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9年,你也可以上北大!(第14周10.17-10.23)

 许愿真 2016-08-26

课堂听讲(下篇)

  前面已经讲过,课堂注意力,学生应主动适应不同教师的授课风格,针对不同课程类型采取不同的听课策略,本周我们谈谈课堂笔记、教材、课堂讨论和课堂思维。

  )关于课堂笔记。

  学生在听课时做笔记,以备复习之用,是非常必要的。课堂笔记有两个基本功能,一是对教师讲授重点难点知识的记录;二是自我思考的记录。

  课堂笔记的内容可以是选择性笔记,也可以是整体性笔记;可以记录教师口授的内容,也可以板书为笔记内容。选择性笔记主要对教师讲授的重点和难点进行记录,以授课板书内容为主;整体性笔记是比较完整地记录教师讲授的知识内容,包括授课板书和教师口授内容。

  课堂笔记的方式,可以记录在笔记本上,也可记录在教材上。记录在笔记本上,有利于学生整理出比较系统的知识结构。当学生对知识结构掌握不好时,建议采用笔记本做课堂笔记。学生一般在学习新课,或学习水平不高时,采用此法,有利于培养学科思维和形成知识体系。

  记录在教材中的笔记,便于学生在在阅读时相互参考。两者的关联性比较强,有利于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对于学习水平较高的学生,文综类学科,或在复习阶段,可以使用此法。

  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课堂笔记的内容和方式,提高笔记的利用效率。

  老蔺的“能动型”历史教学模式采用教材笔记方式,没有笔记本。一是我们以教材为中心,要求理科生以会考标准,掌握教材中的重点知识即可,不使用笔记本;要求文科生精读教材,扩展内容记录在教材中有利于与教材知识融合,构建一体知识体系。二是另设笔记本分散学生精力,不利于扩展知识与教材内容的联系。

  课堂笔记应以听课为主,笔记为辅;先思后记。

  )关于学懂教材。

  教材是学生在课堂学习和复习时的主要依据,绝对重要。学生在听课前应预习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在听课时应参照教材,复习时以教材为依据。通过听教师授课学懂教材,将教材知识与自己原有知识相联系,是学生听课的主要目的。

  在文科学习时,学生要学会“精读教材”。教师在课堂教学时,新课的主要内容就是解读教材,复习课和试卷讲评课也都以教材为中心开展复习,或查缺补漏,因此学生在课前要预习教材;听课时要关注教材,结合教材思考教师的讲课内容;课后要依据教材复习和总结听课内容。学懂教材是学生听课的核心,将教材内容与已有知识相结合,才能做到有意义学习。

  )关于课堂讨论。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主张用探索法、发现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联系”与“思考”是意义构建的关键。如果能把联系与思考的过程与协作学习中的协商过程(即交流、讨论的过程)结合起来,则学生建构意义的效率会更高、质量会更好。

  在新课程教学中很多教师都会采用课堂讨论的教学方式,这一教学环节注重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对此学生应根据讨论内容分配注意力,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应积极参与;对自己不感兴趣的内容可以以听为主;对于教师的结论和与教材相关的内容要特别注意。

  但是我们认为,学生参与并非学生参与具体活动本身(发言或讨论),也可以是思维参与,即原有认知知识与新知识的对比、重组、结合、同化、顺化,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就是参与。讨论适合发现性学习,但对个体学生而言并不一定就是有意义学习(没有与原有知识结合)。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其“自我协商”是内在的,是最主要的认知方式,其试错的过程也仍然是建构自我认知体系的必要步骤;“相互协商”是外在的、次要的,有时甚至是有害的。与“自我协商”相比,“相互协商”耗费时间过多;大多数他人的观点与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联系不大(与发言人的认知结构联系较大),无法构成有意义学习;学生自身的学识和经验所限,其判断能力不强,很难从讨论中得到有效信息,因此小组讨论(“相互协商”)的方式效率很低。

  西方学校的教学目标较低,可以有较多的时间进行探讨,而中国的中学教学目标很高,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开展讨论,否则就会减少其他内容的学习时间,无法完成教学计划。

  西方学校的教学时间较短,学生在课外有很多时间进行交流,课堂交流讨论是很常见的事情,而中国学生的课外交流时间很少,实践证明学生在课堂上讨论,很容易演变成聊天,交流与学习无关的内容,影响正常的学习。

  西方学校的教学班人数很少,讨论对环境,对其他人的干扰相对较小,而中国的教学班较大,同时开展讨论会明显地影响他人。2-3个人之间讨论的负面影响远远小于50个人之间的相互影响。

  因此在中国的大教学班里经常开展讨论,不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于学习内容,其影响更多是负面的,育新高中2012届相关实验(分组探究式教学)的失败已经证明这一点。

