看过吧?时间、人物、场景等都相对固定,一集一个故事(也有一个故事分上下两集或三集播出的),这不就是系列小小说的创作方式么?所以,我建议作家们在进行系列小小说创作的策划与构思时,就可以将影视化的因素考虑进去。
    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曾经说过:“中国的小说是由长篇、中篇、短篇和小小说共同支撑起来的,小小说是中国文学的事情。”小小说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我真诚地希望各位领导、各位文友能够继续关心小小说的发展,能够继续支持《小小说选刊》的成长,也欢迎你们加入到小小说的创作队伍中来。
 
    ——秦在河南省青年作家创作会议上的发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