  在教师控制下,对重点内容开展限定内容的、小范围的讨论是可取得,老蔺文科多采用此法。

  在讨论中,对于学生自发引起的讨论,往往目的性不强,不必参与,浪费精力,以听为主;对于教师提出的命题讨论,应积极思考,注意结论,可以忽视过程,养精蓄锐。

  笔者认为课堂讨论耽误时间较多,学生的观点杂乱,主观性较强,可借鉴的内容较少,更注重的是学生思考能力的训练过程,并非结论。在高一、高二阶段可以选择少量命题开展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高三阶段不应再有未定论的问题,无需进行课堂讨论,而且讨论容易引起学生心理波动、聊天和纪律问题,因此不建议在高三阶段学生参与课堂讨论。

  学生在课下的小范围讨论对参与者有很强的积极作用,但不在本讨论范围,以后有专题讲座《关于小团体》,敬请关注。

  (七)关于课堂思维。

  布鲁纳的发现学习论强调学生学习的灵活性、主动性和发现性。它要求学生自己观察、探索和实验,发扬创造精神,独立思考,改组材料,自己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原则,提倡探究性的学习方法。强调通过发现学习使学生开发智慧潜力,调节和强化学习动机,牢固掌握知识并形成创新能力。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自我协商”是内在的,是最主要的认知方式,其试错的过程是建构自我认知体系的必要步骤。另外,“协作学习”采用讨论、交流的方式,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也可以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

  奥苏贝尔主张无论接受式学习或发现式学习,只要学习的内容与原有知识体系形成联结,就是有意义学习。这种联结需要学生不断地的比较、分析、总结、归纳,思考

  在听课时学生要坚持独立思维,将教师的讲授内容与教材相联系,与自己的原有知识体系相联系。一定要随时记录在听课过程中想到的问题,下课及时解决。遇到问题时,建议学生先查教材,查资料(上网),问同学,最后请教教师,还不能解决的,可通过课外辅导解决。讨论时有疑问,应及时提出,师生共同讨论;自己的个性问题,应下课解决,不要在课堂上打断教师的教学进程,终究个性的问题,不是全班同学的共同问题。在课下与教师交流,教师会有针对性地对问题深入讲解,效果更好。如果教师认为你的问题带有普遍性,会找机会在全班讲解。

  四、经验借鉴

  几乎所有优秀毕业生都认为在课堂上要认真听讲,而对复习课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决定听哪些内容。

  马欣然(2016届育新学校文科班高考687分 北京市第12名,考入北大文科实验班)在《高考总结》中写道:“为什么老师总是要求大家抓住课堂呢?因为根据老师的经验来看,课堂时间都是一天中你最应该清醒的黄金时间,这种时候才最应该提高效率。并且,老师的讲课都是融入了许多届学生的经验,内容更加凝练精华。普遍认为抓住课堂才是最重要的。我基本同意这一观点。因为我大部分的课都是非常认真地听讲的”

  潘欣源(育新学校2016届文科高考669分,考入北大历史系)在《高考总结》中写道:“上课听讲和记笔记的方式,都是老师推荐的,我试验过觉得有效就用起来了,也在使用过程中不断改进。”

  夏雨晗(育新学校2009届文科高考638分,考入北大学光华)在《高考总结》中写道:“高一高二也还算认真听讲。在学习知识的时候,毕竟老师比我们经历的多,有阅历,所以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一定要听老师的指点。”

  张黛阳(育新学校2013届文科高考654+10+664分(2013年北大提档线654)复旦大学经济管理实验班)在《高考总结》中写道:“我认为每一个人都必须认真听讲并做好笔记,在40分钟内最大限度地让自己忙起来,充分利用课上的分分秒秒,而且老师课上能与同学们做最充分最长时间的交流,肯定有一些话会对你有启发。讲新课自不必多说;在你认为有必要的每一堂课上,即便是高三的复习课,也一定要全神贯注。”

  李美萱(育新学校2013届文科高考660分(2013年北大提档线654),人大新闻系)在《高考总结》中写道:“数学:总的思路是跟紧老师,抓紧课上,课外不花太多时间,做题求精不求多,少做多思考,基础知识牢固。我到了高三后期就基本上不做数学作业了(这个要因人而异、因题而异啊),但是上课会认真听,每次统练会尽量集中精力做。”

  听课是学生学习知识,构建自我知识体系的主要途径,课堂笔记、保持课堂注意力是提高听课效率的重要保证,有效的课堂讨论有助于提高独立思辨能力。

  任何时候开始都不晚,只要你坚持到2019年!

  你也可以上北大!从现在开始!

  关注老蔺文科的微信订阅号:老蔺文科llwk2016

  关注老蔺文科的博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